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ASA是PBA-g-SAN與SAN樹脂共混物的簡稱。PBA-g-SAN是丙烯酸丁酯(BA)橡膠(PBA)與苯乙烯(St)及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物。ASA樹脂由于其橡膠分子鏈不含雙鍵,故具有優(yōu)異的抗熱氧老化和抗老化變黃性能,其耐候性比ABS高出10倍左右,是一種高性能塑料。本文用乳液接枝法合成PBA含量大于50%的PBA-g-SAN用作SAN樹脂的增韌劑,研究了反應時間、引發(fā)劑種類及用量、乳化劑用量、功能單體種類和用量對接枝反應行為的
2、影響;以PBA-g-SAN增韌劑與SAN樹脂共混制備ASA樹脂,研究增韌劑的接枝率、接枝單體的比率、g-SAN在PBA-g-SAN中的百分比含量對增韌效果的影響以及ASA樹脂的結構與物理機械性能之間的關系,探討PBA-g-SAN對SAN的增韌機理以及ASA的熱性能。本研究對于指導ASA的制備和滿足市場對高性能塑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通過系統(tǒng)研究反應條件對體系單體轉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響,確立了PBA-g-SA
3、N的最優(yōu)合成工藝,即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用乳液法合成PBA中,確定BA用量為96%、功能單體M3用量為4%,乳化劑用量為4phr,用過硫酸鉀引發(fā)聚合;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接枝聚合反應中,確定單體St/An的比為70/30,用0.8份BPO引發(fā)聚合。采用該優(yōu)化工藝合成的PBA-g-SAN的接枝率為18.0%,接枝效率為42.0%,PBA含量為70%。FT-IR紅外光譜分析表明PBA分子鏈確已接枝上SAN支鏈。 采用引入功能單體M3的方法成
4、功地提高PBA-g-SAN的接枝率,合成出的PBA-g-SAN對SAN有顯著的增韌效果。所制備的ASA在PBA含量為20wt%時發(fā)生脆-韌轉變;在PBA含量為30wt%時,ASA的缺口沖擊強度達到最大值,為20.02KJ/m2。SEM分析表明,ASA的增韌機理為橡膠粒子引發(fā)銀紋空穴化直至誘導基體產生剪切屈服。DSC分析表明,在ASA中,PBA相的Tg提高,SAN相的Tg降低,并出現(xiàn)界面相的Tg,說明以接枝共混法制備的ASA樹脂的兩相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PE氯化原位接枝產物對增韌SAN性能的研究.pdf
- PE氯化原位接枝制備接枝產物以及增韌SAN樹脂的研究.pdf
- 存儲區(qū)域網絡san完全手冊部署您的san 存儲區(qū)域網絡
- 超支化聚己內酯的合成及其增韌作用研究.pdf
- iSCSI協(xié)議的初步實現(xiàn)及其在SAN中的應用.pdf
- PBA微球增韌物理交聯(lián)雙網絡水凝膠的制備.pdf
- ABS改性劑中SAN游離鏈的作用研究.pdf
- 基于SAN的數(shù)據(jù)備份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SAN存儲在視頻系統(tǒng)中的應用.pdf
- hp lefthand ip san solution
- ZONGSHEJI-GONGWEI-SAN_ASM.DWG
- 基于iSCSI的IP SAN的研究與實現(xiàn).pdf
- SAN在銀行備份系統(tǒng)中的應用.pdf
- 基于SAN的SGFS文件系統(tǒng)實現(xiàn).pdf
- brocade san switch日常維護手冊
- 超支化聚酯增韌環(huán)氧及其增韌機理.pdf
- SAN-OBS存儲網絡體系的設計及其聯(lián)接層的實現(xiàn).pdf
- 基于iSCSI技術的SAN的研究與設計.pdf
- 基于san存儲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
- 基于iSCSI的IP SAN研究及實現(xiàn).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