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課程設(shè)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采油工程課程設(shè)計</b></p><p><b>  課程設(shè)計</b></p><p><b>  姓名:</b></p><p><b>  學(xué)號:</b></p><p>  中國石油大學(xué)(北京)</p>&

2、lt;p><b>  石油工程學(xué)院</b></p><p>  2012年12月10日</p><p>  一、給定設(shè)計基礎(chǔ)數(shù)據(jù):1</p><p>  二、設(shè)計計算步驟2</p><p>  2.1 油井流入動態(tài)計算2</p><p>  2.2 井筒多相流的計算3</p&

3、gt;<p>  2.3懸點載荷和抽油桿柱設(shè)計計算11</p><p>  2.4 抽油機(jī)校核15</p><p>  2.5 泵效計算15</p><p>  2.6舉升效率計算18</p><p>  三、設(shè)計計算總結(jié)果19</p><p>  四、課程設(shè)計總結(jié)20</p>

4、<p>  一、給定設(shè)計基礎(chǔ)數(shù)據(jù): </p><p>  井深:2000+82×10=2820m </p><p>  套管內(nèi)徑:0.124m </p><p>  油層靜壓:2820/100×1.2 =33.84MPa</p><p><b>  油層溫度:90℃ </b></p&g

5、t;<p>  恒溫層溫度:16℃ </p><p>  地面脫氣油粘度:30mPa.s</p><p>  油相對密度:0.84 </p><p>  氣相對密度:0.76 </p><p>  水相對密度:1.0 </p><p>  油飽和壓力:10MPa</p><p>&

6、lt;b>  含水率:0.4 </b></p><p><b>  套壓:0.5MPa</b></p><p><b>  油壓:1 MPa</b></p><p>  生產(chǎn)氣油比:50m3/m3 </p><p>  原產(chǎn)液量(測試點):30t/d </p><

7、;p>  原井底流壓(測試點):12Mpa</p><p>  抽油機(jī)型號:CYJ10353HB </p><p>  電機(jī)額定功率:37kw</p><p>  配產(chǎn)量:50t/d </p><p>  泵徑:44mm(如果產(chǎn)量低,而泵徑改為56mm,38mm) </p><p><b>  沖程:3

8、m </b></p><p><b>  沖次:6rpm </b></p><p>  柱塞與襯套徑向間隙:0.3mm </p><p>  沉沒壓力:3MPa </p><p><b>  二、設(shè)計計算步驟</b></p><p>  2.1 油井流入動態(tài)計算

9、</p><p>  油井流入動態(tài)是指油井產(chǎn)量與井底流動壓力的關(guān)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該井供油的能力。從單井來講,IPR 曲線表示了油層工作特性。因而,它既是確定油井合理工作方式的依據(jù),也是分析油井動態(tài)的基礎(chǔ)。本次設(shè)計油井流入動態(tài)計算采用Petro bras方法Petro bras方法計算綜合IPR 曲線的實質(zhì)是按含水率取純油IPR曲線和水IPR曲線的加權(quán)平均值。當(dāng)已知測試點計算采液指數(shù)時,是按產(chǎn)量加權(quán)平均;預(yù)測產(chǎn)量

10、時,按流壓加權(quán)平均。</p><p>  (1) 采液指數(shù)計算</p><p>  已知一個測試點:、和飽和壓力及油藏壓力。</p><p>  因為,==30/(33.84-12)= 1.4/( d.Mpa)</p><p>  (2) 某一產(chǎn)量下的流壓Pwf </p><p>  =j()=1.4 x(33.84

11、-10)=33.38t/d</p><p>  =+=33.38+1.4*10/1.8=41.16t/d</p><p>  -油IPR曲線的最大產(chǎn)油量。</p><p>  當(dāng)0q時,令q=10 t/d,則p==15.754 Mpa</p><p>  同理,q=20 t/d,P=13.877 Mpa</p><p>

12、;  q=30 t/d,P=12.0 Mpa</p><p>  當(dāng)qq時,令q=50 t/d,則按流壓加權(quán)平均進(jìn)行推導(dǎo)得:</p><p>  P=f+0.125(1-f)P[-1+=8.166Mpa</p><p>  同理q=60t/d,P=5.860 Mpa</p><p><b>  當(dāng)qq時,</b><

