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鎢酸鹽作為無機化合物中的“寵兒”,近年來被廣泛研究,它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本文選用鎢酸鎘(CWO)作為基質材料,以Yb3+離子作為敏化劑,Er3+/Tm3+離子作為激活劑,采用水熱法的恒溫恒壓條件制備了不同稀土離子摻雜的CWO發(fā)光材料:CWO∶Yb3+-Tm3+, CWO∶Yb3+-Er3+和CWO∶Yb3+-Tm3+-Er3+。
對制備得到的樣品進行了X射線衍射分析,獲得了樣品的XRD圖譜,利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進行物
2、相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摻雜離子后的CWO為單斜晶系,其顆粒尺寸在30~90nm。在980nm的半導體激光器的激發(fā)下,利用熒光分光光度計可測得稀土離子摻雜的鎢酸鎘的上轉換發(fā)射光譜,結果表明:
1.CWO∶Yb3+/Tm3+納米晶的藍光發(fā)射較強,發(fā)光中心位于481nm,481nm的光對應于Tm3+離子1G4→3H6能級的躍遷。當Yb3+(mol%)∶Tm3+(mol%)=10∶1,Tm3+離子濃為2.0mol%時,CWO∶Yb3+
3、/Tm3+納米晶具有最強的上轉換發(fā)射強度。
2.CWO∶Yb3+/Er3+納米晶的發(fā)射光譜的發(fā)光中心分別為528nm、552nm和660nm,分別對應于Er3+離子的2H11/2→4I15/2,4S3/2→4I15/2,4F9/2→4I15/2能級的躍遷,Yb3+/Er3+的摩爾濃度比為5∶1、Er3+離子濃度為0.5mol%時CWO∶Yb3+/Er3+納米晶上轉換發(fā)光強度最高。
3.CWO∶Yb3+/Er3+/Tm
4、3+納米晶的發(fā)光中心分別為482nm、530nm、547nm和662nm。其中,482nm的光是由Er3+離子的4F7/2→4I15/2和Tm3+離子的1G4→3H6躍遷產生。Er3+離子4S3/2→4I15/2躍遷產生產生525nm綠光的發(fā)射。547nm的綠光是由Er3+離子的4S3/2→4I15/2躍遷產生。662nm的紅光是由Er3+離子的4F9/2→4I15/2躍遷產生的。當Yb3+/Er3+/Tm3+的摩爾濃度比為7∶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稀土離子摻雜鎢酸鋇發(fā)光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18301.稀土離子摻雜鎢酸鍶發(fā)光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 稀土摻雜鎢酸鉍發(fā)光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稀土摻雜鎢酸鈣球形發(fā)光材料的研究.pdf
- 稀土離子摻雜鎢-鉬酸鹽納米白光材料的制備與表征.pdf
- 稀土摻雜鎢酸鑭鈉發(fā)光材料的制備及其光學性能的研究.pdf
- 稀土摻雜上轉換發(fā)光材料的制備及表征.pdf
- 稀土摻雜的鎢-鉬酸鹽發(fā)光材料的制備與發(fā)光性能研究.pdf
- 稀土離子摻雜復合氧化物發(fā)光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其發(fā)光性能研究.pdf
- 稀土摻雜改性鎢酸鹽發(fā)光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稀土銪摻雜的鎢-鉬酸鹽紅色發(fā)光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新型稀土離子摻雜發(fā)光材料的制備與研究.pdf
- 軟化學方法制備稀土摻雜的鎢酸鹽發(fā)光材料.pdf
- 稀土離子摻雜硅酸鹽發(fā)光材料的制備及發(fā)光特性研究.pdf
- 稀土摻雜的鎢酸鹽納米晶的制備及表征.pdf
- 稀土離子摻雜鎢酸鑭鉀的合成及光譜性質.pdf
- 稀土離子摻雜的氯硼酸鍶熒光材料的制備及發(fā)光特性.pdf
- 鎢酸釔系列發(fā)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pdf
- 稀土摻雜鎢酸鈣多晶的制備及其上轉換發(fā)光性能的研究.pdf
- 稀土離子摻雜GdF3和NaGdF4納米發(fā)光材料的制備與表征.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