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輔導]地震勘探原理考研總結(材料)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震勘探原理》各章節(jié)的復習要點第一章 緒論(不作為考試內容)第二章 地震波運動學理論§2.1 幾何地震學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具有多個相位、延續(xù) 60~100 毫秒的穩(wěn)定波形稱為地震子波。波面:介質中每一個同時開始振動的曲面。射線:在幾何地震學中,通常認為波及其能量是沿著一條“路徑”從波源傳到所考慮的一點 P,然后又沿著那條“路徑”從 P 點傳向其他位置。這樣的假想路徑稱為通過P 點

2、的波線或射線。振動圖:在地震勘探中,每個檢波器所記錄的,便是那個檢波器所在點處的地面振動,它的振動曲線習慣上叫做該點的振動圖。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著測線畫出的波形曲線叫做“波剖面”。視速度和視波長:如果不是沿著波的傳播方向而是沿著別的方向來確定波速和波長,得到的結果就不是波速和波長的真實值。這樣的結果叫做簡諧波的視速度和視波長。全反射:如果 V2>V1,則有 sinθ2>sinθ1,即 θ2>θ1;當 θ1

3、增大到一定程度但還沒到 90°時,θ2 已經增大到 90°,這時透射波在第二種介質中沿界面“滑行” ,出現(xiàn)了“全反射”現(xiàn)象,因為 θ1 再增大就不能出現(xiàn)透射波了。雷克子波:2、基本原理反射定律:反射線位于入射平面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透射定律:透射線也位于入射面內,入射角的正弦與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第二兩種介質中的波速之比,即Snell 定律: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等時面)上的每一個點都可視為獨立的

4、、新的子波源,每個子波源都向各方發(fā)出新的波,稱其為子波,子波以所在處的波速傳播,最近的下一時刻的這些子波的包絡面或線便是該時刻的波前面。這樣從前一個波前面位置移到下一個波前面位置,如法炮制,便可得到介質中的等時面系,因而得到波在該介質中傳播的全部特點。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路徑,滿足所用時間為最短的條件。3、地震波的分類§2.2 常速單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數(shù)學表達式1、基本概念:時距曲線:所謂時(間)距(離)曲線,就是

5、表示地震波從震源出發(fā)傳播到測線上各觀測點的旅行時間 t 同觀測點相對于激發(fā)點的水平距離 x 之間的關系。時距曲面:若觀測面為平面,在直角坐標系中,某一波到達觀測面的時間可表示為t=f(x,y),其圖形是一個曲面,稱為時距曲面。時間場:在直角坐標系中某一波傳播到介質中任意一點的時間可表示為 t=g(x,y,z),這就確定了一個標量場,稱為時間場。自激自收:零炮檢距共激發(fā)點:所有接收點具有共同的激發(fā)點。炮檢距:激發(fā)點到地面各觀測點的距離,也

6、稱為偏移距。初至時間:所有波中最先到達檢波器(Geophone)并記錄下來的地震波第一波峰時間??v測線:激發(fā)點和觀測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同相軸:各接收點屬于同一相位振2、基本原理:水平層狀介質和連續(xù)介質情況下討論反射波時距曲線的基本思路(見課本)水平層狀介質和連續(xù)介質情況下反射波時距曲線的主要特點§2.4 地震折射波運動學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區(qū):折射波在 M1 和 M2 點以外的區(qū)間接收到,在 OM1 或 OM2 范圍內是接

7、收不到折射波的,這個范圍稱為折射波的“盲區(qū)”。由圖可見,在波源所在的水平面上,“盲區(qū)”是一個圓,其半徑是:初至波:續(xù)至波:交叉時:在折射波時距曲線圖上,因為有盲區(qū)存在,激發(fā)點附近沒有折射波,但可將折射波時距曲線人為地延伸,使之與通過激發(fā)點的縱坐標軸相交,此交點處的時間叫做交叉時,習慣上則稱為折射波的 t。信噪比:2、基本原理:產生折射波的條件:(1)V2>V1 ;或 Vn>Vi,(i=1,2…n-1);(2)入射角等于臨界角

8、。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層起伏的基本依據:利用折射波時距曲線能夠方便的得到各分界面的界面速度 和交叉時等量,進而可以求取各折射界面的深度值 。折射波與反射波的主要差異:(1)折射波有一個盲區(qū),而盲區(qū)的大小取決于界面的埋藏深度,因此,在地震勘探中要觀測到折射波,炮檢距應該大于折射波盲區(qū);(2)折射波法通常只能研究其速度大于上面所有各層波速的地層,在實際的地層剖面中,往往只有某些層能滿足這個條件,因此折射層的數(shù)目要比反射層數(shù)目少得多,這點也

9、正是目前石油地震勘探中廣泛使用反射波法的原因之一;(3)如果地層剖面中存在速度很高的厚層,就不能使用折射波法研究更深處的低速地層,這種現(xiàn)象稱為“屏蔽效應”。如果高速層厚度小于地震波的波長,則實際上并不發(fā)生屏蔽作用。3、分析理解:單界面(水平和傾斜)直達波、反射波與折射波時距曲線之間的關系:(1)直達波時距曲線是反射波時距曲線的漸近線。這點可從數(shù)學關系上加以論證,可自行推演。(2)折射波時距曲線與反射波時距曲線在 M1 點或 M2 點相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