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磷是植物生長和新陳代謝所需一種最重要大量元素之一,同時也是核酸、磷脂、ATP、酶、輔酶的一種關鍵性成分。磷(植物主要吸收磷酸鹽形式的磷)缺乏是限制植物生長的第二位的大量元素,其在土壤中以復雜的、難溶的、無機和有機形式存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產(chǎn)量依賴于可利用性Pi(InorganicPhosphate,磷酸鹽),然而在很多自然和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有效和可溶性磷極度缺乏的情況。為了適應磷缺乏,植物已進化獲得精巧的
2、調(diào)控機制來保持體內(nèi)磷的動態(tài)平衡,包括側根和根毛的發(fā)育、根系構型改變(例如蛋白樣和胡蘿卜狀根的形成)、從根系分泌磷酸酶和有機酸、高低親和性磷酸鹽轉運體(phosphatetransporter,PT)的誘導。同時很多植物與茵根真菌形成共生關系以便獲得更多的Pi。在植物中存在著很多的適應性機制以減輕或應對磷缺乏。這些機制的實現(xiàn)是通過幾百個基因表達譜的變化來實現(xiàn)的。這些感知Pi狀態(tài)和調(diào)整適應機制的調(diào)節(jié)基因組成網(wǎng)絡現(xiàn)在逐漸清晰。目前已鑒定的該網(wǎng)
3、絡組成包括轉錄因子、SPX(Syg1,Pho81,XPR1)亞家族蛋白、非編碼RNA和蛋白修飾物(包括參與SUMO化、磷酸化、去磷酸化以及蛋白運輸?shù)母鞣N蛋白)。
本研究克隆了PT、PHR((ph)hosphatestarvationresponse)、SPX和Gm4等相關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了GmPT1和GmPT2蛋白結構;采用綠色熒光蛋白融合PT來研究GmPT1和GmPT2的亞細胞定位;在酵母突變體中研究GmPT1
4、和GmPT2功能和生化特征;采用Real-timeRT-PCR研究GmPT1和GmPT2表達模式;利用酵母單雜交的方法研究GmPHR1和GmSPX1的互作;同時,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隸屬函數(shù)對20種大豆基因型進行了耐低磷性狀的評價。通過研究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1.根據(jù)主成分和隸屬函數(shù)分析,評價供試大豆基因型耐低磷性狀強弱順序。供試基因型耐低磷由強到弱的順序為:趕泰、五河齊黃豆、7650、湘豆4號、先進2號、蘇88M-21、Peki
5、ng、高作選1號、科豐一號、新沂小黑豆、南農(nóng)1138-2、94-156、87-23、菏84-5、波高、RN-9、通山薄皮甲、皖82-178、湘秋豆2號、墊江早黃豆。
2.克隆得到兩個PT基因分別在大豆染色體Gm10(41,391,168~41,393,008)和Gm20(42,980,124~42,981,928)上,分別命名為GmPT1(登錄號:HQ392508)、GmPT2(登錄號:HQ392509)。GmPT1含有184
6、1個堿基其開放閱讀框編碼536個氨基酸(分子量為58730.46Da)。GmPT2含有1802個堿基其開放閱讀框編碼536個氨基酸(分子量為58627.29Da)。GmPT1和GmPT2的開放閱讀框都是從第23~1633bp,在核苷酸序列上有88.7%一致性,在氨基酸序列上有97.9%的一致性。GmPT1和GmPT2氨基酸序列與擬南芥、番茄、馬鈴薯和蒺藜苜蓿有著很高相似性。GmPT1和GmPT2與來自真菌的PT——茵根真菌(GvPT)以
7、及釀酒酵母(PHO84)有著很高的一致性。GmPT1氨基酸序列與GvPT(登錄號:Q00908)、PHO84(登錄號:P25297)分別有76%、61%一致性;GmPT2氨基酸序列與GvPT(登錄號:Q00908)、PHO84(登錄號:P25297)分別有76%、63%一致性。GmPT1和GmPT2的疏水性分析表明這兩個轉運體均有12個跨膜區(qū)域(TM,transmembrane),這是PT的共同特征,與PT的親和性無關。GmPT1和Gm
8、PT2的生物信息學預測結果表明這兩個蛋白的二級結構含有12個跨膜區(qū)域,在TM6和TM7間存在一個大親水環(huán)。
3.利用Tbpred預測服務器來預測GmPT1和GmPT2亞細胞定位,其預測結果為GmPT1和GmPT2是整合性膜蛋白。為了驗證GmPT1和GmPT2亞細胞定位,將綠色熒光蛋白(GFP)融合到GmPT1或GrPT2的ORF的3,端。在以GmPT1/GFP或GmPT2/GFP進行轉化的細胞可以觀察到細胞周圍有著清晰的熒光信
