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研究背景
針灸療法是“針法”與“灸法”的合稱,針源自于“砭石”,灸源自于“用火治病”,在歷代醫(yī)家對其方法與理論進行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衍生出了對針灸療法發(fā)展軌跡進行梳理、總結的學術流派研究。針灸流派研究,主要分為古代與當代兩部分?!爸嗅t(y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簡稱“課題組”)認為現代中醫(yī)學術流派的發(fā)展日漸衰退,影響流派發(fā)展的核心因素在于教育傳承模式、缺乏鮮明的特色學術思想以及具有缺陷的傳承體系,家傳傳承模式處境堪憂,這一現象
2、同樣存在于當代針灸學術領域之中。近年來,當代針灸流派研究情況與流派實際發(fā)展情況大相徑庭,前者呈上升之勢,研究多集中于以醫(yī)家個人為核心的傳承梳理。關于臨床醫(yī)家流派研究的方法多為撰寫醫(yī)家臨床經驗的相關文獻,試圖通過整理該醫(yī)家學術經驗而劃分流派,這與從事流派研究的人員身份不無瓜葛。分析《中國針灸》雜志從1981-2013年所刊文獻,以“醫(yī)家名諱”為題目的文獻數據從公元1993年起開始增多,時至2005年這種趨勢愈加明顯。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簡稱
3、“中管局”)已經對一些在臨床中具有治療特色的醫(yī)家個人或集體表示承認,并頒布流派傳承資格,這些傳承工作室包括河南邵氏針灸、廣西黃氏壯醫(yī)針灸、甘肅鄭氏針法、遼寧彭氏眼針、四川李氏杵針、蒙醫(yī)五療溫針、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湖湘五經配伍針推、管氏特殊針法、靳三針療法流派傳承工作室以及澄江針灸學派傳承工作室。另一類研究,以學術內容為研究對象。譚源生通過對針灸理論與療法進行分析,得出當代針灸學術領域內存在流派,并提出針法派、微針派、腧穴特種療(法)派
4、、中西醫(yī)結合派,且認為各派之下另有分派。
盡管針灸流派研究者的數量與日俱增,但學術流派研究的發(fā)展仍處于衰退狀態(tài)。不統(tǒng)一的研究對象與無定論的判斷標準是針灸流派研究的首要問題。以針灸臨床醫(yī)家為研究對象者著重于發(fā)掘、傳播醫(yī)家所持有的各項學術內容;以具體的治療方法、理論為研究對象者,深入探討該方法、理論的發(fā)展軌跡與所具有的應用規(guī)模。前者的研究,僅針對醫(yī)家學術內容的挖掘,缺乏對于學術特色成立與否的判斷過程,另一方面,人是一種個性化的存在
5、,以個人為研究對象,便難以確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從而造成研究結果的參差,無法體現流派的科學性。盡管官方與個人都對針灸流派做出了多番考究,但對于針灸流派研究的研究對象及劃分標準以及當代針灸學術領域的流派存在現狀卻仍無定論。
2.研究目的與意義
以現有臨床醫(yī)家專題研究文獻為基礎,試圖在找尋當代針灸學術領域內所存臨床流派的同時展現它們發(fā)展現狀。
研究結果的產生,不但達成了研究目的,更為建立針灸臨床流派的評判標準,探
6、討針灸流派研究的發(fā)展方向提供真實、可靠的研究證據。
3.研究方法與步驟
3.1文獻檢索
文獻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本研究采取兩步檢索,第一步檢索:以“針灸”為關鍵詞,文獻來源限制在《中國針灸》雜志,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進行檢索,人工選取文獻題目中含有醫(yī)家名諱的文獻,以確定納入研究的醫(yī)家名單。第二步檢索:以各“醫(yī)家名諱”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
7、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進行檢索,尋找相關醫(yī)家的臨床專題研究文獻。
3.2文本數據挖掘方法
3.2.1文本信息抽取
從納入文本中提取與學術特色相關信息,包括對作者表述內容的直接提取和觀點提取。以提取信息作為文本數據的基礎,準備進一步數據挖掘處理。
3.2.2文本分類
通過對挖掘到的文本信息進行審閱、整理,結合既往經驗與其他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將針灸臨床治療方法與理論劃分為治療方法、
