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電大學課程設計報告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北京郵電大學課程設計報告</p><p>  題目:GSM TCH/FS信道編譯碼仿真與分析</p><p>  班級:0213102</p><p><b>  專業(yè):信息工程</b></p><p><b>  姓名:劉奇</b></p><p>

2、<b>  導師:邵志嘉</b></p><p>  完成日期:2005 年 07 月 12日</p><p><b>  目錄:</b></p><p>  摘要………………………………………………………………………….03</p><p>  設計概要…………………………………………………..

3、………03</p><p>  設計題目……………………………………………………. ………03</p><p>  設計要求……………………………………………………. ………03</p><p>  設計環(huán)境……………………………………………………. ………03</p><p>  基本原理………………………………………………….. ………0

4、3</p><p>  循環(huán)碼………………………………………………………. ………03</p><p>  卷積碼………………………………………………………. ………04</p><p>  交織碼………………………………………………………. ………05</p><p>  GSM TCH/FS系統標準………………………………….. ………

5、05</p><p>  GSM 系統簡介………………………………………….. ………05</p><p>  TCH/FS 技術標準………………………………………. ………06</p><p>  設計方案………………………………………………….. ………06</p><p>  程序塊設計與調試……………………………………….. ………0

6、8</p><p>  外編碼及其譯碼……………………………………………. ………08</p><p>  內編碼及其譯碼……………………………………………. ………08</p><p>  交織編碼及其譯碼…………………………………………. ………10</p><p>  信道設計……………………………………………………. ………11<

7、;/p><p>  模塊性能測試………………………………………………. ………12</p><p>  系統性能測試與分析…………………………………….. ………14</p><p>  原始信道性能測試與分析…………………………………. ………15</p><p>  編碼改善后的信道性能測試與分析………………………. ………16</p&

8、gt;<p>  重點問題的研究……………………………………………. ………17</p><p>  心得體會………………………………………………….. ………19</p><p>  參考文獻………………………………………………….. ………19</p><p>  附錄: 源程序…………………………………………………….. ………19</p&

9、gt;<p>  致謝 ……………………………………………………………….. ………19</p><p><b>  摘要:</b></p><p>  GSM全速率話音信道(TCH/FS)的信道編碼是對話音編碼輸出每一個話音幀(20ms)260 bit ,13 kbps話音數據序列逐幀進行編碼,根據GSM關于TCH/FS的技術標準,編碼過程為:<

10、/p><p><b>  其中,具體實現為:</b></p><p>  外編碼:(50,53,2)循環(huán)截短編碼,重排并加尾比特;</p><p>  內編碼:(2,1,4)卷積編碼;</p><p>  重排與交織:交織度為8;</p><p><b>  關于性能測試:</b>

11、;</p><p>  所有編譯碼模塊采用MATLAB仿真并通過,仿真內容包括:各個模塊的性能測試,高斯噪聲干擾下的信道誤碼率測試,高斯+突發(fā)干擾下的信道誤碼率測試,重點研究問題為,卷積加交織編碼對于突發(fā)信道的改善及各種情況的討論。</p><p><b>  設計概要:</b></p><p>  設計題目:GSM TCH/FS信道編譯碼仿真

12、與分析;</p><p>  設計要求:根據TCH/FS信道的技術標準,用MATLAB語言編寫程序模塊,實現編譯碼模塊功能,仿真TCH/FS信道各模塊,檢驗與測試它們的性能,對TCH/FS信道的糾錯性能進行仿真及分析。</p><p>  設計環(huán)境:MATLAB6.1。</p><p><b>  基本原理:</b></p>&l

13、t;p><b>  外編碼(循環(huán)碼):</b></p><p>  外編碼采用 截短循環(huán)碼(53,50,2),</p><p>  加奇偶校驗比特:將1級的前50比特送入循環(huán)碼編碼器,進行(53,50,2)截短循環(huán)碼編碼。該循環(huán)碼的生成多項式為:,</p><p>  重排并加尾比特:將1級的182比特{d(0),…,d(181)}和3位

