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肌電圖學基本原理及應用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孫相如,,2,一. 運動單位的解剖生理:1.運動單位(motor unit,MU)是指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共同組成的結構,它包括運動神經元(脊髓的前角細胞或顱神經運動核的神經細胞、軸突(axon)、神經肌肉接頭和一組肌纖維。運動單位在肌肉上所占的部位的大小,稱為運動單位范圍。,3,運動單位是肌肉收縮的最小功能單位,運動神經元單次
2、發(fā)放沖動,可引起其軸突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同步收縮。所記錄到的電位,稱為運動單位動作電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4,2.神經支配比例:是指一個運動神經元所支配的肌纖維數,用此來表示運動單位范圍的大小。 肱二頭肌的神經支配比例是1:800,即一個神經元支配800條肌纖維;如此,臀大肌為1:100,腓腸肌為1:1934,面肌1:5-7,眼肌、舌肌1:3-7,頸
3、闊肌1:25;,5,運動單位支配的肌纖維數目越少,肌肉越靈活,能作精細動作;而運動單位較大的肌肉,能產生較大的肌力,亦較不靈活。,6,在病理情況下,運動單位范圍及神經支配比例會發(fā)生變化:①神經源性損害:運動單位范圍增大,神經支配比例增大。主要由于正常的前角細胞的神經纖維的遠近端,以芽生的方式去支配壞變的前角細胞所支配的肌纖維。,7,②肌源性損害:由于運動單位中,肌纖維的變性、壞死,使肌纖維的數目減少,致使運動單位范圍縮小,神經支配比例
4、減小。,8,9,10,3.運動單位興奮的生理特征:(1) 不同步性:肌肉收縮的力量的大小,通過調節(jié)參加興奮的運動單位的數量來實現的。由于運動單位發(fā)放頻率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時間段落中,不同的運動單位在不同的時間、相繼參加興奮,活動終止的時間也不同。這樣就能保證肌肉受縮的平滑、穩(wěn)定。,11,(2)運動單位興奮的累增性:運動單位可根據生理需要的不同改變參加發(fā)放的運動單位的數量和頻率。隨著肌力的增加,參加發(fā)放的運動單位的數量和頻率均
5、升高;反之,均下降。此與運動單位募集相關。,12,(3)運動單位的募集規(guī)律:一塊肌肉中,包含有各種大小發(fā)放閾值的運動單位。 運動單位的募集是按著大小的原則進行的,Henneman首先提出運動單位募集(motor unit recruitment)的大小原則(size principle)。,13,14,既在緩慢增加的肌肉收縮時,最先募集的是小的、低閾值的運動單位,而后是大的、高閾值的運動單位,直至達到最大用力受縮。當輕微受縮時,所有
6、的運動單位以同樣的頻率發(fā)放沖動,即5-10 Hz,強力收縮的瞬間頻率可達60-120 Hz。,15,二. 肌電圖及神經電圖 1.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通過記錄肌肉靜止和收縮時的電活動,以及記錄神經在刺激下的誘發(fā)反應,來判定: ①肌纖維受神經支配的狀態(tài) ②肌纖維本身的狀態(tài) ③終板的功能狀態(tài) ④神經的傳導性,16,它主要用于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當然,某些經皮層、腦干、脊髓的反射對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
