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野草”在歌唱</b></p><p> 1979年的某日,我在就讀的醫(yī)專課堂上,開始讀到魯迅的《野草》。生物化學老師正在講授蛋白質(zhì)代謝過程,我在課桌下讀這本小冊子。一邊聽醫(yī)學課,一邊在課桌下看雜書,這是我在醫(yī)專時練就的“一心二用”的本領。然而,這一天讀到的這本書,卻讓我徹底走神了。我完全被這本書所吸引,沒能很好地記住蛋白質(zhì)代謝產(chǎn)物(三磷酸腺苷)的分子式,以致
2、日后每一次碰到這個問題,都要去翻書。好在碰到的次數(shù)不多。 </p><p> 在此之前,我對魯迅也略有所知。文革期間,魯迅差不多是除馬恩列斯毛之外,唯一可以公開閱讀的作家。父親書桌邊的墻上,就有一張吸煙的魯迅的頭像,書架上還有幾本魯迅的著作,大約是《三閑集》、《南腔北調(diào)集》之類,跟《實用內(nèi)科學》、《注解傷寒論》放在一起,散發(fā)著一股子柴胡氣息。小學中學課本中,也選有不少魯迅的作品,照例是《故鄉(xiāng)》、《從百草園到三味
3、書屋》、《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之類。魯迅的思想深奧,而對于我們這些上十歲的少年來說,魯迅的“痛打落水狗”的口號似乎更有吸引力。我們確實打過落水狗,那是真正的落水狗,一條被我們追得走投無路而落水的流浪狗。我們不僅痛打,而且直至它在水中筋疲力盡,溺水而死。不過,我們的體驗并非真正魯迅式的,而是一種男孩特有的殘忍的原始快感。后來,我在君特?格拉斯的小說中,看到過類似的情節(jié):一群納粹時代的德國男孩,玩著虐畜的狂歡游戲。 </p>
4、<p> 此外,關于魯迅我們還知道不少。我們被告知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共計“三個偉大”,只比“四個偉大”少一個。我們還被告知,“三個偉大”是“四個偉大”的一名“小兵”,是“戰(zhàn)士”,還是“硬骨頭”,這些稱呼讓人聯(lián)想到解放軍某部的一個連隊的稱號。但魯迅并不使用大刀長矛,也不用駁殼槍或機關槍,而是用“匕首和投槍”。然而這“匕首和投槍”卻又不是真正的“匕首和投槍”……這些說法頗為費解。不過,我們還是很聰明地從革命
5、造反歌曲“拿起筆,做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中得到了啟發(fā),而對那些些晦澀的說法也能一知半解。 </p><p> 然而,在醫(yī)專的課堂上,這本《野草》卻以一種奇異的風格吸引了我。這是一本1973年版的單行本,是我花了5分錢(原價1角)從廢品收購站買下來的。當時我并不知道這本書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只是因為喜歡魯迅,而且,它又便宜――一份油煎豆腐干的價錢。書的封面是白皮的,有魯迅頭像浮雕。而扉頁則有初版封面照片。初版封
6、面為孫福??設計,顯得很特別,背景是連成一片的天空和荒漠,呈深灰色,看上去十分的黯淡,以致分不清所表現(xiàn)的究竟是白天還是黑夜。在這個充滿著蒼涼感的背景之上,又隨意地點綴著幾段零亂而且不規(guī)整的綠色線條。這大概是表示一叢野草。在色調(diào)灰暗的背景的襯托下,這幾抹綠色便顯得格外鮮明醒目。相比之下,初版封面更有吸引力。我甚至撕掉了1973年版的封面,直接讓扉頁替代封面。 </p><p> 毫無疑問,當初我根本讀不懂這本書。
7、一個在文革期間受教育的17歲的少年,連他的小說和雜文讀起來都很費勁,遑論理解《野草》。但我卻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里,看到了一種幽暗的色調(diào)、憂郁的情緒和晦澀、欲言又止的語句。而更重要的是,書中所透露出來的一種無可名狀的情緒給了我強烈的震撼。這種感覺是在讀魯迅其它的作品時,所不曾有過的。 </p><p>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p>&l
8、t;p>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p><p>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p><p> 嗚呼嗚呼,倘是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xiàn)是黎明。 </p><p><b> 朋友,時候近了。 <
9、/b></p><p>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p><p>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p><p> ?。ā兑安?影的告別》) </p><p> 這些糾結(jié)在一起的拗口的句子,讓人感到眩暈而又迷醉,如果是
