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某金礦地質特征及其礦床成因的探討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關于某金礦地質特征及其礦床成因的探討</p><p>  摘要:本文結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闡述了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提供給同行參考。 </p><p>  關鍵詞:礦床成因找礦標志找礦方向 </p><p>  中圖分類號:O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p><p><b>  1礦區(qū)地

2、質特征 </b></p><p><b>  1.1地層 </b></p><p>  礦區(qū)內出露的地層有二疊系四大寨組(P2s)、領好組(P3lh)和三疊系石炮組(T1 s)、百逢組(T2bf)。二疊系四大寨組(P2s)、領好組(P3lh)和三疊系石炮組(T1 s)巖性為一套深水相火山碎屑濁積巖,表現為薄—中層生物屑礫屑灰?guī)r、硅質巖、硅質頁巖、(沉)凝灰

3、巖和泥巖。百逢組(T2bf)巖性為一套深水相濁積巖,表現為灰綠色薄—中層劈理很發(fā)育的泥巖、粉砂巖夾中薄層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 </p><p>  那愛金礦產于上二疊統(tǒng)領好組深水火山碎屑沉積建造中,為一套灰黃色—灰綠色薄—厚層(沉)凝灰?guī)r、凝灰質泥巖、凝灰質粉砂巖夾薄—中層硅質巖。復理石韻律發(fā)育,韻律以明暗相間交替出現的深水火山碎屑為特征,具粒序層理、交錯層理、水平層理。 </p><p&

4、gt;<b>  1.2 構造 </b></p><p>  某金礦位于天峨孤立碳酸鹽巖臺地東南部的區(qū)域性坡龍王邊緣弧形控巖控礦斷裂帶和二疊紀深水相火山碎屑沉積盆地的復合帶。構造形跡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 </p><p><b>  1. 褶皺 </b></p><p>  砦牙箱狀背斜是沿臺地邊緣在同構造沉積的基礎上發(fā)

5、展起來的同生褶皺,屬寬緩不對稱褶皺,受基底斷裂控制,控巖控相控礦作用明顯。褶皺軸向總體南北向,軸跡呈有規(guī)律的弧形彎曲,具南北向、北西向、北東向構造形跡交接聯(lián)合的特點。該背斜在礦區(qū)內長大于7Km,寬大于3Km,向SE傾伏,自北西往南東變窄,平面上呈鼻狀形態(tài)。南東翼傾角20—800,北西翼傾角20—700。背斜傾伏端次級褶皺發(fā)育,形態(tài)為開闊—閉合,軸向北西向,次為北東、東西向。背斜轉折端部位出現近3.6Km2硅化巖區(qū),系坡龍王臺緣邊界弧形斷

6、裂帶經褶皺褶疊拼貼形成,分布有金異常。 </p><p><b>  2. 斷裂 </b></p><p>  斷裂主要為坡龍王臺緣邊界弧形斷裂,為一條多期活動的脆—韌性的控巖控相控礦深大斷裂。早期表現為張性正斷層,正斷層效應明顯,晚期轉為逆—壓扭斷層。走向NW,傾向SE,傾角50—800,長14Km,寬25—350m。沿斷裂帶巖石強烈硅化破碎,蝕變明顯,具硅化、褐鐵

7、礦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帶內壓碎巖、硅化角礫巖、石英脈、方解石脈發(fā)育。壓碎巖、硅化角礫巖為具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的(沉)凝灰?guī)r、凝灰質泥巖、凝灰質粉砂巖、硅質巖。 </p><p>  在遠離平行于坡龍王臺緣邊界斷裂的硅化巖區(qū)次一級低序級斷層和層間破碎帶發(fā)育,與之配套的次級褶皺、牽引褶皺發(fā)育,它們是礦液沉淀富集的良好場所,控制了礦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 </p><p><

8、b>  2、礦床特征 </b></p><p><b>  2.1 礦體特征 </b></p><p>  已發(fā)現的33條金礦(脈)體,分布在翁嘎科、鍋斗、火燒山3個礦點內。 </p><p>  礦體產于王雅組第四段地層中,含礦巖石為石英透鏡體和破碎帶。頂底板巖石為絹云斜長片巖,二云斜長片巖等。有些礦體大致順片理產出,有些則

9、沿裂隙切穿片理產出。一般規(guī)模較小,最大的GV5礦體長度僅有95m。 </p><p><b>  2.2 礦石質量 </b></p><p>  (1)礦石氧化情況 </p><p>  根據野外觀察,礦石中部分硫化物已被氧化,氧化程度不均勻, 局部氧化較完全,氧化后淋濾流失,僅留下空洞及礦物假象;大部分礦石中,硫化物表面只是氧化形成氧化礦物薄

10、膜,中心部分仍為硫化物。根據氧化情況判斷,已有硫化礦體大多處于混合帶內。 </p><p><b> ?。?)礦石成分 </b></p><p>  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鐵礦(氧化后為褐鐵礦)、毒砂(氧化后為臭蔥石)等,少量方鉛礦、閃鋅礦、菱鐵礦、硬錳礦,電子探針查證見自然金、自然銀、輝鎳礦、輝銀礦、輝銅礦等。 </p><p>  脈石礦物有石英

