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煤礦煤層的初步設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前 言</b></p><p>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是采礦工程專業(yè)全部教學進程中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對我們學業(yè)成績的最終考核。畢業(yè)設計使我們在采礦工程上深入認識礦井各個生產系統(tǒng)和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制約關系,培養(yǎng)了我們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采礦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 </p><

2、;p>  本次畢業(yè)設計是根據在×××集團×××煤礦進行的畢業(yè)實習中所收集的礦井地質資料和圖紙,并作了一些改動以后,對礦井進行的初步設計。</p><p><b>  1、設計過程</b></p><p>  本次的畢業(yè)設計主要是針對畢業(yè)實習的×××煤礦所做的設計,設計中用到

3、的資料都是來自畢業(yè)實習中所搜集的資料。設計時間為3.18-6.5,在這次的設計過程中,認真貫徹《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煤炭工業(yè)技術政策》、《煤炭安全規(guī)程》、《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以及國家其它發(fā)展煤炭工業(yè)的方針政策,積極采用切實可行高產高效的先進技術與工藝,力爭自己的設計成果達到較高水平。另外本設計以《實踐教學大綱及指導書》為依據,嚴格按照《安全規(guī)程》的要求,采用工程技術語言,對礦井的開拓、準備、運輸、通風等各個生產系統(tǒng)進行了初步設計。

4、</p><p>  在這次的設計過程中,我嚴格要求自己,不懂的地方就請教指導老師和周圍的同學,并翻閱了《煤礦礦井采礦設計手冊》和指導書。通過本次的設計,我對煤礦采礦的各個系統(tǒng)又有了深入的認識,溫習了以前學的知識,又學習到了課本以外的知識。在設計過程中,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綜合起來應用。這樣達到了對理論知識“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時也學到了一些實際生產過程中的經驗。</p><p>

5、<b>  2、主要開采條件</b></p><p>  本設計是針對×××煤礦3號煤層的初步設計,本礦井設計產量為400萬噸,礦井整體地質條件比較簡單。該井田東西走向長約7.4km,南北傾斜約17km,面積約107.3818k㎡。本次設計開采煤層的平均厚度為6m,平均傾角為6?,為近水平煤層,相對瓦斯涌出量為4.42 m³/t, 礦井瓦斯等級為高瓦斯

6、礦井;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50m³/h,最大涌水量為550m³/h。本設計取500m³/h。局部地段有發(fā)生自燃的可能。3號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p><p><b>  3、主要設計特點</b></p><p>  (1)井田開拓方式。本設計設計主副井一對,采用分區(qū)式通風方式,每一盤區(qū)對應一個回風井。采用盤區(qū)式開拓方式,兩條大巷沿井田南北

7、走向布置在井田中央,大巷沿煤層底板布置在煤層中,井底車場形式為立井梭式車場。</p><p>  (2)準備方式。本設計將井田劃分為7個盤區(qū),首采盤區(qū)為E2盤區(qū),采用3條上山,上部車場為順向平車場,中部為甩入平巷式甩車場;下部為大巷裝車立式繞道車場。</p><p>  (3)采煤方法。采煤方法為綜采放頂煤采煤方法,采用液壓支架支護;采掘比約為1.</p><p>

8、  (4)礦井通風。礦井總風量為154,容易時期的總阻力3602.544Pa,通風困難時期的總阻力4204.84Pa。工作面配風78.3m³/s。本設計選用FBCDZ-8-No28B-2×450KW型通風機。</p><p><b>  4、主要問題和建議</b></p><p>  本次設計的主要是在定下開拓方式之后對各個系統(tǒng)進行完善,包括準備方

9、式、采煤方法、運輸、通風、礦建等取消了提升和排水系統(tǒng)的完整設計,只在開拓方式的經濟比較中有體現,對提升和排水方面不是懂的很深。</p><p>  由于時間和能力有限,在本次的設計可能還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懇請老師批評、指正。</p><p><b>  摘 要</b></p><p>  1、本設計源自×××集

10、團×××煤礦,圖紙及文字資料均來自礦上。</p><p><b>  2、主要開采條件</b></p><p>  主采煤層為3號煤層,煤質為貧煤,為高瓦斯礦井,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50m³/h,最大涌水量為550m³/h。本設計取500m³/h進行設計。局部地段有發(fā)生自燃的可能。3號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

11、;/p><p><b>  3、主要設計特點</b></p><p>  (1)井田開拓方式。本設計設計主副井一對,采用分區(qū)式通風方式,每一盤區(qū)對應一個回風井。采用盤區(qū)式開拓方式,兩條大巷沿井田南北走向布置在井田中央,大巷沿煤層底板布置在煤層中,井底車場形式為立井梭式車場。</p><p>  (2)準備方式。本設計將井田劃分為7個盤區(qū),首采盤區(qū)為

12、E2盤區(qū),采用3條上山,上部車場為順向平車場,中部為甩入平巷式甩車場;下部為大巷裝車立式繞道車場。</p><p>  (3)采煤方法。采煤方法為綜采放頂煤采煤方法,采用液壓支架支護;采掘比約為1.</p><p>  (4)礦井通風。礦井總風量為154,容易時期的總阻力3602.544Pa,通風困難時期的總阻力4204.84Pa。工作面配風78.3m³/s。本設計選用FBCDZ

13、-8-No28B-2×450KW型通風機。</p><p>  關鍵詞:采礦專項初步設計;立井;單水平開拓;盤區(qū)式準備;綜合機械化采煤</p><p><b>  Abstract</b></p><p>  1. This design is from ××× Group ××&#

14、215;coal. Both drawings and text data are based on the mine.</p><p>  2. The main conditions of mining</p><p>  The No. 3 main Coal Well is lean and high-gas. Normal water inflowing is 250m

15、9;/ h and maximum is 550m³/ h. This paper takes 500m³/ h as a design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t local area. What is more, the dust in the No. 3 coal seam is explosive</p><p>

16、  3.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design </p><p>  1) The method of mine field exploiting </p><p>  This paper designs a pair of collier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lliery. The partitioning ve

