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勞動人民文化宮勞動人民文化宮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位于北京天安門東側,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曾是明、清兩代皇室家廟,舊稱太廟。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節(jié)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廟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總建筑面積139650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頗具匠心,三層琉璃磚門、三層大殿、戟門、石橋南北排列在軸線上。再加上封閉的圍墻、濃密的古柏,形成了莊嚴肅穆的氣氛。聳峙在整個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偉的
2、宮殿。重檐廡殿頂的大殿,是這組建筑群的中心。明嘉靖、萬歷和清順治、乾隆年間曾多次修繕??偯娣e19.7萬平方米,有三道紅墻環(huán)繞,院內有古柏700多株。從琉璃門進入,前有七座漢白玉石橋,稱為玉帶橋。橋南兩側為神廚和神庫,橋北東西各有六角琉璃井亭一座。戟門內的三重大殿是中心建筑。前殿稱“享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1924年,改為和平公園向公眾開放。1931年由故宮博物院接管作為分院。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月6日政務院決定將太
3、廟撥給北京市作為勞動人民的文化活動場所。1950年4月10日,故宮博物院將太廟正式移交給北京市總工會,辟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宮名,1950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首都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太廟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所在地,原為太廟,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廟始建于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宗廟。依據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guī)制,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太廟占地14萬
4、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墻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壁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筑,營造出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筑采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于兩側。享殿又名前殿,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始建干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整個太廟的主體。后雖經明清兩代多次修繕,但基本保持明代規(guī)制。黃琉璃瓦重檐序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太廟”九龍貼金額匾。面間十一間(長
5、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坐落在三層(高346米)漢白玉須彌座上,殿高32.46米。殿內梁棟飾金,地設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橋為金絲楠木,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x(Xia)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zhàn)等國家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陳設金漆雕龍雕鳳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祭前先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祧廟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后舉行隆重的儀式。整個大殿雄偉莊嚴,
6、富麗堂皇。與年舉行人典時,儀仗整肅,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舞蹁躚,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勞動人民文化宮享殿東配殿供奉有功親王牌們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而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問內傾斜、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況。殿內供奉配享的滿蒙有功親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爾袞、多鐸、允祥、奕忻等。每間設一龕,內置木制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享殿西配殿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
7、山頂,面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內傾余,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內供奉配享的滿蒙漢文武功臣的牌們。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爾泰、張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每間設一龕,內置木制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3樹上柏此柏在八米高的斜枝上長出,蔚為奇觀。為清朝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后所生。座枝指向皇宮,寓清朝承襲明朝宮殿社稷根基穩(wěn)固之意。古柏林古柏的樹種為側柏或檜柏,多為明代太廟初建時所植,少數為清代補種。樹齡高者達五百年以上,低者
8、亦三百年以上。近八百株古柏環(huán)繞太廟中心建筑群,與黃瓦紅墻交相輝映,形成肅穆、清幽的環(huán)境。原宮禁時,林中成群灰鶴棲息,冬去春來,為城中野景。文化宮南門太廟原無此門,1914年與中山公園南門同時辟建,以便保持皇城對稱的格局,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下為拱門,門后有敞廳銜接,直通廟內。當時遜清皇室尚未交出太廟,故久未使用。1924年溥儀出宮,1926年太廟改為和平公園,此門打開,始向公眾開放。太廟西北門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據說清代雍正皇帝為確保
9、安全,到太廟祭祖不走太廟街門,而從此門進入。于是加筑琉璃隨堵門,形成內外兩門,并且建筑高墻,以防刺客。乾隆皇帝六十歲以后,為減少勞累,改由此門乘輦而入,故又稱“花甲門”。原門及墻已不存在?,F門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為近代改建。北京中山公園北京中山公園北京中山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門西側,與故宮一墻之隔。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建造。中山公園現占地23萬平方米,是—座紀
10、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北京中山公園位于天安門西側,面積22余公頃。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為中央公園。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18年改名中山公園。公園的主體建筑為社稷壇,位于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著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建筑,
11、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著梁架和斗拱,繪和璽彩畫。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中山堂于2002年經過經過半年多的大規(guī)模整修,于2002年11月重新對游人開放。整修后的中山堂大廳內新建了一座漢白玉孫中山塑像。雕塑作品是由中國雕塑家學會會長程允賢歷時1年創(chuàng)作的,塑像高2.1米,基座和月臺高1.5米。雕塑作品上方匾額寫有孫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為公”
12、。展出有《孫中山與北京》展覽。展覽分為序幕及“世紀偉人”、“三蒞北京”、“永恒的紀念”三部分,共展出圖片200余幅,手書、語錄、圖表等30余幅,孫中山先生的文稿、衣物、書籍、印章、生活用品等復制品30余件。展覽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孫中山先生去逝的詳細病因,展出了反映治療情況的病歷和尸檢報告的復制品。并增設了大屏幕電視、觸摸屏及燈光設備。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臺,以漢白玉砌成,象征著“天圓地方”之說,四周短墻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杜甫對勞動人民感情發(fā)展歷程谫論
- 關于五一勞動人民最光榮的散文
- 東源工人文化宮項目
- 工人文化宮項目建設方案
- 工人文化宮項目建設方案
- 文化宮綜合大樓施工組織設計
- 區(qū)第二工人文化宮項目
- 某文化宮安全和文明施工監(jiān)理細則
- 江西撫州工人文化宮工程設計
- 提高文化宮俱樂部干部素質的幾點思考
- 海淀工人文化宮2012月影訊
- 昭覺縣工會工人文化宮工程
- 遼陽市宏偉區(qū)人民文化宮混凝土構件加固設計研究與應用.pdf
- 海淀工人文化宮2013月影訊
- 太原工人文化宮空間功能規(guī)劃.pdf
- 廣州員村工人文化宮文化廣場建設項目
- 文化宮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析
- 新建工人文化宮項目建議書
- 廣州員村工人文化宮文化廣場建設項目
- 廣州員村工人文化宮文化廣場建設項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