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xùn)注釋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顏氏家訓(xùn)</b></p><p><b>  【導(dǎo)讀】</b></p><p>  重視家庭教育,是我國自古以來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家訓(xùn)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見諸文字的家訓(xùn),較早而集中地出現(xiàn)在社會動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原因,一如明代張一桂所述:“迨夫王路陵夷,禮教殘闕,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為之親者,恐恐

2、然慮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納于邪也,始丁寧飭誡,而家訓(xùn)所由作矣?!边@一時期見于記載的家訓(xùn)類文字,有三國蜀諸葛亮的《誡子書》、魏晉之際嵇康的《家誡》、西晉杜預(yù)的《家誡》、晉宋之際陶淵明的《責(zé)子》、南朝宋齊之際王僧虔的《誡子書》等等。但是這些作品或者未能流傳,或者篇幅短小、內(nèi)容簡略,因而對后世的影響,均無法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所撰的《顏氏家訓(xùn)》相提并論?!额伿霞矣?xùn)》一書問世以后,歷代士大夫推崇備至。宋代晁公武稱是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

3、謬,以訓(xùn)子孫”。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說:“古今家訓(xùn),以此為祖?!泵魅藦堣捣Q頌道:“乃若書之傳,以提身,以范俗,為今代人文風(fēng)化之助,則不獨(dú)顏氏一家之訓(xùn)乎爾!”清人趙曦明亦認(rèn)為此書“指陳原委,愷切丁寧,茍非大愚不靈,未有讀之而不知興起者。謂當(dāng)家置一編,奉為楷式”?!额伿霞矣?xùn)》對后世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p><p>  顏之推字介,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末年,九世祖顏含隨瑯琊王司馬睿南渡,是“中原冠帶

4、隨晉渡江者百家”之一。故瑯琊顏氏到了南方之后,雖然不及同時南渡的瑯琊王氏顯赫,但也還是屬于僑姓高門之列。至其祖父顏見遠(yuǎn),因隨南齊的南康王蕭寶融出鎮(zhèn)荊州,舉家從金陵遷居于江陵(今屬湖北)。《梁書·文學(xué)傳》稱顏見遠(yuǎn)“博學(xué)有志行”,而且在梁武帝蕭衍代齊之后,“乃不食,發(fā)憤數(shù)日而卒”。顏之推的父親顏協(xié),曾任湘東王蕭繹的王國常侍、鎮(zhèn)西將軍府諮議參軍等職,亦有“博涉群書,工于草隸”之譽(yù)。不難看出,顏之推出生于書香門第,這對于他思想觀念的影

5、響是不言而喻的。</p><p>  粱武帝中大通三年(531),顏之推生于江陵,并在江陵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他七歲即啟蒙,接受家庭教育;十二歲時成為湘東王蕭繹的門徒,經(jīng)常聽蕭繹講老、莊。但顏之推不好老、莊虛談,而對《周禮》、《左傳》頗感興趣,并“博覽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太清三年(549),對于十九歲的顏之推而言,有兩件事是他難以忘懷的:一是侯景叛軍攻陷臺城,梁武帝蕭衍在囚禁中憂憤而死;

6、二是他首次出仕,擔(dān)任了湘東王國右常侍,加鎮(zhèn)西墨曹參軍。不久,湘東王蕭繹在江陵起兵討伐侯景,以世子蕭方諸為中撫軍將軍、郢州刺史,顏之推被任為中撫軍外兵參軍,掌管記。但在梁簡文帝大寶二年(550),侯景叛軍攻陷郢州治所夏口(今湖北漢口),顏之推平生第一次成了囚俘,險些被殺,幸賴人救免,被囚送建康(今江蘇南京)。顏之推因兵敗被俘,始得流連祖輩所居家巷,感慨頗多。粱元帝承圣元年(552),侯景叛軍被擊敗后,湘東王蕭繹被擁立為帝,在江陵即帝位,是

7、為孝元帝。顏之推才得以回到江陵,并因與蕭繹的舊誼,被封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在此后兩年時間內(nèi),得盡讀秘閣藏書。正當(dāng)他英年得志之時,不料西魏軍又在承圣三年(554)攻陷江陵,</p><p>  顏之推的一生數(shù)經(jīng)陵谷之變,三為亡國之人,卻未殉身于舊朝,后人對此頗有微辭,尤其對他“失節(jié)”出仕北齊,更是極力貶抑。此外,對于他在《顏氏家訓(xùn)》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上的矛盾,特別是既崇尚儒家思想又常常背道而馳、徘徊在儒家

8、與佛家思想之間的問題,也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如清人朱軾認(rèn)為:“及覽《養(yǎng)生》、《歸心》等篇,又怪二氏樹吾道敵,方攻之不暇,而附會之,侍郎實忝厥祖,欲以垂訓(xùn)可乎?”孫星衍宋刻本《顏氏家訓(xùn)》跋也稱:”國朝因其《歸心篇》不出當(dāng)時好佛之習(xí),退之雜家?!睉?yīng)該說,后人指出的問題都是客觀事實,但要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就不能不首先對顏之推所處的時代及特定的身世經(jīng)歷作一番分析。</p><p>  顏之推生括在一個特殊的歷

9、史時代。東漢末年以來,社會矛盾的日益加深和社會秩序的急劇動苗,使封建統(tǒng)治面臨著嚴(yán)重危機(jī)。一度在意識形態(tài)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學(xué),此時卻顯得蒼白無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統(tǒng)治思想的功用。這就促使一部分土大夫突破儒學(xué)的限制,在思想理論上另作選擇,并對儒學(xué)名教展開了大膽的批判和否定。葛洪在《抱樸子》中稱當(dāng)時士人“皆背叛禮教而從肆邪僻”,相當(dāng)真切地道出了人們?yōu)閽昝撊鍖W(xué)綱紀(jì)束縛而任情廢禮的普遍心態(tài)。這是時代潮流,身處其時的士大夫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jīng)_擊和影

10、響,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顏之推自然也不例外。</p><p>  其次,魏晉南北朝又是多種文化相互沖撞與融匯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既有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的并立與交融,又有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與匯合,也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沖擊。這既為該時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jī),同時也使當(dāng)時的思想文化處于相當(dāng)復(fù)雜的狀態(tài)。最突出的一個表現(xiàn),便是儒、釋、道三教并立。顏之推有著在南方和北方先后任職的復(fù)雜經(jīng)歷,而