17、ntilation mode is adopted and each panel corresponds to a return air shaft. The way of exploration is Panel Type with two north-south roadway arranged in the Coal Mining center, layout along and in the bottom of coal sea

18、m. The form of the shaft bottom is shuttle yard shaft.</p><p>  2) The methods of preparation </p><p>  This coal mining will be divided into seven panels. While the first mining panel is E2 pan

19、el with three mountains, the upper yard is forward and square yards. However, the middle of the yard is drift-style rejection and the lower part is the bypass yard of vertical loading roadway.</p><p>  3) Th

20、e methods of mining </p><p>  The mining method is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mining method and hydraulic support. The extractive ratio is about 1.</p><p>  4) The Mine ventilation</p

21、><p>  The total airflow in the mine is 154 m/s, with the total resistance 602.544 Pa at easy time and the total resistance 204.84 Pa during difficult time. The speed of air distribution is 78.3 m³/s. The

22、fan of FBCDZ-8-28NoB-2X 450kw is chosen in this design.</p><p>  Key words: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mining projects; Vertical shaft; Single level to develop; Panel type;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

23、g</p><p><b>  目 錄</b></p><p><b>  目 錄1</b></p><p>  1 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4</p><p>  1.1 井田概況4</p><p>  1.2 地質特征6</p><p>

24、;  1.2.1 地層6</p><p>  1.2.2 地質構造8</p><p>  1.2.3 煤層及其頂底板巖石特征11</p><p>  1.2.4 水文地質特征14</p><p>  1.2.5 瓦斯、煤塵、自燃19</p><p>  1.2.6 煤質、用途21</p&g

25、t;<p>  2 井田開拓22</p><p>  2.1 井田境界及儲量22</p><p>  2.1.1 井田境界22</p><p>  2.1.2 礦井儲量22</p><p>  2.2 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25</p><p>  2.3 井田開拓方案比選2

26、5</p><p>  2.3.1 對井田開拓中若干問題分析25</p><p>  2.3.2 技術比較26</p><p>  2.3.3 經濟比較28</p><p>  2.3.4 方案確定28</p><p>  2.4 井筒28</p><p>  2.4.1

27、井筒斷面尺寸28</p><p>  2.4.2 風速校核31</p><p>  2.5 井底車場及硐室32</p><p>  2.5.1 井底車場32</p><p>  2.5.2 確定各井底車場硐室位置39</p><p>  3 大巷運輸及設備41</p><p>

28、;  3.1 主要運輸方式的選擇41</p><p>  3.2 輔助運輸方式41</p><p>  3.3 運輸設備選型44</p><p>  4.1 采煤方法45</p><p>  4.2 采區(qū)布置45</p><p>  4.2.1 采區(qū)走向長度的確定45</p>&l

29、t;p>  4.2.2 確定區(qū)段斜長和區(qū)段數目45</p><p>  4.2.3 煤柱尺寸45</p><p>  4.2.4 采區(qū)上下山的布置46</p><p>  4.2.5 區(qū)段巷道的布置46</p><p>  4.2.6 聯(lián)絡巷的布置46</p><p>  4.2.7 采區(qū)車

30、場形式的選擇46</p><p>  4.2.8 采區(qū)硐室47</p><p>  4.2.9 采區(qū)千噸掘進率、采區(qū)掘進出煤率及采區(qū)回采率47</p><p>  4.2.10 確定采區(qū)巷道掘進方法、設備數量及掘進工作面數48</p><p>  4.2.11 采區(qū)生產系統(tǒng)49</p><p>  4

31、.3 回采工藝設計50</p><p>  4.3.1 綜采工作面的采煤工藝設計50</p><p>  4.3.2 工作面循環(huán)方式和循環(huán)作業(yè)圖表的編制51</p><p>  4.4 采掘設備選型54</p><p>  4.4.1 工作面主要采煤設備選擇54</p><p>  4.4.2 掘

32、進設備57</p><p>  4.5 采區(qū)車場線路設計57</p><p>  5 通風和安全60</p><p>  5.1 概況60</p><p>  5.1.1 通風設計的基本依據60</p><p>  5.1.2 礦井通風系統(tǒng)的要求60</p><p>  5

33、.1.3 礦井通風系統(tǒng)的確定61</p><p>  5.2 礦井風量計算61</p><p>  5.2.1 確定礦井總風量61</p><p>  5.2.2 風速驗算64</p><p>  5.3 全礦通風阻力計算64</p><p>  5.3.1 計算原則64</p>

34、<p>  5.3.2 計算方法65</p><p>  5.3.3 計算礦井總風阻及總等積孔67</p><p>  5.4 礦井通風設備選型69</p><p>  5.4.1 扇風機選型69</p><p>  5.4.2 選擇電動機71</p><p>  6 礦井建設工期73&

35、lt;/p><p>  6.1 指標選取73</p><p>  6.1.1 項目實施前期工作73</p><p>  6.1.2 施工準備工作73</p><p>  6.1.3 礦井設計移交標準74</p><p>  6.1.4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74</p><p>  6

36、.1.5 三類工程施工順序和施工組織的基本原則74</p><p>  6.2 關鍵線路75</p><p>  6.2.1 設計中的主要巷道75</p><p>  6.3 工期計算75</p><p>  6.3.1 井巷施工進度表75</p><p>  6.3.2 建井工期計算77<

37、;/p><p>  6.3.3 礦井達到設計產量時井巷工程量77</p><p><b>  總 結79</b></p><p><b>  致 謝80</b></p><p>  參 考 文 獻81</p><p>  1 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p>

38、<p><b>  1.1 井田概況</b></p><p>  1、礦區(qū)位置與交通:×××煤礦位于×××省×××市×××縣境內,距×××集團約9km,地理坐標東經113°00′,北緯36°20′。公路交通十

39、分便利。井田中部有東西向309國道穿過,南北向208國道從井田東部通過,另外礦井還建有鐵路專用線。北距太原市200km,南距×××市23km,東距×××北火車站15km,交通十分便利,見圖1-1。</p><p><b>  ×</b></p><p>  圖1-1礦井交通位置圖</p>

