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趙鴨窩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大名縣趙鴨窩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p><p>  【關(guān)鍵詞】河北大名縣;趙鴨窩遺址;磁山文化;簡報 </p><p>  【摘 要】大名縣趙鴨窩村地表下15米深處,發(fā)現(xiàn)了陶盂、支腳、三足缽、小口壺等屬于磁山文化系統(tǒng)的遺物,初步分析約相當于磁山文化的晚期,經(jīng)對與遺物共出的獸骨和木炭的測定,其絕對年代約在距今7375—7540年前后。這一發(fā)現(xiàn),為研究磁山文化的分布范

2、圍和發(fā)展變化提供了新的資料。 </p><p>  趙鴨窩遺址位于河北省大名縣北部沙圪塔鄉(xiāng)趙鴨窩村東南2公里處,現(xiàn)為趙鴨窩村磚廠所在地(圖一)。該遺址是2009年3月25日,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與大名縣文物保管所在進行古運河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的。為了進一步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 同年6月26日至7月9日,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共開東西長8米、南北寬4米的探溝2個,發(fā)掘面積64平方米?,F(xiàn)將試掘情況報告如下。 </p>

3、<p>  一、發(fā)掘位置和地層堆積 </p><p>  趙鴨窩磚廠東側(cè)為一片較大的取土場,在取土場的東端有一個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60米、總深達16米的取土坑,坑內(nèi)因積水現(xiàn)已作為魚塘使用。遺址即發(fā)現(xiàn)于大坑的底部,其地理坐標為:北緯36°27′30.6″,東經(jīng)115°09′33.5″,坑底海拔高度56米。遺址大部已遭磚廠取土破壞,僅四周坑壁及中部殘留土柱的底層發(fā)現(xiàn)有文化層堆積

4、,其外圍因淤積層較厚,故遺址分布范圍及總面積不詳。本次試掘選擇在遺址所在取土坑西半部二層平臺及北側(cè)邊坡上,T1偏居西南,T2在T1的東北面約64°方向,相距30米。 </p><p>  地層呈水平狀堆積,全部為淤積層。以T2北壁為例,因探溝位于大坑底部,已無完整地層,故其上堆積只能借助大坑北壁切面予以說明: </p><p>  第①層,紅褐色粘土層,厚2.25米。 </

5、p><p>  第②層,細沙土層,厚1.45米。 </p><p>  第③層,粘土層,厚1.4米。 </p><p>  第④層,紅褐色粘土層,厚2米。 </p><p>  第⑤層,沙土層,厚5.25米。 </p><p>  第⑥層,細沙土層,厚2.35米。 </p><p>  以上各層為大

6、坑北壁切面,僅第⑥層下半部延伸至探溝內(nèi)。 </p><p>  第⑦層,灰黑色沉積粘土層,厚0.7米左右。該層可分為上下兩小層。⑦A層,厚0.4~0.5米,灰黑色粘土,土質(zhì)細膩,結(jié)構(gòu)緊密,含水時發(fā)粘,脫水后堅硬。內(nèi)含紅燒土塊、木炭粒、殘石器、陶片、蚌殼、動物碎骨等。殘石器與陶片可辨器形有石斧、石磨盤、石磨棒、礪石及陶盂、支腳、缽、罐、壺等。⑦B層,厚0.2~0.3米,黃黑色粘土,包含有少量紅燒土顆粒,遺物僅有少量

7、器形不明的夾砂陶碎塊。均系水流搬運沉積所致,屬再生文化層。其下為含礓石的黃色生土層。 </p><p>  此外,在T2東南部⑦A層下發(fā)現(xiàn)一個橢圓形坑,編號為H1。該坑口南北長1.8米,中部東西寬1.15米,坑的南端寬于北端,坑壁坑底均不平整,略呈弧壁圜底,中部最深處為0.75米。坑內(nèi)土質(zhì)與T2⑦A層一樣,為灰黑色粘土,土質(zhì)細密堅硬,含有紅燒土顆粒、木炭顆粒、石塊、蚌殼、動物碎骨和陶器碎片。經(jīng)仔細觀察分析,該坑的

8、成因當為水力所致。 </p><p><b>  二、遺 物 </b></p><p><b>  1.陶器 </b></p><p>  出土陶器殘片1102片,其中20片可見編織紋、附加泥條紋、繩紋、錐刺紋、戳印坑點等紋飾,僅占陶片總數(shù)的1.8%(圖二)。 </p><p>  全部陶器殘片中,

9、有夾砂陶898片,泥質(zhì)陶204片。其中夾砂紅褐陶855片,包括盂類殘片836片、支架殘片19片;夾砂褐陶3片,內(nèi)含罐殘片2片,圈足殘塊1片;夾細砂紅褐陶40片,多碎小,看不出器形;泥質(zhì)紅陶或黃陶186片,器形可見缽、碗、小口壺、方唇直壁器等;泥質(zhì)灰陶18片,器形可見缽、小口壺。 </p><p>  典型陶片標本30件。 </p><p>  盂 15件。均為夾砂紅褐陶口沿或器底殘片。T2

