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二章 皮膚的結構課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作者:肖生祥,,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病院,第二章,皮膚的結構,皮膚的解剖學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重量:占人體的16%面積:正常成人1.5~2.0m2厚度:0.5~4mm,眼瞼最薄,足跖最厚表皮厚度:平均0.1mm真皮厚度:1~2mm,皮膚性病學(第9版),概述,皮膚的解剖學皮溝皮嵴皮野指(趾)紋,皮膚性病學(第9版),概述,皮膚的組成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subc

2、utaneous tissue)皮膚附屬器(skin appendages):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頂泌腺、甲皮膚內其他組織結構:血管、淋巴管、神經等,皮膚性病學(第9版),概述,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膚解剖結構的模式圖,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膚解剖結構的模式圖,,,,,,第一節(jié) 表皮,第二節(jié) 真皮,第三節(jié) 皮下組織,第四節(jié) 皮膚附屬器,第五節(jié) 皮膚的神經、脈管和肌肉,重點難點,表皮、真皮、皮膚附屬器結構,皮

3、下組織;皮膚的神經、血管,甲的結構,表皮,第一節(jié),復層鱗狀上皮組成: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占表皮的80%黑素細胞(melanocyte):位于基底層,產生黑色素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抗原呈遞細胞梅克爾細胞(Merkel cell):感覺,皮膚性病學(第9版),表皮(epidermis),,皮膚性病學(第9版),表皮結構,(一)角質形成細胞由外胚層分化而來,是表皮的主要構成細胞,數(shù)

4、量占表皮細胞的80%以上,其特征為在分化過程中可產生角蛋白(keratin)。,皮膚性病學(第9版),角蛋白角蛋白是上皮細胞的主要結構蛋白,構成細胞骨架中間絲(微絲、微管、中間絲)目前已知54種:37種細胞角蛋白、17種毛發(fā)角蛋白Ⅰ型或酸性角蛋白(細胞角蛋白K9-10、K12-20、K23;毛細胞角蛋白Ha)Ha1-8共28種Ⅱ型或堿性角蛋白(細胞角蛋白K1-K8;毛細胞角蛋白Hb)、Hb1-6共26種,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

5、膚性病學(第9版),表皮角蛋白Ⅰ型角蛋白:K9-K19Ⅱ型角蛋白:K1-K8毛發(fā)角蛋白Ⅰ型角蛋白:Ha1-Ha8Ⅱ型角蛋白:Hb1-Hb8,皮膚性病學(第9版),表皮角蛋白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皮膚病,皮膚性病學(第9版),單純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皮膚性病學(第9版),單純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皮膚性病學(第9版),單純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皮膚性病學(第9版),角質形成細胞形態(tài)結構的模式圖,皮膚性病學(第9版),角質層(stratum

6、 corneum)透明層(stratum lucidum)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棘層(stratum spinosum)基底層(stratum basale),表皮細胞的分層,皮膚性病學(第9版),角質層由扁平無核的已死亡細胞組成透明層僅見于掌跖顆粒層由1~3層扁平或菱形細胞組成,胞漿內充滿粗大的透明角質顆粒棘層細胞呈多角形,共4~8層基底層為生發(fā)層,細胞呈長柱狀或立方形,角質形成細胞結構,皮膚性

7、病學(第9版),表皮的更新表皮通過時間(turnover time):約28天由基底細胞層移行至顆粒層:約14天由顆粒層移行至角質層表面脫落:約14天基底層可能存在具有長期增殖及分化潛能的表皮干細胞,皮膚性病學(第9版),(二)黑素細胞占基底層細胞總數(shù)的10%銀染色、多巴染色、ATP染色黑素小體(melanosome):合成黑素的場所表皮黑素單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1個黑素細胞可通過其樹枝狀

8、突起向周圍10~36個角質形成細胞提供黑素黑素能遮擋和反射紫外線,保護真皮及深部組織,皮膚性病學(第9版),黑素細胞A:ATP染色;B:電鏡照片,K為角質形成細胞,N為黑素細胞核,皮膚性病學(第9版),(三)朗格漢斯細胞占表皮細胞3%~5%氯化金染色及ATP酶染色陽性表面標記:CD1a、Langerin(CD207)陽性功能:識別、攝取、加工、遞呈抗原,皮膚性病學(第9版),朗格漢斯細胞A:CD1a鋪片熒光染色;B:電鏡照