11、且在梁朝為官時與梁元帝等關(guān)系親近,不可能不受到粱朝盛行一時的佛教以及老、莊學(xué)說的影響,在他的思想觀念中表現(xiàn)出儒、佛兼而有之的傾向,也是不足為怪的。</p><p>  再次,東漢末年以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門閥制度,到南朝已達(dá)到其鼎盛階段。東晉南朝的門閥世族為了獨(dú)占社會生活各個領(lǐng)域,竭力維護(hù)士庶之間的界限。他們傲視一切,處處標(biāo)榜自己門第族望的高貴與優(yōu)越,不周于瑣碎細(xì)務(wù),對于君統(tǒng)的變易、朝代的更迭也不甚留意,唯獨(dú)對自己家

12、族的門第和利益卻百般維護(hù)。所謂“雖市朝革易,而我之門第如故”。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形成了“六朝忠臣無殉者”的時代風(fēng)氣,“勝國之亡臣,即為興朝佐命,久已習(xí)為固然,其視國家禪代,一若無與于己”。南北朝時期,未能身殉舊朝者不在少數(shù),顏之推亦未能免俗。雖然他在人仕北齊后,對自己的行為時感愧怍,寫有“未獲殉陵墓,獨(dú)生良足恥”、“小臣恥其獨(dú)死,實有愧于胡顏”等詞句,顯露出內(nèi)心的愧疚與沉痛,但比起以絕食殉南齊的祖父頗見遠(yuǎn),顯然是大為遜色的。另一方

13、面,顏之推對于自己“一生而三化”的行為也作過辯解。其一,他在《家訓(xùn)·文章》中提到:“不屈二姓,夷、齊之節(jié)也;何事非君,伊、箕之義也。自春秋以來,家有奔亡,國有吞滅,君臣固無常分矣?!逼涠?,《終制》篇中也說:“計吾兄弟,不當(dāng)仕進(jìn)。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之內(nèi),傍無一人,播越他鄉(xiāng),無復(fù)資蔭;使汝等沉淪廝役,以為先世</p><p>  自從《顏氏家訓(xùn)》問世以來,由于歷代士大夫的極力推祟,佛教徒的廣為征引,以

14、及歷代藏書家和頗氏后裔的一再翻刻重印,此書佳評如潮。同時,由于訓(xùn)詁學(xué)家顏師古、書法大家顏真卿、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顏氏后裔不同凡響的才學(xué)與操守,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顏氏家訓(xùn)》的垂訓(xùn)之力,以至不斷有人提議:“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xùn),不獨(dú)顏氏而已。一部本意只為“整齊門內(nèi),提撕子孫”的家訓(xùn),如此長盛不衰,無疑表明該書適應(yīng)了封建社會中儒家知識分子注重家庭教育的需要。即使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顏氏家訓(xùn)》也仍然是一部頗有價值的著作。這主要

15、表現(xiàn)在:</p><p>  其一,書中所提出的治家教子之方和為人處世之道,有許多在今天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借鑒。作者注重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教育子孫,其中固然有不少消極過時的內(nèi)容,但也包含有許多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積汲因素,值得我們借鑒繼承和發(fā)揚(yáng)光大。例如:重視對于女的早期教育,提出“當(dāng)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教子》);強(qiáng)調(diào)“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jī)也”(《勉學(xué)

16、》);鼓勵子女要靠勤學(xué)自立于世,而不能依靠祖上的蔭庇養(yǎng)尊處優(yōu),贊賞“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勉學(xué)》);反復(fù)告誡子孫要學(xué)以致用,珍惜光陰,博覽機(jī)要,反對“閉門讀書,師心自是”、“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的空疏學(xué)風(fēng)(《勉學(xué)》);重視對兒孫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告誡子孫不可為仕進(jìn)而諂事權(quán)貴(《教子》);主張婚配最注重的是配偶的“清白”,反對“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治家》);對以錢財、女寵通關(guān)節(jié)謀爵祿的行為表示極大的蔑視(《省事

17、》);強(qiáng)調(diào)為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譏諷“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猶貌甚惡而責(zé)妍影于鏡”(《名實》);力主喪事從簡,“當(dāng)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終制》),等等。毫無</p><p>  其次,書中對于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多有生動詳盡的記述,有助于了解南北朝時的社會現(xiàn)狀和風(fēng)土人情。顏之推的一生,正值南北分裂、割據(jù)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造成南北文化的隔閩,當(dāng)時的許多學(xué)者往往囿于一地之見。而顏之推則不同。他

18、先后仕宦于南朝的梁和北朝的齊、周以及天下一統(tǒng)后的隋朝,有機(jī)會游歷南北各地,耳聞目睹各地風(fēng)物,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見到各種傳本的經(jīng)書典籍,因而他的學(xué)問于廣博的同時,還能融南北文化于一爐。僅《顏氏家訓(xùn)》中明確提及的顏之推所到之處,就有荊州、江州、揚(yáng)州、益州、趙州、雍州等地,足跡所至,相當(dāng)于今日之湖北、江西、江蘇、四川、河北、陜西等數(shù)省。這無疑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見識,并且反映到了《顏氏家訓(xùn)》的記述中。這些生動詳盡的記述,大體上

19、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對南北朝社會現(xiàn)狀的反映,特別是揭露和批判了當(dāng)時的一些丑惡現(xiàn)象。如《勉學(xué)》篇描寫了梁朝貴族子弟不學(xué)無術(shù).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望若神仙,及離亂之后,即陷于窮途末路的狼狽情狀。同篇又諷刺了“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的迂腐俗儒;《教子》篇刻畫了北齊一位士大夫教子諂事權(quán)貴的卑劣面目;《治家》篇則寫了一位遠(yuǎn)親棄殺女嬰的慘酷場景;《</p><p>  一類是對南北風(fēng)俗習(xí)尚優(yōu)劣差異的比較和評述,主要集中在《