7、功能改變提供有價值的資料。,17,EMG檢查可協(xié)助鑒別神經源性損害和肌源性損害;用于各種肌肉??;在周圍神經病中區(qū)分軸索損害與髓鞘損害,或混合性損害。確定神經損傷和神經壓迫的部位、程度和予后,以及判定神經吻合后功能恢復的情況。,18,例如:耳源性面神經麻痹;研究眼肌癱瘓的性質、咀嚼肌及下頜關節(jié)的功能,膀胱、直腸括約肌的功能;研究各種麻醉方法及藥物的效果等,EMG都是一種很好的工具。,19,2.肌電圖檢查的特殊問題: 下列各種情況應避免
8、EMG檢查: ?有血液病的患者,有出血傾向或血小板明顯減少到20000/mm³者不宜行EMG檢查; ?有病毒或其它感染因子感染時,有可能通過針極造成醫(yī)源性傳染。,20,? 裝有心臟起波器的病人,在用電刺激時,有一定的危險性,應該用適當的地極。應用電刺激,離起波器越近、刺激量越大,越容易引起起波器的抑制。 ? 不能耐受針極檢查者。,21,3.檢查方法:(1)肌電圖機的要求: 肌電圖機由以下各部分構成:放大器、
9、示波器、揚聲器、刺激器、記錄器及平均器六個主要部分構成。每部分均有自己的技術指標供參考。,22,(2)常用電極: ①同心圓針極:用于檢測運動單位電位。有效面積0.07mm²,可接觸十幾條肌纖維,引導幾十個肌電位;單纖維針極:電極面開口在針體側方,有效面積0.005-0.001mm²,接觸1-2條肌纖維。,23,②表面電極:置于皮膚表面,記錄整塊肌肉的電活動,用于記錄誘發(fā)電位、脊髓反射、不隨意運動等。 ③復式電
10、極:用于側量運動單位范圍。,24,(3)肌電圖的測定:① 問病史、作神經系統(tǒng)檢查,以決定要檢查的肌肉。原則上少作幾肌肉,又能說明問題。,25,ⅰ.根據神經解剖中神經根、叢、周圍神經分布選擇肌肉 ⅱ.肌肉病從近端開始查;ⅲ.活檢前后的肌肉不用于肌電,肌電檢查 后19天仍有損傷后的改變;ⅳ.盡量選擇在正常情況下很少受到損害的 肌肉,稱為可靠的肌肉。,26,? 檢查
11、程序:先觀察插入狀態(tài),而后安靜狀態(tài)、輕受縮,輕收縮時可同時觀查同步現象、運動單位的發(fā)放頻率,而后是大力收縮。最后是神經電圖及各種反射的檢查。,27,(4)神經電圖:是檢查神經沖動沿神經傳導性能的好壞的方法。,28,①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ⅰ 用雙極表面電極刺激神經干遠、近端;ⅱ 刺激:用超強刺激,一般100-200V 或 10mA左右持續(xù)時間0.2-0.3ms,頻率
12、1Hz,使不同 閾值的神經纖維均興奮起來ⅲ 測定方法: MCV=(S1M-S2M)×10/T1— T2 (米/秒),29,30,在神經干遠近端用方形脈沖刺激,在所支配的肌肉上記錄誘發(fā)電位,測定由刺激開始到出現誘發(fā)電位的時間,稱為潛伏期,再測定兩刺激點的距離,進行計算。,31,所得到的遠端潛伏期是比較恆定的,可以作為判定正常與異常的指標;其次其包含復雜的內容:,32,刺激通過皮膚、皮下達到神經干的時間;神經干接
13、受刺激產生興奮,并將興奮轉化為神經沖動的時間;神經干向遠端傳導沖動的時間;N–M接頭激發(fā)起肌肉的動作電位前的延遲;肌肉動作電位的潛伏期;鑒于除神經傳導時間外,其它時間均極短,可忽略不計。,33,②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1956年Dawson首先經皮膚記錄了SCV,目前常用的是順行法,因為它和感覺神經生理的傳導方向一致。用指環(huán)電極在周圍感覺神經刺激,用表面電極或針極記錄,記錄電極越接近神經干越好;刺激強度最大20-50mA(0.2
14、ms)病變的神經可能需要80mA。1966年,Buchthal改進了信噪比,應用了特殊的輸入電路,及電子學的平均法,在遠近端均可記錄。,34,35,?傳導速度各項指標的解釋: 傳導速度獲得的結果,反映了神經傳導沖動的能力;誘發(fā)電位代表神經纖維總和的傳導,因此它是一復合反應(包括快纖維及慢纖維)。,36,ⅰ 刺激偽跡和誘發(fā)電位之間的時間——潛 伏期(latency),代表最快纖維的傳導ⅱ 誘發(fā)電位的波幅(amplitude)