13、/p><p>  令q=71t/d,P=2.233 Mpa</p><p>  綜上,井底流壓與產(chǎn)量的關(guān)系列表如下:</p><p>  得到油井的流入動態(tài)曲線如下圖:</p><p>  圖1 油井IPR曲線</p><p>  2.2 井筒多相流的計算</p><p>  井筒多相流壓力梯度

14、方程</p><p>  井筒多相管流的壓力梯度包括:因舉高液體而克服重力所需的壓力勢能、流體因加速而增加的動能和流體沿管路的摩阻損失,其數(shù)學(xué)表達(dá)式如下:</p><p>  ρgsinθ+ρvρ/d*</p><p>  式中ρ為多相混合物的密度;v為多相混合物的流速;f為多相混合物流動時的摩擦阻力系數(shù);d為管徑;p為壓力;h為深度;g為重力加速度; θ為井斜角的

15、余角。</p><p>  井筒多相管流計算包括兩部分:(1)由井底向上計算至泵入口處;</p><p> ?。?)油管內(nèi)由井口向下計算至泵出口處。</p><p>  1)由井底向上計算至泵入口處,計算下泵深度Lp。采用深度增量迭代方法,首先估算迭代深度。在本設(shè)計中為了減小工作量,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方法。計算井筒多相管流時,首先計算井筒溫度場、流體物性參數(shù),然后利用

16、Orkiszewski方法判斷流型,進(jìn)行壓力梯度計算,最后計算出深度增量和下泵深度Lp。</p><p>  按深度增量迭代的步驟:</p><p>  井底流壓12Mpa,假設(shè)壓力降為0.2 Mpa;估計一個對應(yīng)的深度增量=40m,即深度為1960m 。</p><p>  由井溫關(guān)系式可以計算得到該處的井溫為:89.96℃。</p><p&g

17、t;  平均的壓力和溫度:=(90+89.96)/2=89.98℃。平均壓力=11.9 Mpa。由平均壓力和平均溫度計算的得到流體的物性參數(shù)為:溶解油氣比R=71.31 ; 原油體積系數(shù)B=1.25 原油密度P=739.00; 油水混合液的密度P =843.40; 死油粘度μ=6.537*10; 活油粘度μ=3.318*10; 水的粘度μ=3.263*10; 液體的粘度μ= 3.296*10;天然氣的壓縮因子Z=0.

18、9567; 天然氣的密度90.70。以上單位均是標(biāo)準(zhǔn)單位。</p><p>  由以上的流體物性參數(shù)判斷流型:</p><p>  不同流動型態(tài)下的和的計算方法不同,為此,計算中首先要判斷流動形態(tài)。該方法的四種流動型態(tài)的劃分界限如表1所示。</p><p><b>  表1 流型界限</b></p><p>  其中=

19、1.071-0.7277且>0.13(如果<0.13,則取=0.13);</p><p><b>  =50+36 ;</b></p><p>  =75+84 ()。</p><p>  由計算得到,由于該段的壓力大于飽和壓力的值,所以該段的流型為純液流。</p><p>  計算該段的壓力梯度。由壓力梯

20、度的計算公式:</p><p>  =843.40;=計算對應(yīng)于的該段管長(深度差)。</p><p> ?、?將第步計算得的與第②步估計的進(jìn)行比較,兩者之差超過允許范圍,則以新的作為估算值,重復(fù)②~⑤的計算,使計算的與估計的之差在允許范圍內(nèi)為止。該過程之中只迭代一次。</p><p>  2)由井口向下計算至泵出口處,計算泵排出口壓力PZ。采用壓力增量迭代方法

21、,首先估算迭代壓力。同樣為了減小工作量,也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方法。計算井筒多相管流時,首先計算井筒溫度場、流體物性參數(shù),然后利用Orkiszewski方法判斷流型,進(jìn)行壓力梯度計算,最后計算出壓力增量和泵排出口壓力PZ。</p><p>  按壓力增量迭代的步驟</p><p> ?、僖阎我稽c(井底或井口)的壓力, 選取合適的深度間隔(可將管等分為n段)。</p><p

22、> ?、诠烙嬕粋€對應(yīng)于計算間隔的壓力增量。</p><p> ?、塾嬎阍摱蔚暮?,以及、下的流體性質(zhì)參數(shù)。</p><p><b>  ④計算該段壓力梯度</b></p><p> ?、萦嬎銓?yīng)于的壓力增量</p><p> ?、薇容^壓力增量的估計量與計算值 ,若二者之差不在允許范圍內(nèi),則以計算值作為新的估計值,重

