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滾動軸承作為機械制造業(yè)中一種重要的基礎零部件,對工業(yè)產品的性能、使用壽命等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我國自主生產的高性能滾動軸承與國外發(fā)達國家同類型軸承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疲勞壽命低。滾動軸承滾道表層殘余應力分布狀態(tài)對于裂紋的萌生及擴展有著重要影響,是影響軸承疲勞壽命的重要因素。精研加工作為滾動軸承滾道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軸承制造行業(yè)中被廣泛應用,對于滾動軸承滾道表面殘余應力的最終分布狀態(tài)有重要影響。本文針對滾動軸承滾道精研
2、加工,通過理論分析、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實驗研究,對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殘余應力分布規(guī)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根據精研加工的一般過程及加工特點,結合機械加工過程中殘余應力的產生機理,從宏觀角度分析了精研加工殘余應力的產生原因。油石對工件表面的機械作用導致工件表面不均勻的塑性變形是精研加工產生殘余應力的主要原因。從微觀角度分析了油石磨粒對工件分別進行滑擦、耕犁、微切削作用時工件表層金屬受力變形情況,進而分析了殘余應力的產生
3、及類型?;磷饔孟鹿ぜ话l(fā)生塑性變形,不產生殘余應力;耕犁作用會使工件表層金屬發(fā)生擠光效應,產生殘余壓應力;微切削作用時,工件表層金屬先后發(fā)生塑性凸出效應和擠光效應,由于擠光效應作用更明顯,工件表層產生殘余壓應力。
根據油石表面磨粒分布狀態(tài)和單顆磨粒對工件材料的作用力,建立了油石壓力與軸承滾道表面單位面積承受作用力的關系式;建立了切向力方向與油石振蕩頻率、工件轉速和加工時間的關系。建立了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殘余應力分布有限元模
4、型,利用有限元軟件仿真分析了精研加工后滾動軸承滾道表層殘余應力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并對油石壓力、切削角變化范圍對殘余應力分布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會在滾道表層產生殘余壓應力,壓應力最大值位于次表層,周向殘余壓應力大于軸向殘余壓應力;殘余壓應力隨油石壓力增大而增大,但是增大梯度減小;切削角變化范圍對殘余應力的影響不明顯。
進行了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實驗,并對精研加工后滾道表面殘余應力進行了測量,分析了實驗數
5、據與有限元仿真結果的差異,驗證了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有限元模型的正確性。綜合考慮殘余應力測量儀器本身存在的誤差、殘余應力的分布具的離散性以及有限元模型建立過程中的簡化等原因,雖然實驗數據與有限元仿真分析結果存在一定誤差,但是誤差在可接受范圍以內,兩者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結合磨削殘余應力分布規(guī)律,通過有限元仿真分析,進行了初始應力場對滾動軸承滾道精研加工殘余應力分布影響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當初始應力較小時,初始應力場對滾道精研加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滾動軸承內圈滾道磨削殘余應力研究.pdf
- 滾動軸承滾子-滾道接觸界面表面形貌效應研究.pdf
- 滾動軸承滾道磨削表面形貌及變質層研究.pdf
- 硬涂層滾動軸承應力場的研究.pdf
- 滾動軸承套圈加工工藝
- 滾動軸承動力載荷分布與應力表現(xiàn)研究.pdf
- 滾錐軸承套圈滾道超精研工藝研究.pdf
- 滾動軸承力學分析及滾道表面形貌表征與設計.pdf
- 滾動軸承的知識
- 滾動軸承.dwg
- 滾動軸承.dwg
- 滾動軸承.dwg
- 滾動軸承習題
- 滾動軸承應力計算畢業(yè)設計(論文)
- 貨車滾動軸承內圈滾道面缺陷自動檢測系統(tǒng)設計.pdf
- 滾動軸承.dwg
- 含缺陷滾動軸承局部應力與振動特性研究.pdf
- 滾動軸承的失效分析.pdf
- 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
- 轉子-滾動軸承耦合系統(tǒng)的滾動軸承故障分析與智能診斷.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