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揭開濟水神秘的面紗</b></p><p> 一部古代頗具權威性的地理書籍――《爾雅?釋水》中這樣說:“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边@里所說的濟,就是發(fā)源于河南省濟源市的濟水,乃我國古代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獨流入海的河流。如今,享有“四瀆”之名的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猶存,唯有昔日泱泱濟水則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撥開歷史的煙云,揭開濟水神秘
2、的面紗,濟水,該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流呢? </p><p> 濟水是一條神秘的河流 </p><p> 濟源,因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省濟南、濟寧、濟陽諸市縣,也與濟水關系密切。濟水之神秘,是從源頭開始的?!稌?禹貢》曰:“導?W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贝搜杂浭隽藵鹘浀牡赜蚣白呦?,仿佛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張濟
3、水水系圖。古人說?W水,是王屋山中升起的一種云氣,落于天壇峰上,化而為水,滴到了天壇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稱其?W水。古人認為?W水是神水,不愿與自然界的山溪河流為伍。于是,神奇的?W水就從太乙池里穴地伏流百里,直至濟源城北才平地開源,來到人間,在濟瀆廟西側以及濟瀆廟北方的萬泉寨平地開源,噴涌而出。直到舜帝時,?W水泛濫,大禹導之東流,才稱之為濟水。有人不禁要問,為什么“導?W東流”就稱之為“濟”呢?根據文獻資料分析,濟水的得名,關鍵在于
4、“入于河,溢為滎”。因為,濟者,渡也;渡者,從此岸渡河達于彼岸也,同時兼有跨越之意。濟水正是這樣,它平地開源之后,水勢東南流,當流至黃河北岸時,神秘而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一說濟水注入黃河之后,依然是清的,而且清濁分明,在黃河南岸的滎陽形成滎澤,繼而東流入海。現代學者研究濟水</p><p> 濟水是一條神化了的河流 </p><p> 濟水被神化,源于祭祀。我國的祭祀之風,可以追溯到遠
5、古時期。千百年來,被神化了的濟水又有何特色呢? </p><p> 祭祀最早。古人最早的祭祀對象是人祖和山川。人祖是古人的生命之本,山川則是古人的生存之本。祭祀人祖者,當以伏羲為先;祭水者,當數濟水最早?!蹲髠鳌焚夜荒暝@樣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與有濟之祀?!边@里提到的任、宿、須句、顓臾四個春秋時期的諸侯小國,都在今山東境內的濟水流域,皆系風姓太?之后。太?者,伏羲氏也。由此可見,那
6、時濟水已被太?部落之后輩奉為水神,而并未提及長江、黃河、淮河。這說明,濟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與太?一樣,一直被風姓太?之后輩所崇拜、所祭祀。從這些先民的祭祀活動看,濟水被太?部落奉為山川之神,且與太?并列,足以凸顯濟水在古代水系中的獨尊地位。 </p><p> 水神廟最大。繼濟水祭祀之后,“四瀆”中的江、河、淮,都曾被古代先民和歷代帝王尊為神,并分別建有水神廟。長江的水神廟為江瀆廟,史載共有兩處:一處位于
7、四川省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建于東漢,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另一處位于湖北省秭歸縣,建于北宋年間,原在長江北岸,因修建長江三峽工程,這里屬于淹沒區(qū),秭歸縣城和江瀆廟、屈原祠等重要文物,一同搬遷到長江南岸的秭歸縣鳳凰山,遷址復修的江瀆廟呈四合院布局,面積858平方米。黃河的水神廟是河瀆廟,坐落在神都山下,初建于唐,水毀于宋。明初朱元璋提高了洛水的祭祀規(guī)格,視洛水如同河瀆,頒詔敕建廟宇,共祀河、洛二水之神于一廟之中,時稱“大王廟”。
