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涉縣林旺響堂石窟摩崖碑刻題記校釋</p><p> 【摘 要】本文通過考察、研究涉縣林旺響堂石窟的歷代摩崖碑刻題記,確證了北齊臨水縣治“松谷”位于今涉縣固新鎮(zhèn),旁證了涉縣復置的具體時間,可糾正《隋書?地理志》《讀史方輿紀要》等著作中有關(guān)涉縣復置時間和政區(qū)歸屬之誤。 </p><p> 【關(guān)鍵詞】河北涉縣;林旺石窟;摩崖碑刻題記;臨水縣治;涉縣復置 </p&g
2、t;<p> 涉縣林旺響堂石窟歷北齊、隋唐、宋明,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但由于地處偏僻,學界很少有人關(guān)注,其摩崖碑刻題記亦未見歷代金石書籍著錄。因主持河北省“趙文化與區(qū)域經(jīng)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12年度立項課題“邯鄲境內(nèi)隋唐五代碑刻整理與考釋”,在普查有關(guān)碑刻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涉縣林旺響堂石窟分別刊刻于北齊末年(約550―577)、隋開皇七年(587)、宋淳化三年(992)、明萬歷四十二年(161
3、4)的5塊摩崖碑刻題記,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證據(jù)鏈,確證了北齊臨水縣治“松谷”即今天的涉縣固新鎮(zhèn),可補《北齊地理志》之一處不足;旁證了涉縣于隋開皇十年(590)復置,可糾正《隋書?地理志》、明嘉靖版《涉縣志》,以及《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關(guān)涉縣復置時間和政區(qū)歸屬的錯誤。 </p><p> 一、林旺響堂石窟簡況 </p><p> 涉縣林旺響堂石窟位于今河北省涉縣城東南21公里處的固新鎮(zhèn)林旺村
4、與匡門口村之間,清漳河北岸(圖一),坐東北,朝西南。石窟門臉通高6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高3米、寬1.6米的石龕;下層開窟,窟口高1.6米,上窄下寬,寬度為0.9米至1.05米??呖谕馍习氩績蛇叺裼行》鹣?尊;窟口兩側(cè)各雕力士一尊,高約1米。石窟進深3.04米,面寬3.18米,高2.45米,穹頂距地面最高處約3米,頂部用紅、黃、黑三種顏色繪飛龍兩條;北、東、西三面的臺座上原各有5尊石造像,現(xiàn)在只存殘軀4尊。此外,從穹頂往下的三面壁上,分
5、三排分別雕有高0.27米的小佛像113尊,可惜頭部已全被砸掉。據(jù)林旺村民崔水元老人介紹,佛像被砸應該是70年前的事,為兩個外地人干的,具體原因不詳。 </p><p> 石窟門外西側(cè)有隋代摩崖記事碑一通,保存基本完好。碑高2.48米,寬1.18米,側(cè)寬0.34米,陰刻隸書24行,滿行32字(圖二)。據(jù)碑文可知,林旺石窟始由北齊楊王府戶曹參軍、前臨水縣正李子良開鑿,但“莊嚴未就,便值齊亡,玄教陵遲”;隋開皇七年(
6、587),由朱先率子侄接續(xù)前功,續(xù)修完成。在記事碑兩側(cè)下部可見一雙殘存的石足,據(jù)此推斷,該記事碑處本有一尊高大的佛像,但在北周武帝滅佛期間被毀,記事碑應為將佛像殘軀磨平后所改刻。 </p><p> 窟門外東側(cè)磨平的石壁上,刻有捐資者的姓名和稱謂。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捐資人的姓名和稱謂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3行與下部3行的字體、年代都不一致(圖三)。其中,上部3行的稱謂分別為“邑子”“大邑正”“都維那”“都邑主”
7、“大世主”“文殊主”“觀音主”“寶塔主”,且均無職官表述。下部3行的稱謂分別為“都維那”“邑子”“圣僧主”“菩薩主”“西龕像主”“北龕像主”“東龕像主”,且大部分有職官表述。 </p><p> 在隋代記事碑的碑側(cè),有“揖暉考躬林旺村淳化三年(992)官中聞”題記兩行,和“涉縣故縣村民劉進萬歷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題記四行(圖四)。 </p><p> 此外,在捐資者姓名題
