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的學校教育,夏商周:夏、商、周三代,開始有了專門的教育機構。據(jù)古籍記載,早在夏朝,就有了學校。西周時,學校分國學(國家官學)鄉(xiāng)學(地方官學),學制分為大學和小學。天子所設大學叫“辟雍”(商周時是中央高等學府又是祭祀場所),各諸侯國所設大學叫“泮宮”(學校前半環(huán)雨水而得名)一般說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國學,平民子弟只能入鄉(xiāng)學。奴隸子女沒有入學資格。當時的教學內(nèi)容有: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春秋戰(zhàn)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2、社會對新型文化的教育需要為私學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契機。當時產(chǎn)生了一批私學大師,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僅在《論語》、《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教育資料,還出現(xiàn)了象《禮記·學記》《禮記·大學》《荀子·勸學》等教育專著。當時,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廣收門徒,只要能交納“束 ”(干肉)履行入學禮節(jié),不問來者出身貴賤,一律施教。因此,他創(chuàng)設的私學規(guī)模愈來愈大。有“弟子三千,賢士七十有二”
3、之美稱。春秋戰(zhàn)國時私學的發(fā)達使學校教育開始走上官學、私學并存的二元化軌道。,漢代:漢代管學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類。中央官學主要是太學、地方官學識軍郭學校,西漢時期的太學規(guī)模宏大,檔次較高。太學作為中國當時最高學府,太學的教師是五經(jīng)博士,博士中的領袖叫仆射,學生叫“博士弟子”。西漢平帝元始四年為太學擴建校舍,能容納萬人。東漢太學學生最盛時曾達三萬多人。漢代的私學也很發(fā)達,又壓倒官學之勢,學生人數(shù)遠遠超過太學。漢代凡未從政或罷官還
4、鄉(xiāng)或得不到博士機會的經(jīng)學大師都從事私人講學,收徒教授,人數(shù)之多曾達數(shù)百,乃至上千人。漢代不管上官學還是上私學,都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而且不管官學還是私學畢業(yè),都可以求官。,漢代的選士制度實行察舉制,即選拔。漢高祖以來既有選舉士人舉措。漢武帝時,初選考外,又有察舉孝廉等舉措。孝廉每年察舉一次,中選以后,不必考試就可以委任以官。所謂舉孝廉,本是選拔官吏的兩種科目名。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下令各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5、后來合稱為孝廉。漢代的察舉結(jié)果主要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秀才)。如董仲舒以賢良方正的身份任官職,漢末曹操在二十歲石被地方舉為孝廉,后來當了洛陽北部尉。察舉制本是選拔推舉孝子廉潔之士的制度。但到了東漢末年也出現(xiàn)假冒作偽,走后門等現(xiàn)象。孝廉中也有假冒的,民間有“舉孝廉,父別居”的說法。,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不息,使官學處于時興時廢、若有若無的狀態(tài)。但總的來說還是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并存的。晉代中央學制分為國子學和太學兩種,
6、前者限五品以上貴族子弟入學,后者為平民子弟所設。南北朝時期,學校教育以北朝為盛,北魏太學也設五經(jīng)博士,學生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時,在京師設立四學:儒學、史學、玄學、文學,史稱“四學制”打破了儒學一統(tǒng)教育的狀況,這對后世??茖W校的設立及分科教學制度的發(fā)展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增添了“九品中正制”。曹魏時期,曹操曾下達“求賢令人”提倡“唯才是舉”。曹丕實行“九品選人法”。推選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
7、、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萬人舉一人,政府按等選用,授以官職。魏文帝后,中正官任用世族豪門擔任,為世族豪門的子弟開放,一般平民不得進入士流。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實行了近400年。隋文帝時廢除此制,改行科舉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為保證世族特權而定的官吏選拔制度,九品實際上是門第高低的標志,成了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唐代的教育十分繁榮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完備的學制體系。中央設國子
8、監(jiān),國子監(jiān)具有雙重性質(zhì),即是大學,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教育部兼大學),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等,此外還有弘文館崇文官等等。通稱“六學二館”。地方官學、府州縣學和專門學校也很發(fā)達。唐代出現(xiàn)了律學、書學、算學、醫(yī)藥學、獸醫(yī)學、天文學、音樂學等專業(yè)學校。由于大唐教育先進,吸引了大量周邊各國的留學生,當時的大唐長安成為東西方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選士制度方面,隋唐創(chuàng)立科舉考試制度,隋文帝實行推介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
9、帝時實行考進士選官吏。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貢舉法”、“制舉法”。從京師中央官學和地方學校中選在校里成績優(yōu)秀者,選入京師尚書禮部受試叫“生徒法”,成人先試于州縣,及格后再送至京師復試叫“貢舉法”。所謂“制舉法”,是特種考試,讓全國考試中最優(yōu)秀的狀元在京師殿廷應試,以選拔非常之才。武則天時,又興“武舉”。武則天曾親自出馬,在殿前考試武狀元,為以后考試狀元的制度奠定了基礎。唐代科舉制度比較流行的是秀才(試方略五道)、金石(