8、廟內現存正殿、前門及戲樓等明清建筑十余間。淮河的水神廟是淮瀆廟,坐落在淮河的源頭河南省桐柏縣境內。可惜廟宇建筑已毀,只存遺址,占地約為3500平方米。濟水的水神廟是濟瀆廟,位于濟水源頭的河南省濟源市區(qū)。在我國現存的“四瀆”水神廟中,濟瀆廟是建筑規(guī)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歷史文化遺產,堪稱“天下第一水神廟”,被古建專家譽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館”,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年),是</p>&
9、lt;p> 地位獨特。封祀緣于祭祀,但是真正把祭祀山川之神寫入典章并完全上升為國家行為的,應該是在秦代及其以后的歲月里。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水,曰濟、曰淮、曰江、曰河。”從中可以看出,“四瀆”全部被列為祭祀水神的對象,并且濟水名列“四瀆”之首。隋、唐統一中國后,更加重視祭祀水神的“硬件”建設,濟水源頭的濟瀆廟,就是隋文帝立國伊始,在隋?_皇二年(582年)頒詔興建的。為了方便皇帝對濟水
10、的祭祀,隋文帝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再次頒詔析軹縣,在濟瀆廟所在地筑城設邑,以水命地設立濟源縣。濟源就因濟水之源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在“四瀆”中,專門設邑并以水命名的行政治所,濟水乃唯一一個,可見濟水地位的獨特。 濟水是一條人格化的河流 </p><p> 在“四瀆”之中,長江、黃河、淮河皆為巨川,封神、封公、封王,似乎順理成章。然而,濟水只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自然河流,唐代詩人白居易甚至說它“盈科不足
11、尺,岸柳難通舟”,那它為什么又能與長江、黃河、淮河并列為“四瀆”而受到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的頂禮膜拜呢?甚至,就連唐太宗李世民對此也大惑不解。他曾問手下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甚細而在四瀆,何也?”許敬宗解釋說:“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碧铺诼勚?,對濟水十分欣賞,曰:“善?!币粋€“善”字,讓我們看到了濟水不僅是一條神化了的河流,更是一條人格化了的河流。其意義所在,突出地體現在
12、以下兩方面。 </p><p> ?。?)濟水有其志。作為一條河流,最向往的地方莫過于大海,最遠大的理想莫過于奔向大海。大海是千萬條河流靈魂的歸宿,是它們期望的朝拜圣地和美好的精神家園。每一條河流都有源頭,卻不是每一條河流都能獨流入海的。濟水雖細,但正如唐達奚??《游濟瀆記》所說的那樣:“不以險阻斷其勢,不以清濁汩其流,終能獨運長波,滔滔入海,沉潛剛克,斯君子之量歟?!碧拼娙税拙右住额}濟水》亦云:“朝宗未到海,
13、千里不能休。”這些,都是對濟水獨運長波,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的贊美。 </p><p> (2)濟水有其德。濟水優(yōu)秀而崇高的品德,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清”。正因為它的清,老百姓才稱它為“清濟”,唐玄宗才封它為“清源王”,白居易才臨水而嘆:“自古稱一字,高潔與誰求?唯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本拖褚粋€人應該保持“氣節(jié)”一樣,濟水似乎也在堅守著一種鮮明的自律意識,為了自身之“清”,君不見濟水流到黃河
14、岸邊,寧可從黃河底下穴地伏流而過,也不與渾濁的黃河水同流合污。多么清高的一條河流??!一條河尚能如此,做人尤其是做官,不更應該是這樣嗎? </p><p> 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睗沁@樣,它從源頭一路走來,三起三伏,或平地開源,為河為渠,或穴地伏流,為泉為井,流經豫魯兩省諸市縣,默默地滋潤著兩岸的農田,哺育著兩岸的兒女,以善舉之為,推動著古代的農業(yè)文明并在濟水流域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應該說,