20、風(fēng)操》篇中。諸如冬至歲首的禮俗、稱名與稱號的不同、臨別餞送、喪哭等等,均作了詳細(xì)的評析。此外,《治家》篇寫了南北婦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差異,《文章》篇比較了南北文制的區(qū)別,等等。這些記述對于我們了解當(dāng)時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民情風(fēng)俗,是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還有一類,是顏之推在南北各地的所見所聞。</p><p>  如《風(fēng)操》篇記述了江南的“試兒”習(xí)俗;《養(yǎng)生》篇寫了粱朝庾肩吾常服槐實,至年七十余,仍能“目看細(xì)字,須發(fā)猶黑

21、”;《歸心》篇記載江南有“二萬斛船”,河北有“千人氈帳”,又介紹梁朝有人“常以雞卵白和沐,云使發(fā)光”;《雜藝》篇描述了“投壺”、“彈棋”的游戲,等等。通過這些記述,可以使人對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有更加具體形象的認(rèn)識。</p><p>  其三.書中《音辭》、《書證》、《文章》等篇目,為后人研究古代的經(jīng)書典籍、文字音韻、文學(xué)理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顏之推作為“當(dāng)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xué)者,經(jīng)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

22、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xué)北學(xué)的短長.當(dāng)時所有大小知識,他幾乎都鉆研過,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文字、訓(xùn)詁、聲韻、校勘更是他最為擅長的學(xué)問。顏之推不僅注意到地域不同而造成的語言差異,而且也注意到因時代不同而使古今聲韻有所變化。這在當(dāng)時是一個卓識,對后世影響也很大。隋代對聲韻學(xué)深有研究的陸法言所撰《切韻》一書,其中就有不少是采納了顏之推的觀點(diǎn)。</p><p>  《書證》篇錄有顏之推對經(jīng)、史典籍以及各種字書、韻書的

23、考證四十七條,考辨古書文字詞義,糾正古書中的錯訛,頗多精到之處。顏之推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故于訓(xùn)詁方面,不僅能引證文獻(xiàn),而且能以方言口語和實物(如碑刻等文物)進(jìn)行印證,大大增加了其學(xué)術(shù)觀點(diǎn)的說服力。</p><p>  此外,《文章》篇集中體現(xiàn)了顏之推的文學(xué)理論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批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雜藝》篇分論書法、繪畫、卜筮、算術(shù)、醫(yī)藥、音樂、游藝等諸多方面,也具有珍貴的學(xué)術(shù)資料價值。</p>

24、<p>  當(dāng)然,我們在肯定《顏氏家訓(xùn)》一書價值的同時,也應(yīng)該看到,此書作為封建時代文人訓(xùn)誡子孫的家庭教育讀本,不可避免地含有對今天而言已經(jīng)不適宜的消極內(nèi)容。諸如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歧視婦女的觀念,侈談因果、宣揚(yáng)迷信,以及濃重的明哲保身、全身免禍的思想,都是在閱讀時應(yīng)予注意的。作為顏氏后裔的顏嗣慎曾在明萬歷刻本跋中說:“觀者誠能擇其菩者,而各教于家,則訓(xùn)之為義,不特曰顏氏而已?!鼻蹇滴跄觊g,朱軾也在評點(diǎn)本序中指出:“使讀者

25、黜其不可為訓(xùn)而寶其為訓(xùn),則侍郎之為功于后學(xué)不少矣?!鼻叭藢Α额伿霞矣?xùn)》所持的這種“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態(tài)度,也是值得我們借鑒和發(fā)揚(yáng)的。</p><p>  《顏氏家訓(xùn)》成書以后,歷代刻本很多,但直至清代乾隆年間,始有趙曦明為之作注,隨后又有盧文弨“就趙氏注本增補(bǔ)”,刻人《抱經(jīng)堂叢書》中。近代以來,王利器所撰《顏氏家訓(xùn)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中華書局1993年12月增補(bǔ)本第1版),以盧氏抱經(jīng)堂叢書

26、本為底本,并以南宋刻本及多種明、清刻本進(jìn)行??保瑥V泛搜集了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等人的解說,還補(bǔ)充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是迄今對《顏氏家訓(xùn)》一書研究之最完備者。我們對《顏氏家訓(xùn)》的譯注,即是在王利器《顏氏家訓(xùn)集解》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的。原文沿用《集解》,僅對個別異體字作了改動;注釋則廣泛參考了《集解》所列諸家解說,斟酌權(quán)衡后擇善而從,間亦補(bǔ)充我們自己的看法;譯文力求既忠實于原著,又通俗易懂。這個譯注本也許還說不上盡善盡美,但我們希望能有助于廣大讀者閱讀和

27、理解《顏氏家訓(xùn)》這部有著廣泛而深遠(yuǎn)影響的著作。</p><p><b>  目 錄</b></p><p>  一 風(fēng)操第六- 8 -</p><p>  二 勉學(xué)第八- 31 -</p><p>  三 文章第九- 52 -</p><p>  四 名實第十- 63 -</p>

28、;<p>  五 涉務(wù)第十一- 67 -</p><p>  六 省事第十二- 71 -</p><p>  七 止足第十三- 76 -</p><p>  八 誡兵第十四- 78 -</p><p>  九 養(yǎng)生第十五- 80 -</p><p>  十 歸心第十六- 83 -</p&

29、gt;<p><b>  一 風(fēng)操第六</b></p><p>  吾觀禮經(jīng),圣人之教:箕帚匕箸(1),咳唾唯諾(2),執(zhí)燭沃盥(3),皆有節(jié)文(4),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fù)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xué)達(dá)君子,自為節(jié)度(5),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fēng)操。而家門(6)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7),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

30、。汝曹生于戎馬之閑,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p><p>  禮曰:“見似目瞿,聞名心瞿?!庇兴杏|,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dāng)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8)?!币嬷劽氂邢ⅲ?),不必期于顛沛(10)而走也。梁世謝舉(11),甚有聲譽(yù),聞諱必哭,為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yán)(12)之子也,篤學(xué)修行

31、,不墜門風(fēng)孝元(13)經(jīng)牧江州,遣往建昌(14)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15),朝夕輻輳(16),幾案盈積,書有稱“嚴(yán)寒”者,必對之流涕,不?。?7)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18)而還。此并過事也。</p><p>  近在揚(yáng)都(19),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沉氏交結(jié)周厚(20),沉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p><p>  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xùn)(21)以代換之:桓公名