9、片,左上角小圖示Birbeck顆粒,皮膚性病學(第9版),(四)梅克爾細胞分布于基底層細胞之間,細胞有短指狀突起,胞質中含許多直徑為80~100nm的神經內分泌顆粒,胞核呈圓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葉狀。電鏡下梅克爾細胞借橋粒與角質形成細胞相連,常固定于基底膜而不跟隨角質形成細胞向上遷移。梅克爾細胞在感覺敏銳部位(如指尖和鼻尖)的密度較大,這些部位的神經纖維在鄰近表皮時失去髓鞘,扁盤狀的軸突末端與梅克爾細胞基底面形成接觸,構成梅克爾細胞-

10、軸突復合體(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可能具有非神經末梢介導的感覺作用。,皮膚性病學(第9版),(五)角質形成細胞間及其與真皮間的連接橋粒(desmosome):角質形成細胞間連接結構,相鄰細胞的細胞膜發(fā)生卵圓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構成橋粒結構破壞:角質形成細胞分離,臨床上形成表皮內水皰或大皰半橋粒(hemidesmosome):基底層細胞與下方基底膜帶之間的主要連接結構基底膜帶(basement me

11、mbrane zone,BMZ):位于表皮與真皮之間滲透和屏障等作用:表皮無血管分布,血液中營養(yǎng)物質通過基底膜帶進入表皮,表皮代謝產物通過基底膜帶方可進入真皮基底膜帶結構的異??蓪е抡嫫づc表皮分離,形成表皮下水皰或大皰,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膚連接結構的電鏡照片及模式圖,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膚的真-表皮連接,真皮,第二節(jié),皮膚性病學(第9版),真皮乳頭層與網狀層,兩層間無明確界限主要為成纖維成分,還有細胞、基質成分,真皮,皮

12、膚性病學(第9版),真皮的細胞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s):產生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基質組織細胞:吞噬異物,清道夫作用肥大細胞(mast cells):參與I型變態(tài)反應,皮膚性病學(第9版),真皮的纖維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s):主要為Ⅰ型膠原,少數(shù)為Ⅲ型膠原。膠原纖維韌性大,抗拉力強,但缺乏彈性彈力纖維(elastic fibers):數(shù)量較少,占2%~4%。彈力纖維具有較強的彈性網狀纖維(reti

13、cular fibers):幼稚的、纖細的未成熟膠原纖維真皮的基質(matrix)主要是蛋白多糖成分:透明質酸(保濕劑)、硫酸軟骨素,皮下組織,第三節(jié),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下組織,由疏松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經、小汗腺和頂泌汗腺等,皮膚附屬器,第四節(jié),皮膚性病學(第9版),(一)毛發(fā),毛發(fā):分長毛、短毛、毳毛(毫毛)毛囊生長周期:生長期:3年退行期:3周,停止生長休止期:3月,脫落與再生頭發(fā)約10

14、萬根,每天脫落70~100根,皮膚性病學(第9版),毛發(fā)生長周期的模式圖,皮膚性病學(第9版),毛囊結構(由上往下)漏斗部:自皮脂腺開口以上部分毛囊峽部:皮脂腺開口以下至立毛肌附著處之間毛球:毛囊末端膨大部分,由毛乳頭和毛母質構成毛乳頭:毛球下端的凹入部分,,皮膚性病學(第9版),毛囊結構(由內向外)內毛根鞘外毛根鞘結締組織鞘,,皮膚性病學(第9版),(二)皮脂腺黏膜處直接開口于表面,其余開口于毛囊一個皮脂腺與一個毛

15、囊相連,稱為毛囊皮脂腺單位,皮膚性病學(第9版),1. 小汗腺受交感神經支配,調節(jié)體溫2. 頂泌汗腺分布于腋下、外陰等處,青春期開始發(fā)育(大汗腺),(三)汗腺,皮膚性病學(第9版),甲結構的模式圖,(四)甲,皮膚的神經、脈管和肌肉,第五節(jié),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膚感覺神經的模式圖,皮膚性病學(第9版),皮膚血管網及體溫調節(jié)機制A:皮膚血管網;B:低溫狀態(tài)下淺層血管收縮,散熱減少;C:高溫狀態(tài)下淺層血管擴張,散熱增多,皮膚的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