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研究采用野外調(diào)查法、t檢驗法、方差分析法和回歸相關分析法研究了四川成都平原淹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上、潛育型水稻±3個水稻土亞類和潮土土類中的潮上亞類耕層(0~20cm)及土體垂直剖面(0~50cm)土壤有機碳、腐殖質碳和易氧化有機碳含量特征以及母質、土地利用和土壤顆粒組成對它們的影響。主要結果分述如下: 成都平原耕層土壤有機碳、腐殖質碳和易氧化有機碳的含量分別為22.29±7.2gkg-120.05±7.21gkg-1和5.
2、72±1.84gkg-1。4種亞類土壤有機碳含量為潛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上,其差異為極顯著(P=0.000);淹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上、潛育型水稻土和潮土腐殖質碳含量分別為12.63gkg-1、18.44gkg-1、30.82gkg-1和18.31gkg-1;它們的易氧化有機碳含量則依次為3.90gkg-1、5.56gkg-1、8.48gkg-1和4.93gkg-1。 成都平原土壤有機碳、腐殖質碳和易氧化
3、有機碳在0~50cm垂直剖面上隨層次增加均呈逐漸減少的趨勢,但4種亞類土壤減少的幅度存在差異。 ①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均呈極顯著差異。除20~30cm土壤有機碳含量為潛育型水稻土>潮土>滲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外,其它層次均是潛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 ②4種亞類不同層次土壤腐殖質碳含量均呈極顯著差異。除0~10cm、30~40
4、cm土壤腐殖質碳含量為潛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其它各層腐殖質碳含量均為潛育型水稻土>潮土>滲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 ③4種亞類不同層次土壤易氧化有機碳含量間也均呈極顯著差異。除20~30cm易氧化有機碳含量為潛育型水稻土>潮土>滲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外,其它各層次易氧化有機碳含量均為潛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 成都平原灰色沖積物和灰棕沖積物發(fā)育土壤的耕層(0~20cm
5、)有機碳含量分別為20.73±1.13gkg-1和23.37±5.81gkg-1,且t檢驗表明二者差異不顯著。其土壤腐殖質碳依次為21.65±5.00gkg-1和17.66±4.22gkg-1,二者差異顯著。兩種母質發(fā)育土壤耕層易氧化有機碳分別為5.52±1.87gkg-1和14.89±2.13gkg-1,二者差異不顯著。 不同母質形成土壤的有機碳、腐殖質碳和易氧化有機碳的垂直分布趨勢一致,均為由表層向下層逐漸減少,有機碳在0~
6、10cm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在30cm以下急劇減少;腐殖質碳在剖面20cm以下急劇減少;易氧化有機碳在10cm以下急劇減少。 水田、水旱輪作地和菜地3種上地利用方式下,耕層土壤有機碳、腐殖質碳、易氧化有機碳的含量均為水田>水旱輪作地>菜地。其中,水田、水旱輪作地和菜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為26.21gkg-1、21.67gkg-1和18.28gkg-1。它們的腐殖質碳含量依次為22.46gkg-1、19.10gkg-1和16.3
7、5gkg-1。其易氧化有機碳含量分別為6.17gkg-1、4.91gkg-1和14.56gkg-1。方差分析表明,耕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機碳、腐殖質碳、易氧化有機碳含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水田、水旱輪作地和菜地不同層次土壤總有機碳、腐殖質碳和易氧化有機碳的含量均為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層次3種有機碳的含量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土壤耕層粘粒含量和
8、有機碳含量、腐殖質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機碳含量均達極顯著線性正相關,其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17**(n=24.)、0.623**(n=24)和10.619**(n=24)。粉粒含量和有機碳含量、腐殖質碳含量達極顯著線性正相關,其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29**(n=24)、0.539**(n=24);粉粒含量與易氧化有機碳含量的線性關系不顯著,其相關系數(shù)為0.308(n=24)。砂粒含量和有機碳含量、腐殖質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機碳含量的線性關系均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成都平原土壤酸度特征及其影響因素.pdf
- 成都平原土壤氮素的時空變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pdf
-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有機碳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pdf
- 普定縣農(nóng)田土壤有機碳庫演變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pdf
- 西北干旱區(qū)黑河中游土壤有機碳含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pdf
- 基于GIS的成都平原土壤磷素變化特征研究.pdf
-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pdf
-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探究.pdf
- 幼齡果園間作對土壤有機碳組分含量及活性的影響.pdf
- 溫帶森林土壤有機碳特征初步研究.pdf
- 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小流域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pdf
- 高速公路沿線土壤有機碳和黑碳含量特征分析.pdf
- 丘陵山區(qū)農(nóng)田土壤有機碳密度影響因素與制圖研究.pdf
- 亞高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機碳、氮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pdf
- 有機物料對復墾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響.pdf
- 丘陵平原區(qū)土壤有機氯農(nóng)藥殘留遷移特征及評價.pdf
- 寧南山區(qū)林、草地土壤呼吸及土壤有機碳特征研究.pdf
- 基于GIS的江漢平原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異及土壤有機碳研究.pdf
- 25072.河北平原區(qū)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控制因素及趨勢分析
- 浙江省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