10、通常所說的那種勇往直前的“戰(zhàn)士”,如何又有這種彷徨、遲疑、灰暗?與其它雜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硬朗、明快和尖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單從那個初版封面上,便能明顯地感受到背景的壓抑和沉悶以及那綠色中所透露出來的冷峻和孤傲。這正與《野草》中的內(nèi)容及其風格相表里。對照一下《吶喊》和《熱風》的封面:《吶喊》的封面以深紅色我底色,書名為黑色;《熱風》則為白底大紅書名。這顯然與《野草》的封面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皡群啊彼幍臒霟岫鴾嘏谋尘?,到了《野草》中則
11、化為荒涼的蒼穹和曠漠。對于把閱讀魯迅作為功課的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并不難感受到《吶喊》與《野草》之間的精神落差。從《吶喊》到《野草》,就好像是從喧鬧的白晝一下子沉入到幽靜的午夜。這種反差引起我的好奇,想窺探晦澀言辭面具后面所隱藏的那個人的內(nèi)心。 </p><p> 很快,我就從醫(yī)專畢業(yè),被分配到一處偏僻的人民公社衛(wèi)生院當醫(yī)生。鄉(xiāng)間的生活是寂寞而又無聊的。在那些漫長難捱的日子里,這本《野草》給了我許多慰藉。許多年之
12、后,當我重新開始閱讀《野草》并為自己的博士論文做準備的時候,我使用的原文依然是這本5分錢的小冊子。 </p><p> 關于《野草》,特別是關于《野草》的詩學研究,并沒有多少材料需要整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抱著那本價值5分錢的小冊子翻來覆去地看,試圖從中拼讀出那個深藏在“戰(zhàn)士”面具后面的“憂郁詩人”的魯迅的面容。 </p><p> 1990年代初期,時代的文化氛圍沉悶壓抑,精神的天空一
13、派黯淡,這在一定程度上,跟魯迅寫《野草》的時代有相似之處。魯迅本人在回顧《野草》寫作時期的思想背景和寫作動因時,寫道:“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前進,我又經(jīng)驗了一回同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jīng)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而在1990年代初期,我們也看到了曾經(jīng)激情
14、四射的1980年代正在一點一滴消逝,那個年代的思想群體也開始發(fā)生分化。一些仍想保持獨立精神的人,也喪失了目標,只能在精神的暗夜里盲人瞎馬地前行。 </p><p> 我的宿舍窗戶朝北,外面是一處網(wǎng)球場,白天有人打網(wǎng)球,晚上則很安靜。但不遠處是一家教學儀器廠。工廠的看門人養(yǎng)了一大一小兩匹狗,它們總是在晚上叫喚。但它們不是落水狗。小狗叫起來聲音清脆、急躁:昂,昂,昂昂昂昂,好像剛剛挨了打似的。大狗的聲音則顯得沉著、
15、雄渾,而且高亢――汪,汪汪,汪,在半夜里聽上去真有“犬聲如豹”的味道。它們有時是輪流叫,有時是一齊叫。每天晚上,我就在它們的“二重唱”中構(gòu)思著論文。如果吠叫就是狗的語言的話,這不同的“語言”風格,表達了兩條狗不同的形象和個性。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其聲音特質(zhì)相互識別,或者可以說,這聲音是其主人的“自我意識”的標識。這讓我想起了法國作家馬爾羅的一句話:“詩人總是被一個聲音所困擾,他的一切詩句必須與這個聲音協(xié)調(diào)?!庇谑牵蚁氲降牡谝粋€章節(jié)的題目,
16、就是“論《野草》中的聲音意象”。 </p><p> 在《野草》中,詩人的聲音顯得低沉、隱約,有如夢囈。詩人在這里猶如一個夜間的“低語者”,一個“自言自語”的人。而《野草》的雛形,寫于1919年的另一組散文詩,其總標題正好就叫做《自言自語》?!兑安荨返拈_篇《秋夜》中的“夜”的動機的出現(xiàn),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它不僅僅是為了在作品中烘托出一種背景的氛圍,而更重要的是它擴展成為一個基本主題。在這里,因為“夜”的主題的引
17、出,夜間的事物即刻紛至沓來:?著冷眼的星星,“窘得發(fā)白”的月亮,在“冷的夜氣中”瑟縮著的“極細小的粉紅花”,鐵槍一般直刺向上的“棗樹”,“夜游的惡鳥”,“夜半的笑聲”……這些事物構(gòu)成了《秋夜》的文本世界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也給整部《野草》帶來了一種“夜”的基本氛圍。 </p><p> 《秋夜》仿佛是一扇門,通往一個幽暗而又神秘的“夜”的空間。打開《野草》,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密的夜氣。在這個“夜”的空間里,充滿了
