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首先以丙烯酰胺(AM)為聚合單體,并添加鈣基膨潤土及少量水玻璃,又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為聚合單體,添加大量鈣基膨潤土后,以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MBA)或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為交聯(lián)劑,過硫酸銨和亞硫酸氫鈉為引發(fā)劑,均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分別合成了聚丙烯酰胺/鈣基膨潤土/水玻璃和聚(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鈣基膨潤土兩種堵水劑。利用FT-IR、XRD、TG和SEM
2、對兩種堵水劑進行了結構表征,并探討了鈣基膨潤土添加量、水玻璃添加量(或單體組成配比)、引發(fā)劑用量、溫度、交聯(lián)劑種類及其用量等因素對兩種堵水劑的吸水倍數(shù)、吸水速率、壓縮強度等性能的影響,還探討了鈣基膨潤土添加量、水玻璃添加量(或單體組成配比)、交聯(lián)劑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用量等因素對兩種堵水劑的耐溫性能的影響。最終確定了兩種堵水劑的最佳制備條件。
結果表明,對于聚丙烯酰胺/鈣基膨潤土/水玻璃堵水劑,結構表征分析證明水玻璃與丙
3、烯酰胺發(fā)生聚合并與鈣基膨潤土形成了穩(wěn)定的復合物。聚丙烯酰胺/鈣基膨潤土/水玻璃堵水劑的吸水倍數(shù)雖有所降低,但堵水劑的壓縮強度增加了5倍,成本降低了約51%,耐溫時間提高了0.67倍??偟膩碚f,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這種新型水凝膠在油田領域有潛在的堵水調(diào)剖應用,可提高采油率。最佳制備條件為:丙烯酰胺為20g,交聯(lián)劑用量為0.8%(占單體總質(zhì)量的比例,下同),引發(fā)劑的用量為0.02%,水玻璃添加量為8%,鈣基膨潤土添加量為100%,反應溫
4、度為60℃。
對于聚(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鈣基膨潤土堵水劑,最佳制備條件為:丙烯酰胺與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的質(zhì)量比為9∶1,交聯(lián)劑用量為0.08%,引發(fā)劑的用量為0.1%,鈣土添加量為100%,反應溫度為60℃。且在該條件下,結構表征分析證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與丙烯酰胺聚合并與鈣基膨潤土形成了穩(wěn)定的復合物。增加大量鈣基膨潤土后,堵水劑的吸水倍數(shù)雖有所降低,但聚(丙烯酰胺-2-丙烯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有機-無機復合型水肥雙料控釋劑制備研究.pdf
- 有機-無機復合絮凝劑的合成及應用研究.pdf
- 煤炭運輸用復合型化學抑塵劑的制備與應用研究.pdf
- 無機微顆粒-有機高分子復合絮凝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復合型混凝土養(yǎng)護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無機-有機復合功能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pdf
- 體膨型泥漿堵漏劑的合成及應用研究.pdf
- 草顆粒復合型天然防霉劑研究.pdf
- LDHs基無機-有機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pdf
- 有機-無機納米復合微球的制備及應用.pdf
- 納米稀土無機有機復合抗菌劑的制備及在粉末涂料中的應用研究.pdf
- 納米顆粒摻雜有機-無機復合涂層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復合型氧化劑的研究.pdf
- 鈷鎢酸鉀復合型催化劑的制備、表征及光催化降解有機染料的研究.pdf
- 無機—有機復合顏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幾種有機無機復合阻燃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的研究.pdf
- 復合型聚鐵絮凝劑在造紙廢水中的應用研究.pdf
- 有機-無機復合粒子制備研究.pdf
- 有機-無機復合納米纖維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有機-無機納米復合薄膜的制備及性質(zhì)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