10、⑦A∶15,口沿殘片,平方唇,直壁;寬4.5厘米,高6.3厘米,厚1.3厘米(圖三,1)。T2⑦A∶20,口沿殘片,厚唇內(nèi)斂,直壁;寬3.8厘米,高5.5厘米,厚0.7~1.7厘米(圖三,2)。T2⑦A∶13,口沿殘片,圓唇外卷,口沿下有凸起的橫;寬4.7厘米,高4.4厘米,厚0.6~0.8厘米(圖三,3)。T1⑦A∶8,口沿殘片,圓唇,直壁,口沿下有凸起的橫;寬3厘米,高4.5厘米,厚1厘米(圖三,4)。T1⑦A∶12,口沿殘片,圓唇

11、,直壁,口沿下外壁飾四道泥條弧線紋;寬13厘米,高9厘米,厚1厘米(圖三,5)。T2⑦A∶10,口沿殘片,平口,直壁,上有一個鉆孔;寬5厘米,高6.7厘米,厚0.8~1.1厘米(圖三,6)。T2⑦A∶16,盂底殘片,底面飾編織紋,長5.4厘米,寬5厘米,厚1.2厘米(圖三,7)。T1⑦A∶13,盂底殘片,平底,斜直壁,素面,上有一鉆孔;寬12厘米,高10.5厘米,厚1.4厘米(圖三,8)。 </p><p>  

12、支腳 4件。均為夾砂紅褐陶圈足殘塊。T1⑦A∶14,微曲壁,足端外侈;寬6.5厘米,高5.8厘米,厚1~2厘米(圖三,9)。T2⑦A∶18,斜直壁,足端下口微收,外壁飾一道刻劃曲線紋;寬5厘米,高4.5厘米,厚1.7厘米(圖三,10)。T1⑦A∶7,圓弧壁,足端內(nèi)斂;寬4厘米,高4.9厘米,厚1.5厘米(圖三,11)。 </p><p>  碗 1件。T1⑦A∶10,泥質(zhì)紅陶口沿殘片,圓唇,直口微敞,上腹微內(nèi)曲,

13、素面;寬3.2厘米,高3.5厘米,厚0.5厘米(圖四,1)。 </p><p>  缽 2件。T1⑦A∶9,泥質(zhì)紅陶口沿殘片,近直口,尖圓唇,弧壁深腹,素面;寬5.4厘米,高3.8厘米,厚0.3厘米(圖四,2)。T2⑦A∶19,夾砂紅褐陶錐形足,橫斷面呈橢圓形,足高6厘米(圖四,3)。 </p><p>  小口壺 2件。T1⑦A∶19,泥質(zhì)灰陶口沿殘片,侈口,圓唇,長頸;寬5厘米,高6厘

14、米,厚0.5厘米(圖四,4)。T2⑦A∶8,泥質(zhì)紅陶帶橫穿器耳,略呈三角形;寬6.3厘米,高6.5厘米(圖四,5)。   罐 2件。均為夾砂褐陶口沿殘片。T2⑦A∶7,侈口,尖圓唇;寬6厘米,高3.3厘米,厚0.6厘米(圖四,6)。T2⑦A∶9,侈口, 圓唇;寬5.3厘米,高2.9厘米,厚0.6厘米(圖四,7)。 </p><p>  圈足器 1件。T1⑦A∶11,夾砂褐陶圈足殘塊,上接弧壁緩平器底;寬5厘米,

15、高3厘米,厚0.6厘米,足高2厘米(圖四,8)。 </p><p>  直壁器 3件。均為泥質(zhì)厚胎口沿殘片。T1⑦A∶21,黃陶,直口,平方唇,外壁飾刻劃網(wǎng)格紋;寬3厘米,高5.2厘米,厚1厘米(圖四,9)。T2⑦A∶6,紅褐陶,直口方唇,外壁飾戳印坑點紋;寬3.9厘米,高4厘米,厚0.8厘米(圖四,10)。T1⑦A∶20,黃陶,直口,平方唇,素面;寬4.3厘米,高6.8厘米,厚1.5厘米(圖四,11)。 <

16、;/p><p><b>  2.石器 </b></p><p>  出土數(shù)量較少,多為殘石器或石器殘塊。 </p><p>  石斧 5件。T1⑦A∶2,硅質(zhì)巖,平面近長方形,兩端圓弧,刃部圓緩厚鈍,通體磨光;長10.4厘米,上端寬4.6厘米,下端寬5.3厘米,厚3.2厘米(圖五,1)。T1⑦A∶1,石灰?guī)r,近長方形,頂端稍窄,刃部和一側(cè)崩裂缺損,