11、、長石、云母、絹云母、重晶石等。主要礦石礦物特征如下: </p><p>  自然金:據電子探針查證,礦石中自然金粒度較小,一般3—5μ,最大15μ,最小的1μ,平均5μ,主要以微米級它形晶包裹于臭蔥石、毒砂、黃鐵礦和石英中。有部分粒度較粗,在翁嘎科V1礦體和鍋斗V5礦體中,已見到明金,最長的1.5mm。 </p><p>  毒砂(臭蔥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或粒狀集合體,錫白色,氧化

12、成臭蔥石后為淡綠色、淺黃綠色等,金屬光澤,與黃鐵礦緊密共生。 </p><p>  黃鐵礦(褐鐵礦):為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淡銅黃色,金屬光澤;氧化后形成褐色或褐黑色褐鐵礦,呈土狀、粉末狀、薄膜狀,松散,無光澤。 </p><p> ?。?)礦石結構構造 </p><p>  礦石結構為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不規(guī)則粒狀結構、包含結構、網狀結構等; </p&

13、gt;<p>  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脈狀、網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 </p><p><b> ?。?)礦石類型 </b></p><p>  按礦物組合劃分,礦石屬含金硫化物—石英型和含金硫化物—長石—石英型。前者為現有礦石中的主要礦石類型,品位較高;后者品位較低。 </p><p>  按結構構造劃分,區(qū)內

14、有塊狀礦石、脈狀礦石、網脈狀礦石、浸染狀礦石和角礫狀礦石。塊狀、脈狀、網脈狀礦石見于含硫化物石英脈構成的礦體中,是主要礦石類型,浸染狀礦石和角礫狀礦石見于蝕變片巖和構造破碎帶組成的礦體中,數量相對較少。 </p><p> ?。?)礦石化學成分 </p><p>  礦石化學成分以SiO2為主,含少量的As、S、Fe2O3、CaO、MgO等,有用組分除Au外,還有Cu、Zn、Ag,有害元素

15、為As,其次為S。As含量一般1—3%,最高10.27%,平均7.21%。不同介質中自然金成分變化見表1。 </p><p>  表1 包裹于不同介質中Au、Ag含量情況表 </p><p><b>  2.3圍巖蝕變 </b></p><p>  礦區(qū)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毒砂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次為臭蔥石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等

16、。金礦關系密切的蝕變主要為毒砂化、黃鐵礦化及硅化見表2,一般情況下,蝕變越強,金品位越高。硅化多見于石英脈周圍的巖石中,表現為巖石中石英含量大量增加,巖石堅硬,結構構造發(fā)生變化。毒砂、黃鐵礦化蝕變不如硅化蝕變普遍,但其分布總與硅化蝕變相伴,表現為巖石中出現硫化物,且自形程度較高。 </p><p>  表2 各類蝕變巖石含金情況統(tǒng)計表 </p><p>  3、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

17、/p><p><b>  3.1 礦床成因 </b></p><p>  根據產出狀態(tài),現有礦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產于含硫化物石英脈中的金礦體,這類礦體產狀與石英脈產狀相同,呈似層狀,透鏡狀或脈狀產出,品位較高,含礦巖石為含硫化物石英脈(巖),礦物組合為硫化物—石英。另一類產于次級構造破碎帶中,產狀與破碎帶產狀相同,多呈透鏡狀、脈狀產出,一般品位較低,含礦巖石為破碎帶中的

18、蝕變片巖,蝕變石英片巖等,礦物組合為硫化物—長石石英。 </p><p><b>  3.2找礦標志 </b></p><p>  從礦區(qū)內礦體特征和成因來看,礦體與地層、構造和圍巖蝕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這三個因素疊加越多,發(fā)現金礦脈(體)的機會越多,反之,機會則越小。因此礦區(qū)金礦的找礦標志有蝕變巖石標志、構造標志和地層標志三種: </p><

19、;p>  (1)蝕變標志:具有毒砂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的巖石露頭是本區(qū)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p><p>  (2)構造標志:斷裂構造交匯部位,次級斷裂裂隙發(fā)育的地段,是成礦的有利部位,因而構造是本區(qū)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 </p><p>  (3)地層標志:王雅組第四段第一、二亞段含金背景高,已有礦(脈)體多分布其中,所以,該地層是本礦區(qū) 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 <

20、/p><p>  另外,區(qū)域化探異常、土壤異常、重砂異常的高值區(qū)易形成金礦體,因此,化探和重砂異常也是礦區(qū)重要的找礦標志。 </p><p><b>  4、結論 </b></p><p> ?。?)地層-巖相標志。礦區(qū)在特殊的構造地質背景下,形成了該區(qū)復雜多變的沉積巖相系列,其中上泥盆統(tǒng)南羊山組和下石炭統(tǒng)的袁家溝組高頻交替疊置的臺盆濁積巖相構成本

21、區(qū)重要的含礦和容礦地層。該層位具有提供成礦物質基礎的礦源層意義,有利地層—巖相是造就礦床的有利因素,該有利巖性巖相受張性同生斷裂活動的控制,使巖相呈南北向延伸展布,從而造成汞、銻、砷、金及鉛鋅成礦元素的東西分區(qū),南北成帶的礦化分布規(guī)律。區(qū)內粉砂巖、粉砂質頁巖、薄層灰?guī)r夾頁巖互層,是本區(qū)賦礦的有利巖層,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 (2)構造標志。不同規(guī)模的構造對成礦有不同的控制作用,一定規(guī)模的褶皺、斷裂、剪切帶,在礦區(qū)廣泛分布,具有區(qū)域性一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