18、一切真正屬于“黑暗”的事物:廢弛的地獄,傾圮的墻,連綿的噩夢,幽靈般的人物,各式各樣的鬼魅,隱約的囈語,野獸般的喊叫聲……這些兇險的事物,往往令人感到不適。在當時,有一位激進的左翼批評家曾用十分尖銳的口吻批評道:“魯迅所看到的人生只是如此,所以展開《野草》一書,便覺得冷氣逼人,陰森如入古道,不是苦悶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運;不是殘忍的殺戮,就是夢的崇拜;不是咒詛人類應該同歸于盡,就是說明人類的惡鬼與野獸化……”(錢杏?《死去了的阿Q時代》
19、)這位批評家雖然嚴酷,倒也不失敏感。他無意中道出了《野草》的風格特征和精神實質(zhì)。 </p><p> 正是這些夜間的空間,成為魯迅“夜間經(jīng)驗”的滋生地。魯迅的“夜間經(jīng)驗”,有著雙重的含義,一方面,夜間生活的習慣賦予魯迅以一種獨特的生存感受;另一方面,這些夜間的經(jīng)驗又恰與魯迅個人內(nèi)心生活的灰暗狀況形成了內(nèi)外一致的照應。通過對夜間的黑暗的體驗,魯迅發(fā)現(xiàn)了自身內(nèi)心世界的“夜的方面”,或者說是“黑暗的因素”。魯迅在另一
20、處寫道: </p><p> 夜九時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樓里,除我之外,沒有別人。我沉靜下去了。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亂山中有許多白點,是叢冢;一粒深黃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燈。前面則海天茫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簡直似乎要撲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仿佛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藥酒,加色,加味,加香。 </p><p>
21、; ?。ā度e集?怎么寫――夜記之一》) </p><p> 這個夜間的空間,同時又是魯迅寫作的空間。我們仿佛能看到,多少個夜晚,這位“愛夜的人”,默默地書寫著一行行風格奇特的文字。“夜間式”的寫作,給魯迅的文字帶來了濃郁的夜間氣息,造成了他特有的冷峻、陰郁的風格。這一風格在《野草》中得到了極端的發(fā)揮?!兑安荨罚梢哉f,即是由這黑暗的夜氣所滋養(yǎng)出來的一株“慘白的小花”。誠然,魯迅也有熱情洋溢的日子,也不乏明朗、
22、潑辣的文字,但冷峻與陰郁卻他的始終無可消弭的風格印記。憑著這一印記,我們能夠很容易就把他從同時代眾多的寫作者中分辨出來。尤其是《野草》,可以說是代表了魯迅“夜間式”寫作風格的最典型的文本。 </p><p> 在20世紀現(xiàn)代漢語文學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反映個人心靈歷程的作品。在西方文學史中,屬于個人心靈史的文學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成長小說”,如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學習年代》和《威廉?麥斯特的漫游
23、年代》。這一類小說主要是敘述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和成長的過程。另一類則是“懺悔錄”式的作品,如盧梭的《懺悔錄》,以及一些作家、思想家的思想隨筆。這兩種文類自近代以來日漸發(fā)達,顯然與西方文化思想史上“個人意識”的自覺是密切相關。個人的精神成長和自我形象的形成,“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成熟,以及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復雜和矛盾的狀況,成為這類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而在現(xiàn)代漢語文學中,“五四”時期及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是所謂“社會問題”文學。作家很少將自
24、己注意力轉(zhuǎn)向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即使是那些比較地關注“自我”之形象的作家或詩人(如郭沫若及創(chuàng)造社諸作家),他們筆下的“自我”也更多地是作為一個抒情性的“自我”。抒情性的“自我意識”在激情的驅(qū)使之下,可以不斷地向外擴展,夸張成為一種“宇宙觀念”。但是,一個個體的成熟的“自我意識”所要求的批判理性?D?D懷疑和反思的能力和勇氣?D?D則是這些浪漫主義作家和詩人們</p><p> 然而,盡管從精神內(nèi)容方面看,《野草》可