17、通體磨光;殘長8.6厘米,寬4.4厘米,厚2.3厘米(圖五,2)。T2⑦A∶1,硅質(zhì)巖,刃部殘段,表面磨光,殘長4.1厘米(圖五,3)。采集∶1,石灰?guī)r,長條形,兩端略窄,上部殘缺,表面磨光;殘長10.3厘米,寬4厘米,厚2.7厘米,刃寬2.6厘米(圖五,4)。采集∶2,青灰色泥質(zhì)巖,上窄下寬,略呈梯形,上部殘缺,刃部圓弧,表面磨光;殘長6厘米,最寬處4.9厘米,厚2.4厘米(圖五,5)。 </p><p>  

18、磨盤 1件。T1⑦A∶5,砂巖,殘塊呈不規(guī)則形,上面平整,邊薄內(nèi)厚,最厚處3.4厘米,似磨盤殘塊,內(nèi)側(cè)面磨痕平整,應是二次利用;殘長25厘米,殘寬12.5厘米(圖六, 1)。 </p><p>  磨棒 1件。T2⑦A∶4,砂巖,圓柱體,表面光滑,殘長2厘米,直徑3.8厘米(圖六,2)。 </p><p>  礪石 1件。T2⑦A∶2,殘塊呈不規(guī)則五邊形,表面平整,厚1.9厘米(圖六,3)

19、。 </p><p><b>  3.動物碎骨 </b></p><p>  共出土碎骨25塊,蚌殼4塊。碎骨中可見有鹿的牙齒,其它不可辨認。 </p><p><b>  三、結(jié) 語 </b></p><p>  (一)趙鴨窩遺址出土遺物的文化特征比較明顯,石斧、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chǎn)工具與武安磁山

20、遺址所出土的同類石質(zhì)工具類似;陶質(zhì)平底直壁盂、支腳、三足缽、小口壺等生活用具,其陶質(zhì)、陶色、紋飾和器形也都具有典型磁山文化的特點。另外,還有少量遺物與磁山文化存在著某些差異,如其中的泥質(zhì)陶厚胎直壁器口沿,磁山文化遺址中即很少發(fā)現(xiàn);侈口曲壁碗、侈口罐殘片等,似具有冀南豫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大司空文化遺存的某些特點,而不見于典型磁山文化遺存內(nèi)。由此說明,趙鴨窩遺址中所見主要遺物應屬典型磁山文化系統(tǒng),并混雜有少量類似大司空文化或其它文化階段的新石

21、器時代遺物,其原因顯然與該遺址由河流搬運或雨水沖刷沉積而成的次生形態(tài)有關(guān)。 </p><p> ?。ǘ┩ㄟ^趙鴨窩遺址所出陶盂、支腳等器物殘片與磁山遺址同類器的對比分析,初步判定其相對年代大體上與磁山文化的晚期相當。經(jīng)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對遺址中T2H1所出獸骨、T2⑦A所出木炭測定,所得數(shù)據(jù)分別為6650±30年、6470±45年,據(jù)OxCal校正程序及總概率68.2%所得校正

22、數(shù)據(jù)換算,分別為7540±35年、7375±55年,由此可知其絕對年代約在距今7375~7540年前后,與該遺址主要遺物所呈現(xiàn)的相對年代是一致的。 </p><p>  (三)大名縣是邯鄲東部著名的黃泛區(qū),明初以前的古遺存多被淤埋于現(xiàn)地表數(shù)米以下,趙鴨窩遺址距今7500年前后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在邯鄲境內(nèi)京廣線以東平原地區(qū)尚屬首次。磁山文化自上世紀70年代于武安磁山遺址發(fā)現(xiàn)以來,典型

23、遺址僅磁山、牛洼堡、西萬年、北安樂等4處,且均未突破武安河流域。大名縣的趙鴨窩遺址原系黃河故道,西與磁山遺址直線距離約90多公里,且深埋于現(xiàn)地表15米以下,雖然我們判定其為再生文化層,但文化遺物如此集中發(fā)現(xiàn),并大體保持了器物口沿、器底、器足等殘片的原有特征,說明遺物的原生地可能即在附近不遠,從而為探索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圍及埋藏狀況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線索。 </p><p>  附記:在發(fā)掘過程中得到大名縣文物保管所和

24、趙鴨窩村委會的大力支持,簡報編寫過程中,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喬登云所長給予了悉心指導和熱情幫助,在此謹表謝意。 </p><p>  發(fā)掘:樂慶森、尹建兵、樂占永、方金明 </p><p><b>  繪圖:薛勝利 </b></p><p>  執(zhí)筆:樂慶森、尹建兵 </p><p>  〔責任編輯:張金棟〕</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