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樹毀滅性病害松材線蟲?。˙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傳播媒介。松墨天牛引誘劑可為科學監(jiān)測和防控松墨天牛提供環(huán)境友好的誘捕技術,現(xiàn)階段多使用聚集信息素與植物源引誘物質相結合的松墨天牛高效引誘劑。本文選用3種緩釋材料,進行了松墨天牛引誘劑緩釋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中的高效引誘劑在20℃,30℃,40℃時緩釋速率穩(wěn)定,3種引誘成分也基本
2、按照比例揮發(fā),但揮發(fā)速度較快,1個月內有效成分基本釋放完畢。填充棉花的低密度聚乙烯袋中高效引誘劑在40℃時在20天時即釋放完畢,但是在10天時,引誘成分中的α-蒎烯已經(jīng)釋放完畢。APF-I持久型PE袋裝引誘劑在20℃時60天釋放完畢,40℃時在23天時即釋放完畢,3種主要引誘物質基本按照比例揮發(fā),APF-I持久型PE袋裝引誘劑是良好的緩釋劑。試驗結果可為不同引誘劑在野外實際應用中提供技術依據(jù)。
在廣東省內研究了誘捕器不同懸掛高
3、度對引誘效果的影響、引誘劑的有效持續(xù)時間、與其他3種引誘劑的野外誘捕效果比較及APF-I引誘劑的有效引誘距離和松墨天牛自然種群的擴散規(guī)律。結果表明,誘捕器懸掛高度(誘捕器底部距地面)為1.5 m時,引誘效果較好(P<0.05);其中APF-I型高效引誘劑的有效時間可長達1個月,但10-15 d以后引誘效果明顯降低;APF-I型高效引誘劑的野外效果顯著高于單一植物源引誘劑(P<0.05);不同距離誘捕器的試驗結果表明,隨著誘捕器距離松林變
4、遠,其誘捕量逐漸降低(P<0.05),位于林內和林緣50 m內的誘捕器誘捕的數(shù)量最多;松墨天牛飛行擴散試驗結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蟲大部分(87.86%)在松林及其附近活動,少數(shù)(4.85%)則向松林外圍擴散,尋找新的棲息地。這些技術參數(shù)均可為不同類型引誘劑在松墨天牛的綠色防控和應用實踐中提供參考。
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松林和普洱市思茅松林中1a對松墨天牛成蟲自然種群動態(tài)進行了誘捕監(jiān)測。結果表明:云南地區(qū)松墨天牛成蟲種群數(shù)量,主要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松墨天牛引誘劑及誘捕技術研究.pdf
- 松墨天牛引誘劑和松材線蟲分子檢測技術研究.pdf
- 松墨天牛性引誘劑配套應用技術及松材線蟲脫離天牛的化學信號物質研究.pdf
- 松墨天?;瘜W通訊機理研究與高效引誘劑的研制.pdf
- 松墨天牛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和誘捕器野外應用技術研究.pdf
- 松墨天牛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和誘捕器野外應用技術探討
- 應用蟲生真菌防治松墨天牛技術的研究.pdf
- APF-Ⅰ型松墨天?;瘜W誘劑的評價和應用.pdf
- 高性價比堿性脫墨劑制備和應用技術研究.pdf
- 松墨天牛輻射不育的研究.pdf
- 欽州市松墨天牛的發(fā)生及防控技術研究.pdf
- 應用APF-Ⅰ型誘劑監(jiān)測松墨天牛攜帶松材線蟲的時間動態(tài).pdf
- 松墨天牛種群空間格局特征研究.pdf
- 松墨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染色體核型研究.pdf
- 松材線蟲病媒介昆蟲——松墨天牛的研究.pdf
- 松墨天牛成蟲羽化及APF-Ⅰ型誘劑釋放速率的研究.pdf
- 松墨天牛自然種群消長規(guī)律及其機理的研究.pdf
- 利用天敵昆蟲防治松褐天牛技術研究.pdf
- 60Co不同劑量輻照松墨天牛及桑天牛雄性不育研究.pdf
- 云南省松墨天牛及擬松材線蟲媒介昆蟲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