8、記右上方的一塊天然石壁上,刻有劉進與妻程氏、陳氏捐資重修林旺響堂石窟的一些具體情況,落款日期為“萬歷四十二年三月初六日”。由文意可知,劉進在石窟內(nèi)重塑的神像頗為龐雜,可辨識者有“救苦三皇”“玉帝”“三官”“藥王”“彌勒佛”“關(guān)公”和“二郎”等。據(jù)此似可推定,石窟內(nèi)雕于北齊時期的石佛像,在北齊亡國、北周武帝滅佛時已被毀壞;隋開皇年間的續(xù)修,應是在被毀石像的殘基上重塑佛頭等;而明代劉進的所謂“重修”,更像是“改造”,莊嚴的佛教石窟被改造成了
9、“三教混雜”的廟宇。 </p><p> 由石窟順崖根東行百米,在距地面8米左右的石壁上,刻有“小魯轉(zhuǎn)步”4個楷體斗方大字,題款為“皇明庚午秋,東齊梁升題,尼山后人孔聞諦識”。據(jù)新編《涉縣志》卷32所載清代伍中柱《修路碑記》:“自涉城東南行,兩岸翼然皆山。中則漳流一帶,千回百折,奔趨而下。……其最艱者,由林望(旺)至達城。漳流忽折而北,復折而南,中橫巨嶺,行者非逾嶺無由達?!鲆暿谏?,鐫‘小魯轉(zhuǎn)步’四字,明
10、邑侯曲阜孔公聞諦所書也,筆勢蒼遒可愛?!盵1] </p><p> 二、對林旺石窟已有的研究及其局限 </p><p> 林旺石窟及其摩崖碑刻題記在歷代金石著作中均未見著錄。自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7月15日公布林旺石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涉縣本地學者馬乃廷、張土魁等于2004年先后對之進行考察,并發(fā)布了初步研究成果。其中,馬乃廷撰寫的《探訪林旺村響堂石窟,破解涉縣歷史千古之謎》
11、一文,首次提出今涉縣固新鎮(zhèn)固新村為“隋朝時的臨水縣治,……固新村即原故縣村,作為臨水縣城,最少也有60年左右的時間”[2]。張土魁等編著的《涉縣寺院》一書,首次對林旺石窟的摩崖碑記進行了錄文[3]。 </p><p> 鑒于馬乃廷和張土魁等人的工作存在疏漏,申歡歡據(jù)邯鄲市博物館館長郝良真提供的照片,對之重新加以研究,訂正了《涉縣寺院》一書所載“隋代石刻碑記”錄文的大部分錯訛之處,并否定了馬乃廷提出的今涉縣固新鎮(zhèn)
12、固新村曾作為臨水縣治的結(jié)論[4]。 </p><p> 三、筆者的幾點認識及依據(jù) </p><p> ?。ㄒ唬┝滞叨撮T外東側(cè)崖壁上的姓名題記為不同年代的上下兩部分。理由如下:1.上下兩部分的姓名題記并非同一平面上,且字體明顯不同;2.上部姓名題記的字體與隋代記事碑相同;3.下部姓名題記中有關(guān)“開域?qū)④?、安德王長流參軍”的官職,可確證其刊刻時間為北齊?!伴_域?qū)④姟睘楸饼R從七品下階的武官
13、,而隋代并無“開域?qū)④姟敝?。由此可知,上部?行應為隋開皇七年(587)所刻(以下簡稱“隋代題記”),而下部的3行應為北齊天保元年(550)至北齊亡國(577)期間所刻(以下簡稱“北齊題記”)。其次,除“開域?qū)④姟驳峦蹰L流參軍王幼”外,“北齊題記”中尚有“汝南郡丞王顯和,臨水縣主簿馮善仁,臨水縣功曹孟伯仁,臨水縣主簿王,臨水縣功曹程仲,長史穆菩提,開府長兼參軍陳孝謙,開府長兼參軍□□□,平越將軍、大都督樂盟□,臨水縣功曹臺士游,臨水
14、縣正臺子文,臨水縣正吳孝伯,臨水縣功曹楊孝遠,魏郡主簿張君植,開府長兼參軍郭進賢,臨水縣功曹郭義,散騎常侍吳市賓,臨水縣正馬羅漢,臨水縣正徐羅侯”等。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中在臨水縣任職者占多數(shù),說明當時的臨水縣治離這里不遠,眾多臨水縣的官員才可能集中到這里捐款。因此,固新村(故</p><p> ?。ㄈ┍饼R臨水縣治所在的“松谷”,應即今涉縣固新鎮(zhèn)的固新村,亦即《劉進重修響堂石窟題記》中的涉縣故縣村?!对涂たh圖志》
15、卷15“磁州?昭義縣”條載:“魏黃初三年(222年)于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550)移理松釜(谷),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廢。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義?!盵5]據(jù)之可知,北齊臨水縣治在“松谷”,且由設(shè)至廢前后歷經(jīng)27年。而刻于隋開皇七年的“隋代題記”,捐資者中無臨水縣官員,可旁證隋開皇七年的臨水縣治已不在今林旺村附近,《太平寰宇記》所記臨水縣治“隋開皇七年(587)移于西戍”,可信?!短藉居钣洝肪?6“磁州?昭義