15、作為一條河流,能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且有如此高尚的品質和美德而受到人們的崇敬,足矣! </p><p> 濟水是一條承載文化的河流 </p><p> 古代“四瀆”曾與“五岳”齊名。如今,“五岳”猶在,“四瀆”中江、河、淮猶在,依然晝夜不停地向大海奔流。唯有濟水,已成為歷史,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已不見其蹤,在人們的視野中似乎早已消逝,不復奔流了。濟水真的消逝了嗎? </p
16、><p> 濟水這條神秘的河流,千百年來不知引起多少人的關注和思索,人們總想揭開它存在和消逝的神秘面紗。即便是在地理上已經認為它不復存在,但在心理上卻依然認為它并未消逝。清《濟源縣志?藝文卷》就有這樣一段有趣的文字:“?W水發(fā)源于王屋山,東出為濟,經流于徐、兗,入海于青,凡三伏四見。漢新莽后枯而復通,唐高宗前通而復枯,然其潛行于地中者未嘗絕也。歷下東阿(歷下,即山東濟南;東阿,即山東平陽縣東阿鎮(zhèn)。)發(fā)地得泉,皆濟水
17、也。蓋其秉性清勁,不與眾水為伍,故能入而不溷,曲折千里而必達于海,其性然也?!边@段有趣的文字,實際上闡明了濟水從發(fā)源到注海的全過程,并且指出濟水在唐以前曾經兩次斷流,第一次是西漢末年,王莽執(zhí)政后又“枯而復通”;第二次斷流是在唐高宗李治之前,也就是說應在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的末期。奇怪的是,唐高宗執(zhí)政時是公元650年,濟水已經斷流,中間隔了兩代皇帝之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執(zhí)政時,于天寶六年(747年)又封濟水為“清源公”,天寶十年(751年)又
18、加封為“清源王”。從唐高宗到唐玄宗,其間相隔百年,濟水在斷流的情況下,封祀不斷且逐步升級,何故?這說明在古人的心目中,濟水“潛行于地中未嘗絕也”。并且還認</p><p> 近些年來,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探討古濟水在華夏文明中的作用,作為濟水源頭的濟源市,曾先后組織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和《濟源日報》社沿濟水故道赴山東考察;山東境內濟水流域的菏澤、定陶和因濟水而得名的濟南、濟寧、濟陽等市縣,也先后組織學者和研究人員
19、來濟水源頭參觀探訪。通過互訪和交流,彼此都對古濟水的存在和消逝之謎以及古濟水對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濟水的源頭,清清濟水猶在;在濟水的下游,從濟南市到入???,那條被稱之為小清河的,就是昔日的濟水故道。那水以趵突泉為主注入大明湖后又注入小清河,如今仍在日夜奔流,并且尚可行舟。如此看來,濟水兩頭都有水,只是中間斷了流。難怪古人說濟水“潛行于地中未嘗絕也”。當然,對于濟水中間斷流這一段,盡管人們對古人的“潛流說
20、”持懷疑態(tài)度,但迄今為止,也沒有人能說出令人信服的道道來。不過,對于濟水中間斷流而且不見古河道蹤影,多數人則傾向于是黃河下游幾經改道,占領了濟水中游這段河道,似乎可在情理之中。針對濟水上、下游兩頭有水之謎,濟源、山東兩地學者,經過數年研究,倒是有了破謎之說:濟水上、下游之所以有水,關鍵在于泉,而泉之數年不竭,則得益于獨</p><p> 濟水在歷史上不管是巨流還是細水,但它畢竟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自然河流。即使它時
21、斷時續(xù)或者說完全斷流了,但是,它所產生的文化是不容忽視的。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那樣,過去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母親河。但是,只要你研究濟水,你就會發(fā)現,哺育華夏文明的,不僅僅是黃河。在中原、在豫魯大地,還應該有濟水,是黃河與濟水共同哺育了華夏文明。 </p><p> 濟水是古代九州向冀州王都進貢的主要通道。先秦時期,天下分為九州,因古代交通不便,各州向國家進貢多為水路運輸。據《尚書?禹貢》?載,當時天下
22、九州共有八條水上貢道,其中四條與濟水有關,或相通,或直航,最終將貢品運抵冀州王都(夏王朝都城――原城,在濟水源頭濟瀆廟之西,今原城遺址尚存)。試想,年年歲歲,濟水之上千帆競發(fā),萬櫓齊搖,官方船隊往返于各州與王都之間,那會是一種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濟水對推動兩岸古代經濟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據山東《定陶縣志》記載,定陶春秋時稱為曹國,而曹國因“得濟水之利,富甲天下”。濟水流經曹國,加上當地的各條支流,水路四通八達。人們利用濟水種植農桑,發(fā)