15、反映傳導纖維的數目及這些纖維同步的程度ⅲ 誘發(fā)電位的持續(xù)時間(duration) 代表最快纖維與最慢纖維傳導速度的差異,如果各種纖維不同比例的減少,持續(xù)時間延長,波幅下降,相數增加,37,(4) 重復頻率刺激檢查用于檢查N-M接頭的功能,一般認為1-5Hz的刺激為低頻刺激,20-30Hz為常用的高頻刺激。低頻刺激時,健康人遞減不超過5%-8%,因此遞減超過15%以上認為有異常。在患MG的病人中,通常遞減最明
16、顯出現在第4-6個波,所以用第5個波與第1個波作比較,計算遞減的百分比。,38,39,檢查前停藥12-18小時,特別是膽堿脂 酶抑制劑 刺激量7- 14倍閾值,持續(xù)時間0.1-0.2ms注意位置固定,有學者認為3Hz最有效,40,操作按下列順序進行: 3Hz 持續(xù)3秒鐘 休息2分鐘 10Hz 持續(xù)1秒鐘 休息2分鐘 20Hz 持續(xù)1秒鐘 休息2分鐘
17、 50Hz持續(xù)1秒鐘 休息3分鐘分別在30秒、50秒、80秒觀察恢復情況。遞增超過100%以上有意義。,41,(5) F波與H反射 H 反射是低強度刺激下,經感覺纖維傳入、運動纖維傳出的、經脊髓的單突觸的反射。F波是超強刺激下,經運動纖維逆行傳入,使1%~5%的運動神經元興奮,再由運動纖維傳出,在肌肉記錄的反應。二者對診斷周圍神經近端的神經根病是很有價值的。H反射因為其變異性
18、較大,限制了它的應用。F波在健康人出現率約為79%。二者潛伏期相近,但尚有許多不同:,42,43,44,F波 H反射刺激 超強刺激 低強度刺激, 較M大1/2經路 運動傳入 感覺傳入 運動傳出 運動傳出波幅 M/20 M/2,45,計算F波的傳導時間:
19、(F潛伏期-M潛伏期-1ms*)/2* 在脊髓的延擱計算F波傳導速度:(C7―刺激點的距離X10)/F波傳導時間,46,應用自身對比的方法,評價F波的潛伏期是否正常,建立一個F波的估測方法: F-EST=(2x距離*)/傳導速度 +遠端潛伏期*上肢 胸鎖關節(jié)—刺激點 下肢 劍突—內踝 異常標準:上肢 > F-EST+3ms 下肢 > F-EST+5ms,47,
20、48,49,(6) 運動單位數目的估測(MUNE):,50,51,三. 正常肌電圖1.插入電位:插入或挪動針極時,由于機械刺激和損傷的作用,對神經軸突末端及肌纖維產生刺激,而誘發(fā)的電位。這種猝發(fā)的電位,持續(xù)時間短、瞬間即逝,示波器上只能看到基線漂移。,52,終板噪聲:終板是高度分化的肌纖維膜,對乙酰膽堿敏感。當針極鄰近終板時,出現10-40μV不規(guī)則的電活動,短時限(0.5ms-2ms)、
21、低波幅,揚聲器中出現海嘯聲,挪動針極即消失;另外,還可以出現高頻負電位。,53,2.肌肉完全放松時,沒有電活動,不出現電位,示波器上為一平線,稱為電靜息。此時應注意來自放大器、針極、和外周的干擾信號。3.輕收縮時的肌電圖:輕收縮可觀察到孤立的運動單位電位,它是運動單位電活動的總和。,54,時限:反映肌纖維同步活動的程度,正常運動單位電位的時限在5.0-12.0ms,不同年齡、不同肌肉、不同疲勞程度,以及使用不同電極,均會對時限有影響。
22、(請參閱正常值),55,波幅:反映針極附近活動的肌纖維的數目,波幅的正常范圍200 ~5000μV,手小肌波幅較高,可達5000μV;四肢大塊的肌肉一般不超過2000μV。波幅與年齡有關;與用力的大小、針極的位置關系密切。距離相差0.5mm,波幅可相差十倍。,56,波形:二、三、四相;雙相和三相占80%,單相15%,可有少量多相電位,大多不超過8-12%,少數肌肉,如脛前肌可達25%。針極和肌纖維的位置關系,影響位相。,57,運動單位的