14、奇偶校驗比特p(0),p(1),p(2)進行重排:偶數信息比特在前,奇偶校驗比特居中,奇數信息比特在后。再加4比特0作為尾比特,得外編碼輸出:</p><p>  {u(0),u(1),…,u(188)}</p><p>  其中,u(k)=d(2k) 和 u(184-k)=d(2k+1) k=0,1,…,90</p><p>  u(91+k)=p(k)

15、 k=0,1,2</p><p>  u(k)=0 (尾比特) k=185,186,187,188</p><p><b>  內編碼(卷積碼):</b></p><p>  卷積碼是一種非線性碼,其與分組碼的主要差別在于卷積碼編碼器有記憶,在任意給定的時段,編碼器的n個輸出不僅與此時段的k個輸入有關,而且也與前m個輸入(記憶器件中存

16、儲的)有關。因此卷積一般可采用(n,k,m)來表示,其中k為輸入碼元數,n為輸出碼元數,m為編碼器中的存儲器數。一般,n和k選較小的值,m可取較大值,以獲得既簡單又高性能的信道編碼。卷積碼是用來糾正獨立隨機差錯的。</p><p>  本實驗中,將外編碼得到的189比特進行卷積碼編碼,該卷積碼的碼率為1/2,生成多項式為:;</p><p>  卷積碼輸出378比特,再將2級的78比特加于

17、其后,得內編碼輸出:</p><p>  {C(0),C(1),…,C(455)}</p><p>  交織碼(交織與重排): </p><p>  交織編碼是一種信道改造技術,它通過信號設計將一個原來屬于突發(fā)差錯的有記憶信道改造為基本上是獨立差錯的隨機無記憶信道。</p><p>  將內編碼(卷積碼)輸出得到的456比特按如下公式完成重排

18、和交織:i(B,j)=C(n,k) k=0,1,…,455 n=0,1,…,N,N+1,…</p><p>  B=B0+4n+(k mod 8)</p><p>  J=2[(49k) mod 57]+[(k mod 8) div 4]</p><p>  4.1.GSM系統簡介:</p><p>  自1978年AMPS蜂窩模

19、擬移動通信網建成,先后研制出第二代(2G)的GSM、IS-95 ,和第三代(3G)的WCDMA、cdma2000, 及正在研制更新一代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當今,無線移動通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通信方式之一 。</p><p>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北歐GSM—Group Special Mobile開發(fā)出GSM—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該

20、系統面世后,立即風靡全球,并引發(fā)了我國移動通信的熱潮,中國移動GSM 系統為國內多數用戶使用。</p><p>  GSM信道編碼方案是由分組碼、卷積碼、交織器構成的。</p><p>  4.2.GSM TCH/FS信道編碼技術標準簡介:</p><p><b>  設計方案:</b></p><p>  根據GSM建

21、議5.03對TCH/FS編碼的規(guī)范,對TCH/FS系統設計如下仿真方案:</p><p>  1.對所測試碼元序列,以矩陣形式實現。</p><p>  2.分別編寫各模塊,并使對應的編,譯碼模塊自環(huán)以檢驗其正確性。</p><p>  3.分別測試外編碼的檢錯性能,內編碼對高斯干擾的糾錯能力以及對突發(fā)錯誤的很有限的糾錯能力,內編碼加重排交織后對高斯干擾和突發(fā)干擾的

22、糾錯能力。</p><p>  4.測試整個系統對高斯干擾的糾錯能力,對高斯干擾和突發(fā)干擾的糾錯能力。</p><p>  如下圖所示:數據對應著矩陣的大小。</p><p>  以系統在高斯干擾信道的性能測試為例,說明測試流圖:Eb/N0=-6:2:10</p><p><b>  Y</b></p>&