23、復(fù)第②~⑤步,使兩者之差在允許范圍之內(nèi)為止。</p><p> ?、哂嬎阍摱蜗露藢?yīng)的深度和壓力 </p><p> ?、嘁蕴幍膲毫槠瘘c壓力重復(fù)第②~⑦步,計算下一段的深度和壓力 ,直到各段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長時為止。</p><p>  2.2計算氣-液兩相垂直管流的Orkiszewski方法</p><p>  本設(shè)計井筒多相流計算采

24、用Orkiszewski方法。</p><p>  Orkiszewski法提出的四種流動型態(tài)是泡流、段塞流、過渡流及環(huán)霧流。如圖1所示。在處理過渡性流型時,采用內(nèi)插法。在計算段塞流壓力梯度時要考慮氣相與液體的分布關(guān)系。針對每種流動型態(tài)提出了存容比及摩擦損失的計算方法。</p><p>  圖1 氣液混合物流動型態(tài)(Orkiszewski)</p><p>  1

25、.壓力降公式及流動型態(tài)劃分界限</p><p>  由前面垂直管流能量方程可知,其壓力降是摩擦能量損失、勢能變化和動能變化之和。由式(2-36)可直接寫出多項垂直管流的壓力降公式:</p><p><b>  (26)</b></p><p>  式中 —壓力,Pa;</p><p>  —摩擦損失梯度,Pa/m;&l

26、t;/p><p><b>  —深度,m;</b></p><p>  —重力加速度,m/s2;</p><p>  —混合物密度,kg/m3;</p><p>  —混合物流速,m/s。</p><p>  動能項只是在霧流情況下才有明顯的意義。出現(xiàn)霧流時,氣體體積流量遠(yuǎn)大于液體體積流量。根據(jù)氣體定

27、律,動能變化可表示為:</p><p><b>  (27)</b></p><p>  式中 —管子流通截面積,m2;</p><p>  —流體總質(zhì)量流量,kg/s;</p><p>  —氣體體積流量,m3/s。</p><p>  將式(27)代入式(26),并取,,,經(jīng)過整理后可得:&

28、lt;/p><p><b>  (28)</b></p><p>  式中 —計算管段壓力降,Pa;</p><p>  —計算管段的深度差,m;</p><p>  —計算管段的平均壓力,Pa。</p><p>  不同流動型態(tài)下的和的計算方法不同,下面按流型分別介紹。</p>&l

29、t;p><b>  (1)泡流</b></p><p><b>  平均密度</b></p><p>  式中 —氣相存容比(含氣率),計算管段中氣相體積與管段容積之比值;</p><p>  —液相存容比(持液率),計算管段中液相體積與管段容積之比值;</p><p>  —在下氣、液和混

30、合物的密度,kg/m3。</p><p>  氣相存容比由滑脫速度來計算。滑脫速度定義為:氣相流速與液相流速之差。</p><p>  可解出: </p><p>  式中 —滑脫速度,由實驗確定,m/s;</p><p>  、—氣相和液相的表觀流速,m/s。</p><

31、p>  泡流摩擦損失梯度按液相進(jìn)行計算:</p><p>  式中 —摩擦阻力系數(shù); </p><p>  —液相真實流速,m/s。</p><p>  摩擦阻力系數(shù)可根據(jù)管壁相對粗造度和液相雷諾數(shù)查圖2。</p><p>  液相雷諾數(shù): </p>

32、<p>  式中 —在下的液體粘度,油、水混合物在未乳化的情況下可取其體積加權(quán)平均值,Pa.s。</p><p><b>  圖 2</b></p><p>  (2)段塞流混合物平均密度</p><p><b>  (34)</b></p><p>  式中 —液體分布系數(shù);&l

33、t;/p><p>  —滑脫速度,m/s。</p><p>  滑脫速度可用Griffith和Wallis提出的公式計算:</p><p><b>  (35)</b></p><p><b>  (3)過渡流</b></p><p>  過渡流的混合物平均密度及摩擦梯度是先按段

34、塞流和霧流分別進(jìn)行計算,然后用內(nèi)插方法來確定相應(yīng)的數(shù)值。</p><p><b>  (36)</b></p><p><b>  (37)</b></p><p>  式中的、及、為分別按段塞流和霧流計算的混合物密度及摩擦梯度。</p><p><b>  (4)霧流</b>

