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為評價中德合作造林項目區(qū)的環(huán)境狀況,本研究以荒山荒地、水蝕區(qū)、風蝕區(qū)、瘠薄山地等四種類型區(qū)為研究對象,對不同區(qū)域內樹木生長情況、生物多樣性變化、土壤侵蝕及微地形環(huán)境變化進行了長期觀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
不同類型區(qū)的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種類有所增加,植物多樣性明顯提高。不同類型區(qū)中草本多樣性指數(shù)值最高的是瘠薄山地,為2.23,最低的是荒山荒地,為0.95,排序是瘠薄山地>風蝕區(qū)>水蝕區(qū)>荒山荒地。
2、
四種類型區(qū)2013年土壤侵蝕強度排序是風蝕區(qū)>水蝕區(qū)>荒山荒地>瘠薄山地。土壤侵蝕強度變化幅度最大的是風蝕區(qū),變化幅度最小的是瘠薄山地。四種類型區(qū)的土壤侵蝕強度變化均表現(xiàn)為前期波動幅度較大,后期波動幅度減少,且日趨穩(wěn)定。
各類型區(qū)裸地景觀面積逐漸減少,喬木景觀面積逐漸增多。草本面積也不斷增加,枯落物景觀面積變化較小。2013年四種類型區(qū)中喬木景觀所占樣線比例及排序是水蝕區(qū)(6.02%)>風蝕區(qū)(5.10%)>瘠薄山
3、地(4.86%)>荒山荒地(2.64%);灌木景觀所占樣線比例及排序是風蝕區(qū)(16.42%)>水蝕區(qū)(8.50%)>瘠薄山地(3.70%)>荒山荒地(3.42%);草本景觀所占樣線比例及排序是荒山荒地(84.26%)>瘠薄山地(68.10%)>風蝕區(qū)(60.24%)>水蝕區(qū)(56.62%);枯落物景觀所占樣線比例及排序是瘠薄山地(12.22%)、風蝕區(qū)(12.22%)>水蝕區(qū)(11.74%)>荒山荒地(2.84%);裸地所占樣線比例及排
4、序是水蝕區(qū)(17.12%)>瘠薄山地(11.12%)>荒山荒地(6.84)>風蝕區(qū)(6.02%)。
2006~2013年不同類型區(qū)中山杏生長增幅排序狀況是:瘠薄山地(增長48.11cm,漲幅為75.03%)>水蝕區(qū)(增長28.88cm,漲幅為36.00%)>荒山荒地(增長17.82cm,漲幅為27.28%)>風蝕區(qū)(增長17.50cm,漲幅為26.60%);油松生長增幅排序狀況是:水蝕區(qū)(增長104.61cm,漲幅為524.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德財政合作造林項目營造林機制的社會學分析.pdf
- 魯中南干旱瘠薄造林山地立地分類與質量評價以及造林樹種選擇.pdf
- 淺議造林地整地造林技術的幾個問題
- 淺析造林地植樹造林的作用與方法
- 淺談山區(qū)造林地清理與整地及植樹造林技術
- 遼西低山丘陵區(qū)主要造林樹種立地分類與評價的研究.pdf
- 探討不同整地方式對樟子松造林成效的影響
- 湖南林業(yè)國際經(jīng)濟合作研究——以中德合作造林湖南Ⅰ期項目為例.pdf
- 重點生態(tài)區(qū)位林分修復不同樹種造林成效分析
- 淺談造林地整地的方法及技術
- 榆林地區(qū)飛播造林效應生態(tài)資產(chǎn)評估.pdf
- cdm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調查設計指南-培訓
- 陜西省日元貸款植樹造林項目管理創(chuàng)新與成效分析.pdf
- 云安區(qū)2016年石漠化治理造林項目
- 青州市生態(tài)造林項目風險評價研究.pdf
- 降雨和立地條件對飛播造林效果影響問題的研究.pdf
- 造林工程
- 林場造林地的清理與整地技術措施與方法
- 杉木楓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效果分析
- 不同造林撫育措施對桉樹林地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分的影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