23、發(fā)放頻率:運動單位最初以3-8Hz的頻率發(fā)放,隨著用力的增加,可達20-40Hz;正常人所有的運動單位均以上述頻率發(fā)放;發(fā)放頻率可以不規(guī)律、也可恒定、也可迅速改變。如果輕收縮以平均5Hz的頻率發(fā)放,那么200ms中只發(fā)放一次,當肌力進一步增加時,就會有第二個運動單位加入活動。如果肌力增加時,第一個運動單位發(fā)放頻率增加,說明了運動單位數目減少。發(fā)放頻率作為前角細胞,通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所表現的興奮強度的指標。,58,4.用力收縮的肌
24、電圖: 用力大小的不同,參加收縮的運動單位的數目的不同:(1)輕收縮出現孤立的運動單位電位,稱單純相。(2)中等用力參加的運動單位數目增加,發(fā)放頻率也增加,肌電圖上有些電位不能分開,有些能分開,稱為混合相。(3)大力收縮各個電位交錯密集,不能分出單個運動單位電位,稱為干擾相。,59,60,61,62,四. 異常肌電圖 肌電圖的異常,只能反映一類疾病的電生理改變,不能作病因診斷。,63,(一
25、)插入與安靜1.插入電位延長:插入及挪動針極時,電位并不立即消失,而持續(xù)一段時間,逐漸地頻率與波幅均有所減少、消失,稱為插入電位延長。其組成常由纖顫、正銳波、高頻負電位,以及正常的運動單位電位組成。最常見的是在正銳波的基礎上疊加有纖顫電位,也最有意義。插入電位延長,說明肌膜的興奮性增高,常見于神經源性損害。,64,2.肌強直發(fā)放:是插入電位延長一種特殊形式,在插入或挪動針極瞬間產生的高頻猝發(fā)放電。肌強直發(fā)放的組成差異很大,可由纖顫
26、、正銳波和正常的運動單位電位組成。放電頻率和波幅逐漸增加,可達150次/秒,而后逐漸衰減至10次/秒而消失,一般呈低波幅,約300μV。重復插針肌強直發(fā)放持續(xù)時間越來越短,發(fā)放時可聽到摩托車起動的聲音。,65,66,67,肌強直發(fā)放是肌膜興奮性增高的結果。其原因:可由肌纖維膜本身的缺陷,鈣離子不足,影響了細胞膜對鉀鈉離子通透性,膜對氯離子 滲透性下降。,68,肌強直發(fā)放為肌強直現象(包括先天性肌強直、萎縮性肌強直、副肌強直)的特殊表現,
27、但在多發(fā)性肌炎、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少數周圍神經損傷、及運動神經元病、高鉀性周期性麻痹及Schwartz-Jampel綜合征也可見到。,69,3.纖顫電位:是單個肌纖維自發(fā)受縮產生的電位,其發(fā)生的機理是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對循環(huán)中的乙酰膽堿的敏感,如周圍神經損傷,兩周左右出現纖顫電位。,70,纖顫電位是肌纖維表面膜的損害,使興奮傳導受阻。呈雙相小尖波,第一相為正相;也可以呈單相或三相.時限小于2.0ms,波幅一般小于300μV,頻率2-
28、10Hz-3OHz,大多不規(guī)則,也可規(guī)律發(fā)放;與束顫比,有一定規(guī)律。,71,在揚聲器上可聽到像雨點落在橡皮布上的聲音,如較密集像粘稠液體沸騰的聲音。應注意與終板電位鑒別。除神經源性損害外,一些肌病,如多發(fā)性肌炎進展期、肌營養(yǎng)不良也可見到。,72,73,4.束顫電位:為運動單位的自發(fā)發(fā)放,時限寬、波幅高,時限2~10ms,波幅100~2000μV. 四相以下稱為單純束顫;五相以上稱為復合束顫,其時限可達30ms,不規(guī)律出現,揚聲器上
29、呈現“嘭”“嘭”的聲音,不如纖顫清脆。,74,束顫是運動單位興奮性增高的表現,監(jiān)測運動神經元病,100%均有束顫,有報告其中48%為復合束顫。健康人和未確定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人,束顫出現率達15%,多為單純束顫,評價時應慎重。等。,75,另外,兩束顫間的時間間隔有鑒別意義:一系列運動神經元病觀察,間隔為3.5“(SD 2.5”),良性束顫0.8“。目前以 >或< 1秒為界。束顫見于前角、前根、及周圍神經病,但也見于甲亢
