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對深基坑支護技術的論述</p><p> 【摘要】 深基坑支護的設計、施工、監(jiān)測技術是高層建筑施工中的技術難題。深基坑的護壁,既要求保證基坑內(nèi)正常作業(yè)安全,又要防止基坑及周圍土體移動,并保證附近建筑物的安全。本文通過對不同方案的對比,介紹深基坑支護的有關技術,供大家交流。 </p><p> 【關鍵詞】 深基坑;支護技術;論述 </p><p&
2、gt; 【中圖分類號】 TU-0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727-5123(2011)02-142-02 </p><p>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各個城市的大型和超高層建筑大量涌現(xiàn)。迄今為止,全國高度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筑已達20余幢?;庸こ坛尸F(xiàn)出緊(場地緊湊)、近(工程距離近)、深(越來越深)、大(規(guī)模和尺寸大)等特點。目前國內(nèi)高層建筑地下室最深的福州新世紀大廈地下六層,深度為-26.
3、2m。還有就是國家大劇院,地下室為三層,基坑深度達-32.5m。深基礎施工是大型和高層建筑施工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深基坑支護結構技術無疑是保證深基礎順利施工的關鍵。 </p><p> 深基坑的衡量標準,國外有的把深度20ft(約6.1m)作為深基坑的界限,我國的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對深基坑未作明確的界定。按照相關《建筑施工現(xiàn)場管理標準》,深基坑是指開挖深度超過5m或地下室三層以上,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和周
4、圍環(huán)境及地下管線極其復雜的工程。 </p><p> 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要綜合考慮工程地質與水文條件、基礎類型、基坑開挖深度、降排水條件、周邊環(huán)境、基坑周邊荷載、施工季節(jié)、支護結構使用期限等因素。基坑支護施工控制的關鍵是基坑的穩(wěn)定性、地面變形及地下水的控制、防止基坑隆起、管涌與流砂等險情,并要根據(jù)地質、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適時地調整支護方案。 </p><p> 深基坑支護的基本要求:①技術
5、先進,結構簡單,受力可靠,確?;訃o體系能起到擋土作用,使基坑四周邊坡保持穩(wěn)定。②確?;铀闹芟噜徑ǎ嫞┲?,地下管線、道路等的安全,在基坑土方開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間,不因土體的變形、沉陷、坍塌或位移而受到危害。③通過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 使基礎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進行。④經(jīng)濟上合理,保護環(huán)境, 保證施工安全。 </p><p> 深基坑支護結構的主要作用是擋土,使基坑在開挖和基礎施工的全過程中能安全順利
6、地進行,并保證對臨近建筑和周邊環(huán)境不產(chǎn)生危害。目前國內(nèi)深基坑支護技術有:地下連續(xù)墻排柱支護、水泥攪拌柱、土釘墻及復合土釘墻、噴錨網(wǎng)支護、逆作法與半逆作法施工、環(huán)形支護結構等等。實踐中根據(jù)土質條件、基坑深度、地下水情況等,結合不同支護方式的優(yōu)缺點,選擇經(jīng)濟合理的方案。 </p><p> ?。被娱_挖支護方案選擇 </p><p> 擬建建筑物開挖深度為5.50m左右,根據(jù)場地工程地質及水
7、文地質條件可以考慮的支護方案大體有三種。①為無支護放坡大開挖方案。但在開發(fā)區(qū)超軟地基中, 表層有13m厚的淤泥質土層,含水量在50%左右,強度很低, 是欠固結土層,不采用支護而開挖5m深坑,實際是很難施工的。由于無支護大開挖將會影響周圍鄰近建筑物,道路及各種管道會變形,因而此方案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②采用鉆孔灌注支護排樁,樁頂設置帽梁,并設內(nèi)支撐。此方案從技術上是可行的,但結合開發(fā)區(qū)超軟地基的特點,地表下17m范圍內(nèi)主要為淤泥質
