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試驗采用世代遺傳交配設計和不完全雙列雜交設計兩種試驗設計對玉米主要株型性狀的遺傳基礎進行了分析。世代遺傳交配設計以兩個雜交組合(自330×角多,1381×137)的P<,1>、P<,2>、F<,1>、F<,2>、B<,1>、B<,2>六個世代為材料,利用植物數(shù)量性狀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聯(lián)合分析方法檢測了13個株型性狀的遺傳模型,估算了有關的遺傳參數(shù)。不完全雙列雜交設計以953、1381、自330、北德作母本,昌七-2、角多、沈665、
2、137作父本,按照NCⅡ組配了16個雜交組合為材料,對10個株型性狀進行了雜種優(yōu)勢分析、配合力分析、聚類分析和相關分析。結果如下: 遺傳模型的檢測表明:遺傳模型為B-1,即兩對加性.顯性.上位性主基因遺傳模型,只有穗上葉數(shù);B-4,即等加性模型,有穗位葉葉夾角;C模型,即加性.顯性.上位性多基因遺傳模型,有穗位高、穗上一葉葉向值、穗位葉葉向值、穗下一葉葉向值、總葉數(shù);D-2模型,即一對加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基因模型,有穗位葉葉
3、向值、穗下一葉葉向值、穗上葉數(shù)、雄穗長、雄穗分枝數(shù);D-3,即屬于一對完全顯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基因模型,有穗上一葉葉夾角、總葉數(shù)、莖粗;D-4,即一對負向完全顯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基因模型,有穗位葉葉夾角;E模型,即兩對加性.顯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顯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有穗下一葉葉夾角;E-1,即兩對加性.顯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基因模型,有株高、穗位高、穗下一葉葉夾角。E-3,即兩對加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基因模型
4、,有穗上一葉葉夾角。13個株型性狀的遺傳,僅有株高、穗上一葉葉向值的最佳遺傳模型,兩個組合遺傳模型相同。其它性狀,兩個組合的分析結果都有差異。以上差別可能是由于試驗材料的遺傳基礎不同所致。 大多數(shù)組合株型性狀都表現(xiàn)主基因+多基因遺傳。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顯性、上位性效應在不同組合的有無和效應值的大小因組合而異。株高、穗位高、穗下一葉葉夾角、總葉數(shù)的遺傳率較高;穗上葉數(shù)、莖粗、雄穗長、雄穗分枝數(shù)的遺傳率中等;穗上一葉葉夾角、穗位
5、葉葉夾角、穗上一葉葉向值、穗位葉葉向值、穗下一葉葉向值的遺傳率較低。株高、穗下一葉葉夾角的主基因作用大于多基因作用;穗上一葉葉向值、穗位葉葉向值、總葉數(shù)、莖粗、雄穗長、雄穗分枝數(shù)的多基因作用大于主基因作用。籽粒產量排在前六位的組合依次為953×昌七-2、953×沈665、北德×137、953×角多、1381×昌七-2、北德×昌七-2。 8個自交系的籽粒產量沒有顯著差異。953、昌七-2、北德的一般配合力較高, 137、沈665居中,角多
6、、1381、自330較低。特殊配合力相對效應值排在前四位的有1381×昌七-2、北德×137、953×沈665、自330×角多。株高、穗位高、棒三葉平均葉面積、單株平均葉面積表現(xiàn)正向較大的超親優(yōu)勢;穗上平均葉向值、穗下平均葉向值和穗下平均葉夾角表現(xiàn)負向較大的超親優(yōu)勢;總葉數(shù)、穗上平均葉夾角、穗上葉數(shù)大多數(shù)組合表現(xiàn)負向較小的超親優(yōu)勢。綜合考慮各株型性狀的GCA,SCA效應值和籽粒產量,953、昌七-2是綜合表現(xiàn)比較理想的自交系,從其組配的
7、組合中篩選到高產雜交組合的可能性大,應當充分加以利用。其余自交系各自有其突出的優(yōu)良特點,可根據(jù)育種要求加以利用。所研究的全部10個株型性狀的廣義遺傳力全部都大于50%,說明它們的表達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株高、穗位高、穗上平均葉夾角、穗下平均葉夾角、穗上平均葉向值、穗下平均葉向值、穗上葉數(shù)、總葉數(shù)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極顯著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且狹義遺傳力大于60%,對于這類性狀的選育應著重雙親自身的選擇,從群體改良的角度看,這8個性狀的改良主
8、要通過單株選擇來進行,可進行早代選擇;單株平均葉面積、棒三葉平均葉面積,對于這類性狀的育種在選擇時應兼顧雙親自身的表現(xiàn)和親本間的組配,從群體改良的角度看,這2個性狀的選擇改良需通過測交或交互輪回選擇進行,不宜早代選擇,可以中早代選擇。株型聚類分析結果表明,要組配緊湊型的玉米雜交種,最好其雙親都為緊湊型的,或至少雙親之一為緊湊型的,另一個親本是中間型的;若親本之一是平展型的,無論以何種方式組配,都難以產生緊湊型的雜交種。 穗上葉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糯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分析.pdf
- 玉米株型、穗部性狀QTL鑒定和不育系遺傳分析.pdf
- 玉米主要數(shù)量性狀遺傳參數(shù)分析.pdf
- 利用重組自交系群體定位玉米主要株型性狀的QTL.pdf
- 甘藍型油菜主要株型性狀的遺傳分析和QTL初步定位.pdf
- 玉米掖478近緣系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pdf
- 甜瓜株型性狀的遺傳分析與分子標記.pdf
- 玉米株型、穗部性狀的QTL定位及分析.pdf
- 玉米產量及株型性狀QTL定位與遺傳基礎研究.pdf
- 糯玉米主要農藝性狀遺傳特性的研究.pdf
- 爆裂玉米主要數(shù)量性狀遺傳特性的研究.pdf
- 糯玉米主要性狀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pdf
- 多環(huán)境下玉米葉片主要保綠性狀的遺傳分析.pdf
- 玉米株型及產量相關性狀QTL定位與分析.pdf
- 玉米產量性狀QTL定位與株型性狀相關基因克隆.pdf
- 玉米株型及產量相關性狀QTL定位.pdf
- 鮮食型糯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遺傳特性研究.pdf
- 玉米自交系8個株型性狀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pdf
- 玉米產量相關性狀的遺傳分析.pdf
- 辣椒主要數(shù)量性狀遺傳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