40、<p>  2、井田地形、地勢:×××煤礦位于×××盆地西部,全區(qū)廣為第四系黃土沉積掩蓋,地形平緩,局部黃土沖溝發(fā)育,為高原盆地內的河谷平原區(qū)。總的地貌形態(tài)是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緩和低山丘陵區(qū),黃土沖溝密布,地形切割破碎,中南部地形平坦,海拔標高+930m左右。</p><p>  3、氣候:本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燥大陸性季風氣候。<

41、;/p><p>  4、溫度:根據1978年溫差變化,最高氣溫36.6℃(6月30日),最低氣溫-19.6℃(2月12日),懸差56.2℃。</p><p>  5、雨量:根據×××縣歷年氣象資料統(tǒng)計,年降水量在410~917mm,平均594.8mm,年蒸發(fā)量在1502~1926.8 mm,平均1738.6 mm,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2~6.3倍。</p>

42、<p>  6、向和風速:最多風向北西,最大風速14~16米/秒。</p><p>  7、結冰期和凍土深度:冰凍期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最大凍土深度為75cm(1977年2月)。</p><p>  8、地震:歷史記載1497年2月,×××縣城附近曾發(fā)生6級地震(中國地震資料表上未記載級別,地震地質大隊(1970年10月)編制的×&

43、#215;×地區(qū)構造體系圖上定為5~5.9級。)×××省抗震工作辦公室等三家單位,于1979年以(79)×××抗字第1號文“關于頒發(fā)×××省地震裂度區(qū)劃圖及說明的通知”將×××劃分為6度區(qū),×××市劃分為7度區(qū)。根據國家地震局頒布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GB18306-200

44、1),本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小于0.05 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p><p>  9、煤田開發(fā)歷史:礦區(qū)解放前即有小窯開采,五十年代末國家投資大規(guī)模開發(fā),于1959年成立×××礦務局。2000年8月×××礦務局改制成立×××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屬×××省授權經營的12戶國有重點企業(yè)

45、。×××礦業(yè)(集團)以下轄×××、×××、×××、×××4對生產礦井。</p><p>  10、礦區(qū)內現有生產礦井:×××煤礦周圍主要有×××煤礦、×××煤礦、×&

46、#215;×煤礦和×××煤礦等。</p><p>  11、水源:×××煤礦水源地位于工業(yè)場地東南角,現有3眼井,2用1備。水質滿足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每天可向礦井工業(yè)場地和居住區(qū)提供6000m³生活用水;另外礦井工業(yè)場地內還有臨時水源井5眼,每天可提供2000m³生活、生產用水。礦井現有生活給水系統(tǒng)完全能夠滿足礦井延深后的

47、要求。</p><p>  12、電源:×××電廠是礦區(qū)的自備電廠,位于×××礦附近,現裝機容量2×25MW,現有兩回110kV線路向×××礦110kV變電站供電。×××礦110kV變電站位于×××礦,是礦區(qū)的一座中心變電站,兩回電源引自庫西開閉站,導線型

48、號為LGJ-300m㎡,長度3km;另兩回引自×××電廠,導線型號為LGJ-240m㎡,長度16km。該變電站設三臺主變壓器,容量為31.5MVA,電壓等級為110/35/6kV,運行方式為兩臺運行一臺備用。西坡35kV變電站,雙電源均引自×××礦110kV變電站35kV出線間隔Ⅰ、Ⅱ段母線,導線型號均為LGJ-150,線路長度均為4.5km,主變容量為2×12.5M

49、VA。該站位于×××礦的南側。×××煤礦建有一座6kV開閉所,其雙電源以母線的方式引自×××礦110kV變電站6kVⅠ、Ⅱ段母線,該開閉所現擔負著整個×××礦井的供電負荷。</p><p><b>  1.2 地質特征</b></p><p>&l

50、t;b>  1.2.1 地層</b></p><p>  ×××井田均為第四系黃土所覆蓋,僅于北部閻村、常隆一帶有二迭系上石盒子組地層零星出露。根據鉆孔揭露情況,將地層發(fā)育情況由老到新敘述如下(見圖1-2):</p><p>  1. 奧陶系中統(tǒng)馬家溝組O2m</p><p>  巖性為灰色~深灰色厚層狀石灰?guī)r,局部

51、裂縫溶洞發(fā)育,并為灰白色鋁質泥巖、黃鐵礦、菱鐵礦等充填。</p><p>  2. 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C2b</p><p>  該組厚度1.35~13.43m,平均9.11m。巖性以灰色塊狀鋁土泥巖為主,局部發(fā)育灰白色中厚層狀中粒砂巖、砂質泥巖以及底部×××式鐵礦層。與下伏地層假整合接觸。</p><p>  3. 石灰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

52、t</p><p>  本組厚度99.35~119.16m,平均厚度108.38m左右。底部以K1砂巖與本溪組分界,頂部以K7砂巖與×××組分界,是本區(qū)的主要含煤地層之一。主要由4~5層石灰?guī)r及灰色砂巖、灰黑色泥巖和7~10層煤層組成。其中15-3號煤層為可采煤層,厚度0~2.73m,平均厚度1.66m,但沖刷面積較大。屬典型的海陸交互相沉積,旋回結構明顯,但巖性巖相較為復雜。本組發(fā)

53、育四層較穩(wěn)定的石灰?guī)r。</p><p>  圖1-2綜合柱狀簡圖</p><p>  4. 二疊系下統(tǒng)×××組P1S</p><p>  本組厚度40.97~97.55m,平均厚度約55.69m。是本區(qū)主要含煤地層。巖性主要為灰白色、灰色中、細粒石英砂巖,灰色、灰黑色粉砂巖、砂質泥巖,夾1~4層煤。其中下部的3號煤層為主要可采煤層,厚度

