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20 屆)</b></p><p> 東中國海環(huán)流數(shù)值模擬研究</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海洋科學
2、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目錄</b></p
3、><p><b> 摘要I</b></p><p> AbstractII</p><p><b> 1 引言1</b></p><p> 1.1 東中國海環(huán)流簡介1</p><p> 1.2 影響因素3</p><p> 1.3 相
4、關(guān)數(shù)模研究現(xiàn)狀5</p><p> 1.4 本文研究簡介6</p><p> 2 數(shù)值模擬方法8</p><p> 2.1 模式的介紹8</p><p> 2.1.1 基本控制方程8</p><p> 2.1.2 初始條件9</p><p> 2.1.3 邊界條件10&
5、lt;/p><p> 2.1.4 S坐標系統(tǒng)10</p><p> 2.2 模式的配置12</p><p> 2.2.1 范圍與處理12</p><p> 2.2.2 開邊界條件14</p><p> 3 模擬結(jié)果與分析16</p><p> 3.1 外來流系20</p
6、><p> 3.1.1 東海黑潮20</p><p> 3.1.2 臺灣暖流20</p><p> 3.1.3 對馬暖流21</p><p> 3.1.4 黃海暖流21</p><p> 3.2 沿岸流系21</p><p> 3.2.1 渤海沿岸流22</p>
7、<p> 3.2.2 黃海沿岸流22</p><p> 3.2.3 東海沿岸流22</p><p> 3.2.4 朝鮮沿岸流22</p><p><b> 4 結(jié)論23</b></p><p><b> 參考文獻25</b></p><p>&
8、lt;b> 致謝27</b></p><p> 東中國海環(huán)流數(shù)值模擬研究</p><p><b> 摘要</b></p><p> 東中國海包括渤海、黃海和東海,為典型的西北太平洋邊緣陸架海。其水文特征深受海底地形、海表風應力、西邊界流、海表熱通量等因素的影響,這決定了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p&
9、gt;<p> 本文基于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三維非線性斜壓模式,考慮了海底地形、海表風應力、黑潮等因素,模擬了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其中,海表風場取自Quikscat衛(wèi)星數(shù)據(jù);海表熱通量數(shù)據(jù)來自NCEP;開邊界流速、溫度、鹽度數(shù)據(jù)來自SODA;海陸邊界采用無滑動邊界;開邊界主要采用Orlanski輻射邊界條件;暫不考慮徑流。模擬實驗大體顯示了東海黑潮、臺灣暖流、對馬暖流、黃
10、海暖流、中國沿岸流和朝鮮沿岸流的來源、路徑、分布及季節(jié)變化等情況。計算結(jié)果表明東中國海環(huán)流為一個氣旋式“渦旋”,其外側(cè)主要由東海黑潮、臺灣暖流、對馬暖流和黃海暖流組成,即為外來流系;內(nèi)側(cè)主要由中國沿岸流和朝鮮沿岸流組成,即為沿岸水流系。</p><p> 本文在模擬結(jié)果的基礎上,對一些爭議問題進行了討論。例如:臺灣暖流的來源、路徑及去向;對馬暖流的來源;朝鮮沿岸流的去向;黃海暖流的來源、路徑等。并與已有認知和實
11、測數(shù)據(jù)進行了比較。</p><p> [關(guān)鍵字] 東中國海;海洋環(huán)流;數(shù)值模擬;ROMS模式</p><p> Study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s </p><p><b> Abstract</b></p>
12、<p> The east China seas includes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donghai sea, which is a typical limbic sea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Its hydrological features are deeply effected by topography, surface wind stress, the
13、 western border flow and land runoff etc. , which also determine its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p><p> We simulated the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s, considering the seabed terrain, monsoon, k
14、uroshio etc., based on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ROMS) 3D nonlinear baroclinic model. The data of surface wind field is from Quikscat satellite; the data of heat flux is from NCEP; the data of velocity , temper
15、ature and salinity on the open border is from SODA; the boundaries of sea and land are no sliding; use Orlanski radiation boundary conditions; not consider runoff. The simulation</p><p> In this paper, on t
16、he basis of simulation results,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source and path of Taiwan warm current, the source of Tsushima warm current ,the result of Korea coastal current and the source and pat
17、h of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etc.. And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nd measured data.</p><p> [Key words] East China Seas;Ocean Circulation;Numerical Modeling;ROMS</p><p&g
18、t;<b> 1 引言</b></p><p> 中國近海傳統(tǒng)上分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區(qū)。后來有人主張將中國近海分為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兩大海區(qū),前者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后者僅包括南海。本文中所指的東中國海即包括渤海、黃海、南海,這與日本以及西方國家所謂的“東中國海”即為東海與所不同。[1]海洋環(huán)流將東中國海各個海域聯(lián)系在一起,帶動海洋中物質(zhì)和能量的循環(huán),保持海洋環(huán)境中物理、化
