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是過去四十年來粒子物理最成功的理論,對撞機上三十年的實驗數(shù)據(jù)使它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可是因為標準模型自身的種種缺憾和不完美,使得人們不得不猜測存在標準模型之外的種種新物理.因此現(xiàn)在和未來的對撞機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尋找Higgs粒子和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最小超對稱標準模型(MSSM)是標準模型(SM)之外最有吸引力的擴展模型之一,能夠解決很多標準模型的難題;額外維模型(ED)提供了空間在4維以上的
2、新時空觀,并以此解決等級差問題.而研究引力子和其他普通四維時空的粒子的相互作用,也是物理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之一.未來10至20年左右的時間里,計劃中將要興建許多大型的直線對撞機,如TESLA(歐洲),GLC/JLC(日本),CLIC(歐洲),NLC(美國)等等.這些e<'+>e<'->對撞機有著相似的物理目的,都是為了更精確地測量標準模型以及探索TeV能標下可能的新物理,而它們高能量,高亮度,對撞能量可調,背景干凈的特點,又為這種精確探
3、測提供了強子對撞機所不能提供的必要條件.同時這些e<'+>e<'->對撞機可以被改造成高亮度高能量的γγ對撞機.我們分別研究了光子光子對撞機上,SM和ED模型下,t(<'->t)h<'0>的產生過程,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SM的單圈QCD和電弱輻射修正都有很大的貢獻,其相對修正量可以分別達到34.8%和-15.8%.如果小心地排除本底,在未來的γγ對撞機上可以看到較為清楚的信號,因而對測量top夸克的Yukawa耦合十分有益;而ED的效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對撞機上的Higgs物理唯象研究.pdf
- 高能對撞機上的Higgs物理——Higgs耦合的精確檢驗.pdf
- 小Higgs理論在eγ、ep對撞機上的可能物理跡象.pdf
- 強子對撞機上Higgs自耦合的高精度研究.pdf
- 高能對撞機上Higgs粒子伴隨產生的精確研究.pdf
- 高能對撞機上tev物理研究
- Little Higgs模型與強子對撞機上的單頂夸克產生.pdf
- 帶電Higgs物理和R宇稱現(xiàn)象學研究.pdf
- Higgs耦合特性的現(xiàn)象學研究.pdf
- 高能對撞機上規(guī)范粒子耦合和Higgs粒子伴隨產生的精確研究.pdf
- 強子對撞機上Higgs對產生中的RS額外維效應研究.pdf
- 強子對撞機上頂夸克新物理效應的研究.pdf
- 光子對撞機中單個Higgs粒子的產生信號.pdf
- 宇宙學和高能對撞機上若干新物理的唯象研究.pdf
- 19270.直線對撞機上higgs粒子與超對稱粒子的聯(lián)合產生過程研究
- 20853.高能對撞機上higgs與規(guī)范玻色子聯(lián)合產生過程的精確研究
- 最小Higgs模型下大型強子對撞機上Z0H0產生的精確研究.pdf
- 48277.強子對撞機上頂夸克的新物理唯象研究
- 頂夸克伙伴T在高能對撞機上的可能物理信號.pdf
- 強子對撞機上規(guī)范粒子反常耦合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