23、lt;p><b>  N</b></p><p>  關于其他信道的測試過程與該圖示類似,在此不一一列出。</p><p><b>  程序塊設計與調試:</b></p><p>  各功能程序塊由老師提供,經閱讀代碼,沒有發(fā)現錯誤,并自己作了相應的注釋。</p><p>  此部分工作主要為

24、自環(huán)程序設計,測試程序塊實現的功能無誤。</p><p><b>  外編碼與譯碼測試:</b></p><p><b>  測試結果:</b></p><p><b>  good!</b></p><p><b>  結果分析:</b></p&g

25、t;<p>  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外編碼的譯碼結果是無誤的,證明外編碼程序是正確的。</p><p><b>  遇到的問題及分析:</b></p><p>  外編碼與譯碼自環(huán)時,如果信道有干擾(不論是何種干擾),自環(huán)結果都是“error!”,這說明外編碼與譯碼有檢錯功能,卻沒有絲毫糾錯能力。</p><p><b&

26、gt;  內編碼與譯碼測試:</b></p><p><b>  測試結果:</b></p><p><b>  good!</b></p><p>  結果分析:測試結果顯示,卷積編譯碼模塊前后輸入數據完全一致,說明卷積編譯碼程序正確。</p><p>  交織編碼與譯碼測試:<

27、/p><p>  自環(huán)程序代碼:jiaozhi-test.m</p><p><b>  測試結果:</b></p><p><b>  good!</b></p><p><b>  結果分析:</b></p><p>  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交織編譯

28、碼前后數據完全一致,證明程序本身沒有問題。</p><p><b>  遇到的問題及分析:</b></p><p>  同外編譯碼模塊類似,在信道有干擾的情況下(不論是何種干擾),交織編譯碼都出錯,說明交織編譯碼模塊沒有任何糾錯能力。從后面的實驗與分析可知,交織編譯碼主要是和卷積編譯碼配合應對突發(fā)錯誤信道。</p><p><b> 

29、 信道設計:</b></p><p>  高斯干擾信道,即給信號加上加性高斯噪聲sgma*randn(size(u)),</p><p><b>  部分關鍵代碼:</b></p><p><b>  E=1;</b></p><p>  snr=10^(snr_in_dB/10);&l

30、t;/p><p>  sgma=sqrt((E/snr)/2);</p><p><b>  u=signal;</b></p><p><b>  u=2*u-1;</b></p><p>  u=sign(u+sgma*randn(size(u))+eps);</p><p>

31、;  u=(u+1)/2;</p><p>  高斯干擾加突發(fā)錯誤信道,即在前述信道上再加上突發(fā)錯誤,</p><p>  Noise=BurstNoise(N_Interval,N_Length,length(u));</p><p>  u=mod(u+Noise,2);</p><p>  在重點研究問題的測試中,修改老師提供的突發(fā)錯誤

32、產生程序:BurstNoise得到新的突發(fā)錯誤產生程序:BurstNoise1;程序接口為:</p><p>  BurstNoise1(rate,N_Length,length(u))</p><p>  Rate:信道原始誤碼率;N_Length:突發(fā)長度;length(u):輸入信號矢量維數;</p><p><b>  代碼:</b>&

33、lt;/p><p>  function N=BurstNoise(rate,Length,Sig_Length)</p><p>  N_Interval=round(Length/rate);</p><p>  N=zeros(1,Sig_Length);</p><p>  for i=1:N_Interval:Sig_Length;&l

34、t;/p><p>  start_point1=round(i+(N_Interval/2)*rand);</p><p>  start_point=max(i,start_point1);</p><p>  end_point=min(Sig_Length,min(start_point1+Length-1,i+N_Interval-1));</p>

35、<p>  N(start_point:end_point)=1;</p><p><b>  end;</b></p><p><b>  模塊性能測試:</b></p><p>  外編碼模塊的檢錯與糾錯性能:</p><p>  在外編碼模塊的自環(huán)測試中已經談到,外編碼模塊具有檢錯

