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陶瓷具有較高的熔點、彈性模量和硬度以及優(yōu)良的化學穩(wěn)定性??墒牵驗槠渥陨淼拇嘈?,嚴重地阻礙了它在實際中的使用。因此,改良陶瓷材料的脆性、提高其韌性就成為了陶瓷材料發(fā)展到更廣泛適用的范圍所必需得到克服的問題。金屬顆粒以及金屬間化合物都對氧化鋁陶瓷有著良好的增韌效果。目前,氧化鋁基陶瓷復合材料最常用的制備方法是粉末冶金法,由于粉末冶金法自身的限制性,決定了樣品使用壽命達不到理想水準。引入纖維后可利用纖維本身優(yōu)異的性能,使陶瓷復合材料克服由燒
2、結方法帶來的缺陷,提高強度,特別是改善抗崩裂的性能,從而改善其使用壽命。本文利用溶膠-凝膠法+熱壓燒結的方法制備了碳纖維(Cf)增強的 Cf/Al2O3-Ni(Ni3Si)復合材料,研究了復合材料的組織結構特點及 Cf的含量對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并探討了復合材料的增韌機理。
本研究主要內容包括:⑴在Cf/Al2O3-Ni復合材料的制備中,采用溶膠凝膠法引入氧化鋁和分散碳纖維不僅可以使纖維均勻分散至基體中,而且可以改善碳纖維
3、與基體界面的潤濕性,并在燒結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保護纖維。⑵Cf/Al2O3-Ni復合材料中隨著碳纖維體積分數的增加,Cf/Al2O3-Ni復合材料的硬度降低,抗彎強度與斷裂韌性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當碳纖維體積分數為10%時,抗彎強度和斷裂韌性均達到峰值,適當含量碳纖維的加入使復合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得以改善。且Cf/Al2O3-Ni陶瓷基復合材料的主要增韌機理為碳纖維的拔出、橋接及脫粘機制。⑶在Cf/Al2O3-Ni3Si復合材料的制備中
4、,隨著碳纖維體積分數的增加,Cf/Al2O3-Ni3Si復合材料的致密度隨著纖維含量的增加一路下降;硬度、抗彎強度與斷裂韌性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當碳纖維質量分數為3%時,抗彎強度和斷裂韌性均達到峰值,適當含量碳纖維的加入使復合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得以改善,碳纖維含量過高,強度和韌性反而下降。⑷碳纖維增強的Cf/Al2O3-Ni3Si陶瓷基復合材料中碳纖維受損的主要原因是Ni3Si在高溫下存在不穩(wěn)定,會與碳纖維發(fā)生反應,導致纖維的損傷。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表面修飾的碳纖維強韌化Ni3Si基復合材料的研究.pdf
- Al2O3陶瓷及Ti3SiC2-Ni復合材料的制備與表征.pdf
- Cf-Ni3Si和Cf-Al2O3-Ni3Si復合材料的高溫抗氧化性能研究.pdf
- NI基復合材料制備工藝與組織性能分析.pdf
- Ti(C,N)-Ni-Ni3Al金屬陶瓷的制備及組織性能研究.pdf
- 納米Ni-,3-Al-Al-,2-O-,3-復合陶瓷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TiC-Al2O3復相陶瓷增強Fe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Ni包覆TiC顆粒增強鋼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組織性能研究.pdf
- α-Al-,2-O-,3-超微粉及Al-,2-O-,3--Ni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ni/ai2o3金屬陶瓷復合材料
- TiC-Ni-,3-Al復合材料的制備及組織和性能研究.pdf
- ni/ai2o3金屬陶瓷復合材料
- 離心成型制備AL-,2-O-,3--Ni梯度復合材料.pdf
- 自生Al2O3增強鉬基復合材料的組織與性能.pdf
- (Al2O3+Si)p-Al原位鋁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LiTaO3-Al2O3陶瓷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pdf
- 定向凝固Ni-Ni3Si共晶自生復合材料的組織與性能.pdf
- ZrO2-Al2O3陶瓷增強高鉻鑄鐵基復合材料.pdf
- 真空熱壓擴散法制備碳纖維布增強Al基復合材料組織及性能研究.pdf
- 表面改性碳纖維增強Fe3Si基復合材料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