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雙芯光纖制作簡單,結構穩(wěn)定,在光纖通信、光纖傳感等領域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雙芯光纖全接入連接器的缺乏阻礙了雙芯光纖各種應用和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本論文結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細粒度光路交換信息安全網(wǎng)的光纖器件”,對雙芯光纖的光波導橫向耦合模理論、耦合特性以及雙芯光纖全接入連接器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獲得的主要創(chuàng)新成果如下:
1.基于光波導橫向耦合模理論的基本思想,由Helmholtz方程出發(fā),推導出了一
2、種新型的非正交耦合模方程,與傳統(tǒng)方程的對比證明了該方程的正確性。
2.基于雙芯光纖耦合模理論分析了雙芯光纖的耦合長度隨兩芯子間距的變化,利用光纖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雙芯光纖本征模式的雙折射,以及雙芯光纖耦合長度的偏振依賴特性,計算得出雙芯光纖應力雙折射遠大于幾何雙折射,快軸(即x方向)的耦合系數(shù)大于慢軸(即y方向)的耦合系數(shù),且隨著雙芯光纖兩芯子中心間距的增大,其耦合長度的偏振敏感度將增高。
3.分別采用側邊加工預制棒法
3、和側邊開槽法制作了圓形、啞鈴形和跑道形截面的雙芯光纖,搭建了雙芯光纖耦合系數(shù)可靈活調(diào)諧的CO2激光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實驗中CO2激光照射引起雙芯光纖耦合角的改變在104.7(rad/m)左右,且不會隨波長的變化而顯著改變。
4.實驗測試了雙芯光纖在-30℃~175℃范圍內(nèi)的溫度特性,發(fā)現(xiàn)隨著溫度升高,雙芯光纖的耦合系數(shù)逐漸減小,且雙芯光纖耦合角的溫度敏感性隨溫度增加不斷升高,為溫度傳感器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5.首次提
4、出并實驗驗證了一種具有低串話路和低損耗特性的新型雙芯光纖全接入連接器,利用該連接器可實現(xiàn)芯子相距小于20μm的雙芯光纖的兩纖芯分別與普通光纖的連接。由有限元方法精確計算表明,通過該連接器,從雙芯光纖中射出的兩個光場的中心間距可由16μm增加至大于90μm,引起的串話路僅為-37 dB,引起的總功率損耗僅為0.056 dB。通過側邊開槽法光纖制造工藝和光纖熔融拉伸技術分別制作完成了一根共線四芯光纖和一段帶有尾纖的雙子光纖,從而部分實驗驗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雙芯光纖的新型低插損全光纖微環(huán)諧振器研究.pdf
- 新型雙芯光子晶體光纖理論及特性研究.pdf
- 雙芯光纖傳感器研究.pdf
- 基于雙芯光纖的高性能全光纖光調(diào)制器的研究.pdf
- 基于雙芯光纖濾波器的多波長光纖激光器.pdf
- 基于雙芯光纖耦合器的全光時間微分器的研究.pdf
- 新型雙芯結構的光子晶體光纖傳輸特性研究.pdf
- 新型雙芯光纖及其傳感與可調(diào)器件特性的研究.pdf
- 雙芯光子晶體光纖溫度傳感器的研究.pdf
- 基于雙芯光纖耦合模理論的光時域積分器的研究.pdf
- 基于雙芯光纖的集成式光纖耦合器及其傳感特性研究.pdf
- 基于雙芯光纖光柵的MZ型光纖溫度傳感器特性研究.pdf
- 雙芯光子晶體光纖傳輸特性的研究.pdf
- 光子晶體光纖雙芯耦合及傳感機理研究.pdf
- 懸掛單芯及雙芯光纖長周期光柵傳感特性研究.pdf
- 基于雙芯光纖光柵上下話路濾波器的研究.pdf
- 雙芯光子晶體光纖耦合器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pdf
- 基于高速大容量光纖通信用大芯徑光纖及多芯光纖的研制.pdf
- 雙芯光子晶體光纖傳感及耦合特性研究.pdf
- 雙芯長周期光纖光柵制備方法及特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