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研究以毛竹Phllostachyspubescens)為試材,對毛竹出筍后快速生長期內(nèi)(4月13日至6月2日)莖稈進行取樣,采用組織切片和電子顯微鏡技術對毛竹莖稈進行結構研究;并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對其葉綠體分布進行觀察;同時測定了毛竹莖稈中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酶活性的變化。結論如下:
1.毛竹莖的組成包括表皮、下皮、基本組織、還有很多散生的維管束,每一維管束的周圍有纖維構成的鞘;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毛竹莖稈中有發(fā)育良好的葉綠
2、體,且隨著毛竹發(fā)育進程的推進,葉綠體的數(shù)量變多、體積變大,具有發(fā)達的基粒片層結構。
2.毛竹莖桿中的葉綠體主要集中分布在表皮以下的基本組織中,此外維管束鞘周圍的細胞內(nèi)也有葉綠體的存在,此特征類似于C4植物的花環(huán)結構。同時,隨著莖稈的不斷生長,莖稈外層不同部位(頂部、中部、基部)葉綠素a、葉綠素b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極顯著(P<0.01)增加,而莖稈內(nèi)層,葉綠素a、葉綠素b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處于較低水平;同一時期,莖稈外層不同
3、部位的葉綠素含量大小依次為基部>中部>頂部,莖稈內(nèi)層不同部位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含量沒有顯著差異。
3.在毛竹出筍10d時,莖稈不同部位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較高;隨著毛竹生育進程的推進,Rubisco初始活性、Rubisco總活性和RCA均極顯著下降(P<0.01);30d之后,莖稈外層Rubisco活性保持在相對較低水平,而莖稈內(nèi)層Rubisco活性繼續(xù)降低,生長至60d時,接近于
4、零。在毛竹生長初期(10-30d),莖稈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NADP-蘋果酸酶(NADP-ME)活性呈逐漸降低趨勢,生長30d之后,莖稈外層不同部位的PEPC活性值相近,較穩(wěn)定的保持在0.1466μmol·g-1·min-1附近。同時,莖稈外層不同部位的PEPC/Rubisco活性比值則隨著莖稈的發(fā)育逐漸升高,生長至60d時,頂部、中部和基部的活性比值分別達到14.94、12.83、20.53,均明顯高于C3植物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毛竹快速生長期莖稈反射光譜及葉綠素熒光特性研究.pdf
- 毛竹莖稈快速生長的機理研究.pdf
- 毛毛竹稈莖高生長的發(fā)育解剖研究.pdf
- 毛竹快速生長期不同竹齡冠層PSⅡ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動態(tài)響應研究.pdf
- 不同生長期穿心蓮化學成分及相關酶活性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pdf
- 金頂側耳不同生長期幾種胞外酶活性變化.pdf
- 抗倒伏小麥莖稈結構、化學特征及快速篩選的方法學研究.pdf
- 鋅缺乏對生長期大鼠小腸黏膜形態(tài)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pdf
- 農(nóng)作物生長期資料
- 梨樹生長期樹體管理
- 水稻營養(yǎng)生長期快速出葉基因型的初步研究.pdf
- 橘果皮不同生長期主要活性成分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研究.pdf
- 抗光照變化的作物提取及生長期自動觀測研究.pdf
- 小麥生長期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pdf
- 桔梗不同生長期需肥規(guī)律研究.pdf
- 大豆生殖生長期長度的遺傳分析及QTL定位.pdf
- 杏鮑菇子實體生長期的光調控機制研究.pdf
- 馬鹿(Cervus elaphus)鹿茸快速生長期生長點軟骨和茸皮組織microRNA表達譜研究.pdf
- 普通小球藻全生長期輻射特性及應用.pdf
- 植物莖稈屈曲行為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