16、縣”條載:“魏黃初三年(222)于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550)移理松谷,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移理故涉城,即今涉縣是也。隋開皇七年(587)移于西戍,十年(590)移于今理。唐武德六年(623)廢,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義?!盵6]《太平寰宇記》為宋朝人撰寫,其言臨水縣治“(隋開皇)十年移于今理”,“今理”自然是指宋代的昭義縣治。與《讀史方輿紀要》卷49“彰德府?磁州?臨水城”條之“代宗廣德元年(763)薛嵩表于
17、</p><p> 由“北齊題記”結(jié)合“涉縣故縣村民劉進萬歷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題記,可推知“故縣村”為北齊臨水縣治。再結(jié)合《元和郡縣圖志》和《太平寰宇記》臨水縣治“北齊天保元年(550)移理松谷”的記載,不難推知,“故縣村”的原名應為“松谷”,隋代摩崖記事碑中“塵清石路,風韻松門”一語,應即指此。可見,關(guān)于“故縣村”曾為臨水縣治這一點,馬乃廷先生的說法基本正確,差別在于:“故縣村”為北齊臨水縣治
18、,卻非隋代臨水縣治。而申歡歡在否定“故縣村”為隋代臨水縣治的同時,連“故縣村”的得名也一概否定,則有失偏頗。 </p><p> ?。ㄋ模┥婵h復置的時間應以《元和郡縣圖志》所載之“隋開皇十年(590)”為是。而《隋書》卷30《地理中》所載之“涉,后魏廢,開皇十八年復”[8],和明嘉靖《涉縣志》所載之“后魏天賜元年(404)廢縣,并入臨水。隋開皇三年(583)復置涉縣,隸上黨郡”[9]皆誤。由于隋開皇十年臨水縣治由
19、西戍(今涉縣東北)移回了磁州滏陽縣原址(今邯鄲市峰峰礦區(qū)臨水鎮(zhèn)),客觀上為涉縣復縣提供了空間,故《元和郡縣圖志》關(guān)于涉縣于隋開皇十年(590)復置的記載可信。此外,《讀史方輿紀要》卷49和清嘉慶版《涉縣志》關(guān)于隋代復置的涉縣屬“潞州”或“上黨郡”的說法亦有誤。涉縣是在唐貞觀十七年(643)才改隸潞州的,有《元和郡縣圖志》卷15“磁州?涉縣”條為證:“涉縣,本漢舊縣,屬魏郡,因涉河水為名。晉屬廣平郡,后省。隋開皇十年,于故涉城重置涉縣,屬
20、磁州,十六年改屬韓州。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縣屬潞州?!?</p><p> ?。ㄎ澹┯伞八未净辏?92)題記”可知,“林旺”村名在宋代即已存在;結(jié)合《劉進重修響堂石窟題記》中“涉縣故縣村民人劉進見在林旺村居住”一語,似可推知,“故縣村”的得名不會晚于“林旺”。故《涉縣地名志》中關(guān)于“固新為一古鎮(zhèn),原名故縣。據(jù)考,至晚在宋代就有此村”[10]的說法,與“宋淳化三年題記”相合。 </p>&
21、lt;p> 此外,申歡歡的補釋雖訂正了《涉縣寺院》一書錄文中的大部分訛誤,但仍有部分關(guān)鍵處的訛誤未能訂正,致使文意欠通,甚至有改錯者。現(xiàn)列舉如下: </p><p> 1.“既生滅于四輪,復往來于五惑”一語,本為佛教套話,申文卻依舊錄為“既生滅于四輪,眾生來于五或”。 </p><p> 2.“會逐時遷,終隨□□”一語,《涉縣寺院》原錄文本無誤,申文反而誤改為“會遂時遷,終隨□
22、□”。 </p><p> 3.“童子獻土,長者布全”一語中的“布全”一詞,應作“布施”解,故應將“布全”錄為“布泉”或“布全(泉)”,才便于一般讀者理解,而申文對此未加注意。 </p><p> 4.“”字應作“贖”,“奉贖”為一詞組。申文訓“”為“愿”,不妥。全句應點為“但以幸奉贖,力蒙助善”,其中,“力”者,勉力也?!稘h書》卷99上《王莽傳》:“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從?!盵11
23、]“蒙”者,承繼也。漢賈誼《過秦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p><p> 5.“八字誓果”應指小乘佛教的四果位,申文將“八字”與“誓果”點破,恐失本意。同理,將“誓果”與“一乘”相連,更是明顯不妥?!斗ㄈA經(jīng)?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盵12] </p><p> 6.“瑤剎干空”當為正解,申文作“瑤剎于空”,不妥。 </p&
24、gt;<p> 7.“哈靈有識”之句,似應為“合靈有識”。 </p><p> 8.“俗逐輪風”之句無誤,申文改為“俗遂輪風”,誤。 </p><p> 附:隋代摩崖記事碑錄文 </p><p> □□□□□跡,非色非形。秘理幽玄,無言無說。暨于秦風胡俗,天人道士,識異淺深,據(jù)分利鈍。故三十七品開等級之門,十二部經(jīng)辟有空之道。然世迷三毒,俗染六