19、學、生物狀況的長期相對穩(wěn)定。</p><p> 1.1 東中國海環(huán)流簡介</p><p> 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十分復雜,受區(qū)域海洋環(huán)境與氣候的影響突出他,導致不同海域不同季節(jié)存在明顯的變化。正因為如此,還存在很多爭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傮w上來說,東中國海三大海區(qū)中渤海的環(huán)流最弱;黃海的環(huán)流較渤海強但比東海的弱;東海的環(huán)流最強也最穩(wěn)定。渤海的環(huán)流主要是沿岸流,受季風影響顯著。黃海的環(huán)流主
20、要有黃海暖流、黃海沿岸流和朝鮮沿岸流。東海的環(huán)流比渤、黃海更明顯,主要有黑潮、臺灣暖流、對馬暖流和東海沿岸流。</p><p> 圖2.1 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Yuan 等)</p><p> Figure 2.1 The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s (Yuan et al.)</p><p> 管秉賢等[
21、2]將東中國海環(huán)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稱為外來流系和沿岸水流系。東中國海的外來流系主要有黑潮及其分支,主要包括東海黑潮、臺灣暖流、對馬暖流、黃海暖流;而沿岸流系主要包括中國沿岸流和朝鮮沿岸流,其中中國沿岸流又可分為渤海沿岸流、黃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這些沿岸流又可進一步細化,這里不作介紹。下面就上述各個流系作一個簡介。</p><p> 黑潮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深邃,高溫高鹽等特征為其特色。因其水色
22、深藍,遠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在東海的部分,稱為“東海黑潮”,是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主干。東海黑潮基本上是東北流向,流軸常常位于海底坡度最陡處。黑潮屬于強西邊界流,具有典型的地轉(zhuǎn)流性質(zhì)。流軸上的流速平均為1m/s,最大可達1.5m/s。東海黑潮流軸、流向和流幅比較穩(wěn)定,但流速和流量卻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春、秋季強;冬、夏季弱。東海黑潮的兩側(cè)常伴隨著不同尺度的渦旋。</p><p> 臺灣暖流系指沿閩、浙近海至長江口以
23、南海域自西南流向東北的這支海流,具有高溫、高鹽性質(zhì),流向終年偏北。臺灣暖流在東海是次于東海黑潮的海流,傳統(tǒng)觀點認為它是東海黑潮的一個分支。但后來的調(diào)查研究表明,臺灣暖流的表層水夏季主要來源于臺灣海峽,而不是黑潮,冬季則主要來源于黑潮表層水;而臺灣暖流的底層水,冬夏季都來源于臺灣東北部的黑潮次表層水。臺灣暖流除冬季因偏北季風影響可能偏離外,基本上是沿著閩浙沿岸北上,總趨勢基本一致。此外,臺灣暖流的流速、流幅等也有季節(jié)的變化,通常情況下夏季
24、流速大,流幅寬;而冬季流速小,流幅窄。</p><p> 對馬暖流曾經(jīng)也被認為是東海黑潮在九州附近向北分離出的一個分支,但近年來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馬暖流并不單是東海黑潮的分支,而是東海黑潮水、東海陸架水等混合形成的。對馬暖流流速平均為0.25~0.30m/s,最大約0.5m/s,主流經(jīng)對馬海峽和朝鮮海峽進入日本海。對馬暖流也隨季節(jié)存在明顯的變化,一般夏、秋季強,冬、春季弱。</p><p&g
25、t; 黃海暖流曾經(jīng)被認為是對馬暖流的分支,但后來研究結(jié)果表明它是對馬暖流和黃、東海陸架水混合而成。黃海暖流的流速平均不到0.1m/s,相對東海的流系來說要弱得多。黃海暖流基本上沿位于黃海中央的黃海海槽北上,冬季甚至可以一直延伸到渤海。但近來研究表明黃海環(huán)流存在西移的現(xiàn)象。</p><p> 中國沿岸流是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季風和大陸徑流的影響。通常它產(chǎn)生于冬季季風的驅(qū)動,始于渤海灣西部,沿中國沿岸南
26、下。按地域不同又可進一步細分為魯北沿岸流、蘇北沿岸流、浙閩沿岸流。在冬季偏北季風作用下,魯北沿岸流經(jīng)渤海海峽南部流入黃海;同時遼東灣東岸也有南下的沿岸流。魯北沿岸流流入黃海后,匯入蘇北沿岸流,流入東海北部。冬季沿岸流流速在魯北沿岸至成山角處較大,成山角之后有所減弱,到海州灣南部又有所增大。夏季魯北沿岸流流速減小,流幅加寬,但在成山角附近流速增大、流幅變窄。東海沿岸流隨季節(jié)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偏北風作用下,長江等陸地徑流沖淡水混合浙閩沿岸流
27、向臺灣海峽西南部運動;夏季偏南風作用下,長江等陸地徑流沖淡水匯合沿岸流向東北延伸。</p><p> 朝鮮沿岸流沿朝鮮半島西岸南流,流向終年不變,但流速冬強夏弱。它與黃海暖流構(gòu)成一個弱的反氣旋環(huán)流。朝鮮沿岸流一般不強,這是因為無較大的陸地徑流入海。朝鮮沿岸流至濟州島附近后分為兩支,一支匯入黃海暖流北上,一支經(jīng)濟州海峽匯入對馬暖流。</p><p><b> 1.2 影響因素&
28、lt;/b></p><p> 海洋環(huán)境和氣候?qū)Q蟓h(huán)流體系的形成和運作起著決定性作用,對其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下面就影響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主要因素作一討論。</p><p> 圖3.1 影響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因素</p><p> Figure 3.1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east Chin
29、a seas </p><p> 東中國海是世界上最寬的陸架海之一,位于西北太平洋邊緣,呈南北狹長狀,等深線與岸線大致平行。東中國海是半封閉型海,僅僅通過幾條水道與太平洋相連,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水深變化差異大。渤海是一個近封閉型淺海,平均水深約18m,最深也只有83m,僅通過渤海海峽與外界相通。渤海海峽北起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角,南至山東半島的蓬萊角。黃海是一個半封閉型淺海,平均水深約44m,最深約140m。黃海地
30、勢較平坦,但在海區(qū)中央有一狹長海底洼地,自濟州島延伸至渤海海峽,稱作黃海海槽。東海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平均水深約370m,最深可達2719m。東海的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其西北部分屬于陸架淺海,東南部分屬于大陸坡和沖繩海槽。東海東以九州島、琉球群島和臺灣島連線為界,南至臺灣海峽。東海通過諸如臺灣海峽、蘇澳—與那國海峽、官古島—沖繩島水道及吐噶喇海峽等與其它海域和大洋進行物質(zhì)交換。</p><p> 東中國海
31、縱跨兩帶,北起溫帶,南至副熱帶,受東亞季風控制,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qū)。這導致東中國海海域四季交替明顯,氣候差異顯著。近岸的溫度主要受陸地氣候控制,東中國海北有西伯利亞冷空氣主導的西北干冷氣流控制,南有西南濕暖氣流影響。渤、黃海位于溫帶,海區(qū)冬季多偏北風,平均風速為6~7m/s。伴隨強偏北風,常有寒潮冷空氣南下,有時會引發(fā)風暴潮。春季偏南風增多,夏季盛行偏南風,平均風速4~6m/s,時有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東海跨越溫帶和副熱帶,冬季