35、</p><p>  霧流混合物密度計算公式與泡流相同:</p><p>  由于霧流的氣液無相對運動速度,即滑脫速度接近于霧,基本上沒有滑脫。所以</p><p><b>  (38)</b></p><p>  摩擦梯度則按連續(xù)的氣相進(jìn)行計算,即</p><p><b>  (39)

36、</b></p><p>  式中 —氣體表觀流速, ,m/s。</p><p>  霧流摩擦系數(shù)可根據(jù)氣體雷諾數(shù)和液膜相對粗糙度由圖2查得。</p><p>  按不同流動型態(tài)計算壓力梯度的步驟與前面介紹的用摩擦損失系數(sh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計算混合物密度及摩擦之前需要根據(jù)流動型態(tài)界限確定其流動型態(tài)。圖3為Orkiszewski方法的計算流程框圖。<

37、;/p><p>  圖3 Orkiszewski方法計算流程框圖</p><p>  2.3懸點載荷和抽油桿柱設(shè)計計算</p><p>  抽油桿柱設(shè)計的一般方法見《采油工程設(shè)計與原理》。之所以設(shè)計方法較復(fù)雜,原因之一是因為桿柱的最大、最小載荷與桿長不是線性關(guān)系。例如在考慮抽油桿彈性時的懸點載荷、在考慮桿柱摩擦?xí)r的懸點載荷公式與桿長不是線性關(guān)系。原因之二是因為桿、管環(huán)空

38、中的壓力分布取決于桿徑,而桿柱的設(shè)計有用到桿、管環(huán)空中的壓力分布。</p><p>  由于綜合課程設(shè)計時間較少,所以這里提供一種簡化桿柱設(shè)計方法。暫將桿、管環(huán)空中的壓力分布給定(按油水兩相、不考慮摩擦?xí)r的壓力分布),桿柱的最大、最小載荷公式采用與桿長成線性關(guān)系的下面公式。它是針對液體粘度較低、直井、游梁抽油機(jī)的桿柱載荷公式。 </p><p>  懸點最大、最小載荷的計算公式:</

39、p><p><b> ?。?0)</b></p><p><b>  (41)</b></p><p><b> ?。?2)</b></p><p>  式中:——第i級桿每米桿在空氣中的質(zhì)量,Kg/m</p><p>  ——第i級桿桿長,m;</p

40、><p>  i —— 抽油桿級數(shù),從下向上計數(shù);</p><p>  PZ——泵排出口壓力,Pa;</p><p>  PN——泵的沉沒壓力,Pa;</p><p>  N——沖次,rpm;</p><p>  S——光桿沖程,m;</p><p>  fP——活塞截面積,m2;</p>

41、;<p>  g——重力加速度,m/s2;</p><p><b> ?。?3)</b></p><p><b> ?。?4)</b></p><p><b>  式中:令fr0=0</b></p><p>  Pj——第j級抽油桿底部斷面處壓力,Pa:</

42、p><p><b> ?。?5)</b></p><p>  Pt——井口油壓,Pa;</p><p>  ρ0——地面油密度,kg/m3;</p><p>  fw——體積含水率,小數(shù);</p><p>  應(yīng)力范圍比計算公式:</p><p><b> ?。?6)

43、</b></p><p><b> ?。?7)</b></p><p>  抽油桿柱的許用最大應(yīng)力的計算公式:</p><p>  式中:——抽油桿許用最大應(yīng)力,Pa;</p><p>  T——抽油桿最小抗張強度,對C級桿,T=6.3*108Pa,對D級桿T=8.1*108Pa;</p>&l

44、t;p>  ——抽油桿最小應(yīng)力,Pa;</p><p>  ——使用系數(shù),考慮到流體腐蝕性等因素而附加的系數(shù)(小于或等于1.0),使用時可考表2來選值。</p><p>  表2 抽油桿的使用系數(shù)</p><p>  若抽油桿的應(yīng)力范圍比小于[]則認(rèn)為抽油桿滿足強度要求,此時桿組長度可根據(jù)[]直接推導(dǎo)出桿柱長度的顯示公式。</p><p&g

