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鼻咽癌顱底骨質破壞放療前磁共振的ADC值對預后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討在鼻咽癌顱底骨質破壞放射治療前,破壞部位磁共振的ADC值能否對其預后作出前瞻性的評價。另外研究復發(fā)組和對照組病例在T3T4分期、口咽及頸深淋巴結轉移情況下,其患者顱底破壞部位磁共振的ADC值在放療前的意義。
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所有顱底侵犯,需要初次治療的鼻咽癌患者的磁共振資料,再結合每次隨訪的資料,了解其預后
2、的情況。根據預后復發(fā)和未復發(fā)情況分成復發(fā)組和對照組,再結合治療前顱底的ADC值,看看能否找到患者ADC值與預后之間的規(guī)律。
1、分析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患者顱底的磁共振影像資料。由于對所有鼻咽癌患者常規(guī)做了彌散加權(diffusion weighted,DWI)序列,我們只是在DWI序列上測量復發(fā)組病例放療前顱底被侵犯骨質的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對于對照組病例,同樣
3、測量其放療前顱底破壞骨質的ADC值。計算出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放療前顱底病灶的平均ADC值,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找出顱底病灶放療前的ADC值與預后之間的聯系,再進行前瞻性的研究。
2、分析復發(fā)組和對照組病例的臨床分期、淋巴結位置的情況,測量對應病例顱底被侵犯骨質放療前的ADC值,計算出T3T4期復發(fā)組和對照組病例顱底病灶的平均ADC值,口咽和頸深淋巴結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患者顱底病灶的平均ADC值,通過t檢驗,探討放療前ADC值對鼻咽癌顱
4、底骨質侵犯病例的預后價值,對其進行前瞻性研究。
結果:1、復發(fā)組與對照組患者顱底病灶放療前ADC均值分別為(0.804±0.031)×10-3mm2·s-1及(0.813±0.035)×10-3mm2·s-1,兩組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t檢驗=1.60,P=0.112。
2、復發(fā)組T3期和對照組T3期對應患者的顱底病灶ADC均值分別為(0.816±0.024)×10-3mm2·s-1和(0.851±0.039)
5、×10-3mm2·s-1,兩者之間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0.906);復發(fā)組T4期和對照組T4期對應患者的顱底病灶ADC均值分別為(0.797±0.033)×10-3mm2·s-1和(0.831±0.036)×10-3mm2·s-1,兩者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0.906)。
3、復發(fā)組咽后淋巴結(17例)及對照組咽后淋巴結(23)兩組病例顱底病灶的ADC均值分別為(0.804±0.032)×103
6、mm2·s-1和(0.846±0.039)×103mm2·s-1,兩者之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466>0.05,t=0.736);復發(fā)組頸深淋巴結(45例)和對照組頸深淋巴結(28例)兩組病例顱底病灶的ADC均值分別為(0.793±0.031)×10-3mm2·s-1和(0.837±0.033)×10-3mm2·s-1,兩者之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 DWI序列結合常規(guī)序列可以更準確地診斷鼻咽癌顱
7、底的侵犯情況,但其治療前顱底病灶ADC值的高低與鼻咽癌顱底病灶的復發(fā)或轉移并無關聯,無論是T3期還是T4期的患者,也不管放療前淋巴結的位置是在口咽還是頸深的部位,測出的顱底病灶ADC平均值都是比較低的,這個ADC值的大小對鼻咽癌顱底病灶的預后沒有臨床意義,只能起到對常規(guī)序列進行助診的作用。所以鼻咽癌顱底受侵犯的患者,在放射治療前測出的顱底病灶ADC值不能作為判斷鼻咽癌顱底病灶是否會復發(fā)或轉移的前瞻性指標。
二、鼻咽癌顱底骨
8、質破壞放療后磁共振的ADC值對預后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1、探討ADC值在鼻咽癌顱底侵犯放射治療后,對其預后進行前瞻性評價。
2、研究顱底病灶ADC值的ROC切點對復發(fā)轉移的指導意義。
方法:繼續(xù)對第一章研究的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測量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患者放療后顱底侵犯部位的ADC值。
1、分析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患者放療后顱底的磁共振影像資料,對照放療前顱底病灶部位,測量其放療結束后顱底病灶部