36、能力,但不具有糾錯能力,且測試是簡單的,不再詳述。</p><p>  內編碼模塊的檢錯與糾錯性能:</p><p>  以下再測卷積編譯碼模塊對于高斯噪聲信道的誤碼率,</p><p><b>  內編碼(卷積碼):</b></p><p>  內編碼和解碼仿真的程序包括兩個主要程序模塊:現測試卷積編碼對高斯隨機噪聲的

37、改善程度。</p><p><b>  測試結果如下:</b></p><p><b>  結果分析:</b></p><p>  由圖和數據可以看出,卷積編譯碼對高斯噪聲在信噪比較高時具有較好的改善性能。當信噪比大抵為2db時,誤碼率基本上為0附近。但是在低信噪比的時候,卷積編譯碼對高斯噪聲引起的譯碼沒有任何改善,若想提

38、高此時的誤碼率性能,還需用別的編譯碼方法。</p><p>  交織編碼的檢錯與糾錯性能:</p><p>  在交織編碼模塊的自環(huán)測試中已經談到,交織編碼模塊不具有檢錯,糾錯的功能,且測試也是簡單的,在此不再詳述。</p><p>  內編碼與交織模塊聯合對突發(fā)信道的糾錯性能:</p><p>  交織編碼本身不具有檢糾錯能力,但可以將突發(fā)

39、錯誤轉換為隨機錯誤,而內編碼具有很強的隨機錯誤糾錯能力,對于突發(fā)錯誤卻沒有好的糾錯能力,此時,交織編碼與內編碼聯合應對突發(fā)錯誤就顯得很有意義。測試如下:</p><p>  測試信道選擇:由于交織編碼主要用于將突發(fā)錯誤轉換為隨機錯誤,從而適應于內編碼的檢糾錯能力,因此,這里只測試交織編碼對突發(fā)錯誤信道的改善性能,而不考慮高斯干擾。</p><p>  突發(fā)信道中,原始誤碼率為0.05,X軸

40、為突發(fā)長度</p><p>  重點看交織帶來的誤碼率改善:</p><p>  突發(fā)長度小于80bit時,內編碼+交織編碼的誤碼率要低于只有內編碼時的誤碼率,這正是引入交織編碼帶來的性能改善,但當突發(fā)長度大于80bit后,內編碼+交織編碼的誤碼率迅速下降并與內編碼的誤碼率相同,說明,交織編碼對于突發(fā)錯誤的改善受限于突發(fā)長度(因為原始誤碼率保持不變),當突發(fā)長度較大時,交織編碼的改善亦非常

41、小了。</p><p>  系統性能測試與分析:</p><p>  原始信道性能測試與分析</p><p>  編碼改善后的信道性能測試與分析</p><p>  編碼改善后的高斯信道性能曲線:</p><p><b>  結果分析:</b></p><p>  clas

42、s1部分的誤碼率反映了經信道編碼后的誤碼率;</p><p>  class2部分由于不參加編碼,所以它反映了信道的原始誤碼率;</p><p>  理論誤碼率和原始誤碼率吻合的很好;</p><p>  由所測得的數據可知:低信噪比時,有編碼的信道誤碼率反而比無編碼的信道誤碼率要高,信噪比大于0之后,有編碼信道的誤碼率迅速下降,要小于無編碼信道的誤碼率,當信道信噪

43、比大于-2db時,信道輸出信號滿足GSM系統要求,達到誤碼率小于0. 1。</p><p>  編碼改善后的高斯+突發(fā)信道性能曲線:</p><p><b>  結果分析:</b></p><p>  低信噪比情況下,有編碼信道誤碼率反而高于無編碼,此程序中突發(fā)錯誤的長度是固定的10bit,由前面模塊的測試分析可知:此處的主要因素是高斯信道在低

44、信噪比情況下,有編碼信道誤碼率反而高于無編碼信道誤碼率,在信噪比大于2DB之后,信道誤碼率主要決定于突發(fā)錯誤,取值并趨向于恒定,因為此程序中的突發(fā)信道原始誤碼率是固定的。</p><p><b>  重點研究問題:</b></p><p>  內編碼+交織編碼 對突發(fā)錯誤信道的誤碼率研究:恒定原始誤碼率下(rate=0.05)</p><p>