45、t;  對于液體粘度低的油井可不考慮采用加重桿,抽油桿自下而上依次增粗,所以應(yīng)先給定最小桿徑(19mm)然后自下而上依次設(shè)計。有應(yīng)力范圍比的計算公式即給定的應(yīng)力范圍比([]=0.85)計算第一級桿長L1,若L1大于等于泵深L,則抽油桿為單級桿,桿長為L,并計算相應(yīng)的應(yīng)力范圍比,若L1小于泵深L,則由應(yīng)力范圍比的計算公式及給定的應(yīng)力范圍比計算第二級桿長L2,若L2大于等于(L-L1),則第二級桿長為L2,并計算相應(yīng)的應(yīng)力范圍比,若L2小于

46、(L-L1),則同理進(jìn)行設(shè)計。在設(shè)計中若桿徑為25mm仍不能滿足強度要求,則需改變抽汲參數(shù)。在設(shè)計中若桿徑小于或等于25mm并滿足強度要求,則桿柱設(shè)計結(jié)束。此為桿柱非等強度設(shè)計方法。若采用等強度設(shè)計方法,則需降低[]重新設(shè)計桿的長度。</p><p>  在設(shè)計抽油桿的過程中油管直徑一般?。ㄍ鈴?3mm,內(nèi)徑62mm)。若泵徑大于或等于70mm,則油管全用(外徑89mm, 內(nèi)徑76mm),原因是作業(yè)時大柱塞不能下

47、如小直徑油管中;若采用25mm抽油桿,則相應(yīng)油管直徑應(yīng)用,原因是25mm抽油桿節(jié)箍為55mm,與62mm油管間隙太小。當(dāng)采用多級桿時油管長度比25mm桿長多10m。</p><p>  為了減小計算工作量,在本次課程設(shè)計中桿柱設(shè)計簡化處理,采用單級桿設(shè)計(19mm)。</p><p><b>  設(shè)計內(nèi)容如下:</b></p><p>  由于

48、采用單級桿設(shè)計,且桿徑為19mm,所以選用油管的直徑為:62mm。</p><p><b>  計算內(nèi)容和步驟:</b></p><p><b>  最大載荷:</b></p><p>  =0.0014999110=1499.9N</p><p>  ;由于是單級的計算,所以簡化為:</p&

49、gt;<p>  ==78509.81200=26174.24N</p><p> ?。?499.9+26174.24)(1+) =29343.66N </p><p><b>  2、 最小載荷:</b></p><p>  式中:令fr0=0.</p><p>  由于,在該設(shè)計過程之中,只有

50、一級桿,所以公式變?yōu)椋?lt;/p><p>  =1+10.631= 11.631 Mpa</p><p>  =26174.24N – 11.631 (0.0014999-0) 10=8728.9N </p><p>  =8728.9 - =7149.68N </p>

51、<p><b>  2.4 抽油機(jī)校核</b></p><p>  1)最大扭矩計算公式</p><p>  =1800 3+0202 3 (29343.66 - 7149.68)= 18849.55N.m </p><p>  2)電動機(jī)功率計算,</p><p>  ==7

52、860.53W </p><p>  所以,可知電機(jī)的計算功率小于電機(jī)的額定功率,因而符合要求。</p><p><b>  2.5 泵效計算</b></p><p> ?。?)泵效及其影響因素</p><p>  在抽油井生產(chǎn)過程中,實際產(chǎn)量

53、Q一般都比理論產(chǎn)量Qt要低,兩者的比值叫泵效,η表示, (50)</p><p><b> ?。?)產(chǎn)量計算</b></p><p>  根據(jù)影響泵效的三方面的因素,實際產(chǎn)量的計算公式為</p><p><b> ?。?1)</b></p><p>  式中:Q——實際產(chǎn)量,m3/d;</p&

54、gt;<p>  Qt——理論產(chǎn)量,m3/d;</p><p>  Sp——柱塞沖程,m;</p><p>  S——光桿沖程,m;</p><p>  ——抽油桿柱和油管柱彈性伸縮引起沖程損失系數(shù);</p><p>  Bl——泵內(nèi)液體的體積系數(shù);</p><p>  β——泵的充滿系數(shù);</p&

55、gt;<p>  qleak——檢泵初期的漏失量,m3/d;</p><p><b>  1)理論排量計算</b></p><p>  =1400 0.001499936=37.80 m3/d </p><p>  2)沖程損失系數(shù)的計算</p&g