9、位的ADC值。然后再計算出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放療后顱底病灶部位的平均ADC值,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找出復發(fā)組和對照組治療后顱底病灶ADC值的差異,對患者的預后進行前瞻性的研究。
2、分析所有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病例的放療前后MRI資料,測量放療前后顱底的ADC值,采用ROC曲線法建立本院鼻咽癌顱底侵犯患者治療前后的ADC閾值。確定ROC切點時,根據AUC和Youden指數來篩選切點,可以用顱底病灶部位ADC閾值對鼻咽癌顱底侵犯的復發(fā)和轉移
10、作出前瞻性的評價。
結果:入組142例患者,其中71例系轉移或復發(fā)病例,另外選擇在隨訪過程中MRI影像學檢查一直正常的71例病人為對照組病例。
1、復發(fā)組與對照組的顱底病灶治療后ADC均值分別為(1.051±0.083)×103mm2·s-1及(1.461±0.092)×10-3mm2·s-1, t檢驗=27.75,P<0.05,兩組間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2、ROC曲線分析得到鼻咽癌顱底骨質破壞
11、治療前:靈敏度(sensitivity)76.1%,特異度(Specificity):39.4%,診斷閾值(Criterion)=802.64,Youden指數:0.98。治療后:靈敏度(sensitivity)100%,特異度(Specificity):98.6%,診斷閾值(Criterion):1206.53, Youden指數:0.98。
結論:1、鼻咽癌顱底侵犯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病灶會明顯縮小或消退,對應部位的
12、ADC值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復發(fā)組和對照組的平均ADC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后顱底ADC值的高低與鼻咽癌顱底侵犯患者的預后有一定關聯。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據ADC值的大小可以對鼻咽癌的預后進行前瞻性的評價。
2、通過ROC曲線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顱底骨質破壞部位放療前的ADC閾值為0.803×10-3mm2·s-1、但其靈敏度為76.1%,特異度為39.4%,不能作為評價鼻咽癌顱底侵犯患者預后的前瞻性指標,這和ADC值在鼻咽
13、癌顱底侵犯放射治療前的研究結果相同;顱底侵犯部位放療后的ADC閾值為1.207×10-3mm2·s-1,其靈敏度為100%,特異度為98.6%,可以作為評價鼻咽癌顱底侵犯患者預后的前瞻性指標。
3、ROC切點對復發(fā)轉移的識別準確率高于對正常的識別準確率,這樣可保證切點對復發(fā)轉移者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由于每個醫(yī)院的磁共振機器和功能成像軟件的不同,操作醫(yī)師的診斷水平的不同,每個醫(yī)院做出的ADC閾值也有所不同。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鼻咽癌顱底骨質破壞與骨轉移的相關性.pdf
- 鼻咽癌患者放療前后營養(yǎng)狀況的前瞻性研究.pdf
- 磁共振影像對鼻咽癌放療前后涎腺功能的評價研究.pdf
- 磁共振對鼻咽癌放化療的療效評估.pdf
- 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的診斷研究.pdf
- 基于磁共振的鼻咽癌咽旁侵犯與預后關系的研究.pdf
- 前瞻性多中心局部晚期鼻咽癌調強適形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pdf
- 顱底骨質破壞
- 磁共振圖像紋理分析在晚期鼻咽癌分期中的應用及對鼻咽癌治療反應的預測價值.pdf
- 鼻咽癌放療后的腦結構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鼻咽癌放射性腦損傷的多模態(tài)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鼻咽癌核磁共振波譜代謝組學研究.pdf
- Ezrin蛋白表達對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治療預后的預測價值.pdf
- 鼻咽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與放療療效的相關性研究.pdf
- 基于磁共振及調強放射治療背景下的鼻咽癌新T分期研究.pdf
- 18F-FDG PET-CT分子影像在鼻咽癌放射治療中應用的前瞻性臨床研究.pdf
- 甘氨雙唑鈉對鼻咽癌放療增敏作用的前瞻性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pdf
- No期鼻咽癌上頸預防照射與全頸預防照射的前瞻性隨機分組研究.pdf
- 局部晚期鼻咽癌誘導化療前后腫瘤靶區(qū)的變化對正常組織及腫瘤靶區(qū)劑量影響的前瞻性研究.pdf
- 不同化療方案配合調強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