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鼎的定名與西周歷史上的國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叔鼎的定名與西周歷史上的鼎的定名與西周歷史上的國陳絜馬金霞(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自20世紀以來,中國古史研究中的諸多疑難問題之解決,多仰仗于考古新發(fā)現(xiàn)所提供的新證據(jù)。尤其是殷商與西周時期,甲骨刻辭與周代金文逐漸成為研究過程中的主要史料,不經(jīng)意間所發(fā)現(xiàn)的某些新材料,往往會成為解決相關疑難問題的鑰匙。顯然,山西晉侯墓地M114出土的叔鼎,大概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本文試就該器的定名及與“”字的釋讀有關的諸如“王”的族源、來歷等問題做出論述。不

2、當之處,祈請專家、同好斧正。當然,與“”字有關的問題還有一些,例如西周歷史上諸虞(吳)的關系問題,但這個話題過于復雜,而相關的材料尚有缺環(huán),故還是留待條件成熟后再作討論不遲。一、關于叔一、關于叔鼎定名的補充性意見鼎定名的補充性意見在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第六次發(fā)掘中,曾于M114中出方鼎一件。1從該鼎形制、紋飾及銘文布局各方面看,為典型的西周早期器物。在方鼎內壁,共鑄銘文8行48字(圖一):隹(惟)十又四月,王、大、,在成周。咸,王乎(呼

3、)殷厥士,叔以裳、車馬、貝卅朋。敢對王休,用作寶彝,其萬年揚王光厥士。圖一:叔虞鼎銘文拓本及釋文1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六次發(fā)掘》,《文物》2001年第8期。3如“飲”字,最早是從“酉”從“欠”(或省作“人”形)會意,作“”(甲文,《合集》10406反)或“”,后來為標識該字的讀音,所以添上一聲符“今”而成“”之形。又如“揚”字,初文“”為從“玉”從“丮”會意,而我們熟知的即如本銘中的屬于形

4、聲字系統(tǒng)的“”構,顯然是在“”字的基礎上添加聲符“昜”而成的。所以,商周金文中文義近似的詞句中會使用不同形構的“揚”,例如:1、?。〒P)君賞(小子省卣,《集成》5394,商晚期)2、(揚)王光厥士。(本器,西周早期)當然,還會有些通假現(xiàn)象,如:3、貉子對昜(通“揚”)王休。(貉子卣銘,《集成》5409,西周早期)4、仲休。(尊,《集成》5988,西周中期)由貉子卣銘文中的假借字“昜”字之用為推斷依據(jù),再加上“”、“”二字在時代上的早晚關

5、系,可以肯定,“”乃是一個雙聲字,而其中所從之“昜”,必屬后添的聲符。至于西周金文中習見的“”、“”、“”、“”、“”諸形,其實都是“”字的變體。其中“”構是由于古文字階段文字構件位置不定造成的;“”形則是在“”的基礎上添加飾筆;“”屬于省聲;而“”又是在“”構的基礎之上增飾筆畫;1“”屬省形,但往往被今人誤解為從“丮”、“昜”聲的形聲字。最后一字經(jīng)過同義換旁后,即將“丮”字換成“手”,于是演變成小篆中的所謂的從“手”、“昜”聲的“揚”

6、字。這樣的例子在甲骨、金文中比比皆是,由此途徑而形成的形聲字,其讀音既同于聲符,又同于義符,也就是所謂的雙聲字。2即是說,初文的音讀與后來新造的形聲字是一致的。倘若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上述“”、“吳”、“”、“虞”相互關系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便可以得到比較清楚的解釋。先說“吳”與“虞”?,F(xiàn)代漢語中的吳、虞二字,讀音不同,結構迥異,當然詞義上的區(qū)別也顯而易見。但在先秦時代,情況并非如此。二字在音讀上是相同的,均為疑紐、魚部。詞義上二者亦同,如虞(佐)

7、盤銘文(《中國歷史文物》033)中有“兼3司四方吳、林”語,其中的“吳”就是《左傳》昭公二十年、《周禮》等所講的“虞候”、“虞人”以及《尚書堯典》中的“汝作朕虞”之“虞”;再如“郭店楚簡”中有《唐虞之道》一篇,其中的“虞”字都寫作“吳”。所以,“吳”與“虞”在古文字階段事實上是一組異體字。而從早晚關系看,“吳”字的出現(xiàn),顯然要早過“虞”,前者起碼在西周早期中段已經(jīng)使用,如班簋銘文(《集成》4341)中便有“王令吳伯”云云之辭,倘若聯(lián)系卜

8、辭中“”字之形構4,那么“吳”字出現(xiàn)的年代還可能要大大地提前,只是在殷商及早周時期不常使用罷了。而“虞”字之用,從目前材料來看,最早不會超過西周中期,如1974年扶風強家窖藏所出的恒簋銘(《集成》4199)中就有該字5,而這件器物的年代大概屬西周中期偏晚。上古音中,“虎”為曉紐、魚部,它與“吳”“虞”二字韻部相同,而疑、曉同屬牙音,也即旁紐關系。由此看來,“虞”字肯定是從“吳”、“虎”聲,屬于后造的用來標識“吳”字音讀的形聲字。那么,“

9、”與“”的關系是否如同“吳”與“虞”呢?起碼從文字發(fā)展的角度看,1也有學者認為“”與“”屬于同義換旁,似不確。2雙聲字的概念及其他例字可參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108頁中的相關論述。3按:“兼”字原篆作“”,此從陳劍先生讀,參氏著《甲骨文舊釋“眢”和“”的兩個字及金文“”字新釋》,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叢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4參《合集》27543、35673諸辭。5其文曰:“其萬年世子子孫孫虞寶用。”研究者以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