32、白,博(22)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23)。梁武(24)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蛴兄M云者,呼紛紜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p><p>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wèi)侯、魏公子(25)、楚太子,皆名蟣虱;長卿(26)名犬子,王修(27)名狗子,上有連及(28),理未為通,古之所行

33、,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后漢有鄭翁歸,梁家亦有孔翁歸(29),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30)、孟少孤(31):如此名字,幸當(dāng)避之。</p><p>  今人避諱,更急于古。凡名子者,當(dāng)為孫地(32)。吾親識(33)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34),一座百犯,聞?wù)咝量啵瑹o憀賴(35)焉。</p><p>

34、  昔司馬長卿慕藺相如,故名相如,顧元嘆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梁世有庾晏嬰、祖孫登,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36)也。</p><p>  昔劉文饒(37)不忍罵奴為畜產(chǎn)(38),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者:有識傍觀,猶欲掩耳,況當(dāng)之者乎?</p><p>  近在議曹(39),共平章(40)百官秩祿,有一顯貴,當(dāng)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有一兩士族文學(xué)(

35、41)之人,謂此貴曰:“今日天下大同(42),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guān)中舊意?明公定是陶朱公(43)大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p><p>  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44)稱其父為家父,母為家母;潘尼(45)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風(fēng)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田里猥人(46),方有此言耳。凡與人言,言己世父(47),以次第稱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

36、妹女子子(48):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49),不得云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蔡邕書集,呼其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書集,亦云家孫:今并不行也。</p><p>  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p><p>  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

37、修書,則過節(jié)束帶(50)以申慰。北人至歲(51)之日,重行吊禮;禮無明文,則吾不取。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52)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p><p>  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谷,自茲以降,雖孔子圣師,與門人言皆稱名也。后雖有臣仆之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53),各有謂號,具諸書儀;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fēng),吾善其稱名焉。</p><

38、p>  言及先人,理當(dāng)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已(54),須言閥閱,必以文翰(55),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56)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諸己,則當(dāng)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勛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使煩重,感辱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57),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jié),皆變于常。若與君言,雖變于色,猶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

39、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fēng)俗,都不行此。太山(58)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侃委曲,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梁,如此如此?!泵C(59)曰:“是我親第七亡叔,非從也?!弊嫘⒄髟谧戎巷L(fēng)俗,乃謂之云:“賢從弟門</p><p><b>  中,何故不解?”</b></p><p>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

40、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侄。案:爾雅、喪服經(jīng)、左傳,侄雖名通男女,并是對姑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侄;今呼為侄,于理為勝也。</p><p>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60),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61),甚以惻愴。”數(shù)行淚下。侯遂密云(62),赧然(6

41、3)而出。坐此被責(zé),飄飖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北間風(fēng)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64)。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65);如此之人,不可強(qiáng)責(zé)。</p><p>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66),不可濫也。無風(fēng)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zhì)于面,皆當(dāng)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67),皆當(dāng)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dāng)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

42、,皆當(dāng)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p><p>  凡宗親世數(shù),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fēng)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dāng)時雖為敏對,于禮未通。</p><

43、;p>  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68)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69)?!弊怨盼匆娬扇酥Q施于婦人也(70)。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為某姓姑;母屬者,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71),士大夫謂之王母、謝母(72)云。而陸機(jī)(73)集有與長沙顧母書,乃其從叔母也,今所不行。</p><p>  齊朝士子,皆呼祖仆射(74)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對面以相戲者。</p&g

44、t;<p>  古者,名以正體(75),字以表德(76),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77)??鬃拥茏佑浭抡撸苑Q仲尼;呂后微時,嘗字高祖為季;至漢爰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78)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呼為字。尚書王元景(79)兄弟,皆號名人,其父名云,字羅漢,一皆諱之,其余不足怪也。</p><p>  《禮·間傳》云:“斬缞之哭,若

45、往而不反;齊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fā)于聲音也?!毙⒔?jīng)云:“哭不偯?!苯哉摽抻休p重質(zhì)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為號;然則哭亦有辭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重喪,則唯呼蒼天,期功以下,則唯呼痛深,便是號而不哭。</p><p>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之;除喪(80),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北俗則不爾。江

46、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zhí)手(81);識輕服(82)而不識主人,則不于會所而吊,他日修名(83)詣其家。</p><p>  陰陽說(84)云:“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蓖醭湔摵庠疲骸俺饺詹豢?,哭則重喪。”今無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重,舉家清謐,不敢發(fā)聲,以辭吊客。道書又曰:“晦(85)歌朔哭,皆當(dāng)有罪,天奪其算(86)?!眴始宜吠?7),哀感彌深,寧當(dāng)惜壽,又不哭也?亦不諭。</p>

47、<p>  偏傍之書(88),死有歸殺(89)。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90)書符,作諸厭勝(91);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戶外列灰,祓(92)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dāng)加也。</p><p>  己孤,而履歲(93)及長至(94)之節(jié),無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則皆泣;無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p>&

48、lt;p>  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95),朝見二宮,皆當(dāng)泣涕;二宮(96)為之改容。頗有膚色充澤,無哀感者,梁武薄其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問訊(97)武帝,貶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禮不死也。”</p><p>  二親既沒,所居齋寢(98),子與婦弗忍入焉。北朝頓丘李構(gòu),母劉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終身鎖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刺史纂之孫女,故構(gòu)猶染江南風(fēng)教。其父獎(99),為揚(yáng)州

49、刺史,鎮(zhèn)壽春,遇害。構(gòu)嘗與王松年(100)、祖孝征數(shù)人同集談燕。孝征善畫,遇有紙筆,圖寫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以示構(gòu),而無他意。構(gòu)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cè)(101),當(dāng)時罕有能感此者。吳郡陸襄,父閑被刑,襄終身布衣蔬飯,雖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廚。江寧姚子篤,母以燒死,終身不忍噉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為奴所殺,終身不復(fù)嘗酒。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dāng)不可絕食也。<

50、/p><p>  《禮經(jīng)》: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102),不忍讀用。政(103)為常所講習(xí),讎校(104)繕寫,及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105),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惟當(dāng)緘保(106),以留后世耳。</p><p>  思魯?shù)鹊谒木四?,親吳郡張建女也,有第五妹,三歲喪母。靈床(107)上屏風(fēng),平生舊物,屋漏沾濕,出曝曬之,女子一見,伏床流涕。

