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增大,同時煤巖體受應力作用破碎性加強,煤自燃危險性加強。瓦斯與煤自燃災害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在生產現場災害防治過程中要兩者兼顧。因此,研究采空煤自燃與瓦斯災害協同防控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兗礦集團新疆能化公司硫磺溝煤礦4-5煤層04綜放工作面為工程背景,測試了硫磺溝煤礦04綜放工作面煤氧化產物生成規(guī)律及特征溫度值,選定將CO及C2H4作為判斷煤體自燃的階段性指標性氣體。測試了煤樣的堅
2、固性系數、瓦斯放散初速度和吸附常數。分析了4-5煤層、鄰近煤層瓦斯相對涌出量,計算得出04綜放工作面相對瓦斯涌出量為5.1m3/t。開展了物理相似模型實驗,確定出04工作面的冒落帶、裂隙帶高度,得到了工作面的初次來壓和周期來壓步距。確定了適合04綜放工作面在礦井現有抽采裝備條件下的抽采負壓、高鉆孔布置參數,分析了瓦斯涌出量與日推進速度及日產量的關系,提出了適合硫磺溝煤礦04工作面瓦斯抽采下的采空區(qū)“三帶”觀測方案,判定了04工作面瓦斯抽
3、采下采空區(qū)“三帶”分布規(guī)律,散熱帶范圍距離工作面22~57m以內,窒息帶距離工作面94~149m,工作面回風側氧化升溫帶寬度70m,工作面中部50~80m。
基于硫磺溝煤礦04綜放工作面開采實際,構建了采空區(qū)瓦斯與煤自燃災害協同防控技術思路,掌握了硫磺溝煤礦04綜放工作面采空區(qū)瓦斯與煤自燃災害協同防控工作面的合理抽采負壓、鉆孔參數、配風量、推進速度等關鍵參數。該技術的實施有效保障了硫磺溝煤礦04綜放工作面的安全生產,該工作面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采空區(qū)瓦斯與煤自燃復合災害防治機理與技術研究.pdf
- 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區(qū)瓦斯與遺煤自燃共生災害研究.pdf
- 高瓦斯易自燃煤層Y型通風工作面采空區(qū)煤自燃三帶分布與防控技術研究.pdf
- 鮑店礦瓦斯異常區(qū)采空區(qū)煤自燃特點及防控措施研究.pdf
- 陳家溝礦3204綜放工作面采空區(qū)煤自燃防控技術研究.pdf
- 下溝礦高瓦斯綜放面采空區(qū)自燃防治技術研究.pdf
- 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區(qū)瓦斯與自燃耦合研究.pdf
- 高瓦斯煤層采空區(qū)自燃火災防治技術研究.pdf
- 亭南煤礦瓦斯抽放條件下采空區(qū)自燃防治技術研究.pdf
- 高瓦斯易自燃煤層采空區(qū)CO2防滅火技術研究.pdf
- 深井采空區(qū)火與瓦斯災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pdf
- 采空區(qū)瓦斯與自燃災害關聯3D數值模擬研究.pdf
- 巷道透采空區(qū)煤自燃火災治理技術研究.pdf
- 采掘工作面煤與瓦斯突出防控技術研究.pdf
- 高瓦斯易自燃煤層采空區(qū)燃爆耦合災害研究.pdf
- 南梁煤礦煤自燃預警技術研究.pdf
- 唐口煤礦易自燃煤層綜放工作面采空區(qū)瓦斯治理技術研究.pdf
- 沿空掘巷相鄰采空區(qū)瓦斯及自燃防治技術研究.pdf
- 葦子溝煤礦立井井筒穿過采空區(qū)技術研究.pdf
- 張維煤礦瓦斯地質與煤與瓦斯突出防治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