32、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達到9~10m/s。南部海區(qū)以東北風為主,風向較穩(wěn)定。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5~6m/s,期間常有熱帶氣旋取道北上。東海大風帶位于浙閩沿海海域和臺灣海峽海域,而該區(qū)域上升流也較強。</p><p> 東中國海地處西北太平洋,其環(huán)流體系必然受到強大的西邊界流和外洋信號的影響。黑潮作為北太平洋的強西邊界流,帶來了高溫高鹽水,對我國近海環(huán)流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它是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主干之
33、一。黑潮從臺灣以東進入東海后大致沿著陡峭的大陸坡東北向流動,經(jīng)吐噶喇海峽流出東海,影響和產(chǎn)生了沿途的其它流系。</p><p> 中國大陸有許多陸地徑流注入東中國海,其大量水沙輸入導致的鹽度降低所引起的浮力驅(qū)動對東中國海環(huán)流特別是沿岸流影響很大。其中以黃河和長江的水沙輸入最為突出,而且從以往的研究經(jīng)歷來看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p><p> 此外,潮汐潮流、海表熱通量、熱鹽效益等
34、對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也有影響,在局部海洋環(huán)流研究中往往會對當?shù)亓飨诞a(chǎn)生十分重要的作用。</p><p> 綜上所述,東中國海環(huán)流上有季風驅(qū)動,下有復雜地形作用,外有太平洋強西邊界流和大洋波動傳入,內(nèi)有黃河、長江等陸地沖淡水的大量水沙輸入。綜合海底地形、海表風應力、西邊界流、陸地徑流等因素對其水文特征的影響,導致了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是相關(guān)海洋數(shù)值模擬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條件因素,也直接決定了相關(guān)模擬結(jié)
35、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p><p> 1.3 相關(guān)數(shù)模研究現(xiàn)狀</p><p> 上世紀60年代,數(shù)值模擬開始應用于海洋研究。按時間序列可以分為一維、二維、三維數(shù)值模擬三個歷史階段。中國的海洋數(shù)值模擬起步較晚,80年代開始將數(shù)值模擬應用到東中國海研究中。當時二維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已趨成熟,三維模擬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之后基于二、三維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借助于各種模式和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正壓向斜壓
36、的變化,高分辨率高強迫條件的使用,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研究得到了很大進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對于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有對東中國海整體環(huán)流體系的研究,也有只對渤海、黃?;驏|海一個或幾個的環(huán)流的研究。</p><p> 渤海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較早也較成熟。Zhao等人[3]較早地采用三維模式模擬渤海環(huán)流。黃大吉等人[4]模擬渤海冬夏季環(huán)流,結(jié)果顯示渤海環(huán)流具有風海流特征,并認為渤海海峽冬夏季水體交換都是北進南出。可是
37、,Wei等人[5]模擬卻得到了相反的結(jié)果,渤海環(huán)流冬強夏弱,夏季環(huán)流在渤海海峽處表層出現(xiàn)北出南進的相反現(xiàn)象。</p><p> 黃、東海的聯(lián)系相對比較密切,環(huán)流也比較復雜,其數(shù)值模擬研究相對較晚。Fang等人[6]模擬了黃海暖流的路徑和來源,結(jié)果顯示黃海暖流產(chǎn)生的原因不僅僅只是冬季風,它只不過在黃海暖流運動的過程中起到了強化作用,冬季黃海暖流主要來自于對馬暖流和臺灣暖流。隨著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的不斷改進,黃、東海環(huán)流
38、數(shù)值模擬更多地運用了三維模式。而三維模式也經(jīng)歷了正壓向斜壓的發(fā)展。喬方利等人[7]用三維正壓POM模式模擬黃、東海環(huán)流特征,結(jié)果與觀測結(jié)果比較符合。Kagimoto等人[8]利用三維正壓模式模擬了黑潮的季節(jié)變化,結(jié)果與觀測結(jié)果也大致相似。但是,黑潮是西邊界流,具有明顯的斜壓性,采用正壓模式對黑潮模擬的結(jié)果往往存在較大的誤差。為了進一步提高精度,三維斜壓模式被運用到東中國海環(huán)流數(shù)值模擬研究中來。王凱等人[9]運用一個三維斜壓模式模擬了渤、
39、黃、東海夏季環(huán)流。</p><p> 總的來說,東中國海的環(huán)流體系是比較明朗的,但對其中某些海流的某些問題還存在著一些爭議。比如,臺灣暖流的來源、路徑及去向;對馬暖流的來源;朝鮮沿岸流的去向;黃海暖流的來源等。下面介紹一下東中國海主要的幾個流系的研究現(xiàn)狀,這也是東中國海環(huán)流研究的熱點。</p><p> 黑潮作為北太平洋的強西邊界流,對我國近海環(huán)流具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它是東中國海環(huán)流
40、的主干。東海黑潮中游比較穩(wěn)定。黑潮的路徑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夏秋季靠近陸架,春冬季遠離陸架。李徽翡等人[10]運用了一個三維斜壓模式的模擬結(jié)果顯示黑潮從臺灣東部向北進入東海,其途徑、流速、流幅都較穩(wěn)定,流幅約為100 km。</p><p> 臺灣暖流是東海閩浙沿岸的一支邊界流,常年存在的北向流動,形成原因比較復雜,目前沒有定論,攜帶部分南海的暖水。袁耀初等人[11]的計算結(jié)果顯示臺灣暖流在29°
41、N~31°N附近轉(zhuǎn)向東,與黑潮平行流向東北,匯入對馬暖流。朱耀華等人[12]認為臺灣暖流受地形影響,流向與等深線基本一致。許多模擬結(jié)果顯示臺灣暖流上層主要來自臺灣海峽,下層則主要來自黑潮水入侵,且臺灣暖流存在季節(jié)變化。</p><p> 對馬暖流,過去認為是黑潮的分支。但后來研究發(fā)現(xiàn)對馬暖流來源于黑潮和陸架水的混合。后者得到了許多數(shù)值模擬的驗證。而Huan等人[13]認為對馬暖流來自于黑潮、臺灣暖流和
42、濟州島西部黃海水的混合。最近研究表明黑潮對對馬暖流和黃海暖流有誘引作用,地形對環(huán)流的影響也比較大,黃海暖流和對馬暖流基本上沿著等深線運動。</p><p> 黃海暖流冬季表現(xiàn)為北向的高溫高鹽水舌,夏季是否存在尚有爭議。以往有的研究認為黃海暖流是由對馬暖流分支出來,有的研究認為黃海暖流是由于風產(chǎn)生的補償流動。黃海暖流的流速非常小,目前很難直接觀測。黃海暖流的來源是黃海海區(qū)比較關(guān)注的問題,除秋季從對馬暖流分出外,在
43、其他季節(jié)黃海暖流主要來自陸架混合水流動,夏季黃海暖流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臺灣暖流的近岸分支。許多類似模擬結(jié)果顯示黃海暖流主要起源于臺灣暖流的近岸分支,而模擬得到的黃海暖流流速小于10cm/s,在夏季黃海暖流不能進入黃海。冬季在表層20m以下,黃海暖流一直向北進入黃海,并在渤海海峽北部進入渤海。</p><p> 蘇北沿岸流是黃海沿岸流,Yuan等人[14]的模擬結(jié)果表明其存在一個離岸運動,跨黃海大陸架向東南流向