51、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108)淹漬,精神傷怛,不能飲食。將以問醫(yī),醫(yī)診脈云:“腸(109)斷矣!”因爾便吐血,數(shù)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悲嘆。</p><p>  《禮》云:“忌日(110)不樂?!闭愿心截铇O,惻愴無聊,故不接外賓,不理眾務(wù)耳。必能悲慘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111),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112);迫有急卒,密戚至交,盡無相見之理:蓋不知禮意乎!</p>

52、<p>  魏世(113)王修母以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114)分至之節(jié),及月小晦后(115),忌之外,所經(jīng)此日,猶應(yīng)感慕,異于余辰,不預(yù)飲燕、聞聲樂及行游也。 </p><p>  劉絳、緩、綏,兄弟并為名器(116),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相犯,當(dāng)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117)之

53、兒,如不為上;趙壹(118)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p><p>  嘗有甲設(shè)燕席,請乙為賓;而旦于公庭(119)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120)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121),觸類慎之,不可陷于輕脫。</p><p>  江南風(fēng)俗,兒生一期(122),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

54、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123)。親表聚集,致燕享焉。自茲已后,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124),其日皆為供頓(125),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126),常設(shè)齋講(127);自阮修容薨歿之后,此事亦絕。</p><p>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128)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129)是父之廟號

55、,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倄字,《訓(xùn)詁》云:“痛而謼(130)也,音羽罪反(131)。”今北人痛則呼之?!堵曨悺芬粲隈绶矗衲先送椿蚝糁?。此二音隨其鄉(xiāng)俗,并可行也。</p><p>  梁世被系劾(132)者,子孫弟侄,皆詣闕(133)三日,露跣(134)陳謝;子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屩麤衣,蓬頭垢面,周章(135)道路,要候(136)執(zhí)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若配徒隸,諸子并立草庵(137)于

56、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jīng)旬日,官司(138)驅(qū)遣,然后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見辱者,或被輕系而身死獄戶者,皆為怨讎,子孫三世不交通矣。到洽為御史中丞,初欲彈劉孝綽,其兄溉先與劉善,苦諫不得,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p><p>  兵兇戰(zhàn)危,非安全之道。</p><p>  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將軍鑿兇門(139)而出。父祖伯叔,若在軍陣,貶損自居,不宜奏樂燕會及婚冠(

57、140)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飾玩,常為臨深履薄(141)之狀焉。父母疾篤,醫(yī)雖賤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嘗有不豫(142);世子方等親拜中兵參軍李猷焉。</p><p>  四海之人,結(jié)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143)者,方可議之。一爾(144)之后,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jié),行路相逢,便定昆季(145),望年觀

58、貌,不擇是非,至有結(jié)父為兄,托子為弟者。</p><p>  昔者,周公(146)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147),一日所見者七十余人。晉文公以沐辭豎(148)頭須,致有圖反(149)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150)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151)俯仰(152),辭色應(yīng)對,莫不肅敬

59、,與主無別也。</p><p>  古人云:“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髆(153)心?!毖允ベt之難得,疏闊(154)如此。儻遭不世(155)明達(dá)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156),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157),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xué),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xí)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

60、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鬃釉唬骸盁o友不如己者?!鳖仭㈤h(158)之徒,何可世得!但優(yōu)于我,便足貴之。 </p><p>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159)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xiāng)異縣,微借風(fēng)聲(160),延頸(161)企踵,甚于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于君,君狎

61、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p><p>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zé)。</p><p>  梁孝元前在荊州,有丁覘(162)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一皆使之。軍府(163)輕賤,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為楷法(164),時云:“丁君十紙

62、,不敵王褒數(shù)字?!蔽嵫艕燮涫舟E,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簽(165)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云:“君王比賜書翰,及寫詩筆,殊為佳手,姓名為誰?那得都無聲問(166)?”編以實答。子云嘆曰:“此人后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事。”于是聞?wù)呱詮?fù)刮目(167)。稍仕至尚書儀曹郎,末為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及西臺(168)陷歿,簡牘湮散,丁亦尋卒于揚(yáng)州;前所輕者,后思一紙,不可得矣。</p><p>  侯景初入建業(yè)(1

63、69),臺門雖閉,公私草擾(170),各不自全。太子左衛(wèi)率羊侃坐東掖門,部分(171)經(jīng)略,一宿皆辦,遂得百余日抗拒兇逆。于時,城內(nèi)四萬許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172)、許由,讓于天下;市道小人,爭一錢之利?!币嘁褢遥?73)矣。</p><p>  齊文宣帝即位數(shù)年,便沉湎縱恣,略無綱紀(jì);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內(nèi)外清謐,朝野晏如(174),各得其所,物無異議,終天

64、保之朝。遵彥后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175)齊朝折沖(176)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關(guān)中至今譽(yù)之。此人用兵,豈止萬夫之望(177)而已哉!國之存亡,系其生死。</p><p>  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匡維主將,鎮(zhèn)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黎民,隱若敵國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之;既代之后,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zhèn)先平。齊亡之跡,啟于是矣。</p><p>

65、;<b>  【注釋】</b></p><p>  箕帚:畚箕和掃帚。匕箸:羹匙和筷子。</p><p>  咳唾:咳嗽吐唾液。唯諾:應(yīng)答。</p><p>  執(zhí)燭:手持蠟燭。沃盥:澆水洗手。在這里指為長輩洗手應(yīng)遵循的禮儀。</p><p><b>  節(jié)文:制定禮儀。</b></p>

66、<p><b>  節(jié)度:規(guī)則,法則。</b></p><p><b>  家門:家庭。</b></p><p>  阡陌:比喻途徑、門路。</p><p>  “臨文”三句:指見諸文字時,不應(yīng)因避家諱而改換字,以致失去事物的原貌;在宗廟里祭禮時,對被祭者的晚輩不用避諱;在君王面前也不應(yīng)避自己先人的名諱。&l

67、t;/p><p><b>  消息:斟酌。</b></p><p><b>  顛沛:困頓窘迫。</b></p><p><b>  謝舉:南朝梁人。</b></p><p><b>  臧嚴(yán):南朝梁人。</b></p><p>  孝