54、4.84~7.32m,平均厚度6.09m,3號煤上部多有一層灰色細、中粒砂巖,厚度數米至十余米,為3號煤老頂,與下伏地層太原組呈整合接觸。</p><p>  5. 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1x</p><p>  本組厚度44.2~78m,平均厚度約59.55m。連續(xù)沉積于×××組地層之上,頂部為一層紫紅、紫灰等雜色含鮞粒的厚層狀鋁質泥巖或砂質泥巖(俗稱桃花泥

55、巖),中下部為灰色泥巖,砂質泥巖,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巖。底部以一層灰白色厚層狀中、粗、細粒石英砂巖K8與×××組分界。</p><p>  6. 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P1sh</p><p>  本組厚度309.8~408.31m,平均厚度約353.87m。巖性為紫紅色、紫灰等雜色泥巖或砂質泥巖,灰色、灰白色、黃綠色細、中、粗粒石英砂巖。底部以K10砂巖與下石

56、盒子組分界。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p><p><b>  7. 第四系Q</b></p><p>  厚度31~64.9m,平均約43.13m。是本區(qū)的主要覆蓋層,巖性為棕黃色、淺黃色亞粘土,含砂質粘土,夾姜石、砂礫層,頂部為耕植土,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p><p>  1.2.2 地質構造</p><p

57、>  ×××井田位于×××礦區(qū)中部,構造以褶曲為主,地層走向近南北,向西傾斜,傾角3~6°。東部以單斜為主,伴有近東西向波狀起伏;西部為近南北向褶曲。</p><p><b>  1. 褶曲</b></p><p>  本區(qū)姬村以東,基本為一向西傾斜的單斜。姬村以西,則為近南北向的相互平行的背

58、、向斜。</p><p>  由東向西,依次為姬村向斜、路村背斜、老軍莊向斜。軸向近南北向,在南北兩端稍有偏轉,北端偏西,南端偏東,局部因受東西向波狀起伏影響,走向略有變化。</p><p>  背、向斜的兩翼接近對稱,傾角不大,多在5º左右,軸部比較寬緩,幅度最大110m,一般50m上下,局部有一些東西向的小的起伏,北部504號孔附近有一對小的背向斜。南部南辛莊附近有一對近南北

59、向的背向斜。</p><p>  現將主要褶曲敘述如下:</p><p><b> ?、?姬村向斜</b></p><p>  軸向近南北,北起閻村附近,向南經1012號孔和2002號孔之間,過姬村西經2026號鉆孔至2034孔附近,全長11.5km,兩翼幾乎對稱,傾角4~6º。</p><p><b&g

60、t;  ⑵ 路村背斜</b></p><p>  軸向南北,北部偏東,北起1008號鉆孔東側,西向南經路村西,至1029號孔附近,全長約10.0km,兩翼幾乎對稱,傾角4~6º,軸部較為平緩。</p><p><b> ?、?老軍莊向斜</b></p><p>  北自1039鉆孔附近,過2026號孔,軸向變?yōu)槟媳毕蛑羺^(qū)塊

61、3號拐點,全長約6km。</p><p><b>  2. 斷層</b></p><p>  井田斷層不發(fā)育,除北部文王山南斷層和東南邊界安昌、中華兩斷層及西南邊界藕澤斷層較大構成×××井田自然邊界外,井田范圍內尚發(fā)育有四條落差20~30m和兩條落差5~10m的小中型斷層。現分述如下:</p><p> ?、?文王

62、山南斷層:走向75°東,傾向南東,為上盤下降的正斷層,自東伸入本區(qū),常—1號孔3號煤層底板高806.82m,513號孔3號煤層底板標高459.92m,兩者高差346.90m。常隆附近落差400m。常隆西南斷層上盤為石千峰組底部地層,下盤為奧陶系及石炭系零星出露。</p><p>  ⑵ 安昌斷層:走向北60°東,傾向南東,傾角70°,為上盤下降的正斷層。自東伸入本區(qū),在區(qū)外536號鉆

63、孔所見,于孔深530m見破碎帶,K2石灰?guī)r和馬家溝組石灰?guī)r相接。據地震資料,斷層方向與地質推斷基本符合。推斷落差170m,該斷層向西落差變小,至1068號鉆孔附近,落差70m。</p><p> ?、?藕澤正斷層:位于藕澤至沙莊一帶,為井田西南角的邊界斷層。地表為第四系覆蓋,據鉆孔資料揭露。如1083孔,于519.10m見斷層破碎帶,以×××組上部巖層與太原組K2石灰?guī)r接觸,斷失3號

64、煤及太原組上、中部巖層,斷距為94m。西南段的2201孔在580.70m見破碎帶,斷距約10m。東北段的1901孔于423.32m,見×××組上部巖層與3號煤接觸,斷距達30m。此斷層走向為北52°東,傾向東南,傾角70°,全長為4.5km。</p><p>  ⑷ 石室斷層:該斷層原判定是故縣斷層的延伸,王莊礦經生產探明并非故縣斷層延伸,現命名為石室斷層,由王8

65、2號鉆孔控制,根據王莊礦井下實際揭露情況,該斷層走向由南西方向延伸至北二采區(qū),性質為正斷層,最大落差18m,傾角70°,傾向東北,延伸北二采區(qū)不遠處尖滅。</p><p> ?、?F1斷層:為1011號鉆孔所見,推斷走向北20°西,傾向南西,傾角60°,為上盤上升的逆斷層。1011號鉆孔545m見破碎帶,K2石灰?guī)r重復,15-3號煤層重復,顯屬三個逆斷裂所致,總落差30m,延長150

66、0m。</p><p>  ⑹ F2斷層:走向北80°東,傾向北西,傾角70°,為常22、2012、2013、517號鉆孔控制。常22號鉆孔缺失3號煤層以下至K5石灰?guī)r以上的一段地層,據測井曲線解釋,461m有破碎帶,落差30m。2012號鉆孔深421m見破碎帶,K10至3號煤層的間距和鄰近鉆孔相比縮短15m,向西延至2013號鉆孔附近尖滅,向東延至517號鉆孔附近尖滅,全長3.5km,為正斷