9、號,轉化空載的細胞則可以觀察到整個細胞充滿熒光信號。GmPT1/GFP和GmPT2/GFP融合蛋白定位在細胞的周邊,表明這兩個蛋白定位在細胞膜。這個結果與早期生化研究一致,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GmPT1和GmPT2定位在細胞膜。
4.利用抑制劑來驗證Pi運輸?shù)膒H依賴性。Pi運輸活性在pH值4~7范圍內(nèi)進行研究,其活性在不同的pH值下表現(xiàn)出差異——當pH值為4時其活性達到最高并隨著pH值升高其活性下降。為了研究質(zhì)子驅動力對Pi運輸活性
10、的影響,本實驗使用解偶聯(lián)劑——2,4-二硝基苯酚(DNP)和羰基羥基氰氯苯腙(CCCP),這些解偶聯(lián)劑可以破壞細胞膜內(nèi)外的質(zhì)子梯度。DNP在濃度為100μM時Pi吸收率相比較無抑制劑的對照減至79%(GmPT1)和82%(GmPT2)。CCCP在濃度為100tM時Pi吸收率相比較無抑制劑的對照減至77%(GmPT1)和80%(GmPT2)。釩酸鹽——一種P-類型H+-ATPase抑制劑——在濃度為100μM時Pi吸收率相比較無抑制劑的對
11、照減至82%(GmPT1)和83%(GmPT2)。這些結果表明其吸收率相比較對照明顯地降低了。這些結果證實了GmPT1和GmPT2的Pi/H+共轉運依賴于細胞膜內(nèi)外的pH梯度,其pH梯度的維持正是質(zhì)膜上的H+-ATPase的作用。競爭實驗表明不同的陽離子不會降低Pi吸收速率,表明GmPT1和GmPT2對Pi吸收的高度特異性。含有GmPT1和GmPT2的菌株在毫摩爾濃度(mM)的Pi濃度下其吸收率與含空載的菌株相似。在32pi吸收實驗中,
12、其吸收過程中的前5min吸收速率是線性的,利用Lineweaver-Burk圖可以計算GmPT1和GmPT2的Km,得到GmPT1和GmPT2的Km分別為6.65mM和6.63mM。因此,GmPT1和GmPT2是低親和PT并且依賴于質(zhì)膜內(nèi)外的質(zhì)子梯度。
5.播種7d后的大豆幼苗的根系、莖和葉片組織用于研究GmPT1和GmPT2的表達。在低磷脅迫的48h之內(nèi),幼苗的根系、莖和葉片中GmPT1和GmPT2的表達量都是升高的。48h
13、高磷處理后,將幼苗進行低磷脅迫,3h后其幼苗的根系、莖和葉片中GmPT1和GmPT2的表達量也是上調(diào)的。用Hoagland營養(yǎng)液澆灌的幼苗移栽到高磷溶液后,其幼苗的GmPT1和GmPT2的表達量只有輕微的改變。48h低磷處理的幼苗移栽到高磷溶液3h后,其根系、莖和葉片中的GmPT1和GmPT2的表達量降低。然而,GmPT1和GmPT2基因的表達水平并沒有受到磷濃度影響而顯著地改變(其相對倍數(shù)變化是很小的)并且這種變化趨勢是復雜的,這表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豆苗期耐低磷相關性狀非條件和條件QTL分析.pdf
- 低磷脅迫下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生理生化特征的初步研究.pdf
- 玉米根系低磷脅迫響應分子機理的初步研究.pdf
- 小麥耐低磷脅迫相關性狀的QTL定位及低磷脅迫誘導基因和蛋白的表達譜分析.pdf
- 番茄耐低磷脅迫的篩選及其適應機理的研究.pdf
- 大豆glycinemaxl.merr.耐低磷相關性狀的qtl分析
- 中國粳稻核心種質(zhì)耐低磷種質(zhì)篩選及水稻耐低磷脅迫QTL定位.pdf
- 氮形態(tài)對低磷脅迫下苗期玉米磷素吸收的影響及其機理.pdf
- 20659.大豆根瘤適應低磷脅迫的生理和分子機制初探
- 水稻耐低磷種質(zhì)的鑒定及機理初步研究.pdf
- 小麥苗期耐旱耐低磷脅迫相關性狀的QTL定位及遺傳圖譜的構建.pdf
- 耐低磷基因型玉米磷高效利用機理研究.pdf
- 東鄉(xiāng)野生稻耐低磷性狀的遺傳與分子機制研究.pdf
- 節(jié)節(jié)麥形態(tài)學性狀和苗期耐低磷相關性狀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pdf
- 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磷營養(yǎng)特征.pdf
- 與產(chǎn)量有關的大豆株型、光合生理及耐低磷性狀的基因定位.pdf
- 低磷脅迫下油茶光合響應機理研究.pdf
- 低磷脅迫下云南稻形態(tài)性狀的氮肥反應
- 低磷脅迫下大麥磷效率及其相關性狀的QTL定位.pdf
- 轉鹽芥CBF1基因玉米對低磷脅迫的反應及其耐低磷機制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