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品種更新和管理措施對我國水稻生育期及產量影響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多因子動態(tài)系統(tǒng),受氣象、土壤、品種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農業(yè)生產者難以綜合考慮多因子互作、預測農業(yè)生產趨勢并量化各因子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作物生長模擬模型為定量描述作物生長發(fā)育過程及其與環(huán)境和技術的動態(tài)關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本研究以我國4個典型的單季稻區(qū)和3個典型的雙季稻區(qū)為對象,分析了1981-2009年水稻生育期內各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并利用水稻生長模擬模型(RiceGrow),探討了氣候

2、變化對我國水稻生育期及產量的影響;進一步基于各典型站點1981-2009年的實測水稻田間數據,分析了氣候變化條件下溫度升高、品種更新及管理措施改變對水稻生育期及產量的影響;最后基于太湖稻區(qū)1980-1989年及2000-2009年的逐日氣象數據和80年代及00年代的土壤養(yǎng)分數據,并結合水稻生長模型(APSIM-Oryza)及GIS空間分析技術,分析了太湖稻區(qū)氣候條件和土壤屬性的時空分布特征,定量了氣候要素、土壤改良、品種更新及管理措施改

3、變對太湖稻區(qū)水稻產量的影響。
   基于中國水稻種植區(qū)劃并結合水稻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及水稻實測數據觀測站點和氣象站點的位置,在全國選取了7個典型的水稻種植站點(單季稻區(qū):黑龍江的五常、河南的信陽、江蘇的鎮(zhèn)江、四川的漢源;雙季稻區(qū):江西的南昌、湖南的衡陽、廣東的高要)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水稻生育期內氣候要素隨時間的變化趨勢;運用水稻生長模擬模型RiceGrow量化了氣候變化對水稻生育期及產量的影響;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定量了氣候變化條

4、件下品種更新及栽培管理措施改變對水稻生育期及產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單季稻區(qū)與雙季稻區(qū)水稻生育期內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不一致。其中單季稻區(qū)以溫度升高、降雨量和日照時數降低為主,而雙季稻區(qū)則以溫度和降雨量升高,日照時數降低為主,且單季稻區(qū)氣候要素的變化幅度大于雙季稻區(qū)。從1981-2009年,五常、信陽、鎮(zhèn)江和漢源(單季稻區(qū))水稻生長季內,平均最高溫度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39,0.029,0.058和0.029℃/年;平均最低溫度的年增

5、長量分別為0.087,0.029,0.068和-0.001℃/年;溫度日較差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48,-0.005,-0.010和0.039℃/年;總日照時數的年增長量分別為-4.80,-8.29,-1.56和-2.37小時/年;總降雨量的年增長量分別為-4.89,-1.26,1.00和-0.46毫米/年。南昌、衡陽和高要(雙季稻區(qū))早稻生長季內,平均最高溫度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29,0.045和0.019℃/年;平均最低溫度的年

6、增長量分別為0.012,0.039和-0.001℃/年;溫度日較差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13,0.008和0.016℃/年;南昌和衡陽的總日照時數變化幅度較小,而高要的總日照時數變化趨勢明顯,其年增長量為-6.86小時/年;三個站點總降雨量的變化趨勢均不顯著。南昌、衡陽和高要晚稻生長季內,平均最高溫度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68,0.029和0.003℃/年;平均最低溫度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77,0.039和-0.001℃/年;溫度日較

7、差的年增長量分別為-0.003,-0.010和0.016℃/年;與早稻相同,南昌和衡陽的總日照時數變化幅度較小,而高要的總日照時數變化趨勢明顯,其年增長量為-6.03小時/年;三個站點總降雨量的變化趨勢均不顯著。
   通過分析模型(RiceGrow)模擬的結果發(fā)現,在品種、土壤及栽培管理措施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溫度的升高縮短了水稻的生育期天數,降低了水稻的產量。從1981-2009年,五常、信陽、鎮(zhèn)江和漢源的水稻總生育期分別縮

8、短了10.4、12.3、15.7和8.4天;南昌、衡陽和高要早稻及晚稻的總生育期分別縮短了8.4和10.6天,8.1和2.8天,2.8和1.7天。1981-2009年,五常、信陽、鎮(zhèn)江和漢源的光溫潛在產量和雨養(yǎng)產量分別降低了1038和1029 kg·ha-1,1827和2024 kg·ha-1,945和1012 kg·ha-1,96和841 kg·ha-1;南昌、衡陽和高要早稻的光溫潛在產量和雨養(yǎng)產量分別下降了609和50 kg·ha-

9、1,661和284 kg·ha-1,476和357 kg·ha-1;晚稻的光溫潛在產量和雨養(yǎng)產量則分別下降了684和319 kg·ha-1,122和73 kg·ha-1,1299和1070 kg·ha-1。
   進一步分析模型中各站點與水稻生育期有關的品種參數發(fā)現,品種的更新主要表現為播種至拔節(jié)階段品種基本早熟性的降低及抽穗至成熟階段基本灌漿因子的降低。另外,通過比較實測水稻生育期數據與模型模擬的結果發(fā)現,品種的更新能夠抵消溫

10、度升高對單季稻生育期產生的負面影響,延長水稻的生育期長度,提高水稻的產量;然而品種更新未能抵消溫度升高對雙季稻生育期產生的負面影響,但仍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隨著品種的更新,從1981-2009年,五常、信陽、鎮(zhèn)江和漢源水稻的總生育期分別延長了3.9、14.8、9.8和-5.9天,產量分別增加了5600、2520、3080和-1680 kg·ha-1;南昌、衡陽和高要早稻的總生育期分別縮短了1.7,1.1和8.7天,產量分別增加了840、

11、280和1960 kg·ha-1;晚稻的總生育期分別縮短了12.3,+5.0和11.8天,產量分別提高了840、1400和2240 kg·ha-1。
   通過對水稻的產量與品種及管理措施進行逐步多元回歸發(fā)現,1981-2009年,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是收獲指數和每穗粒數增加的結果。另外,收獲指數的提高與每穗粒數的相關性極為顯著。30年間,五常、信陽、鎮(zhèn)江和漢源水稻的收獲指數分別提高0.12,0.09,0.29和-0.03;南

12、昌、衡陽和高要早稻的收獲指數分別提高0.12,0.06和0.20;晚稻的收獲指數分別提高0.15,0.06和0.23。
   應用GIS的空間分析技術,分析了太湖稻區(qū)氣候要素和土壤養(yǎng)分的時空分布特征,并結合APSIM-Oryza模型情景模擬的結果,定量了氣候要素、土壤改良、品種更新和管理措施改變對太湖區(qū)域水稻生產力的貢獻。結果表明:與80年代相比,00年代太湖稻區(qū)水稻生育期內的平均最高、最低溫度和溫度日較差上升,總降雨量(除東北

13、部地區(qū))及日照時數下降,總降雨量的減少主要是由拔節(jié)至抽穗及抽穗至成熟階段降雨量的減少造成的,而總日照時數的降低,則是拔節(jié)至抽穗階段日照時數顯著下降的結果;00年代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較80年代分別上升了15.85%、79.55%、124.55%和10.37%;太湖稻區(qū)00年代水稻的平均產量較80年代提高了46.3%;土壤、氣候、品種及管理措施對太湖稻區(qū)水稻生產力的影響程度不同,與80年代相比,氣候要素變化導致太湖稻區(qū)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