10、試時務策五道等),又有書法、算學、諸史、詩歌等。,宋代中央設國子監(jiān)及貴族學校,地方設府州縣學。民辦學?!皶骸薄好Q的出現(xiàn)始于唐代,但唐代的書院多為藏書教書之地,或私人治學隱居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zhì)的書院起源于南唐時期的廬山國學,即著名的廬山白鷺洞書院。北宋初年,講學之風勃起,書院成為著名學者授徒講學,培養(yǎng)人才之地。如白鷺洞書院、岳麓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等。據(jù)統(tǒng)計,宋代共建書院173所,南宋占136所。,
11、南宋書院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組織制度。一是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jié)合。二是教學實行“開放”政策,學生可不受學派的限制,,允許學生中途易師。三是建立“講會”制度,不同學派的學者可以往來講學,進行學術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現(xiàn)在同一書院的講壇上,體現(xiàn)了一定的(爭鳴)精神。,明清 明代學校,中央有國子監(jiān)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各級學校也很齊全,府州縣學及專門學校已發(fā)展到1700余所。學校體制已相當完備。明清兩代的蒙學(也稱鄉(xiāng)校、村學、小學)。蒙學教
12、材多是字書,最著名的《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流傳廣泛,影響很大。,古代教育家強調(diào)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西方和印度的宗教相比,中國古代教育不用到上帝或佛祖那里,而在自己心中尋找善惡美丑的標準,追求道德的自律。 古代西方的教育場所是宗教場所,而中國古代教育的場所是各類學校??鬃右竺總€人的視、聽、言、動都要符合社會規(guī)范,并力圖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荀子提倡“一日三省乎已”。
13、《大學》一書中提出了“慎獨”的修養(yǎng)方法,要求自我省察,自我克制,在自己獨處,沒有別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更加謹慎地嚴格要求自己。啟發(fā)內(nèi)心的覺悟,相信主體內(nèi)在力量,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特點:重視道德的培養(yǎng),忽視才能和技能的訓練重視師生見的承襲,忽視創(chuàng)造發(fā)明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需各級官吏,非建設性人才。,中國古代教育還有以下一些特點:1、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機結(jié)合。2、注重教育方式的靈活性,采用靈活的因人因事而異的教育方式
14、。3、德智結(jié)合,突出德育、美育重要性。4、強調(diào)教育與實踐相結(jié)合。5、重視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一)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之者。” 啟發(fā)誘導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形式??鬃?“聞一知二”、“聞一知十”、“告諸往而知來” 孟子 :“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培養(yǎng)學生“自得”的興趣和能力,“君
15、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二)溫故知新,學思并重孔子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思孟學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孟子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充 “唯精思之,雖大無難”。朱熹重視讀書和思考相結(jié)合,“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王夫之 “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溫故與知新的關系
16、《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宋代朱熹認為“故”是“新”的基礎,“新”是的“故”的發(fā)展。 “時習”能使其所學融會貫通,轉(zhuǎn)化為技能并應用無窮。他說“溫故又要知新。唯溫故而不知新,故不是以為人師。“,(三)循序漸進,由博返約顏淵贊揚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孟子:“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薄C献舆€以禾苗的自然生長來比喻人受教育的時候,一方面要盡心耕耘,絕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
17、苗助長,急于求成。由博返約是強調(diào)教學中正確處理廣博與專精的關系??鬃臃浅V匾暡W,又強調(diào)用一貫之道去駕馭廣博的知識孟子提出學習深造的途徑,不僅要博學而且還要善于由博返約。荀子認為缺乏廣博的知識,就失去了專精的基礎,而沒有專精的功夫就會散亂無章,一無所得。王夫之認為,廣與專、博與約不可偏廢,由博返約,以約馭博,教學效果才可以提高。,長善救失,教學相長長善救失《禮記·學記》說,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固步自封,畏難而退,“多
18、、寡、易、止”是學生對待學習的不同心態(tài),教師只有了解這些心理狀態(tài),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這些毛病。清代王夫之 “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專,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矣教學相長?!抖Y記·學記》中首先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思想,教因?qū)W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韓愈進而提出了“相互為師”的觀點。他一方面肯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思想。他教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