25、以歸為“懺悔錄”式的作品一類,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僅僅是一部作家的思想的“備忘錄”或哲學隨筆。誠然,《野草》提供了大量魯迅的思想材料。如果我們要研究作為思想家的魯迅,《野草》顯然是必不可少的研讀對象。但是,即便如此,研究者仍會碰到許多麻煩。我們知道,“懺悔錄”式的作品往往是作家或思想家對自己的思想狀況的披露和對自己的精神發(fā)展史的回顧與總結(jié)。它要求作品忠實、直接、明晰地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發(fā)展的邏輯。這樣,任何形式的掩飾、虛構(gòu)和扭曲,都將
26、大大損害“懺悔錄”的價值。對于一部“懺悔錄”而言,坦率和真實,乃是值得稱道的作風。與此相一致的是,在修辭上,明晰和準確是它的基本要求。其它的修辭手段的使用,必須要能夠強化,至少是符合作品的明晰性和準確性,而不是削弱它們。可是,《野草》卻未能符合這些修辭原則,相反,它恰恰是違背了,甚至是有意地破壞了這些原則。我們知道,在《野草》中有大量的述夢篇章,魯迅正是借助這些夢來顯示他的內(nèi)心世界的狀況的。而夢,眾所周知,是理智迷離狀態(tài)下的意識活動的產(chǎn)
27、物。夢的內(nèi)容非但不是明晰準確的,反而是模糊恍惚的。更為重要的是,《野草》在寫作上也</p><p> 在現(xiàn)代中國文化荒蕪的戈壁上,《野草》確實是最蔥郁和最富于生命力的植物。然而,這一生命的跡象,在魯迅看來,恰恰有可能造成對文化荒漠化的粉飾,造成蓬勃的生命假象。魯迅寫道:“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或者說,魯迅不再寄希望于文化的詩意書寫,來營造個人靈魂的庇護所。他從自己的“野草”中,嗅到了他
28、所憎恨的土地的氣息。魯迅以拒絕的方式來向冷漠的大地報復,他寧愿連同自己的詩意書寫本身一起,在地火中毀滅。這仿佛是一場隆重的祭奠儀式,通過燒毀死者生前的用具,來超度亡靈,并在這象征著毀滅與再生的火焰中,獲得新生?!兑安荨肪统闪讼笳髦f的生命的“招魂幡”。 </p><p> 毫無疑問,《野草》之后的魯迅已不再是那個徘徊于“明暗之間”,“彷徨于無地”的灰色暗影,至少他試圖說服自己相信已經(jīng)看到了新的曙光。在與現(xiàn)實貌似
29、熱烈的擁抱中,在這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下,他創(chuàng)造了后期那些充滿焦慮和狂暴情緒的雜文。他以表面激蕩的話語泡沫,來遮蔽深處的苦澀和辛辣,是絕望的苦酒更容易一飲而盡。這種狂暴的美學似乎并不能帶給他更多的靈魂慰藉,但至少讓他暫時抵擋了絕望的襲擊,遺忘了空虛和無聊。他毅然訣別了昨日的暗夜,卻又不無猶豫地投向今日白晝的懷抱。所幸的是,他尚未等到酷熱灼人的正午,就溘然長逝。人們終究未能知道他在明晰白晝境遇中的靈魂處境。留下一堆謎團,讓后人至今難以索解。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野草在歌唱的倫理敘事解讀
- 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悲劇分析
- 野草在歌唱中的陌生化藝術
- 論野草在歌唱中的邊緣化主題
- 解構(gòu)野草在歌唱中的二元對立
- 《野草在歌唱》的倫理敘事解讀_3836.pdf
- 生態(tài)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野草在歌唱
- 論野草在歌唱中的社會空間與身份重構(gòu)
- 野草在歌唱瑪麗悲劇的榮格人格理論分析
- 拉康式解讀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心理困境
- 《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悲劇分析_23826.pdf
- 野草在歌唱中殖民者同自然的疏離
- 《野草在歌唱》中的陌生化藝術_22182.pdf
- 重建與幻滅:野草在歌唱中的白人女性身份研究
- 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的悲劇根源探析
- 生態(tài)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野草在歌唱》_22550.pdf
- 解構(gòu)《野草在歌唱》中的二元對立_41456.pdf
- 空間視閾下的多麗絲萊辛的野草在歌唱_14829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悲劇
- 空間批評視野下《野草在歌唱》的異化研究_6915.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