67、層。</p><p> ?、?F3斷層:走向南北,向東傾斜,傾角60°,為上盤上升的逆斷層,由1040、523號鉆孔所控制。1040號鉆孔474m為破碎帶,K2石灰?guī)r重復,落差20 m,523號鉆孔473m見破碎帶,K2石灰?guī)r重復,落差10m,南北延長1520m。</p><p> ?、?F64斷層:位于×××以北,走向北50°東,傾向南西

68、,落差10m,為上石盒子組地層露頭所顯示,推斷延長500余米,為正斷層。</p><p>  ⑼ F65斷層:位于F64斷層以南,走向北75°東,傾向南西,落差5m,為上石盒子組地層露頭所顯示,推斷延長500余米,為正斷層。</p><p><b>  陷落柱</b></p><p>  井田內探測到的所有陷落柱均不含水。</p

69、><p><b>  4. 巖漿巖</b></p><p>  ×××井田范圍內沒有巖漿巖侵入。</p><p>  1.2.3 煤層及其頂底板巖石特征</p><p><b>  煤層</b></p><p><b>  1. 含煤地層

70、</b></p><p>  井田含煤地層為下二迭系×××組及上石炭系太原組,含煤地層總厚163.36m,含煤10~17層,煤層總厚11.25m,含煤系數為6.9%。</p><p> ?。?)×××組厚54.10m,含主要可采煤層3號煤層,煤層平均厚度6.09m,含煤系數11.20%,××

71、5;組頂底部、局部發(fā)育不穩(wěn)定薄煤層1~3層,一般均不可采。</p><p> ?。?)太原組厚109.26m,含穩(wěn)定的可采煤層15-3號煤層,不穩(wěn)定的局部可采煤層8-2、9、12、15-1、15-2號煤層及不穩(wěn)定薄煤層6、7、8-1、11、13、14號等煤層,太原組煤層總厚5.20m,含煤系數4.8%。</p><p><b>  2. 可采煤層特征</b></

72、p><p> ?。?)3號煤層:位于×××組的中下部,以其本身厚度大、層位穩(wěn)定為重要對比標志,上距K8砂巖22.42~43.30m。平均31.67m,下距K7砂巖頂面2.70~18.85m,平均12.98m,煤層對比非??煽?。煤層厚度4.84~7.32m,平均厚度6.09m,結構簡單,夾石1~3層,夾石厚0.1~0.3m,僅個別孔(1009號孔)夾石變厚達0.75m。該煤層控制研究程度較

73、高,符合規(guī)范要求,為穩(wěn)定型全井田范圍內可采煤層。</p><p><b> ?。?)8-2號煤層</b></p><p>  位于太原組中上部。上距3號煤層46.58~66.66m,平均57.17m。下距9號煤層3.60~23.21m,平均9.68m,厚度0~1.73m,平均0.43m。屬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煤層頂板多為黑灰色厚層中粒砂巖。底板多為黑灰色粉砂巖。<

74、;/p><p><b> ?。?)9號煤層</b></p><p>  位于太原組中部,下距K4灰?guī)r0.79~9.60m,平均3.69m,個別鉆孔如2012、2023號鉆孔,9號煤層直復于K4灰?guī)r之上。厚0~2.21m,平均0.99m,屬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本區(qū)中部一般發(fā)育較好,多達可采厚度。夾矸0~3層,厚度及層數變化較大。向南、向北因下部夾矸增厚煤層分叉漸至尖滅。煤層

75、頂板多為黑灰色粉砂巖,底板多為黑灰色泥巖、粉砂巖等。</p><p><b>  (4)2號煤層</b></p><p>  位于K4、K3石灰?guī)r間。上距K4灰?guī)r0.90~7.08m,平均3.68m。下距K3灰?guī)r1.92~11.70m,平均3.33m,厚0~1.02m,平均0.50m,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屬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頂底板多為灰、黑色薄層粉砂巖或泥巖。&l

76、t;/p><p><b> ?。?)15號煤層</b></p><p>  實際為一煤層組,位于太原組底部,上距K2石灰?guī)r2.70~14.57m,平均5.29m,一般發(fā)育15-1、15-2、15-3等3層煤層。</p><p><b>  15-1號煤層:</b></p><p>  煤層厚0~1.35

77、m,平均厚0.62m。除南部沖刷帶外,全區(qū)普遍發(fā)育,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北部×××以北、中部南滸莊一帶發(fā)育較好,多達可采厚度,屬不穩(wěn)定局部可采煤層。煤層頂底板多為灰黑色泥巖,炭質含量增高,變?yōu)樘抠|泥巖。</p><p><b>  15-2號煤層:</b></p><p>  煤層厚0~0.87m,平均厚0.57m。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

78、。本區(qū)中部南滸莊一帶發(fā)育較好,成片達可采厚度。其余地區(qū)僅有零星鉆孔達可采厚度,屬不穩(wěn)定的局部可采煤層。煤層頂底板多為黑色薄層泥巖。</p><p><b>  15-3號煤層:</b></p><p>  本區(qū)內北部大面積范圍內,該煤層厚度較穩(wěn)定,煤厚0~2.73m,平均1.66m。夾矸1~3層,除本區(qū)南部大面積同生沖刷外,一般均達可采厚度,局部頂底板及夾石為炭質泥巖

79、??刹擅簩犹卣饕姳?-1。</p><p>  表1-1可采煤層特征表</p><p>  本設計只設計開采3號煤層。</p><p><b>  煤層頂底板巖石特征</b></p><p>  井田內3號煤層直接頂為細砂巖、粉砂巖或泥巖,厚度2.4-8.75m,平均5.35m,灰黑色,斷口平坦,水平層理,含植物化石。&

80、lt;/p><p>  老頂為細砂巖或中細粒砂巖,厚度1.98-10.34m,平均5.98.,灰白色,含石英、長石,分選好,具斜層理。</p><p>  直接底為細砂巖或泥巖,厚度0.84-13.31m,平均5.03m,深灰色,中厚層狀,含云母及植物化石。</p><p>  1.2.4 水文地質特征</p><p>  一、井田水文地質概況