68、元:即梁元帝蕭繹。</p><p>  建昌:梁時江州屬縣。</p><p><b>  箋書:指書信。</b></p><p><b>  輻輳:集中,聚集。</b></p><p>  ?。翰炜础4酥赣^看、閱覽。</p><p>  不辦:無能,不稱職。</p>

69、;<p>  揚(yáng)都:南北朝時習(xí)稱建康為揚(yáng)都。</p><p><b>  周厚:親密深厚。</b></p><p>  同訓(xùn):指同義詞。代換:指以同義詞替換避諱字。</p><p>  博:指博戲,是古代的一種棋戲。</p><p>  “不聞”二句:句中“帛”與“白”音同,“腸”與“長”音同,故顏之推有此

70、譏。</p><p>  梁武:即南朝梁武帝蕭衍。字叔達(dá),小字練兒。公元479—482年在位。</p><p>  魏公子:應(yīng)為韓公子。</p><p>  長卿: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司馬相如。</p><p>  王修:東晉外戚。王修小字茍子,六朝時人往往以茍、狗通用。</p><p><b>  連及:牽連涉及

71、。</b></p><p>  孔翁歸:會稽人,工為詩。</p><p>  許思妣:許永,字思妣。妣:指母親,后專指亡母。</p><p><b>  孤:東晉名士孟陋。</b></p><p>  為孫地:為孫輩留余地。</p><p><b>  親識:即親友。<

72、/b></p><p>  親疏:即交往不深,交情疏淺。此處指交情疏淺的人。造次:倉猝。</p><p><b>  無憀賴:無所依從。</b></p><p>  鄙事:指鄙俗瑣碎之事。</p><p>  劉文饒:即東漢人劉寬,字文饒。</p><p>  畜產(chǎn):罵人語,猶畜生。<

73、/p><p>  議曹:官署名,掌言職。</p><p><b>  平章:評處、商酌。</b></p><p><b>  文學(xué):漢代官名。</b></p><p><b>  大同:指國家統(tǒng)一。</b></p><p>  陶朱公: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

74、</p><p>  陳思王:曹操之子曹植。</p><p><b>  潘尼:晉代文學(xué)家。</b></p><p><b>  猥人:鄙俗之人。</b></p><p><b>  世父:伯父。</b></p><p><b>  女子子:女

75、兒。 </b></p><p>  成他族:指女子出嫁到婆家。</p><p>  束帶:整理衣服。表示端莊、恭敬。</p><p>  至歲:即冬至、歲首二節(jié)的縮略語。</p><p>  下席:離開席位,表示恭敬。</p><p><b>  輕重:指尊卑貴賤。</b></

76、p><p>  不獲已:不得已、無奈。</p><p><b>  文翰:公文信札。</b></p><p><b>  無何:無故。</b></p><p><b>  門中:稱族中死者。</b></p><p><b>  太山:即泰山。<

77、;/b></p><p><b>  肅:羊侃的侄子。</b></p><p>  王子侯:天子及諸王的兒子所封列侯。</p><p><b>  分張:分別。</b></p><p>  密云:言無淚。指強(qiáng)作悲凄之態(tài)而無淚。</p><p>  赧然:慚愧臉紅的樣子。

78、</p><p><b>  分首:即分手。</b></p><p>  爛然:目光炯炯的樣子。</p><p>  粉墨:本指白和黑。亦指區(qū)分黑白,分辨清楚。</p><p>  世叔父:世父與叔父。世父,指伯父。</p><p>  中外:一稱中表,即內(nèi)外之意。</p><

79、p>  丈人:對親戚長輩的通稱。</p><p>  “自古”句:此句顏氏有失詳察。王充《論衡·氣壽》曰:“人形一丈,正形也。名男子為丈夫,尊公嫗為丈人?!笨梢姰?dāng)時丈人亦可用以稱婦女。</p><p>  丈母:稱父輩的妻子。</p><p>  王母、謝母:王、謝乃虛指,即泛指王姓母、謝姓母之意。王、謝為六朝大姓,影響頗大。</p>

80、<p><b>  陸機(jī):西晉文學(xué)家。</b></p><p>  祖仆射:即北齊大臣祖珽。仆射:職官名,起于秦朝。</p><p>  正體:體,通“禮”;正禮,即端正禮儀。</p><p><b>  表德:表明德行。</b></p><p>  氏:上古貴族表明宗族的稱號,為姓的分支

81、,用以巨子孫之所出。漢魏以后,姓與氏合。</p><p>  王丹:東漢官吏,字仲回,歷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傅。</p><p>  王元景:即北齊官吏王聽。</p><p>  除喪:除去喪服,改換吉服。</p><p>  “不識”句:舊時喪儀,吊客見到死者家屬時,只與相識者握手,但對喪主則無論識不識都握手。不與主人握手,是失禮的舉動。&l

82、t;/p><p>  輕服:五種喪服中較輕的幾種,如大功、小功、緦麻。</p><p><b>  修名:書寫名刺。</b></p><p>  陰陽說:《群書類編故事》卷二“說”作“家”。陰陽家,戰(zhàn)國時提倡陰陽五行說的一個學(xué)派。</p><p>  晦:陰歷每月的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初一。</p><

83、p><b>  算:壽命。</b></p><p>  望:陰歷每月十五日。</p><p>  偏傍之書:旁門左道之書。</p><p>  歸殺:亦作歸煞、回煞。舊時迷信謂人死后若干日靈魂回家一次叫“歸煞”。由此而有避煞、逃煞、防煞的風(fēng)俗。</p><p>  畫瓦:舊時在瓦片上畫圖像以鎮(zhèn)邪。</p>

84、;<p>  厭勝:古代的一種巫術(shù),謂能以詛咒制勝,壓服人或物。</p><p>  祓:古代習(xí)俗,為除災(zāi)去邪而舉行儀式。</p><p>  履歲:一年之始,指元旦。</p><p><b>  長至:此指冬至。</b></p><p>  釋服:指喪期已滿,除去喪服。下文“出服”也是一樣的意思。<

