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釜內銅陽極泥固液攪拌過程仿真及效果評價.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銅陽極泥立式釜是目前加壓脫銅工序的主要設備。然而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立式釜結構的封閉特性及釜內復雜混合流動過程,立式釜的設計優(yōu)化主要依靠經驗和半經驗關聯方法,現有測試手段無法有效監(jiān)測釜內復雜的固-液混合過程,設計的立式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攪拌混合效果。本研究通過計算流體力學(CFD)數值模擬技術,采用標準的k-?湍流模型、歐拉-歐拉多相流模型、多重參考系(MRF)模型,建立了25 m3立式加壓釜內固-液兩相混合攪拌過程仿真模型并進行數值模

2、擬研究,此外通過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混合效果評價,得出如下結論:
  (1)研究了不同轉速下的攪拌功率數值模擬結果并與經驗公式對比,驗證了采用的數學模型可用于攪拌模擬。
 ?。?)通過控制單因素變量考察攪拌轉速、槳葉安裝角度、槳葉間距、阻尼擋板高度對立式釜攪拌綜合性能的影響。轉速80 r·min-1,固體顆粒混合效果良好,所有顆粒比較均勻的懸浮,軸向無明顯濃度差。槳葉傾斜角度步增大,釜內軸向漩渦高度增加,流體高速區(qū)范圍相應增大,

3、從而較快地向釜頂低濃度區(qū)域流動,安裝角度考慮45°為宜;增大槳葉安置間距,可提高立式釜軸向固相均勻分布程度,槳葉間距S=1.615 m較優(yōu);增加擋板高度,促進立式釜內銅陽極泥固相上浮,繼續(xù)增加高度反而抑制固相銅陽極泥上浮。
 ?。?)采用正交試驗法對攪拌轉速及結構參數進行優(yōu)化。選擇攪拌轉速、槳葉安裝角度、兩槳葉間距、阻尼擋板高度為考察因素,以立式釜銅陽極泥截面固相體積濃度為評判指標。分析結果表明,各因素對銅陽極固相分布影響大小順序

4、為:槳葉安裝角度>轉速>阻尼擋板高度>兩槳葉間距。
 ?。?)通過正交分析獲得了最佳結構參數條件,即攪拌轉速為100 r·min-1,槳葉安裝角度為45°,槳葉間距為1.615 m,擋板高度為2 m,在此條件下立式釜截面固相體積濃度較實際生產工況增幅達13%。優(yōu)化工況條件較實際工況而言,立式釜上部分流體會產生明顯的漩渦,軸向速度梯度明顯,同時銅陽極泥顆粒在整個軸向分布更為均勻。
 ?。?)選定10組銅陽極泥固液攪拌組合進行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