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3/144dc2bf-6b22-4416-8d75-b68301e60992/144dc2bf-6b22-4416-8d75-b68301e60992pic.jpg)
![宋代兒科文獻學術成就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3/144dc2bf-6b22-4416-8d75-b68301e60992/144dc2bf-6b22-4416-8d75-b68301e60992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宋代是中國醫(yī)藥學飛躍發(fā)展的時代,中醫(yī)兒科學在此期的成就尤為顯著。本文擬就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兒科文獻進行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宋代兒科文獻的學術成就。限于本文的選題與篇幅,與其對峙的遼、金、元地區(qū)不屬本文研究范圍。宋代兒科文獻在七個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學術成就: 首先,宋代兒科文獻明確界定小兒年齡范圍。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兒童健康。但因兒童的生理與成人有很大區(qū)別,因此,明確兒童的年齡范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2、。古人早在《黃帝內經(jīng)》時就認識到了這一點。《黃帝內經(jīng)·靈樞》提出十八歲以下的人方為小兒,《小品方》提出“十六以下為小”的觀點。到了宋代,大型兒科專著《幼幼新書》引用《惠眼觀證》的觀點,認為十五歲以下的人方屬小兒?!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則以性發(fā)育成熟為標志,提出十四歲以下方為小兒。至此,對于小兒年齡范圍的界定已基本完善。后代兒科文獻雖不乏各持己見者,但多數(shù)仍延襲了以上幾種說法,只是對小兒年齡分期更加細致。即便如今,多數(shù)醫(yī)家仍然主張以十四歲或
3、十六歲作為兒科年齡范圍的界限,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宋代兒科文獻詳細闡發(fā)小兒生理、病理特點。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兒科專著《顱囟經(jīng)》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這是我國醫(yī)學史上明確提出“小兒純陽”的最早記載。此觀點的提出,標志著中醫(yī)學對小兒的生理特點已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宋代著名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在前者的基礎上提出小兒“臟腑柔弱”、“腎主虛”的生理特點,并進一步得出在病理上具有“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特性,從而指導
4、臨床遭方用藥,對兒科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提出對元代朱丹溪的“陽有余陰不足”論、明代兒科大家萬全的小兒“易寒易熱,腸胃軟脆,易饑易飽”等論點的產(chǎn)生都有較大影響。宋代另一部著名兒科專著《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則提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并強調小兒以陽氣為本,認為無病者在于攝養(yǎng)如法,調護正氣,有病時則以固養(yǎng)元陽為主。小兒既然在生理上存在陽氣不足,在病理上就很容易表現(xiàn)為易虛易寒的特點。陳氏這種
5、“小兒陽氣不足”的觀點也得到后世一些醫(yī)家的贊同?! ∷未鷥嚎莆墨I進一步充實小兒養(yǎng)護知識。宋以前的兒科文獻對小兒養(yǎng)護的記載已非常豐富,宋代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補充,使兒科養(yǎng)護知識愈發(fā)充實?!队子仔聲吩诰硭膶A小靶吼B(yǎng)護”一卷,內容已相當系統(tǒng)和完備,是迄南宋為止,有關小兒養(yǎng)護內容最為完整的一部兒科著作?!蛾愂闲翰≡捶秸摗犯莿?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切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養(yǎng)子十法”,這十法中大部分是為護陽而設,而固陽護陽的核心是“脾胃要溫”。《
6、陳氏小兒病源方論》所論的“養(yǎng)子十法”,成為后世兒科護理學發(fā)展的基礎?! ∷未鷥嚎萍跋嚓P文獻逐步完善小兒診法。宋代兒科文獻中不僅記載了脈診,且更為詳細地記述了望虎口三關指紋及形色望診?!队子仔聲吩谡撊P指紋診法時,引述了唐代王超的《仙人水鑒》及杜光庭《杜光庭指迷賦》的內容,這兩部醫(yī)籍為“小兒三關指紋診法起源于唐代說”提供了佐證。小兒三關指紋診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其主要依據(jù)就是中醫(yī)的經(jīng)絡學說。《幼幼新書》所載錄的小兒三關指紋診法不僅在三