25、塵,既生滅于四輪,復往來于五惑,就令抱樸養(yǎng)生之術(shù),淮南鴻寶之論,會逐時遷,終隨□□?!跞缤荧I土,長者布全(泉),憑一念以達無生,積半善而登彼岸,游薩婆若海,坐□□□林,永事無為,長居自在。 然齊州楊王府戶曹參軍、前臨水縣正李子良,稟氣□□,□宗世雄。龍門之風,冠冕相仍。文武不墜,神彩天縱。風骨自然,類孔融而不群,似□□而卓爾。早懷大志,少負高才。恥游卿相之門,倦隨州郡之職。但風塵變俗,霜露□□,看名利如泡浮,顧形骸如電影。于是逍
26、遙風月,放曠琴書,不爭朝市之心,自得□□之趣。歸依正覺,回向菩提。遂竭資余,上為皇帝陛下、七世父母、見存眷屬,法□□主,刊營石窟。莊嚴未就,便值齊亡,玄教陵遲,屢移歲序。然大隋率云鳥之職,□□龍之書,父母天地,兄姊日月,哀百姓以君臨,救群生而作主,遂使遍垂甘露,□□□云。以開皇七年,歲在鶉首,律應蕤賓,日維丁未,但以幸奉贖,力蒙助善。因尚□□□,仍余舊所。于是磬(罄)子孫之業(yè),盡身外之資,爰命匠人,就不滿。然</p>&l
27、t;p> 玄源罕測,至理難窮。無常無我,非色非空。世隨火劫,俗逐輪風。唯應凈土,能脫樊籠。黃帝之后,將軍之裔。價重連城,名高當世。意氣孤倩,文華獨麗。為靜囂塵,來尋真諦。余基尚在,舊跡猶存。臺臨日足,剎犯云根。塵清石路,風韻松門。遙同()嶺,懸類菌。導師濟苦,醫(yī)王救疾。尚有名言,仍留圣質(zhì)。遍垂法雨,高懸慧日。碑石長存,天壤相畢。 </p><p> 朱先;長侄:孝則、孝友;息:孝才、孝密、孝粲 <
28、/p><p><b> 參考文獻 </b></p><p> [1]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涉縣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年。 </p><p> [2]馬乃廷:《涉縣史志縱橫》,方志出版社,2004年。 </p><p> [3]政協(xié)涉縣委員會,張土魁主編:《涉縣寺院》,冀出內(nèi)準字(2004)。 <
29、;/p><p> [4]申歡歡:《河北涉縣響堂石窟隋代石刻碑記補釋》,《邢臺學院學報》2008年4期。 </p><p> [5]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 </p><p> [6]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 </p><p> [7]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
30、</p><p> [8]唐?魏征、令狐德:《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 </p><p> [9]馬乃廷校注:《涉縣古志四種》,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p><p> [10]涉縣地名辦公室編:《涉縣地名志》,內(nèi)部資料,1984年。 </p><p> [11]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響堂山北齊石窟裝飾藝術(shù)研究
- 響堂山佛教石窟裝飾紋樣的分類研究
- 《敦煌石窟僧詩校釋》校補.pdf
- 響堂山北齊石窟裝飾藝術(shù)研究_12463.pdf
- 邯鄲市南響堂山石窟景觀提升設(shè)計研究
- 湖南地區(qū)石窟摩崖造像調(diào)查與研究
- 邯鄲市南響堂山石窟景觀提升設(shè)計研究_236.pdf
- 陜北宋金石窟題記內(nèi)容分析
- 淺析兩處摩崖石刻題記與“古道”的聯(lián)系
- 峰峰響堂山石窟及紙坊玉皇閣建筑研究——兼論盝頂建筑的形成.pdf
- 《宋書》校釋.pdf
- 響堂山北齊石刻經(jīng)研究.pdf
- (中醫(yī)資料)傅青主女科校釋
- 《上海佛教碑刻文獻集》校補.pdf
- 文選集釋校釋及其選學意義芻議
- 敦煌占卜文書字詞校釋
- (中醫(yī)資料)傅青主女科校釋2
- 北石窟寺第165窟帝釋天考
-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漢英對照].吳如嵩 吳顯林(校釋) 林戊蓀(英譯).
- 《文選集釋》校釋及其選學意義芻議.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