8、治療部位、治療工具、學術思想(治療理論)以及醫(yī)家修習五大類,并根據這五類對采集到的文本信息進行歸類。
3.2.3建立數據庫
建立基于WPS Office2013平臺的“當代醫(yī)家針灸學術特色挖掘數據庫”,將通過文本挖掘采集到的信息與數據錄入數據庫,將之歸納、分析。共分為兩個主要步驟,第一步,基于文獻對所選當代醫(yī)家的針灸學術特色進行直觀采集,建立以“醫(yī)家學術特色挖掘”為主題的數據庫;第二步,將采集到的信息分類、加工、整理
9、,為數據化處理做準備。
3.3文本信息規(guī)范處理
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21次印刷之《針灸學》中記載的與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治療理論及其它相關內容為主要判斷標準,對所采信息進行規(guī)范化處理,為數理統(tǒng)計做出準備。
3.4數理統(tǒng)計方法
應用數理統(tǒng)計法中的頻次、頻數百分比分析法,考察每項學術特色代表字段的應用頻次,以了解數據的分布情況。通過對學術特色進行頻數分析,以數據的方式說明各項特色在臨床中的重
10、要程度,用頻數分析的結果證明各項學術特色在臨床中的使用規(guī)模及影響力,屬于流派研究之中的定量研究。
3.5流派的提取
采用二八法則對頻數分析的總體結果進行選取,選出在學術特色總數中占前20%的字段個數,并以此值選出在頻數統(tǒng)計中結果最大的幾項字段,認為這些字段代表的學術特色具有形成流派的規(guī)模,并形成被動型流派。
4.研究結果
4.1關于流派判定標準
第一,流派必須具備學術觀點、代表人物(群體
11、)、傳承團隊;
第二,流派重視觀點和思想上的認同,以個人所執(zhí)的學術觀點或方法、技術為盟;
第三,流派的人員組成包括自覺型與非自覺型兩種,如無一定探討范圍,可以不受時空因素限定;
第四,一旦學術理論與操作方法發(fā)展成熟、形成規(guī)模,流派內部可發(fā)生分化;
第五,流派不一定都要有系統(tǒng)的學說或著述。
4.2關于流派的產生結果
通過筆者研究發(fā)現在當代針灸學術領域內,共存在5家流派,分別為以胡
12、蔭培、陳應龍、高立山、肖繼芳、張智龍、楊兆鋼、楊兆民為代表的“簡穴流派”,以郭耀康、黃宗勖、石學敏、謝強、韓景獻、單永華、田從豁為代表的“個性治療流派”,以符文彬、宗瑞麟、管遵惠、杜曉山、東貴榮為代表的“組穴流派”,以李鼎、李文榮、張士杰、劉公望、李志道為代表的“效驗穴流派”,以郭效宗、盛燮蓀、張縉、陳應龍為代表的“感應流派”。其中,“簡穴流派”、“組穴流派”、“效驗穴流派”具有共同的上級流派“重穴流派”。另有“補瀉”類、“經絡辨證”類
13、、“微針”類、“功能”類、“傳統(tǒng)針具”類具有形成流派的潛質。
5.討論
本研究以教科書為學術內容判定基礎,將教材所載內容視為臨床醫(yī)家必備技能,對“泛化”的學術特色予以凈化;以頻數分析法統(tǒng)計學術特色在臨床的應用情況,使規(guī)模得到直觀考證;以二八法則對學術特色的臨床規(guī)模予以取舍,也避免了統(tǒng)計數據相近而產生的爭議;以自擬流派標準對五家流派予以判斷與驗證,最終證明所成流派基本符合當代針灸學術發(fā)展現狀。
在研究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Web文本數據挖掘研究.pdf
- 基于WWW的文本數據挖掘研究.pdf
- 基于XML的Web文本數據挖掘研究.pdf
- 基于XML的文本數據挖掘的研究.pdf
- 基于XML的Web文本數據挖掘的研究.pdf
- 基于層次語義結構的流式文本數據挖掘.pdf
- 基于神經網的文本數據庫挖掘.pdf
- 基于文本數據挖掘技術的用戶需求分析研究.pdf
- 基于海量文本數據的實體關系抽取及挖掘.pdf
- 時態(tài)文本數據的周期性挖掘研究.pdf
- 基于海量文本數據的實體關系抽取及挖掘(1)
- 文本數據挖掘中基于云模型的特征選擇方法研究.pdf
- 基于文本數據挖掘的微博情感分析與監(jiān)控系統(tǒng).pdf
- 基于數據挖掘的當代不孕癥醫(yī)案證治規(guī)律研究.pdf
- 文本數據挖掘在信息監(jiān)控中的應用研究.pdf
- Web數據挖掘及其在網絡新聞文本數據中的應用.pdf
- 文本數據挖掘在工程圖文檔中的應用.pdf
- 中文文本數據分類研究.pdf
- 新浪微博平臺消息與股市相關性研究--基于文本數據挖掘技術.pdf
- 基于文本數據的軟集合預測方法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