23、展制陶業(yè),并通過水路漕運,到淮河流域的楚國等地經商做生意,使曹國成為國強民富之邦。另據《尚書?禹貢》記載:“濟水所經,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變味,煮黑驢皮為膠,可療風疏疾?!边@里記述的就是聞名天下的山東省平陽縣東阿鎮(zhèn)生產的阿膠。阿膠早在春秋時期就是當地名產,阿膠之所以名貴,就貴在其水,而其水正是濟水。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還是濟水源頭的濟瀆大蒜。濟瀆大蒜是古代皇家貢品,其產地就在濟瀆廟一帶的那片“合瓦寶地”。說是“寶地”,</p>
24、;<p> 濟水是把古代戰(zhàn)爭濃縮于棋盤之上的絕無僅有的河流。有人說,象棋是中國將軍最好的演兵場。不管這話有沒有道理,但它至少可以說明象棋與戰(zhàn)爭有關,即與中國古代秦末那場楚漢戰(zhàn)爭有關。楚漢戰(zhàn)爭從公元前206年開始,劉邦和項羽經過數年較量,最后對峙于濟水“入于河、溢于滎”的滎陽鴻溝兩岸。鴻溝是一條人工開挖的河道,其源頭在黃河南岸的滎陽境內與濟水相連,其水注入滎澤,也就是說,鴻溝應屬濟水水系?,F在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就是源于
25、這場戰(zhàn)爭。試問,中國古代的戰(zhàn)爭有多少?又有哪一條河流能作為敵我雙方的分界線而搬上棋盤的?可以說,濟水是唯一一條。 </p><p> 濟水流域名人輩出。在古濟水滋養(yǎng)下的中原大地(主要指豫魯兩?。?,不僅物產豐富,而且人文薈萃。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今河南新鄭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孔子(今山東曲阜人);
26、戰(zhàn)國末期儒家學說的繼承人孟子(今山東鄒縣人);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原為宋國人,長期住在魯國);春秋末期的軍事家、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著有《孫子兵法》的孫子(即孫武,今山東博興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今山東膠南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今山東臨沂人);唐代大詩人杜甫(今河南鞏義人);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今山東壽光人);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今山東章丘人);清代文學家、《聊齋》的作者蒲
27、松齡(今山東淄川人)……出生在濟水源頭濟源市的古代名人也很多,如唐末五代時期的荊浩,是中國北方山水畫集大成者;戰(zhàn)國時期的聶政,是中國古代聞名天下的四大刺客之一;漢成帝之師、修編《論語章句》的張禹;唐代集名相高僧為一身的裴休;唐代著名詩人、茶仙盧仝;唐代剛正不阿敢在武則天面前犯顏的</p><p> 濟水的清麗秀美和神秘,也是歷代詩人和名家向往的地方。有人說“濟水東流詩千首”。據《濟源縣志》記載,從唐代到清代,因
28、濟水而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商隱、李頎、文彥博、文?彰鰲⑼躅斕壤?代文人墨客,相繼來到濟水之畔游賞,并寫下了許多不朽詩篇,使古老的濟水大為增色。 </p><p> 往事越千年。濟水,曾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不息地奔流過,曾在?@片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滄海桑田,盡管因黃河改道占用了濟水故道,濟水似乎是消逝了。但是,濟水的源頭依然泉水叮咚。濟水,在人們的心目中、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依然不息地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