81、</p><p>  ×××礦區(qū)位于漳河流域,濁漳河南源東測,屬海河水系。</p><p>  區(qū)域地下水的補、逕、排條件明顯受地形和構造控制。區(qū)域東部,地勢高峻,出露一套呈南北向展布的長條狀碳酸巖類地層,巖溶裂隙發(fā)育,給巖溶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創(chuàng)造了條件,是巖溶裂隙水的主要補給區(qū);另外,地表水系也是地下巖溶裂隙水補給源之一,其主要通道是灰?guī)r出露區(qū)內河道

82、里的斷層帶,如濁漳河的北、西、南三源出口附近至石梁之間,河流流量的明顯損失,即是例證。地下水接受補給后,在向深部運移時,當遇斷層阻隔或在地形深切處則以泉的形勢排出地表,如辛安村附近的泉水排出帶、濁漳河河谷排出帶等。碎屑巖類裂隙水,除少量能沿構造破碎帶或地層傾向向深部運移外,其余大部多沿地層走向運移;且由于含水層成層狀,不同層位的含水層,其補給區(qū)不盡相同,多構成若干個小的含水系統(tǒng),其間水力聯(lián)系較弱。</p><p>

83、;<b>  二、含水層及隔水層</b></p><p><b>  1. 主要含水層</b></p><p>  ×××井田在精查勘探階段,僅對2012號鉆孔基巖風化帶進行了抽水試驗和1063號鉆孔277~287.10m上石盒子組涌水段做了涌水試驗,水文地質工作量較少。1985年10月,礦務局地質隊在主、副井之間補

84、打1個檢查孔,該檢查孔采用流量測井技術,通過測量鉆孔中垂向水流的變化來劃分含水層的位置,基巖風化帶以下共探明含水層11個。結合區(qū)域水文地質特征和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及檢查孔資料,×××礦井可劃分為15個含水層,即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灰?guī)r巖溶含水層、太原組K2、K3、K4、K5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組K7砂巖裂隙含水層、3號煤層頂板砂巖裂隙含水層、下石盒子組K8砂巖裂隙含水層、上石盒

85、子組基巖風化帶裂隙含水層、第四系下更新統(tǒng)孔隙含水層、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孔隙潛水含水層等?,F分述如下:</p><p> ?。?)奧陶系中統(tǒng)馬家溝組灰?guī)r含水層</p><p>  上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155m左右。根據巖性特征和巖溶埋藏條件,該含水層自下而上可細分為八段:</p><p>  底部黃色薄層狀泥灰?guī)r,厚20~30m,中夾泥巖,巖溶不甚發(fā)育。</p>

86、;<p>  底部泥灰?guī)r之上,青灰、灰黑色厚層灰?guī)r,厚80~120m,其底部夾薄層礫狀灰?guī)r,該段中下部巖溶裂隙發(fā)育。</p><p>  位于本含水層下中部,呈灰白、紅黃色灰?guī)r互層狀,厚70~80m,巖溶裂隙均不發(fā)育。</p><p>  灰白色灰?guī)r,夾6~7層薄層狀白云質灰?guī)r或泥灰?guī)r,厚140~190m,巖溶較發(fā)育。漳-2鉆孔所見溶洞直徑達0.7m。</p>

87、<p>  灰色泥灰?guī)r、局部夾一層石灰?guī)r段。該段厚度不穩(wěn)定,最大揭露厚度31.15m。巖溶裂隙均不發(fā)育。</p><p>  灰至灰白色石膏層中夾泥灰?guī)r及灰?guī)r段,位于該含水層的上中部,厚27.87~130.96m。為一相對隔水段。</p><p>  上部,灰黃色泥質灰?guī)r段,厚4.25~33.86m。其底部夾1~3層石灰?guī)r。在礦區(qū)的北中部,該段巖溶、裂隙較發(fā)育,故具有一定的富水性

88、。</p><p>  頂部,淺灰色、厚層狀灰?guī)r,厚109.06~162.03m。該段底部夾1~2層灰黃色泥灰?guī)r。同樣,在礦區(qū)的北中部,該段巖溶、裂隙也較發(fā)育。由于其厚度大,故其富水性較強。</p><p>  總之,該含水層富水性較強,巖溶埋藏標高300~500 m左右,且具有成層發(fā)育的特征,其富水性也具有“上強下弱”之特點。該礦區(qū)目前水位標高為+659.31~+647.69 m,南部高

89、、北部低。</p><p> ?。?)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K2石灰?guī)r含水層</p><p>  層厚2.62~11.60m,平均7.20m。覆于14號煤層之上,是15-3號煤層的頂板直接充水含水層。屬厚層狀石灰?guī)r,上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113.45m。據王莊井田16號和43號兩鉆孔抽水試驗,水位標高714m(16號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5~0.916 L/s? m,滲透系數0.888m/

90、d(16號鉆孔);鉆孔循環(huán)液消耗量一般為0.6m³/h,最大為15m³/h(常-14)。富水性不均,屬富水性中等的巖溶裂隙水。</p><p>  據水位長期觀測資料,該含水層水位已初步形成了依采區(qū)為中心的近東西向漏斗狀。最低水位標高+602.53m(SC3-5孔)。井下突水點初期水量50~120m³/h,穩(wěn)定水量5m³/h。</p><p> ?。?/p>

91、3)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K3石灰?guī)r含水層</p><p>  層厚0~4.85m,平均2.51m。局部相變?yōu)槟鄮r,上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93m。。位于13號煤層之上,為厚層狀石灰?guī)r。據王莊井田16號鉆孔,混合抽水試驗(K3+K4),單位涌水量0.0017 L/s? m;鉆孔循環(huán)液最大漏失量達16m³/h(1037孔)。但從所取巖芯看,裂隙一般不發(fā)育,為富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層。</p><p

92、> ?。?)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K4石灰?guī)r含水層</p><p>  層厚0~5.95m,平均3.63m。局部含泥質較多,上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85m左右。位于11號煤層之上,為厚層狀石灰?guī)r。據王莊井田16號(K3+K4)和本井田邊界附近518號(K4+K5)兩孔分別做的混合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017~0.055 L/s? m,為富水性較弱的裂隙含水層。</p><p> ?。?)