44、東海。這個流動被其稱作“東海海流”。</p><p> 在未來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中,通過多重網(wǎng)格和變網(wǎng)格結(jié)合,使用更高的的分辨率;通過更加真實的海洋參數(shù)化方案,發(fā)展風—浪—流—潮相混合的模式,使用更加真實的強迫條件,使數(shù)值模擬的結(jié)果更具真實性和可靠性。屆時,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有會更加明朗清晰。</p><p> 1.4 本文研究簡介</p><p> 本文基于Reg
45、ional Ocean Mideling System(ROMS)模式來模擬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對其主要流系的起源、路徑、空間分布和季節(jié)變化等問題進行研究,之后在分析的基礎上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進行對比以得出異同點,最后得出本課題的結(jié)論。</p><p> 東中國海是中國的邊緣陸架海,而其環(huán)流體系對于東中國海的物質(zhì)能量運輸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與沉積物的遷移、污染物的分布、海洋災害的形成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甚至對海洋生物
46、的分布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海洋數(shù)值模擬方法已滲透到海洋研究的各個領(lǐng)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研究在前人基礎上采用更高分辨率的網(wǎng)格,更加真實的強迫條件對該海域進行初步數(shù)值模擬,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基礎。</p><p><b> 2 數(shù)值模擬方法</b></p><p><b> 2.1 模式的介紹</b></p><p>
47、 ROMS模式是近年來新發(fā)展起來的三維非線性斜壓原始方程模式。該模式由Rutger University與UCLA共同研究開發(fā)完成。ROMS模式作為新興的海洋模式系統(tǒng)正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尺度運動和各個領(lǐng)域中。其使用的坐標系——S坐標系能夠適當?shù)拿枋隽鲌鍪艿降匦蔚挠绊懀欢以撃J皆诖怪狈较蛏喜捎梅堑缺壤謱拥确绞?,相對采用水深等比例分層的?jīng)典模式POM來說,其溫躍層和底邊界層等這些讓人更感興趣的層面上有更高的解析度;此外,ROMS模式采用
48、新的水平壓力梯度演算,相對POM模式,其在地形變化大的區(qū)域的水平壓力梯度計算誤差累計明顯減少。此外ROMS模式還融合了亞網(wǎng)格參數(shù)化方案、生物地球化學模塊和數(shù)據(jù)同化模塊。[15]</p><p> 2.1.1 基本控制方程</p><p> 本文采用ROMS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p><p><b> ?。?)自由表面</b></p
49、><p> ?。?)水平正交曲線網(wǎng)格</p><p><b> (3)垂向S坐標</b></p><p> ?。?)M-Y 2.5垂向混合方案</p><p><b> ?。?)內(nèi)外模分裂法</b></p><p><b> (6)內(nèi)模隱式差分</b>&
50、lt;/p><p><b> ?。?)外模顯式差分</b></p><p> 鑒于東中國海屬于陸架淺海,所以首先要對ROMS模式中的基本控制方程做如下近似和假設:</p><p>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忽略海水密度差異,重力引起的差異除外;</p><p> ?。?)hydrostat
51、ic assumption,淺海的深度尺度相當于水平尺度來說非常小,所以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程可作流體靜力學近似。</p><p> 基本控制方程包括動量方程、溫度和鹽度的守恒方程、流體靜力學方程、海水的狀態(tài)方程和連續(xù)方程,其在笛卡兒坐標系( x 軸正方向為東,y 軸正方向為北,z軸正方向為垂直向上)中如下所示:</p><p><b> 動量方程:</b><
52、/p><p><b> (2.1) </b></p><p><b> (2.2)</b></p><p> 溫度和鹽度的守恒方程:</p><p><b> (2.3)</b></p><p><b> (2.4)</b>&
53、lt;/p><p><b> 流體靜力學方程:</b></p><p> (2.5) </p><p><b> 海水的狀態(tài)方程:</b></p><p><b> (2.6)</b></p><p><b> 連續(xù)方程為:&l
54、t;/b></p><p><b> (2.7)</b></p><p> 其中,代表海水參考密度,是海水的現(xiàn)場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為壓強,為柯氏參數(shù),,,,為擴散項,,,,為外力項。自由海面位于,海底地形為。是水平速度矢量,是哈密頓算子。</p><p> 2.1.2 初始條件</p><p> 為使計
55、算簡單,流速和水位的初始值一般取零,即</p><p><b> (2.8)</b></p><p><b> (2.9)</b></p><p><b> (2.10)</b></p><p><b> (2.11)</b></p>
56、<p> 溫度和鹽度的初始值取自實測資料,即</p><p><b> (2.12)</b></p><p><b> (2.13)</b></p><p> 2.1.3 邊界條件</p><p> 海表風應力的邊界條件為:</p><p><b&
57、gt; (2.14)</b></p><p><b> 海底的邊界條件為:</b></p><p><b> (2.15)</b></p><p> 假設海底摩擦力為二次摩擦定律</p><p><b> (2.16)</b></p><
58、;p> 其中,為垂直粘性系數(shù),為摩擦系數(shù)。</p><p> 2.1.4 S坐標系統(tǒng)</p><p> ROMS模式中垂直方向上采用的坐標稱為S坐標 (Beckmann and Haidvogel,1993)[15],采用隨地形非等比例分層的形式。而傳統(tǒng)的sigma坐標采用隨地形等比例分層的形式,以真實地體現(xiàn)流場受地形的影響。可以看出,S坐標比sigma坐標更為先進更為可靠。但
59、為計算方便,可以將S坐標轉(zhuǎn)化為sigma坐標。這樣不但增加了網(wǎng)格的解析度,又可減少因地形和邊界的不連續(xù)所造成的計算誤差。這樣可以更真實更準確反映出模擬對象的情況。 </p><p> S 坐標系與卡笛爾坐標系的轉(zhuǎn)換關(guān)系如下:</p><p> ,, (2.17)</p><p><b> (2.18)</b></p>
60、<p><b> (2.19)</b></p><p> 其中(θ,b)為S坐標系的設定參數(shù),其設定值分別介于0 <θ<20與0 < b <1之間。當θ=0時,S坐標便可以轉(zhuǎn)換成傳統(tǒng)的sigma坐標,并且調(diào)整參數(shù)b,則可以提高表層網(wǎng)格的解析度。</p><p> 任何物理變數(shù)G在兩坐標系下微分形式如下:</p>&
61、lt;p><b> ?。?.20)</b></p><p><b> ?。?.21)</b></p><p><b> ?。?.22)</b></p><p><b> (2.23)</b></p><p> 因此控制方程可以改寫為:</p
62、><p><b> ?。?.24)</b></p><p><b> ?。?.25)</b></p><p><b> ?。?.26)</b></p><p><b> ?。?.27)</b></p><p><b> ?。?