30、性肌病、手足搐愵、低鎂、高胰島素、尿毒癥。,76,5.正銳波:又稱正相電位,是一“V”字形 的雙相電位。第一相為陡峭的正相。第二相為一緩慢地由負相回至基線。時限在10-20ms以上,有時可大于100ms,波幅50-2000μV,頻率4-11Hz,聲音為粗鈍的“砰”聲。,77,正銳波是多數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同步放電的結果,是細胞內外電流在接近點受阻的現象。常見于神經源性損害,也見于肌病,如肌強直綜合征、缺血性攣縮性肌病。,
31、78,79,6.群放電位:一組肌束或肌群的自發(fā)放電,是節(jié)律出現的一組運動單位電位,頻率4-11Hz,多伴隨不自主運動出現,定位、定性均很困難。如帕金森病、面肌抽搐等。,80,(二)輕收縮異常肌電圖,81,1. 運動單位電位改變 ① 時限:應用100μV/cm靈敏度測定時限,按各肌肉不同年令組正常值作比較,超出均值20%為異常,常見于運動神經元病、及周圍神經病中、后期。前角細胞慢性損害100%、周圍神經病50%
32、可見時限延長;或隨機選擇靈敏度,超過13ms;時限縮短:低于正常均值20%或更多,或低于5ms,常見于肌肉病。,82,?波幅:正常人波動范圍大;增高:較正常均值高出三倍以上,方認為有波幅升高,有時可高出正常10-20倍,高于5mV的電位稱為巨大電位。是去神經支配的運動單位同步放電的結果,也是運動單位范圍擴大。 波幅升高見于前角細胞病變,也見于周圍神經病晚期。波幅降低:較正常均值低70%,或低于200μV,重收縮低于1mV,常見于
33、肌病、周圍神經病早期。,83,? 波形改變:多相電位超過8-12%為異常,多相電位有兩型: 群多相電位 短棘波多相電位相 數 10相以內 10相以上波 幅 100-5000μV 300-500μV次 波 寬
34、 >3ms <3ms總時限20-30ms聲 音 粗鈍 撕裂聲疾 病 前角細胞病變 肌肉病 陳舊性神經損傷 神經再生,84,多相電位的產生是電激動在神經末梢,到終板、再到各肌纖維傳導速度不同,造成運動單
35、位在時程上的分散。,85,? 晚成分:神經源性損害時,殘存的神經末梢以芽生的方式,去支配較遠的肌纖維,形成了晚成分,此晚成分可達30ms。? 同步現象:80%以上的電位同步稱為完全同步,屬神經源性損害;正常人可有20%的電位同步,稱為不完全同步。,86,(三)重收縮異常肌電圖:1. 無運動單位電位:見于大力收縮時,常為嚴重的神經、肌肉疾病、癔病性癱瘓。后者無自發(fā)電位,痛覺刺激可誘發(fā)運動單位電位。也見于
36、外傷性神經失用。,87,2.運動單位數量減少:因病損的程度不同可表現為單純相、混合相,其中高頻單純相最有意義。肌力正常也有意義。 一般說來,每個運動單位發(fā)放超過10-15Hz以上,有其它運動單位參加,病損呈高頻單純相時,可達50Hz。,88,3.病理干擾相:有如下特點:波幅低,肌力與肌電圖的濃密不成比例,即肌電呈過分濃密。揚聲器呈高調碎裂聲,主要由于運動單位發(fā)放頻率增加,見于肌病。,89,五. 各
37、類疾病的肌電圖(一)神經源性損害,90,91,92,1.前角細胞的病變: ? 可有插入電位延長; ? 纖顫、正相分布在整個肌肉,出現在 大部分病例,缺如者占 20-30%; ? 輕收縮運動單位電位時限寬,波幅高,可有巨大電位、晚成分、同步現象、多相電位增多,一般為群多相電位; ? 重收縮運動單位電位數量減少:運動單位損失60-70%時,臨床上呈中等度癱瘓,肌電圖呈混合相;運動單位損失75%,出現重度癱瘓,肌電圖呈單