93、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K5石灰?guī)r含水層</p><p>  層厚1.30~3.90m,平均2.85m。位于7號煤層之上,上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40m左右。全區(qū)發(fā)育,厚度較穩(wěn)定,裂隙不發(fā)育。據518號鉆孔混合抽水(K4+K5)試驗,單位涌水量0.055 L/s? m;另據王莊井田16號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0175 L/s? m。為富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層。據實際生產驗證,該含水層對礦井充水無影響。</p>

94、<p> ?。?) 二疊系×××組K7砂巖含水層</p><p>  一般為細、中粒砂巖,局部相變?yōu)榇至I皫r或粉砂巖。層厚0~14.50m,平均3.40m。上距3號煤層2.70~18.85m,平均12.98m。裂隙不發(fā)育。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108 L/s? m,滲透系數0.097m/d。為富水性弱的砂巖裂隙含水層。是3號煤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生產實踐表明

95、,因其富水性較弱,對礦井生產影響不大。</p><p>  (7) 二疊系×××組3號煤層頂板砂巖含水層</p><p>  層厚約7.5m,裂隙不發(fā)育,一般距3號煤層10m左右。516孔抽水被抽干;鉆孔循環(huán)液消耗量一般為0.1~0.3m³/h。為富水性弱的砂巖裂隙含水層。是3號煤層頂板直接充水含水層。經生產實踐驗證,該層富水性確實較弱,一般對3號煤

96、層開采影響不大。</p><p> ?。?) 二疊系下石盒子組底部K8砂巖含水層</p><p>  層厚0~19.68m,平均5.16m。一般為中、粗粒砂巖,局部為細粒砂巖,厚度變化較大,下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26m左右。在516孔進行抽水試驗時,被抽干;鉆孔循環(huán)液消耗量一般為0.1~0.3m³/h。為富水性弱的砂巖裂隙含水層。該層雖位于頂板冒落裂隙帶內,生產實踐證明,該層富水性

97、較弱,對3號煤層開采亦無較大影響。</p><p> ?。?) 二疊系上石盒子組底部K10砂巖含水層</p><p>  層厚1.10~25.50m,平均8.29m。全區(qū)普遍發(fā)育,一般為中、粗粒砂巖,裂隙較發(fā)育。下距3號煤層平均距離89m左右。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58 L/s? m,滲透系數2.05m/d。由于該含水層厚度大,面積廣,具有良好的多年水調節(jié)性能,故水動態(tài)比較穩(wěn)定,為

98、富水性中等的砂巖裂隙含水層。經生產實踐驗證,該層隨有一定的富水性,且能受到頂板冒落裂隙的影響,但因距3號煤層較遠,對3號煤層開采偶有影響。</p><p> ?。?0) 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中部中粒砂巖含水層</p><p>  在主、副井檢查孔中,該含水層深207.31m,厚10.49m。它與上部的第11層含水層之間可通過其中間的半隔水層可獲的補給。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253 L/

99、s? m,滲透系數3.88m/d,故為富水性中等的砂巖裂隙含水層。對3號煤層無影響。</p><p> ?。?1) 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中部細、中粒砂巖含水層</p><p>  在主、副井檢查孔中,該含水層深187.50m,厚10.74m。它與下部的第10層含水層之間也通過其中間的半隔水層獲得底板補給。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71 L/ s? m,滲透系數0.27m/d,故為富水性

100、較弱的砂巖裂隙含水層。但因它易獲得底部含水層的補給,其富水性會有所增強。</p><p> ?。?2) 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上部的一層中、粗粒砂巖含水層</p><p>  主、副井檢查孔深118.6m處,有一層中、粗粒砂巖,厚4.0m。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556 L/s? m,滲透系數1.21m/d,為富水性較弱的砂巖裂隙含水層。</p><p> ?。?

101、3)基巖風化帶含水層</p><p>  厚50m左右,由破碎泥巖、砂巖組成。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僅為0.046~0.086L/s? m。但風井井筒施工中,揭露該含水層時其最大涌水量達280m³/h。故為富水性中等的裂隙含水層。</p><p>  (14) 第四系下更新統(tǒng)砂及砂礫石層含水層</p><p>  厚36~60m,由粉砂、細砂、砂質粘土

102、、砂礫層組成。據鉆孔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為1.31~16.66L/s? m,水位標高927.29~943.74m。為富水性強~極強的孔隙含水層。</p><p> ?。?5) 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孔隙含水層</p><p>  水位埋深5~10m,受大氣降水影響明顯,多為農村生活和灌溉用水。為富水性較弱的孔隙潛水含水層。</p><p><b>  2. 主要隔

103、水層</b></p><p>  根據巖性特征,井田內主要隔水層自上而下主要有:本溪組鋁土質泥巖隔水層、3號煤層底板隔水層等。</p><p> ?。?)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鋁土質泥巖隔水層</p><p>  層厚2.00~28.70m,平均10.66m,厚度變化較大。多由灰色粉砂巖、灰白色鋁質泥巖或鋁土巖組成??捎行ё韪糁袏W陶統(tǒng)馬家溝組灰?guī)r水向上的垂直補

104、給。</p><p> ?。?) 3號煤層底板隔水層</p><p>  3號煤層底板至K8砂巖含水層之間普遍發(fā)育有一套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巖及細砂巖夾菱鐵礦薄層的地層,厚2.70~18.85m,平均12.98m。該層可有效阻隔3號煤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K8砂巖)的水進入其開采工作面和巷道。</p><p><b> ?。?)其它隔水層</b>

105、</p><p>  井田內含水層與含水層之間,一般被互層狀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夾薄層砂巖相隔,其厚度不等。這些組合巖層可有效隔斷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p><p>  三、斷層及陷落柱的導水性</p><p>  本礦井在勘查時,共發(fā)現大小斷層10條,且均未進行專門抽水試驗。在開采過程先后揭露了F2、F3斷層,均未發(fā)生突水;另外,在開采過程中揭露的小于5m的