45、  短突發(fā)長度情況下, 恒定原始誤碼率(rate=0.05)</p><p><b>  結果分析:</b></p><p>  突發(fā)長度較小時(1到3),內編碼+交織編碼的誤碼率反而要高于只有內編碼的誤碼率,當突發(fā)長度較大時(大于3),如我們預想的結果:內編碼+交織編碼的誤碼率要低于只有內編碼的誤碼率。但是不是突發(fā)長度任意長都有這樣的改善性能呢? 帶著這個問題,下面

46、研究了較長突發(fā)長度下的情況:</p><p>  長突發(fā)長度情況下:恒定原始誤碼率(rate=0.05)</p><p>  重點看交織帶來的誤碼率改善:</p><p>  突發(fā)長度小于80bit時,內編碼+交織編碼的誤碼率要低于只有內編碼時的誤碼率,這正是引入交織編碼帶來的性能改善,但當突發(fā)長度大于80bit后,內編碼+交織編碼的誤碼率迅速下降并與內編碼的誤碼率

47、相同,說明,交織編碼對于突發(fā)錯誤的改善受限于突發(fā)長度(因為原始誤碼率保持不變),當突發(fā)長度較大時,交織編碼的改善亦非常小了。</p><p><b>  心得體會:</b></p><p>  本次實驗不同于以往的同通信原理實驗,而是對整個信道系統的編碼,較以前所做過的更復雜更大型,因此也更有挑戰(zhàn)性。但由于大部分程序代碼老師都給出了參考程序,任務輕松了不少。主要任務是

48、弄懂程序和添加未完全的部分以及測試編碼的糾錯性能。在此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但終于經過認真思考,按從易到難的順序,一旦遇到問題,就把外加的復雜的東西先屏蔽掉,一步一步檢查原因。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從最簡系統開始逐步完善,也適用于很多別的編程,以及設計中的很多別的方面??偟膩碚f,這次課程設計讓我對信息處理導論中最后略講的篇章GSM信道編碼有了深刻的了解,是對以往所學的編碼技術和Matlab編程方法的一個總結。</p><

49、p>  同時,通過這次實驗,我較深刻的了解到對于一個作業(yè)任務,任務的細分和較精確的計劃安排是完成工作的重要前提,特別是在應對較復雜的任務時,任務細分和安排更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p><p>  在測試過程中,我還逐漸發(fā)現仿真中出現了很多在理解原理之后沒有考慮到過的問題:交織編碼對于突發(fā)信道有較大的改善,但僅限于突發(fā)長度適中的情形,突發(fā)長度很短(小于3)或很大(大于100)時,交織編碼帶來的誤碼率改善非常

50、有限,近似等同于無交織編碼情形,正是這些一點一點的發(fā)現,我才發(fā)現原先對于老師要求的選擇 重點研究問題 很茫然是可笑的,因為通過一些原理課程的學習,我們所了解到的都是一些經過非常理想化處理的模型分析,這在原本也比較理想化的仿真試驗中就暴露出了缺點,所以說,實際應用情況下,還有非常的因素要分析,整個系統中每一個模塊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選擇重點研究問題應該是很自然的。。</p><p><b>  參考文獻

51、:</b></p><p>  1、《GSM 05.03建議》 (‘大片’和‘技術報告’)</p><p>  2、曹志剛等,《現代通信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p><p>  3、王新梅等,《糾錯碼-原理與方法》(修訂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p><p>  4、李人厚 張平安等,《精通MATLAB—綜合輔導與指南》

52、,西安交通大學</p><p><b>  附錄:</b></p><p>  所有測試程序代碼及注釋,readme文件都放在文件夾中。</p><p><b>  致謝:</b></p><p>  指導老師:邵志嘉 還有:測試的時候,身邊的同學也給了不少建議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