38、純相;,93,? 60-70%運動傳導速度正常,嚴重病例由于軸突變性,也可有異常; ? 運動單位范圍擴大,單纖維肌電圖纖維密度增加。,94,2.周圍神經病,95,(1)肌電圖上應著重區(qū)分軸索損害和髓鞘損害,如下表: 軸索損害 髓鞘損害自發(fā)電位 有
39、 無運動單位 輕收縮 時限增寬 時限正常 波幅增高 波幅正常 大力收縮 數目減少 大量減少傳導速度 正?;蚱?明顯低下,>30-40% 誘發(fā)電位波幅低 波幅低下,波形離散單纖維肌電 纖維密度增
40、加 正常密度,96,軸索損害 髓鞘損害常見疾病 酒精中毒 糖尿病 缺血性、血紫質癥 CMTⅠ、 GBS CMTⅡVitB12缺乏 POEMS、白喉性 丙烯酰胺中毒 副腫瘤綜合征、 三磷酸甲酚脂中毒 遺傳性
41、 部分糖尿病 壓迫性神經病 結節(jié)性動脈炎 異染性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97,(2)電生理檢查在周圍神經病中的應用除診斷外,尚協(xié)助確定予后及恢復程度:①Bell麻痹:病程早期測定面神經興奮閾值及病后三周CMAP。i.興奮閾值:應用0.1ms恒定電流刺激雙側面神經,于病后 5—7天,健康人閾值雙側不大于2mA,兩側相差3-5mA予后良好,相差≧10mA予后差,相差5-10m
42、A予后介于二者之間。此法最早能在24小時確定予后。,98,ⅱ.病后三周CMAP波幅:☆ 患側CMAP波幅<健側CMAP波幅×10%,恢 復期6月-1年,留有中等-嚴重后遺癥;☆ 患側CMAP波幅度=健側20-30%,恢復2-8月,遺留輕-中度后遺癥;☆ CMAP波幅至健側30%以上,2個月內全恢復。。,99,② 神經損傷:分三類 神經失用 軸索損害 神經全切斷,100,后兩者在肌電圖上無法區(qū)別。
43、 急性期注意有無運動單位電位,無干擾相不一定有問題。 傳導速度價值很大,切斷后斷端只要有接觸,神經傳導速度可正?;蛏月?;切斷后第十天,無任何傳導性。 如為神經失用或壓迫,遠端傳導可能正常。,101,損傷第四周出現纖顫波,肌力恢復前8-16周,出現短棘波多相電位,6-12月運動單位電位變寬大,多相電位增加。神經再生速度1mm/d,傳導速度逐漸變快,但其恢復晚于短棘波多相電位出現。,102,(二)肌源性損害:1.基本改變:①運動
44、單位電位時限縮短,可達3ms左右,波幅降低至幾十到100μV左右。波幅是由單位面積中殘存的肌纖維數決定的。這樣的小電位,應與纖顫鑒別。,103,104,105,②多相電位增加,短棘波多相電位可達正常的3-4倍,嚴重病例全部為多相電位,見于肌病各個時期; ③病理干擾相; ④運動單位范圍縮小; ⑤傳導速度正常。,106,2. 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 ?肌電圖改變的廣泛性:萎縮的、肥大的、外觀正常的肌肉
45、均有肌原性改變; ?早期出現少量纖顫、正相、肌強直電位、病理干擾相,晚期自發(fā)電位可不出現; ?有明顯家族史、無臨床癥狀的亞臨床型,也有上述肌源性改變的肌電圖。,107,3.多發(fā)性肌炎:除基本改變外,尚有:急性期:插入電位延長顯著,多為纖顫及短時限、低波幅的電位組成??沙霈F正相和肌強直電位,重頻刺激時遞增或遞減。,108,慢性期:呈多樣化的肌電圖: 纖維化處——電靜息; 新鮮病灶區(qū)——呈急性肌炎改變; 肥大肌肉處:時
46、限延長,波幅增高,可有同步,類似于神經源性損害。應仔細探查。,109,4.肌強直綜合征:包括先天性、萎縮性、及副肌強直。EMG中均有肌強直發(fā)放;先天性肌強直或副肌強直,可無肌源性損害的一般表現,萎縮性肌強直有肌源性改變;可有強直后放;重頻可遞增或遞減。,110,5.重癥肌無力 ① 可有、也可無肌源性損害的肌電改變,大多數正常; ② 隨意收縮有疲勞現象,并可被新斯的明改善; 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