85、/p><p>  二宮:指皇帝和太子。</p><p>  問訊:僧尼等向人曲躬合掌致敬,謂之問訊。因梁武帝信佛,故裴政以僧禮相見。</p><p>  齋寢:齋戒時居住的旁屋。</p><p><b>  獎:李獎,字遵穆。</b></p><p><b>  王松年:北齊官吏。</

86、b></p><p><b>  反側(cè):形容不安。</b></p><p>  手口之澤:指手汗和口氣的滋潤。</p><p><b>  政:通“正”。</b></p><p><b>  讎校:校對。</b></p><p>  墳典:三墳、五

87、典的并稱,后轉(zhuǎn)為古代典籍的通稱。</p><p><b>  緘保:猶封存。</b></p><p>  靈床:即靈座,供奉亡者靈位的幾筵。</p><p>  薦席:鋪在地上坐的墊席。</p><p><b>  腸:指內(nèi)心,情懷。</b></p><p>  忌日:舊指父

88、母去世的日子,因禁忌飯酒作樂,故稱。</p><p><b>  奧室:內(nèi)室,深宅。</b></p><p>  齋食:古人齋戒時所用的飯食。</p><p>  魏世:指三國時期的曹魏。</p><p>  伏臘: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p><p>  月小晦后:六朝時除忌日外,還有忌月之說。

89、</p><p>  名器:知名之器。古人稱人才為器,故以喻棟梁之才。</p><p><b>  呂尚:即姜太公。</b></p><p><b>  趙壹:東漢辭賦家。</b></p><p><b>  公庭:朝廷,公室。</b></p><p>

90、  尊侯:對他人父親的尊稱。</p><p>  比例:可以比照的類似事例。</p><p><b>  期:指一周年。</b></p><p>  試兒:亦稱“試周”、“抓周”。</p><p>  孤露:孤單無所蔭庇。指喪父、喪母或父母雙喪。</p><p><b>  供頓:設(shè)宴待

91、客。</b></p><p><b>  載誕之辰:即生日。</b></p><p>  齋講:宣講佛法的集會。</p><p>  觸途:亦作觸處。到處,各處,極言其多。</p><p>  禰:已死之父在宗廟中立主之稱。</p><p><b>  謼:同“呼”。<

92、/b></p><p>  羽罪反:反,指反切,是我國古代注音方法。</p><p><b>  系劾:囚禁論罪。</b></p><p><b>  詣闕:赴朝堂。</b></p><p>  露:露髻。跣:跣足,不穿鞋履。</p><p><b>  周章

93、:驚恐不安。</b></p><p>  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亦作“邀”。</p><p><b>  草庵:小草舍。</b></p><p>  官司:官府。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門。</p><p>  兇門:古代將軍出征時,鑿一扇向北的門,由此出發(fā),如辦喪事一樣,以示必死的決心。</p>

94、<p>  冠: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時舉行結(jié)發(fā)加冠儀式的禮節(jié)。</p><p>  臨深履薄:《詩經(jīng)·小雅·小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比喻謹(jǐn)慎戒懼。</p><p>  不豫:天子有病的諱稱。</p><p>  令終如始:善始善終,始終如一。</p><p>  一爾:一旦如此,一經(jīng)這樣。</p

95、><p>  昆季:兄弟。長為昆,幼為弟。</p><p>  “周公”二句:《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誡伯禽日:“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形容求賢之心迫切。 ;</p><p><b>  白屋之士:指平民。</b></p><p><b>  豎:童仆。<

96、/b></p><p><b>  圖反:想法反常。</b></p><p>  閽寺:本指職掌官禁門戶的閹人,,此文用為一般守門人之稱。</p><p>  折旋:曲行。古代行禮時的動作。</p><p><b>  俯仰:舉動,舉止。</b></p><p><

97、;b>  髀:肩甲。</b></p><p><b>  疏闊:分隔久遠(yuǎn)。</b></p><p>  不世:不是一世所能做到。</p><p><b>  播越:流離失所。</b></p><p><b>  款狎:親狎、親呢。</b></p>

98、<p>  顏:顏回。閔:閔損。兩人皆為孔子的弟子,很有名,都是春秋魯國人。</p><p>  少長:指從少年到長大成人。</p><p><b>  風(fēng)聲:聲望、聲譽(yù)。</b></p><p>  延頸:伸長脖子?!稘h書·蕭望之傳》:“天下之士,延頸企踵。”</p><p>  丁覘:為梁、陳時

99、期著名的書法家。</p><p><b>  軍府:將帥的府第。</b></p><p><b>  楷法:以其為樣本。</b></p><p>  典簽:處理文書的小吏。祭酒:漢代有博士祭酒。官名。</p><p><b>  聲問:聲譽(yù),名聲。</b></p>

100、<p>  刮目:刮目相看,改變以前的看法。</p><p><b>  西臺:江陵。</b></p><p><b>  建業(yè):今江蘇南京。</b></p><p><b>  草擾:倉促雜亂。</b></p><p>  部分:部:部署;分:安排、分工。部分:部

101、署、安排。</p><p>  巢父:人名,堯時隱士,以樹為巢居。</p><p>  懸:懸殊,相去甚遠(yuǎn)。</p><p><b>  晏如:安然。</b></p><p>  斛律明月:北齊名將斛律金之子,名光,字明月。</p><p>  折沖:使敵軍的戰(zhàn)爭后撤,制敵取勝。沖,沖車,古代戰(zhàn)|

102、車的一種。</p><p>  萬夫之望:眾望所歸。</p><p><b>  【譯文】</b></p><p>  我看《禮經(jīng)》,那上面都是圣人的教誨:在長輩面前怎樣用簸箕、笤帚打掃,吃飯時怎樣用匕匙、筷子,怎樣咳嗽、唾痰,怎樣使應(yīng)答得體,怎樣持燭照明、以禮待客,還有怎樣端盆送水侍奉長輩盥洗等等,《禮經(jīng)》里都有專門的規(guī)定和禮節(jié),且講得很詳細(xì)

103、。但是此書已經(jīng)殘缺不全,而且有一些禮儀規(guī)范,書上未記載,有些則隨著世事的變化也有了變化。于是博學(xué)通達(dá)之士就自己斟酌制定了一些規(guī)范,代代相傳。世人就把這些稱為士大夫的風(fēng)范和節(jié)操。然而各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其看法也各有長短。不過基本脈絡(luò)還是可以知道的。過去我在江南的時候,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早已耳濡目染,就像蓬草生長在麻桿地里,不用扶持也能長直。你們生于兵荒馬亂的年代,對這些禮儀規(guī)范自然是看不見也聽不到的。所以我姑且將它們記錄下來,用以傳示

