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鋰硫電池由于其具有超高的理論比容量(1672mAh g-1)、理論比能量(2600Wh kg-1)、硫的來源廣泛以及綠色無污染等優(yōu)點吸引了全球研究者的密切關注。然而,由于單質硫及其放電產(chǎn)物Li2S的絕緣性,硫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變化和多硫化物易溶于電解液所造成的“穿梭效應”都限制了鋰硫電池的實際應用和發(fā)展。目前關于鋰硫電池的研究當中,碳/硫復合材料的研究最為廣泛,也是公認的最具潛力的正極材料。本文主要通過制備出介孔摻氮碳基材料以
2、及碳納米管-介孔碳材料進行載硫來解決鋰硫電池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1)介孔摻氮碳基材料用于鋰硫電池的正極材料研究。
首先,介孔碳可以通過介孔的毛細作用限制多硫化物的溶出,從而減少甚至消除充放電過程中的“飛梭效應”;此外,有研究表明,氮摻雜的碳基材作為硫載體,在充放電過程中氮原子與硫原子之間可以形成氮硫鍵,從而固定住硫。本文以魔芋精粉作為碳源,三聚氰胺作為氮源以及氫氧化鉀作為活化劑,通過高溫碳化并制孔,制備出具有高比
3、表面積的摻氮介孔碳基材料。電化學測試結果顯示,該復合材料在0.5C倍率下循環(huán)200圈后可逆容量為532mAh g-1,展現(xiàn)出了較好的循環(huán)性能。此外,循環(huán)過程中的庫倫效率始終保持在98%左右。
(2)碳納米管-介孔碳材料用于鋰硫電池的正極材料研究。
碳納米管具有良好力學性能、導電和導熱性能,使其能夠成為鋰硫電池優(yōu)秀的導電添加劑。本實驗中,以碳納米管為基體,通過水熱法在碳納米管外管壁上包覆一層水熱碳.,隨后高溫處理除去水
4、熱碳中的含氧基團,并同時制孔得到碳納米管-介孔碳材料。最后利用熱熔法將升華硫載入碳納米管-介孔碳的介孔中,得到碳納米管-介孔碳/硫復合材料。介孔碳為硫提供了充分的儲存空間,碳納米管發(fā)揮了其優(yōu)異的導電性能,作為導電橋梁,大大縮短了離子與電子的傳輸路徑。電化學性能測試表明,該復合材料在0.2C的倍率下循環(huán)200圈具有653mAh g-1的放電比容量,當倍率增加到1C時,循環(huán)200圈后的放電比容量仍高達569mAh g-1,表現(xiàn)出了極其優(yōu)異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碳-硫復合正極材料高性能鋰硫電池研究.pdf
- 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硫基復合正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正極材料與隔膜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用復合正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高性能碳基正極材料設計構筑及其儲鋰性能研究.pdf
- 高性能鋰硫電池正極的研究與開發(fā).pdf
- 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的制備和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能.pdf
- 鋰-硫-硒電池用復合正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碳-硫正極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pdf
- 硫-炭釩凝膠正極材料的制備及鋰硫電池性能的研究.pdf
- 鋰硫電池硫碳復合正極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的研究.pdf
- 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和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pdf
- 鋰--硫-碲電池用復合正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復合型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石墨烯基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鋰硫電池正極生物碳-硫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摻雜介孔碳-硫正極材料的制備及鋰硫電池性能的研究.pdf
- 鋰硫電池復合正極材料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能.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