56、t;<p>  根據(jù)靜載荷和慣性載荷對光桿沖程的影響計算</p><p>  本設(shè)計按照油管未錨定計算。</p><p>  當(dāng)油管未錨定時; </p><p>  由于只有一級抽油桿柱,所以公式簡化為: ==1.018</p><p>  式中:u=ωL/a=0.1478</p><p>  ω—

57、—曲柄角速度,rad/s;ω=πN/30=π6/30=0.6283;</p><p>  a——聲波在抽油桿柱中的傳播速度,5100m/s;</p><p>  =1 10 0.0014999=1499.9N</p><p>  PZ——泵排出口壓力,Pa;</p><p>  Pin——泵內(nèi)壓力,Pa;當(dāng)液體粘度較低時,可忽略泵吸入口壓力

58、,故Pin≈PN;</p><p>  PN——泵的沉沒壓力,Pa;</p><p>  fp、fr、ft——活塞、抽油桿及油管金屬截面積,m2;</p><p>  L——抽油桿柱總長度,m;</p><p>  ρl——液體密度,kg/m3;</p><p>  E——鋼的彈性模數(shù),2.06×1011Pa

59、;</p><p>  Lf——動液面深度,m;</p><p>  L1、L2、L3——每級抽油桿的長度,m;</p><p>  fr1、fr2 、fr3——每級抽油桿的截面積,m2</p><p>  3) 充滿系數(shù)β的計算</p><p>  = 0.4814 </p><p>

60、  式中:K——泵內(nèi)余隙比;取0.1.</p><p><b>  R——泵內(nèi)氣液比;</b></p><p>  = =0.892 </p><p>  =50,m3(標(biāo))/m3;=10m3(標(biāo))/m3;</p><p>  =3M Pa;=0.4;P0=105Pa;

61、 T0=293K;</p><p> ?。?73+t=351.66;Z=0.96</p><p>  4) 泵內(nèi)液體的體積系數(shù)Bl</p><p>  =1.0462 </p><p><b>  5)漏失量的計算</b></p><p><b>  檢泵初期的

62、漏失量為</b></p><p><b>  =</b></p><p>  0m3/d; </p><p>  D=0.044m;μ=0.00053Pa·s;l= 1.5m;</p><p>  ΔP≈PZ—PN=10Pa;g=9.8m/s2;e= 0.00005m;<

63、/p><p><b>  ==0.6m/s;</b></p><p>  所以最終算出泵的效率:</p><p><b>  ==46.82﹪</b></p><p><b>  2.6舉升效率計算</b></p><p>  光桿功率:P光= SN/60

64、 = 8728.936/60=2618.67</p><p>  水力功率:P水力=Q實際(PZ—PN)/86.4=17.7110/86400=204.94</p><p>  井下效率:η井下=P水力 / P光 =0.0783</p><p>  地面效率:η地=P光/ P電機(jī) =0.3331</p><p>  系統(tǒng)效率:η總=P地* P

65、井下 =0.0261 </p><p><b>  三、設(shè)計計算總結(jié)果</b></p><p><b>  四、課程設(shè)計總結(jié)</b></p><p>  在這次采油工程的課程設(shè)計過程之中:1、熟悉并掌握了,IPR曲線的畫法,了解了IPR曲線的應(yīng)用;2、多相管流的計算

66、是一個難點,首先是計算的公式很多,計算重復(fù)性大,其次是過程復(fù)雜,總的來說,掌握了多相管流的Orkiszewski方法計算步驟,能運用壓力迭代法和深度迭代法;3、掌握了懸點載荷及抽油桿柱的設(shè)計計算、泵效計算。</p><p>  這次實習(xí)的收獲很多,通過實習(xí)對書本上的知識加深了理解,在實習(xí)的過程之中也培養(yǎng)了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實習(xí)過程之中,自己將所有的計算公式用Excel編制,不需要用計算器重復(fù)計算

67、。</p><p>  實習(xí)的補不足之處,盡管自己將公式做了如上的處理,但是實習(xí)過程之中,一部分公式的字母所代表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并且在利用Orkiszewski方法判斷流型時,過程太繁瑣,且在查閱圖件時—摩擦阻力系數(shù)也不能準(zhǔn)確的獲得,所以深度迭代計算過程只止步于判斷流型。因而在后續(xù)計算之中,需要泵出口壓力的地方,是采用假設(shè)的泵入口壓力進(jìn)行計算的。假設(shè)泵出口的壓力為:2MPa和下泵深度1200m. 利用假設(shè)的壓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