63、.28)</b></p><p><b> (2.29)</b></p><p> 其中 (2.30)</p><p> 垂向方向流速分量可表示為:</p><p><b> ?。?.31)</b></p><p><b> ?。?.32)<
64、;/b></p><p> 垂直方向上在自由海面(s=0)以及海底(s=-1)處的通量為0,即w( x,y,0,t)= w(x,y, 1,t)=0</p><p><b> 2.2 模式的配置</b></p><p> 2.2.1 范圍與處理</p><p> 模式水平方向覆蓋了東中國海海域,計算的海區(qū)為如
65、圖2.1中所示區(qū)域,水平分辨率為0.1×0.1(10km),網(wǎng)格數(shù)為 246×264;垂直方向上S坐標分30層,上層具有更高的精度。模擬時間為2000年至2007年。西北邊界為閉邊界,東南邊界為開邊界。</p><p> 1 海表風場取自Quikscat衛(wèi)星數(shù)據(jù)</p><p> 2 海表熱通量數(shù)據(jù)來自NCEP</p><p> 3 開
66、邊界流速、溫度、鹽度數(shù)據(jù)取自SODA</p><p> 4 海陸邊界采用無滑動邊界</p><p> 5 開邊界主要采用Orlanski輻射邊界條件</p><p> 6 時間關(guān)系,暫不考慮徑流</p><p> 圖2.1 網(wǎng)格與水深</p><p> Figure 2.1 Grid and depth<
67、;/p><p> 圖2.2 東中國海夏季溫度場</p><p> Figure 2.2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east China seas in summer </p><p> 圖2.3 東中國海夏季鹽度場</p><p> Figure 2.3 Salinity field in the east Chi
68、na seas in summer </p><p> 2.2.2 開邊界條件</p><p> 本文關(guān)于表面通量和動量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三個地方: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與大氣研究中心(NCEP/NCAR),歐洲中尺度天氣預報中心(ECMWF)和QuikSCAT衛(wèi)星(QSCAT)。</p><p> NCEP/NCAR提供了一個大氣領(lǐng)域的60年記錄。該全球同化數(shù)據(jù)結(jié)合
69、了來自地表、船舶、飛機、衛(wèi)星等的數(shù)據(jù)。Kalnay等人(1996)已對一個NCEP/NCAR40年再分析項目作了完整的說明。這個數(shù)據(jù)庫提供了1950年至2007年的海表風應力,表面熱通量、短波輻射和表面水通量(即蒸發(fā)量減去降水量)的數(shù)據(jù)資料。這些數(shù)據(jù)資料的網(wǎng)格分辨率為2.5×2.5,與衛(wèi)星數(shù)據(jù)相比,它考慮了海岸的差異。</p><p> ERA-40是對1957年9月到2002年8月氣象觀測結(jié)果的
70、再分析,由NCEP/NCAR的ECMWF. As發(fā)布。ERA-40的觀測資料來源很多。Uppala等人(2005)給出了一個關(guān)于可利用觀測數(shù)據(jù)的詳盡說明,包括其時空覆蓋范圍等。他們也對ERA-40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同化系統(tǒng)做了說明。該數(shù)據(jù)庫提供給HCS海洋模式中所使用到的分辨率為1×1的海面風應力。值得注意的是,這和NCEP/NCAR提供的風應力有所差異,主要在于它可以沿南美太平洋沿岸觀測。</p><p&g
71、t; QuikSCAT提供的風應力的分辨率為0.5×0.5,這為模擬實驗提供了一個更為正確更為真實的沿岸風應力。本文整合使用了QuikSCAT 觀測和NCEP 分析的數(shù)據(jù)資料。通過QSCAT中無數(shù)據(jù)區(qū)域的風應力的插值再現(xiàn),覆蓋了東中國海范圍,而在未取樣的區(qū)域用一個高波數(shù)成分來增加低波數(shù)的NCEP范圍,該高波數(shù)成分源于每月QSCAT的區(qū)域統(tǒng)計。與NCEP/NCAR 60年的數(shù)據(jù)相比,QSCAT的時間范圍(1999年9月至今
72、)在年際海洋差異的討論中顯得并不合適,并且它也忽略了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的強厄爾尼諾事件。因此,本文中的大多數(shù)模式實驗的隨時間變化的海表風應力由NCEP/NCAR 或 ECMWF提供。</p><p> 三維物理變量(溫度、鹽度、速度)的邊界力主要來自世界海洋圖冊(WOA)、海洋同化數(shù)據(jù)(SODA)和地球模擬海洋模式(OFES)。</p><p> WOA(L
73、evitus等人,1994)包含一個全球范圍的現(xiàn)場海洋性質(zhì)(包括海水溫度,鹽度,溶解氧、磷酸鹽、硝酸鹽等)的氣候?qū)W條件。這些變量在垂直方向上分30層的1×1的分辨率中是可利用的。因為前面沒有提供類似的海洋變量,而溫度和鹽度是海流的組成部分,假設流體受地轉(zhuǎn)效應作用(該數(shù)據(jù)集不能用于低緯海域)。</p><p> 因為模式要求在低緯海域包括一個開邊界,所以用SODA代替了WOA。SODA包含了歷史上的
74、全球海洋氣候變化對海表高度、溫度、鹽度和海流的復原。 Carton等人(2000)對該方法論進行了說明。</p><p> 地球模擬海洋模式(OFES)(Masumoto等人,2004;Sasaki等人,2004;Sasaki等人,2006)是一個漩渦解析的全球海洋模式,覆蓋范圍為75S到75N,水平分辨率為0.1×0.1(10km),垂直方向上包含54層。一個50年的自旋加速運行利用NCEP
75、/NCAR提供的氣候?qū)W平均力和恢復條件去觀察世界海洋圖冊(WOA)提供的溫度和鹽度范圍。根據(jù)該自旋加速結(jié)果可知,模式采用了NCEP/NCAR再分析的日平均溫度和鹽度通量。模式的兩次耦合是有效的,要么受NCEP/NCAR再分析提供的日平均風應力的作用(從1950年至2007年),要么受QSCAT提供的月平均風應力的作用(從1999年至2007年)。OPES的結(jié)果將被用于ROMS實驗中的開邊界力和初始條件。Sasai等人(2006)已對NP
76、ZD模式初始值和自旋加速作了說明。這為未來的ROMS-NPZD實驗提供了一種WOA的修改方法。</p><p><b> 3 模擬結(jié)果與分析</b></p><p> 模擬結(jié)果與實地觀測及已有認識大致相同。計算結(jié)果顯示東中國海環(huán)流為一個氣旋式“渦旋”,如圖3.1~3.4。其外側(cè)主要由東海黑潮、臺灣暖流、對馬暖流和黃海暖流組成,稱之為外來流系;內(nèi)側(cè)主要由中國沿岸流和
