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全國至少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中國在水稻育種方面一直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氣候的逐年惡化,中國現(xiàn)在在水稻育種方面有著巨大的壓力。兩系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我國農業(yè)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一項世界領先的成就,它的推廣應用對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問題的解決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本研究以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為光溫敏核不育的基因供體,與9311雜交和回交,在后代中通過農藝性狀和花粉觀
2、察,選擇農藝性狀接近9311的不育株,再通過自交和加代,育成了農藝性狀和不育性基本穩(wěn)定的不育系7個,分別命名為華553S、華554S、華557S、華559S、華573S-1、華574S-3和華575S;在武漢自然條件下觀察各個不育系的基本生育特性、育性表現(xiàn)、開花習性和農藝性狀以及育性光溫反應特性。另外,將這7個不育系分別與華中農業(yè)大學新育成的兩組恢復系按不完全雙列雜交配制雜交組合,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在武漢進行種植,考察目的主要
3、農藝性狀,進行配合力分析。本研究的結果主要有:
1通過2008年和2009年進行分期播種考察7個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和主要農藝性狀,結果表明生育期最長的不育系是華559S,最短的是華553S;株高最高的是華575S,最矮的是華553S;著粒密度最大的是華554S,最小的是華559S。
2.通過2008年和2009年進行分期播種考察7個不育系的育性表現(xiàn),結果表明7個不育系中華553S和華557S的育性表現(xiàn)最好,其他
4、5個不育系育性表現(xiàn)并不穩(wěn)定。7個不育系均表現(xiàn)為對溫度較為敏感。
3.對各不育系的育性轉換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光溫敏核不育系對溫度和光照的敏感期不完全相同。7個不育系的育性轉換敏感期基本上均在抽穗前的18天左右,華557S和華574S-3表現(xiàn)最為明顯,華573S-1則表現(xiàn)為抽穗前的16-24天。
4.7個不育系的花時分布均比較集中,午前開花率均超過了60%;華554S的柱頭外露率最高為63.46%,包頸率表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生化特性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轉換特性和遺傳研究.pdf
- 抗褐飛虱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創(chuàng)建.pdf
- 水稻長穗頸光溫敏核不育系X07eS的選育及評價.pdf
- 水稻光溫敏不育系DS的遺傳分析與基因定位.pdf
- 抗倒伏、抗病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新材料的評價.pdf
- 水稻長穗頸光溫敏核不育系廣占63eS的選育及評價.pdf
- 水稻溫敏核不育系HD9802S不育性的遺傳學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雄性不育遺傳及基因定位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組織培養(yǎng)及生理生化研究.pdf
- 優(yōu)質秈型旱稻光溫敏核不育系GHS光溫反應特性和不育性遺傳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豐39S應用基礎研究.pdf
- 光溫敏不育水稻不育臨界溫度的遺傳及分子機理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鑒定及合風對育性的影響.pdf
-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花培后代的遺傳表現(xiàn)及育種應用研究.pdf
-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廣占63S及其衍生系的主要特性研究.pdf
- 基于mir528靶向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候選不育基因hdtms
- 水稻光溫敏雄性核不育和三明顯性核不育基因的分子定位.pdf
-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花藥培養(yǎng)及花粉植株性狀遺傳變異的研究.pdf
-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花藥培養(yǎng)高效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