8、土層,支護樁長度一般要穿過此層,所以樁長要大于17m,再加上鋼筋混凝土帽梁及內(nèi)支撐,因而造價是高的,對于5.5m深基坑明顯是不經(jīng)濟的。③是采用水泥攪拌樁格構狀重力式擋墻。此方案結合開發(fā)區(qū)土層及開挖深度為5.5m的條件,從技術經(jīng)濟條件分析是比較合理的。重力式擋墻要滿足穩(wěn)定性、強度及變形要求,經(jīng)多次試算,各項指標基本上能達到設計要求,因而確定為終選方案。 </p><p> ?。菜鄶嚢铇稉鯄Φ脑O計計算 </p
9、><p> 為確?;又ёo結構的安全可靠,必須進行全面、完整、嚴謹?shù)脑O計計算。本文總結了一整套水泥攪拌樁擋墻的設計計算要點,其中主要包括:樁體截面的選擇、穩(wěn)定性驗算、墻體強度驗算以及變形估算等內(nèi)容,并據(jù)此進行了該工程的設計計算。 </p><p> 2.1墻體截面的選擇。根據(jù)土質條件和基坑開挖深度H,先確定攪拌樁插入基坑底深度D。按照天津沿海地區(qū)的施工經(jīng)驗, 一般要求D/H≥1.1~1.2
10、,且宜插到不透水層,以阻止地下水的滲流。墻體寬度B一般可?。拢龋剑埃浮保埃也灰诵∮冢埃?。本工程墻厚3.2m系考慮采用了3排密排雙頭鉆機并相互咬合而得。由此我們得到的墻體剖面圖見圖1,排樁圖見圖2。 </p><p> ?。玻卜€(wěn)定性驗算。改進的簡單條分法進行驗算,計算結果顯示最小安全系數(shù)K0=1.587。 </p><p> 用比肖普法進行驗算,計算結果顯示最小安全系數(shù)K0=
11、 1.685。 </p><p> 提示:最小安全系數(shù)大于1.2~1.3,即可認為整體穩(wěn)定性安全。若選用的土質參數(shù)是快剪指標,那么當最小安全系數(shù)大于1.1時,即可認為整體穩(wěn)定性安全。 </p><p> 用不同方法進行的基坑抗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結果見表2。 </p><p> 用傳統(tǒng)的重力式擋土墻方法進行墻體抗滑移穩(wěn)定性驗算,計算結果顯示抗滑移安全系數(shù)Ks=1.3
12、5>1.3,滿足抗滑移安全需要。 </p><p> 用傳統(tǒng)的重力式擋土墻方法進行墻體抗傾覆穩(wěn)定性驗算,計算結果顯示抗傾覆安全系數(shù)Kt=1.654>1.5,滿足抗傾覆安全需要。 </p><p> 墻底地基承載力驗算,計算結果顯示:地基承載力設計值fb=215.719kPa,墻底平均壓應力p=200.11kPa,墻底最大壓應力pmax=233.311kPa,墻底最小壓應力pmm=176
13、.909kPa。由于p<fb,pmax<1.2fb且pmin>0,因此滿足地基承載力安全需要。 </p><p> 基坑的抗管涌穩(wěn)定性驗算,計算結果顯示抗管涌安全系數(shù)2.3墻身強度驗算。①用彈性抗力法計算,結果顯示墻身壓應力最大值?滓cmax=200.659kPa<[?滓]=400kPa,滿足墻身抗壓強度要求。②用彈性抗力法計算,結果顯示墻身拉應力最大值σlmax=0.00kPa<[l]=160kPa,滿足墻身
14、抗拉強度要求。③用彈性抗力法計算,結果顯示墻身剪應力最大值τmax=31.08kPa<[τ]=343.393kPa,滿足墻身抗剪強度要求。 </p><p> ?。玻醋冃喂浪?。用彈性抗力法計算墻體位移,結果顯示墻體頂端位移4.13cm,基坑底部墻體位移2.51cm,墻體底端位移-0.21cm。具體分布形式見圖3。 </p><p> 假定地表沉降曲線為三角形,計算結果顯示基坑周圍地表最
15、大沉降量為3.95cm。 </p><p> 假定地表沉降曲線為拋物線,計算結果顯示地表最大沉降量為2.57cm。 </p><p><b> ?。辰Y束語 </b></p><p> 該基坑工程在地質條件與周圍環(huán)境較差的情況下,采用水泥攪拌樁支護結構方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為建設單位減少投資與工程早日完成投入使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釉O計與施工一
16、般情況下都沒有問題,但在運行管理期間,施工單位在基坑周邊附近堆放重物超載、施工過程破壞了邊坡整體面或基坑周邊來回跑車時,也極易造成基坑失穩(wěn)事故。因此,支護完畢后,應要求支護施工單位與總承包單位辦理階段驗收和文字移交手續(xù),將基坑支護情況、監(jiān)測結果、注意事項等書面轉交總包單位,同時要求繼續(xù)委托有資質的檢測單位加強監(jiān)測,以便出現(xiàn)問題時界定責任。 </p><p>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