7、關定位、指紋形態(tài)種類方面的論述較前代豐富了許多,而且出現(xiàn)了內、外八片錦的記載,充分說明至南宋時期,小兒三關指紋診法已發(fā)展到了較成熟的水平。另外,《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對小兒三關指紋診法皆有詳細闡述。從上述多部醫(yī)著所論小兒三關指紋診法的內容來看,至宋代,此診法在臨床中已廣泛應用,且理論已基本成熟。除三關指紋診法外,宋代兒科醫(yī)籍對形色望診也記述頗多?!缎核幾C直訣》首創(chuàng)“目內證”,《幼幼新書》、《編集諸家嬰兒病證幼幼方論
8、》等均將“形色望診”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作為專篇進行闡述。從以上文獻的記載可表明:兒科診法從唐宋開始逐漸突破了內科的診法范疇,形成了具有兒科自身特色的形色望診和望虎口三關指紋等診斷方法,并影響至今?! 缎核幾C直訣》創(chuàng)立五臟辨證論治。其實質是以“五臟所主”為基礎,以“五臟虛實”為辨證大綱,以“五臟相勝”推斷病情變化。《小兒藥證直訣》確立的五臟辨證論治不僅對宋代兒科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對后世兒科醫(yī)家亦有巨大啟發(fā)作用。五臟辨證論治對后世
9、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在兒科方面,對其它醫(yī)學流派的產(chǎn)生亦有很大啟示。如今,《小兒藥證直訣》所確立的五臟辨證,不僅是當今中醫(yī)兒科臨床的一種重要辨證方法,也廣泛適用于中醫(yī)內科、婦科、外科等臨床其它各科,成為中醫(yī)臨床沿用不替的常用辨證論治方法。歷史上麻(麻疹)、痘(天花)、驚、疳被認為是兒科四大疾病,前三者因其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后者因其為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故而受到醫(yī)家的普遍重視。宋代兒科文獻對麻、痘、驚、疳診治的論述已較豐富。宋以前文獻
10、有關麻、痘二證僅有零星記錄,至宋代,兒科文獻對此二證的記載逐漸充實起來。首先,對于麻、痘二證的病因有多種解釋,已經(jīng)認識到與“毒氣”、“疫氣”有關,較以前更為科學。在瘡疹的癥狀表現(xiàn)及鑒別診斷的描述上較以前更為準確,并且提出了豐富的治法和方藥。除了詳論麻、痘外,宋代兒科及相關文獻對驚風的認識已基本成熟。首先,對于驚風病因的認識更為深刻?!度数S小兒方論》提出:驚、風、痰、熱是驚風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這種論述是對驚風病因的高度概括,對后世影響最大。
11、其次,對驚風臨床表現(xiàn)的總結全面而精要。在治療方面,《小兒藥證直訣》提出了“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的具體治療法則。另外,宋代兒科文獻對疳證的論述也比較全面?!缎核幾C直訣》首先將疳證的病因病機準確地概括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睂崬轲嶙C病源的真諦。早在《太平圣惠方》一書中,對小兒“無辜疳”的臨床表現(xiàn)就有詳細描述;《小兒藥證直訣》具體描述了不同類型疳證的臨床表現(xiàn)。在治療方面,《小兒藥證直訣》等文獻提出了恰當?shù)闹委熢瓌t和多首治疳良
12、劑。宋代兒科及相關文獻在方藥運用上有新進展。貢獻最大者當首推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錢氏在方藥的應用上最能深究古意,化裁古方,勇創(chuàng)新方。其中有“補陰第一方”之稱的地黃丸是在《金匱要略》腎氣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至今仍為補腎陰的首選方。其次,《小兒藥證直訣》還借鑒了《顱囟經(jīng)》中的一些方劑,并將其進一步發(fā)揮?!缎核幾C直訣》除載有許多化裁古方之外,也有大量自創(chuàng)新方,如導赤散、瀉白散等,至今仍被臨床各科廣泛應用,成為經(jīng)久不衰之方。另外,《陳氏小
13、兒病源方論》、《小兒痘疹方論》又創(chuàng)大量溫補方藥。除兒科專著以外,宋代方書中也載錄了大量兒科方劑,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兒科臨床方藥?! 【C上所述,宋代兒科文獻不僅在數(shù)量上較以前有了較大提高,且在質量上有了較大飛躍。尤其是在小兒年齡范圍的界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認識,小兒養(yǎng)護,兒科診法,確立五臟辨證論治,麻、痘、驚、疳的診治,兒科方藥等七個方面都取得了較為輝煌的學術成就,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題詞:宋代中醫(yī)兒科中醫(yī)文獻學術成就原書無英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劉向研究——文獻學家劉向及其學術成就.pdf
- 潘耒的學術淵源與文獻學成就_6918.pdf
- 蘇天爵的學術成就及其文獻學上的貢獻.pdf
- 朱熹的文獻學成就
- 朱熹的文獻學成就.pdf
- 顧廷龍文獻學成就研究.pdf
- 張元濟文獻學成就研究.pdf
- 潘樹廣文獻學成就研究.pdf
- 章學誠文獻學成就初探.pdf
- 顏氏家訓文獻學成就及思想研究.pdf
- 郭嵩燾的文獻學成就研究.pdf
- 呂思勉的文獻學成就.pdf
- 論《夢溪筆談》的文獻學成就.pdf
- 略論《史記集解》的文獻學成就.pdf
- 4771.劉文典文獻學成就研究
- 阿英文獻學成就初探_20331.pdf
- 戴震的歷史文獻學成就初探.pdf
- 《直齋書錄解題》文獻學成就初探.pdf
- 洪邁《容齋隨筆》的文獻學成就.pdf
- 顏師古《漢書注》文獻學成就初探.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