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對現有堆肥反應器移動困難、難以使物料充分混合、堆肥效率不穩(wěn)定等問題,開發(fā)了梨形筒式好氧堆肥反應器。從物料平衡、熱量平衡、通風系統(tǒng)、攪拌系統(tǒng)等方面對反應器進行了設計,反應器主要包括梨形筒體、無軸螺旋導葉、通風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廢氣收集系統(tǒng)等,具有便于移動、易進/出料等優(yōu)點。反應器核心是一個具有螺旋導葉的梨形筒體,筒體內部無軸中空,通過外部傳動齒輪驅動。在螺旋導葉的導向和物料自重的共同作用下,可使物料在前后、上下個各方向反復升落和
2、攪動,使物料與鼓入的空氣充分翻滾接觸,堆肥效果良好。對反應器進行混合均勻度試驗,結果表明反應器攪拌5min后混合均勻率可達90%以上,符合混合均勻度國標的要求,反應器內物料已均勻混合。
采用新型好氧堆肥反應器,研究了通風量下反應器對人糞便的處理效果。試驗在攪拌強度和攪拌時間一定的條件下進行,對比三種不同通風量(0.7L/min、1.5L/min、3L/min)和無強制通風條件下物料的升溫速率、有機質降解效果、腐熟度等指標,以確
3、定反應器最佳通風量。試驗結果表明,在通風量為1.5L/min時,堆體升溫迅速,經過十五天的好氧堆肥,TOC和COD的降解率可達到47.85%和63.03%,氮含量損失小,pH值穩(wěn)定在8左右,種子發(fā)芽指數為95.6%,可達腐熟度要求。其次為0.7L/min、3L/min的通風條件,無強制通風時堆肥處理效果最差。因此該好氧堆肥反應器的最優(yōu)通風量為1.5L/min。
在通風量為1.5L/min時,對反應器進行序批式堆肥試驗,研究不同
4、投加物料的方式對人糞便堆肥效果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序批式堆肥的處理效果遠好于批式堆肥。序批式堆肥試驗時,堆體溫度在第二天既可升溫至50℃以上,并保持30天;TOC和COD的降解率分別為60.86%和61.14%;pH值維持在8左右;種子發(fā)芽指數達到92.18%;經過好氧堆肥后的物料顏色呈褐色,帶有濕潤的泥土氣味,性質穩(wěn)定、對植物無毒害作用,可完全達到腐熟標準。
試驗結果證明新型好氧堆肥反應器在用于處理糞便類固體廢物時具有良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型實驗室好氧堆肥反應器系統(tǒng)研究.pdf
- 實驗室小型好氧堆肥反應器污染物去除研究.pdf
-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堆肥用滾筒式生物反應器的研制.pdf
- 高效內循環(huán)好氧生物反應器的研制與開發(fā).pdf
- 好氧移動床動態(tài)膜生物反應器的試驗研究.pdf
- 缺氧-好氧膜反應器處理含海水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 好氧回灌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穩(wěn)定化試驗研究.pdf
- 缺氧-好氧平板膜生物反應器運行特性的試驗研究.pdf
- 好氧曝氣泥層過濾砂濾反應器的試驗研究.pdf
- 厭氧與好氧生物反應器處理制藥廢水的研究.pdf
- 厭氧-好氧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處理果汁廢水試驗研究.pdf
- 好氧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處理造紙廢水的試驗研究.pdf
- 缺氧-好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氨氮廢水的試驗研究.pdf
- 厭氧-好氧生物反應器填埋技術試驗研究及數值模擬.pdf
- 厭氧折流板-好氧反應器處理染廢水中試試驗研究.pdf
- 好氧顆粒污泥反應器啟動與穩(wěn)定運行策略研究.pdf
- 網板式SBR反應器快速穩(wěn)定培養(yǎng)好氧顆粒污泥試驗研究.pdf
- 臥式螺旋式污泥好氧動態(tài)堆肥裝置試驗研究.pdf
- 缺氧-好氧平板膜生物反應器系統(tǒng)優(yōu)化與運行特性的試驗研究.pdf
- 自熱式好氧厭氧一體化反應器處理城鎮(zhèn)污水廠污泥的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