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隸屬于哺乳綱、偶蹄目、麝科、麝屬,為小型林棲鹿類動物,至今還保留著原始鹿類的某些特征。林麝為我國秦嶺西麓重要的獸類區(qū)系成分,也是當?shù)厥种匾慕洕吧鷦游铩N挥谇貛X西麓山區(qū)小城——鳳縣,曾經是我國西部林麝主要產地之一,有著豐富的麝香資源。但是,近幾十年來,國際天然麝香價格的不斷上揚,我國西部山區(qū)濫捕濫獵林麝的行為屢禁不止,加之林麝原有棲息地植被的嚴重破壞,鳳縣林麝現(xiàn)有資源狀況不容樂觀。
2、 2004年11~12月,2005年8~10月,2006年4~5月,我們對鳳縣林麝分布、種群數(shù)量以及生境質量進行了實地調查,旨在為鳳縣林麝的保護與恢復工程提供一些基礎科學數(shù)據(jù)。調查范圍基本覆蓋了鳳縣全境。1、2005年8~10月,通過社區(qū)問卷調查和野外痕跡點驗證的方法,結果表明目前鳳縣林麝主要分布于遠離人為干擾、植被相對保存完好的鄉(xiāng)鎮(zhèn)交界的高山地區(qū),縣境邊緣與甘肅省隴南地區(qū)、甘肅天水市、寶雞市陳倉區(qū)、寶雞市渭濱區(qū)、寶雞市太白縣、漢中市
3、留壩、勉縣交接的深山老林中,棲息地已經被撕裂成大小不等、形狀不規(guī)則的12個片區(qū)。從北至南,將分布區(qū)依次命名為辛家山一寬灘分布區(qū)(Ⅰ區(qū)),馬頭灘分布區(qū)(Ⅱ區(qū)),平木硬溝門分布區(qū)(Ⅲ區(qū)),八方山一玉皇山分布區(qū)(Ⅳ區(qū)),紫柏山分布區(qū)(Ⅴ區(qū)),屋梁山分布區(qū)(Ⅵ區(qū)),扈家窯分布區(qū)(Ⅶ區(qū)),寺溝分布區(qū)(Ⅷ區(qū)),心紅鋪分布區(qū)(Ⅸ區(qū)),龍王溝分布區(qū)(Ⅹ區(qū)),潘家灣分布區(qū)(Ⅺ區(qū)),梁山溝分布區(qū)(Ⅻ區(qū))。 根據(jù)調查記錄的141個林麝新鮮痕跡點的海拔
4、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鳳縣林麝海拔分布為1 863±205m(n=141),上限為2 500m,下限為1 500m;主要集中于海拔1 500~2 500m區(qū)間段,以1 600~2 000m為林麝分布的主要海拔區(qū)間,約占70.92%。2、2006年4~5月,在鳳縣山區(qū),沿垂直于山溝向兩側山脊隨機設置寬度為20m的樣帶,調查樣帶總長度為134余km,共發(fā)現(xiàn)并記錄了4l處林麝新鮮痕跡點的相關數(shù)據(jù)。然后,以此為中心,設置面積20m×20m的大樣方,并將此大
5、樣方分割為4個10m×10m的正方形小樣方,隨機選取其中一個小樣方,記錄14個生態(tài)因子。結果表明:春季風縣林麝喜歡選擇在海拔1 700~2 100m,灌木蓋度低于25%、竹子密度小于5株/m<'2>、倒木密度和樹樁密度均<4根/400m<'2>、坡度≥40°、半陰半陽坡、輕度動物干擾及遠離人為干擾的有土質覆蓋的生境。其他生態(tài)因子郁閉度25~75%、喬木密度20~40株/400 m<'2>、灌木密度20~50株/100 m<'2>、隱蔽級
6、8~16m,這些指標均以達到中等程度為宜。通過Statistics6.0統(tǒng)計軟件包,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結果發(fā)現(xiàn)14個生態(tài)因子中有7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6.63%,它們依次為灌木蓋度、樹樁密度、喬木密度、活動基底、隱蔽級、人為干擾、竹子密度。 3、2004年11~12月,2006年4~5月,通過改進了的糞堆計數(shù)法,并結合社區(qū)調查法,對鳳縣現(xiàn)有林麝的種群數(shù)量進行了徹底的調查。結果表明:鳳縣林麝痕跡出現(xiàn)率具有空間差異的特性,即在
7、不同山溝之間存在著不均衡的特點。在隨機調查55塊樣地,有林麝活動新鮮痕跡的樣地28個,約占51.91%;只有陳舊林麝糞便或無糞便的樣地為27個,約占49.09%。屋梁山(Ⅵ區(qū))、馬頭灘(Ⅱ區(qū))、紫柏山(Ⅴ區(qū))、八方山-玉皇山(Ⅳ區(qū))、辛家山-寬灘(Ⅰ區(qū))的林麝種群密度(Mean±SE,只/km<'2>)分別為1.20±0.94(n=6)只/km<'2>、0.52±0.20(n=7)只/km<'2>、0.39±0.11(n=15)只/km
8、<'3>、0.35±0.11(n=14)只/km<'2>、0.11±0.06(n=11)只/km<'2>。其中屋梁山(Ⅵ區(qū)),林麝種群密度最高,為1.20±0.94(n=6)只/km<'2>,辛家山-寬灘(Ⅰ區(qū))密度最低,為0.11±0.06(n=11)只/km<'2>。但是,在林麝平木硬溝門(Ⅲ區(qū)),沒有發(fā)現(xiàn)林麝任何新鮮或陳舊的活動蹤跡,說明該區(qū)林麝種群密度非常低或者瀕臨滅絕。 根據(jù)上述林麝種群密度的數(shù)據(jù),估算鳳縣現(xiàn)有林麝為2
9、55.37±22.03只。且近22年來,鳳縣林麝資源年平均下降率為11.44%,后果令人非常擔憂。該縣國土面積約為3 187 km<'2>,林麝平均密度為0.08±0.01只/km<'2>,鳳縣野生林麝種群處于低密度狀態(tài)。 4、依據(jù)本文的調查結果,建議采取緊急措施對林麝加以適當?shù)谋Wo與恢復。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國家早有立法,可是鳳縣的野麝保護工作不容樂觀,需要加強對濫捕林麝的執(zhí)法力度;保護林麝原有棲息地環(huán)境,遵循恢復生態(tài)學原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養(yǎng)殖種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pdf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種群密度及環(huán)境適應性能力評估.pdf
- 陜西鳳縣紫柏山自然保護區(qū)林麝種群恢復生態(tài)學研究.pdf
- 種群生態(tài)學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細胞遺傳學及分子標記微衛(wèi)星的研究.pdf
- 種群生態(tài)學 1
- 種群生態(tài)學 2
- 生態(tài)學-2-種群生態(tài)學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衛(wèi)星分子標記篩選及其應用研究.pdf
- 陜西鳳縣林麝食性的初步研究.pdf
- 《種群生態(tài)學》ppt課件
- 矮巖羊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pdf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衛(wèi)星的篩選與鑒定及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第3章種群生態(tài)學
- 大花黃牡丹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pdf
- 馬鈴薯蚜蟲種群生態(tài)學的研究.pdf
- 42509.陜西鳳縣林麝棲息地景觀生態(tài)格局及生態(tài)恢復研究
- 第4章-草地種群生態(tài)學
- 干旱區(qū)油蒿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pdf
- 華北駝絨藜種群生殖生態(tài)學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