77、朝鮮西岸沿岸流組成,稱之為沿岸水流系。</p><p> 圖3.1 東中國海1月份表層流場</p><p> Figure 3.1 Surface flow field in the east China seas in January</p><p> 圖3.1為東中國海冬季1月份次表層流場分布圖。由圖可見,整個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大體上是比較清晰的。外來流系中
78、,東海黑潮、臺灣暖流、對馬暖流都比較明顯,而圖中并沒有在黃海海槽海域看到清晰的黃海暖流存在的跡象,但在偏離黃海海槽偏向蘇北沿岸不遠處,可以看到有一支向西北運動的較強的海流,這可能是黃海暖流的西移現(xiàn)象。在沿岸流系中,朝鮮沿岸流相對比較明顯,可以看到,在濟州島附近,其一部分匯入對馬暖流中,而另一部分匯入黃海的海流中。東海閩浙沿岸流和黃海蘇北沿岸流也可以在流場中看到,而黃海的環(huán)流并不明顯。</p><p> 圖3.2
79、 東中國海4月份表層流場</p><p> Figure 3.2 Surface flow field in the east China seas in April</p><p> 圖3.2為東中國海春季4月份的次表層流場分布圖。可以看到,黑潮相對比較穩(wěn)定,但路徑發(fā)生了變化。臺灣暖流得到了加強,流速流幅明顯較1月份大,一直延伸到長江口海域。在臺灣北部,有部分臺灣暖流水匯入了黑潮里。
80、而在閩浙沿岸至長江口處,臺灣暖流分幾股橫跨東海大陸架匯入黑潮。朝鮮沿岸流有所減弱。</p><p> 圖3.3 東中國海7月份表層流場</p><p> Figure 3.3 Surface flow field in east China seas in July </p><p> 圖3.3為東中國海夏季7月份次表層流場分布圖。由圖可見,黑潮依舊比較穩(wěn)定,
81、但在臺灣東部外海卻形成了一個順時針漩渦。臺灣暖流達到了最強,在與海岸線平行流至長江口外海域后大有繼續(xù)北上的趨勢。而其去向也呈現(xiàn)多樣化,除部分水體匯入黑潮外,也出現(xiàn)了臺灣暖流水向?qū)︸R暖流和黃海暖流擴充的現(xiàn)象。朝鮮沿岸流有所減弱,在圖中并不明顯。而閩浙沿岸流和蘇北沿岸流明顯增強,且與1月份時的流向相反,為沿岸北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蘇北沿岸流東側(cè),出現(xiàn)了一支東南向的海流,夾帶部分蘇北沿岸流水,有流入東海的趨勢,與黃海暖流形成一逆時針的環(huán)流,這
82、與Yuan等人(2010)的模擬結(jié)果相同,該海流被他們稱作“東海海流”。其一部分匯入到黃海暖流,另一部分匯入對馬暖流。</p><p> 圖3.4 東中國海10月份表層流場</p><p> Figure 3.4 Surface flow field in east China seas in October</p><p> 圖3.4為東中國海秋季10月份次
83、表層流場分布圖。黑潮向陸入侵比較明顯,臺灣暖流出現(xiàn)了與其他季節(jié)相反的方向,這與以往的研究得到的臺灣暖流終年向北的觀點相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沿岸流系有所增強,其中朝鮮沿岸流較為明顯,并大部分匯入黃海暖流。由圖還可以看到,黃海暖流有一個跨越黃海大陸架的運動,并分成兩支,參與蘇北沿岸流向北的運動和浙閩沿岸流向南的運動。這有點類似于“東海海流”的逆向運動,在以往的數(shù)值模擬實驗中比較少見,其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p><
84、;p> 下面按管秉賢等的說法,分外來流系和沿岸流系對本計算結(jié)果顯示出的主要流系進行分析討論。</p><p><b> 3.1 外來流系</b></p><p> 3.1.1 東海黑潮</p><p> 如圖3.1~3.4所示,黑潮對陸架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影響很大,黑潮的路徑是比較清楚的,其流量和流幅在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中都位列前茅。黑潮基
85、本沿著東海大陸坡流動。黑潮在臺灣東部流入東海后,觸及大陸架產(chǎn)生向東海大陸架的入侵并轉(zhuǎn)而向東。向陸架的入侵使一部分黑潮水擴充到臺灣暖流中,但在本計算結(jié)果中并不明顯。當黑潮到達大約124°30' E時逐漸偏向東北方向。最后主干在九州海域經(jīng)大隅—吐噶喇海峽流出東海,而部分黑潮水則流向?qū)︸R海峽,成為對馬暖流的來源之一。東海黑潮的流動深受海底地形的影響和控制,只是當流動接近吐噶喇海峽時,才偏離等深線,大部分水體在30°
86、N ,129°E附近轉(zhuǎn)向東南而流出東海。</p><p> 黑潮一年到頭比較穩(wěn)定,但夏季流幅較冬季寬,流量與流速也大。黑潮的路徑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在夏季可以看到在臺灣東部的黑潮右側(cè)存在一個明顯的順時針漩渦,而在其它季節(jié)并不存在。</p><p> 3.1.2 臺灣暖流</p><p> 如圖3.1~3.4所示,臺灣暖流除秋季都向北流動,而秋季卻出現(xiàn)了
87、向南的情況,這與以往的研究得到的臺灣暖流終年向北流的觀點相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模擬結(jié)果顯示臺灣暖流的來源主要是臺灣海峽水,而黑潮水入侵并不明顯,這主要是本文僅模擬了表層流場,而表層流場受海表風應力影響比較大。在較強的季節(jié),臺灣暖流在東海大陸架沿閩浙海岸北上,可直抵長江口外,之后轉(zhuǎn)向東北,橫跨東海大陸架,或匯入到黑潮中,或匯入到對馬暖流中,也可以看到夏季有部分臺灣暖流水匯入到黃海暖流中,這與近年來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同時,臺灣暖流也出現(xiàn)了
88、許多分支,有的向東流動,在外陸架與黑潮平行向東北流去,流幅寬廣,占據(jù)著東海中部陸架;有的橫跨東海大陸架,匯入到各種海流中去。</p><p> 有圖可知,臺灣暖流春夏季比較強,秋季次之,冬季最弱。夏季臺灣暖流大有越過長江口外海域繼續(xù)向北的趨勢,并且去向也呈現(xiàn)多樣化;而冬季就比較弱,看不到這種現(xiàn)象。</p><p> 3.1.3 對馬暖流</p><p> 對馬
89、暖流是通過對馬海峽和朝鮮海峽流入日本海的一支海流。模擬結(jié)果顯示對馬暖流具有“多源”性。它主要是來自黑潮在九州海域向北的分支和沿途攜帶的陸架混合水。夏季也有臺灣暖流的余脈匯入其中。同時,在濟州島北部,有朝鮮沿岸流匯入臺灣暖流中,冬季比較明顯,春秋季次之,夏季由于朝鮮沿岸流的較大減弱,在表層朝鮮沿岸流匯入對馬暖流的現(xiàn)象并不明顯。此外圖3.3顯示,蘇北沿岸外海一支跨越大陸架的海流也有部分水匯入到對馬暖流中。而這支海流被Yuan等人[14]稱作
