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強塑性變形方法是制備塊體超細晶或納米結構材料的一類常用的方法。在常用的強塑性變形方法中,等通道轉角擠壓和高壓扭轉法是為材料學家使用和研究最多的兩種方法。盡管這兩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制得超細晶材料,但是這兩種方法自身也有其缺點和應用上的局限性。這就使得眾多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對現(xiàn)有的強塑性變形方法進行改進,或者發(fā)明新的強塑性變形方法,來制備超細晶材料。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本文針對傳統(tǒng)的等通道轉角擠壓法難以對過長的材料進
2、行加工的缺點,基于新近提出的間接ECAD方法的理念,設計出模具并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間接ECAD能夠對試樣進行剪切變形處理,并對處理試樣長度沒有限制,故該方法是可行的。 本文介紹了一種獲取高變形量的制備超細晶材料的強塑性變形方法:旋轉剪切法。這種方法能夠在較小的壓力下獲得較大的應變量,且應變量均勻可控。文中推導出了計算應變量及應變速率的公式,并通過對純鋁材料的實驗實現(xiàn)了剪切變形法,結果表明實驗獲得了約8.37的剪切應變,并通過透
3、射電子顯微觀察,肯定了獲取了約700nm晶粒尺度的超細晶。 使用等通道轉角擠壓(ECAP)方法以及室溫冷軋,制備出超細晶鋁。在應變速率5×10-5/s 到10-1/s的范圍內進行拉伸實驗。將超細晶鋁隨應變速率變化的拉伸行為,與普通冷軋態(tài)鋁和粗晶鋁隨應變速率變化的拉伸行為進行對比分析。對于超細晶鋁,在1×10-1s-1~1×10-3s -1的應變速率范圍內,變形機制由位錯運動所控制;而在5×10-5s-1~1×10-4s -1的應
4、變速率范圍內,應變速率機制可能與晶界的滑移和轉動相關。 在退火態(tài)超細晶(UFG)鋁中,室溫下,屈服突降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被認為與非均勻變形現(xiàn)象相關。在本章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退火UFG鋁中這種反常的現(xiàn)象,與應變速率的大小無關。而近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UFG金屬的退火強化現(xiàn)象被證明與應變速率相關,即在一定的應變速率范圍內,退火強化是可行的,而在其它的應變速率范圍內,退火強化行為是不會發(fā)生的。同時,UFG鋁的退火強化現(xiàn)象也是與溫度相關的,室溫下的一定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細晶純銅高應變速率變形.pdf
- 應變速率對強塑性變形晶粒細化的影響.pdf
- 鈦合金超塑性應變速率敏感性指數(shù)與延伸率關系研究.pdf
- 多晶純鈦室溫下不同應變速率塑性變形的孿生形變機制研究.pdf
- 細晶TC4合金的低溫超塑性變形研究.pdf
- 超細晶純鋁微壓縮變形行為及組織演變.pdf
- 攪拌摩擦加工超細晶鎂合金塑性變形行為研究.pdf
- 粘性介質應變速率敏感性對板材成形性能影響的研究.pdf
- 聚合物在不同應變速率下的缺口敏感性研究.pdf
- 超細晶Mg-3Al-Zn合金制備及塑性變形行為.pdf
- 大塑性變形超細晶6000系鋁合金的時效特性及強化機制研究.pdf
- 大塑性變形工業(yè)純鋁退火強化效應的研究.pdf
- 細晶TC4鈦合金超塑性變形機制與行為表征.pdf
- TC21細晶鈦合金超塑性變形行為與斷裂特征.pdf
- 冷軋奧氏體不銹鋼車體板材不同位向變形行為及其應變速率敏感性的研究.pdf
- 多晶純鈷在動態(tài)塑性變形后的退火組織及變形孿晶研究.pdf
- 退火處理對強塑性變形純鋁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pdf
- 超細晶純金屬材料塑性變形與損傷行為的溫度效應.pdf
- TC6鈦合金應變速率循環(huán)及應變誘發(fā)超塑性研究.pdf
- 純鎢的劇烈塑性變形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