104、子孫后代。</p><p>  《禮記》上說:“見似目瞿,聞名心瞿?!币馑际牵阂姷饺菝才c自己已故父母相似的人,聽到與自己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都會驚懼不安。這是觸景生情,從而心中不由地難過傷心。如果是在悠閑的平常地方碰到這種情況,或許應(yīng)把感情渲泄出來。若實在難以回避的,也應(yīng)當(dāng)忍一忍。就像自己的叔伯兄弟,其相貌酷似已故的父親,難道就因為一見面就傷心悲痛,而一輩子斷絕往來嗎?《禮記》又說:“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

105、諱?!边@就使我們更加明白:提及名諱時,需要仔細(xì)斟酌一番,不要一聽名諱就痛苦難耐,奔走回避,這實在大可不必。梁朝的謝舉,頗具聲望,但他一聽到別人稱呼自己父母的名字必定要哭,因此令世人譏笑。還有一個臧逢世,是臧嚴(yán)的兒子,他學(xué)習(xí)專心,行為規(guī)矩,從不敗壞自家門風(fēng)。梁元帝擔(dān)任江州刺史時,派他到建昌督理政務(wù)。當(dāng)?shù)氐拿癖姼傁嘟o他寫信,從早到晚聚集到官署,案桌上公牘信札堆積如山??墒顷胺晔揽葱艜r,只要一看到“嚴(yán)寒”二字,就會傷感流淚,無心審閱文章,因此

106、常常耽誤公務(wù)。人們對此頗多抱怨,他也因此難以務(wù)政,只好返回江州。這兩人都做錯了。</p><p>  近年在揚(yáng)都,有一位讀書人忌諱“審”字,他與一位姓沈的人交情深厚。這姓沈的人給他寫信,只署名而不署姓,這就不合情理了。</p><p>  凡要避諱的字,都必須用它的同義詞來替代:齊桓公名叫小白,所以博戲中的“五白”就有了“五皓”的稱呼;淮南厲王名長,于是“脛有長短”就被說成“脛有修短”。但

107、是,還沒有聽說過把“布帛”說成“布皓”,把“腎腸”說成“腎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練,他的子孫都把“練”說成“絹”;可是,如果把“銷煉”物品說成“銷絹”物品,恐怕就有悖于事義了。至于那忌諱“云”字的人把“紛紜”說成“紛煙”;忌諱“桐”字的人把“梧桐樹”說成“白鐵樹”,就更像是在開玩笑了。</p><p>  周公的孩子名叫“伯禽”,孔子的兒子名叫“鯉”,這些名字只與被命名的人本身相關(guān),自然無須禁止??墒窍裥l(wèi)侯、魏

108、公子、楚太子等人名字都叫“蟣虱”,司馬相如又名“犬子”,王修名“狗子”,這就關(guān)系到他們父輩,情理上就說不通了。古人所做的一些事,現(xiàn)在我們看來會覺得可笑。北方人多給兒子起名為驢駒、豬仔之類的,假如讓他們這樣稱呼自己,或者讓他們兄弟這樣稱呼,又怎么受得了呢?前漢有人叫尹翁歸,后漢有人叫鄭翁歸,梁朝也有人叫孔翁歸,還有人叫顧翁寵;晉代有人叫許思妣、孟少孤,像這一類名字,還是避開為好。</p><p>  現(xiàn)在的人的避諱

109、,比古人更嚴(yán)格。給孩子取名的父母,都應(yīng)當(dāng)為孫子們著想。我的親友中有諱“襄”字的、諱“友”字的、諱“同”字的、諱“和”字的、諱“禹”字的,交情疏淺的人不了解情況,很容易觸犯在座眾人的忌諱,聽到的人感到難受,弄得無所適從。</p><p>  以前司馬長卿仰慕藺相如,就把名字改為相如;顧元嘆仰慕蔡邕,因此就改名為雍。而后漢的朱倀字卿,許暹字顏回;梁朝有庾晏嬰、祖孫登,這些人竟然把古人的姓和名都用來做自己的名字,這是一

110、件庸俗淺薄的事。</p><p>  從前,劉文饒不忍心罵奴仆為畜生,而當(dāng)今愚蠢的人們卻競相用這種話來開玩笑,有的人還稱呼別人豬仔、牛犢。有見識的旁觀者尚且聽不下去想把耳朵捂住,何況那被叫的人呢?</p><p>  近來我在議曹與從人一起商討關(guān)于百官的俸祿問題,有一位顯貴,是當(dāng)今名臣,他嫌有人的俸祿太高,于是,原來齊朝留下來的士族文學(xué)侍從對這位顯貴說:“現(xiàn)在天下統(tǒng)一了,我們應(yīng)該為后世樹立

111、一個典范,怎么能仍然沿襲以前的關(guān)中舊規(guī)呢?明公如此吝嗇,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兒子吧!”說罷彼此哄笑,并不在乎這種戲謔。 </p><p>  從前,侯霸的子孫稱其祖父為家公,陳思王稱其父親為家父,母親為家母,潘尼稱他祖父為家祖。古人的這種做法,現(xiàn)在看來覺得可笑。如今南北各地的風(fēng)俗,提到祖父及雙親,沒有人稱為“家”某某的;只有那些鄙俗之人才這樣稱呼。凡與別人說話,提及自己的伯父,只是按照父輩排行順序稱呼,而不加上“家

112、”字,因為伯父比父親年長,不敢稱“家”。凡是提及自己的姑表姊姐,已經(jīng)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稱呼;未出嫁的,則以長幼排行順序稱呼。這是說女子——經(jīng)行了婚嫁之禮,就成了夫家的人,不能再稱為“家”廠。對于子孫,也不能稱“家”,以示對他們輕忽。蔡邕在文集中稱呼他的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在文集中也有家孫的稱呼,這些稱呼如今都不流行了。</p><p>  凡是和別人交談,稱呼對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以及長姑,都須加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