90、“東海海流”。</p><p> 以上這些結(jié)果同湯毓祥等人[16]對馬暖流起源問題的模擬結(jié)果相同。由圖可見,對馬暖流路徑常年比較穩(wěn)定,而且其季節(jié)差異并不明顯。</p><p> 3.1.4 黃海暖流</p><p> 黃海暖流是黃海大陸架上唯一的外來流系。傳統(tǒng)觀點認為,黃海暖流是對馬暖流的分支,沿黃海中央的黃海槽北上。但本模擬結(jié)果顯示,黃海暖流的來源并不是單一
91、的。對馬暖流在濟州島南部分出一支,攜帶沿途陸架水,構(gòu)成黃海暖流的主要來源。而夏季,臺灣暖流的加強使其部分水可以跨越大陸架擴充到黃海暖流中,這與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相同。而圖3.3顯示,“東海海流”也有部分水匯入到黃海暖流中。本模擬結(jié)果與以往研究得到的朝鮮沿岸流對黃海暖流的影響較小的觀點不同,可能是因為本模擬結(jié)果得到的朝鮮沿岸流比較強的緣故??偟膩碚f,結(jié)果得到的黃海暖流比較弱,并沒看到黃海暖流向渤海入侵的趨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黃海暖流有一個
92、跨越黃海大陸架的運動,并分成兩支,參與蘇北沿岸流向北的運動和浙閩沿岸流向南的運動。在以往的數(shù)值模擬實驗中比較少見,其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p><p> 有圖可見,冬季黃海暖流出現(xiàn)了西移,偏離了黃海槽。夏季黃海暖流減弱,主要流向濟州海峽,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這是黃海冷水團的緣故,由于本模擬只是初步的模擬,并未涉及環(huán)流機制,所以在此不便討論。</p><p><b> 3.2
93、 沿岸流系</b></p><p> 從環(huán)流圖上還可以看出,在沿岸區(qū)域存在著較強的沿岸流系,但其有著明顯的海域和季節(jié)變化,它是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另一組成部分,下面對其進行討論。</p><p> 3.2.1 渤海沿岸流</p><p> 模擬結(jié)果得到的渤海沿岸流并不明顯,比黃、東海的環(huán)流要弱得多。黃海暖流余脈擴充至渤海海域的現(xiàn)象也并不明顯。但從圖仍可看
94、出,渤海沿岸流冬季比夏季強的趨勢。</p><p> 3.2.2 黃海沿岸流</p><p> 模擬結(jié)果顯示黃海沿岸流沿著蘇魯沿岸流動。夏季沿江蘇沿岸向北流的黃海沿岸流在34N,123E海域附近分為兩支,一支繼續(xù)沿蘇北沿岸北上;另一支轉(zhuǎn)向東南,形成“東海海流”,繼而跨越黃海大陸架向濟州島海域擴充。</p><p> 黃海沿岸流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流動方向冬
95、夏季剛好相反。秋冬季黃海沿岸流比較強,春夏季黃海沿岸流明顯減弱,這可能與季風隨季節(jié)的變化有關(guān)。</p><p> 3.2.3 東海沿岸流</p><p> 模擬結(jié)果顯示東海沿岸流沿著浙江和福建沿岸流動。東海沿岸流夏季在偏南季風的作用下,沿閩浙沿岸向北流動;冬季在偏南季風的影響下向南流動。這與冬季剛好相反,強度也較冬季減弱。</p><p> 3.2.4 朝鮮沿
96、岸流</p><p> 模擬結(jié)果顯示的朝鮮沿岸流比較強大。冬季朝鮮沿岸流沿朝鮮西海岸向南流動,至濟州島附近分為兩部分:大部分經(jīng)朝鮮海峽匯入對馬暖流中,也有一小部分匯入黃海暖流中。從圖上可以看到,朝鮮沿岸流有障礙黃海暖流向北入侵的趨勢。朝鮮沿岸流秋冬季比較強,春季次之,夏季要弱的多。</p><p><b> 4 結(jié)論</b></p><p>
97、; 本文運用ROMS模式成功地模擬了東中國海環(huán)流體系,模擬結(jié)果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主要海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季節(jié)變化,并和實測資料及已有認識基本符合。</p><p> (1) ROMS模式計算結(jié)果較好地再現(xiàn)了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特征及季節(jié)變化。外來流系比較穩(wěn)定,但臺灣暖流、黃海暖流也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沿岸流系較不穩(wěn)定,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p><p> (2) 黑潮對陸架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影響很大。黑
98、潮水向臺灣暖流擴充并不明顯。黑潮一年到頭比較穩(wěn)定,但夏季流幅較冬季寬,流量與流速也大。黑潮的路徑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在夏季可以看到在臺灣東部的黑潮右側(cè)存在一個明顯的順時針漩渦,而在其它季節(jié)并不存在。</p><p> (3) 臺灣暖流秋季出現(xiàn)了向南的流動,這與以往研究和實測相悖,有待進一步研究。黑潮入侵不明顯。其總體趨勢是冬弱夏強,夏季去向也呈現(xiàn)多樣化,匯入黑潮、對馬暖流和黃海暖流。</p><
99、;p> (4) 對馬暖流具有“多源”性。主要由黑潮水和陸架混合水構(gòu)成,西朝鮮沿岸流經(jīng)朝鮮海峽匯入對馬暖流,而夏季也有臺灣暖流的匯入,夏季還包含轉(zhuǎn)向后的“東海海流”。</p><p> (5) 黃海暖流的來源并不是單一的。對馬暖流攜帶沿途陸架水,構(gòu)成黃海暖流的主要來源。而夏季,臺灣暖流可以擴充到黃海暖流中?!皷|海海流”也有部分水匯入到黃海暖流中。朝鮮沿岸流對黃海暖流有較大的影響。模擬得到的黃海暖流比較弱,
100、并沒看到其向渤海入侵的趨勢。冬季黃海暖流出現(xiàn)了西移,偏離了黃海槽。夏季黃海暖流減弱,主要流向濟州海峽。黃海暖流有一個跨越黃海大陸架的運動,參與蘇北沿岸流向北的運動和浙閩沿岸流向南的運動。</p><p> (6) 渤海沿岸流并不明顯,比黃、東海環(huán)流弱。黃海暖流向渤海擴充現(xiàn)象不明顯。但從圖仍可看出,渤海沿岸流冬季比夏季強的趨勢。</p><p> 黃海沿岸流夏季分為兩支,一支繼續(xù)沿蘇北沿
101、岸北上;另一支轉(zhuǎn)向東南,形成“東海海流”。黃海沿岸流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冬夏季流向相反,秋冬季強,春夏季弱。</p><p> ?。?)東海沿岸流夏季在偏南季風的作用下,沿閩浙沿岸向北流動;冬季在偏南季風的影響下向南流動。這與冬季剛好相反,強度也較冬季減弱。</p><p> ?。?)結(jié)果顯示的朝鮮沿岸流比較強大。冬季朝鮮沿岸流一部分經(jīng)朝鮮海峽匯入對馬暖流中,一部分匯入黃海暖流中。朝鮮沿岸