106、17條斷層也未發(fā)生突水。說明區(qū)內斷層不富水或富水性較弱。但以上揭露的斷層落差均小于30m,而未揭露落差大于30m的斷層。北部邊界文王山南斷層,最大落差400m,造成區(qū)內3號煤層與外部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灰?guī)r含水層對接。由于該斷層落差大,且錯斷了富水性較強奧陶系灰?guī)r,故推斷其富水性應較強;東南邊界安昌斷層,最大落差70~170m,造成3號煤層與太原組K2~K5灰?guī)r含水層相接,該斷層極易成為太原組灰?guī)r水進入3號煤層的通道;東南部中華斷層,最大落

107、差150m,與安昌斷層相接,其斷層水可直接補給安昌斷層,而造成其斷層水復雜化。</p><p>  原精查報告沒有查明陷落柱的分布情況,同時在該井田范圍內是否發(fā)育有陷落柱也未加論述。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先后揭露了大小不等陷落柱14個(截至到2003年底)。這些陷落柱主要分布在井田北部的向斜軸附近,一般不富水或富水性極弱。但陷落柱內的巖性比較復雜,且膠結程度較差,它往往又能與基巖風化帶和奧陶系灰?guī)r溝通。一但富水,則

108、對礦井開采影響較大,如X6陷落柱的涌水量達120m³/h,所以對其導水性和富水性絕不可低估。在礦井開采過程中應密切關注這些陷落柱的富水情況。</p><p>  四、含水層補給、逕流排泄條件</p><p>  ×××井田各可采煤層均處于深埋區(qū),屬于深部井田,煤系內及以上鄰近基巖含水層,遠離露頭區(qū),與地表水體和第四系含水層無水力聯(lián)系,地下水補給條件差

109、,含水層富水性弱。</p><p><b>  五、水文地質類型</b></p><p>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層為3號煤和15-3號煤。3號煤的主要充水含水層為其上覆的砂巖裂隙含水層,15-3號煤主要充水含水層為上覆太原組石灰?guī)r的巖溶含水層。</p><p>  根據上述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含水空間特征,充水方式及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井田礦

110、床水文地質類型可劃分為兩類:×××組3號煤層開采時,水文地質類型為第二類第一型,即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頂板直接充水的裂隙充水礦床;太原組15-3號為第三類第一亞類第一型,即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頂板直接充水的以溶蝕裂隙為主的巖溶裂隙充水礦床。</p><p><b>  六、礦井涌水量</b></p><p><b>  1. 礦井水

111、的組成</b></p><p>  目前礦井水主要為3號煤層頂板砂巖水,占總涌水量的95.4%;底板K2灰?guī)r水約為5m³/h,占總涌水量的2.85%;陷落柱內的水3m³/h,占總涌水量的1.7%;無斷層水。</p><p>  礦井涌水量的變化具有隨開采量的增加(即開采面積的增大),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上升量的變化較大(2.9~19%),但平均約11%。20

112、03年礦井正常涌水量150~160m³/h,最大307.7m³/h,約為正常量的1.9倍。其它年份礦井最大涌水量約為正常量的1.2~1.5倍。</p><p>  2. 礦井涌水量預計</p><p>  ×××礦目前正在開采的范圍內,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50m³/h,最大涌水量為550m³/h。本設計取500m³

113、;/h。</p><p>  1.2.5 瓦斯、煤塵、自燃</p><p><b>  一、瓦斯</b></p><p>  本區(qū)在精查勘探中3號煤層有4個孔用真空罐取瓦斯樣,僅1044孔有化驗資料。2002年×××煤礦在礦區(qū)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補充勘探,用解析法對6個鉆孔3號煤層瓦斯樣進行了試驗分析。瓦斯成分以N2

114、為主,CH4次之,結果見表1-2。</p><p>  表1-2 3號煤層瓦斯成分、含量匯總表 </p><p>  從測試結果看,區(qū)內甲烷含量為0.57~2.07 mL/g·r,平均為1.46 mL/g·r,整體上南部瓦斯含量較北部小,分析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為煤層的賦存深度,根據瓦斯富集的一般規(guī)律隨著煤層埋深的增大瓦斯含量遞增。</p><p&g

115、t;  1986年10月15日由×××煤管局、×××煤田地質公司、×××礦院瓦斯地質研究室對×××煤礦3號煤層瓦斯進行了預測研究,預測3號煤層瓦斯相對涌出量13.3m³/t,確定為高沼氣礦井。</p><p>  1989年11月20日煤科總院撫順分院瓦斯研究所對××

116、;×煤礦通過井下打鉆測定參數,用間接法推算出+520m水平,3號煤層的沼氣含量4.8 m³/t,預測出全礦井瓦斯相對涌出量7.4m³/t。×××礦3號煤層瓦斯含量與其它高瓦斯礦井相比雖不高,但采煤時落煤強度大,而且煤層厚,部分工作面瓦斯絕對涌出量較大,有的工作面甚至高達18.41 m³/t,所以×××煤礦按高瓦斯礦井進行管理。</p

117、><p>  根據×××省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安監(jiān)煤字【2006】382號文”,2006年×××煤礦瓦斯鑒定結果為: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58.16m³/min,相對涌出量4.42 m³/t;CO2絕對涌出量12.78m³/min,相對涌出量0.97 m³/t。</p>&

118、lt;p><b>  煤塵爆炸</b></p><p>  1997年以來,×××煤礦對3號煤層煤塵爆炸性取樣作了試驗,在2001年又對3號煤層取樣委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作了煤塵爆炸性試驗,根據鑒定報告3號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p><p><b>  三、自燃</b></p><p

119、>  ×××煤礦在2001年委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以及2002年補充勘探中,在常-43、常-48孔對3號煤層取樣對煤的自燃傾向性進行了試驗,3號煤層在局部地段有發(fā)生自燃的可能,要作好安全防范工作。</p><p>  1.2.6 煤質、用途</p><p><b>  一、煤質</b></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