102、流秋冬季比較強,春季次之,夏季要弱的多。</p><p> 本文僅對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幾個主要流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季節(jié)變化作了初步模擬分析,而未予以數(shù)值實驗進行機制的探討。要了解主要流系的形成機制,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數(shù)值實驗和分析。</p><p><b> 參考文獻</b></p><p> [1] 馮士筰,李鳳岐,李少菁. 海洋科學導論[M]
10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p><p> [2] 管秉賢,有關(guān)我國近海海流的若干問題.海洋與湖沼,1962,4 (3-4 ):121~141</p><p> [3] ZHAO J P, SHI M C. Numercal modeling of three-dimension characters of wind-driven currents in the Boha
104、i Sea[J]. Chinese J.Oceanol.Limnol., 1993,11(1):70-79.</p><p> [4] 黃大吉,蘇紀蘭,等.渤海冬夏季環(huán)流的數(shù)值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 1998,16(1):115~121.</p><p> [5] WEI H, WU J P, POHLMANN T. A Simulation on the Seasonal Va
105、ri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Bohai Sea[J].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of Huanghai & Bohai Sea, 2001,19(2):1~9.</p><p> [6] FANG Y,FANG G H, ZHANG Q H.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ynamic stu
106、dy of the wintertime circulation of the Bohai Sea[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inology, 2000,18(1):1-9.</p><p> [7] 喬方利,袁業(yè)立,等.黃海和東海環(huán)流數(shù)值研究[J].水動力學進展,1998,A13(2):244~254.</p><p> [8]
107、 KAGIMOTO T, YAMAGATA T.Seasonal transport variations of the Kuroshio:An OGCM simul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1997,27(3):403~418.</p><p> [9] 王凱,馮士笮,施心慧.渤、黃、東海夏季環(huán)流的三維斜壓模型.海洋與湖沼,2001,32 (6):5
108、51~560</p><p> [10] 李徽翡,趙保仁.渤黃東海夏季環(huán)流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科學,2001,(1):28~31.</p><p> [11] 袁耀初,蘇紀蘭,鄭松筠.東海1984年夏季三維海流診斷計算[C]∥黑潮調(diào)查研究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杜,1987,45~53.</p><p> [12] 朱耀華,方國洪.陸架和淺海環(huán)流的一個三維正壓
109、模式及其在渤黃東海的應用[J].海洋學報,1994,16(6):11~26.</p><p> [13] HAN D, HOU Y J, WEI Z X, et al.Study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winter-time circulation in the eastern China seas[J]. Chinese Journa
110、l of Oceanology and Liminology, 2004,22(4):327~334.</p><p> [14] Dongliang Yuan,Ya Hsueh.Dynamics of the cross-shelf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in winter[J].Deep-Sea Research II.2010,1~1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0442.東中國海環(huán)流特征的數(shù)值模擬與分析
- 東中國海自適應數(shù)值模型及環(huán)流數(shù)值研究.pdf
- 65132.冬季東中國海環(huán)流及中尺度渦旋數(shù)值模擬
- 東中國海環(huán)流與混合的研究.pdf
- 62726.東中國海環(huán)流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及動力機制研究
- 37533.東中國海潮汐和環(huán)流的數(shù)值模擬
- 東中國海環(huán)流及其相關(guān)動力過程的模擬與分析.pdf
- 東中國海物理環(huán)境長期變化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pdf
- 東中國海拉格朗日環(huán)流的分階模擬與斜壓調(diào)整.pdf
- 東中國海潮流三維數(shù)值模擬與分析
- 東中國海海表熱通量的計算與分析【畢業(yè)論文】
- 33614.全球海洋潮汐同化模擬及東中國海潮流對環(huán)流作用研究
- 海平面變化對東中國海潮波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pdf
- 東中國海熱通量及熱收支變化研究.pdf
- 59365.東中國海海洋動力環(huán)境要素的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
- 海洋背景磁場數(shù)值模擬及東中國海上層海流磁場分布.pdf
- 冬季低頻風對東中國海能量的輸入.pdf
- 東中國海紫外漫射衰減系數(shù)遙感反演方法.pdf
- 基于多源遙感數(shù)據(jù)的東中國海溢油識別.pdf
- 東中國海紫外漫射衰減系數(shù)時空分布特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