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p><p><b> 目 錄</b></p><p><b> 摘要1</b></p><p> Abstract.1</p><p><b> 前 言2</b></p><p>
2、 一、流動中的人口2</p><p> (一)農民工身份的演變及特征2</p><p> ?。ǘ┤丝诹鲃有纬傻脑?</p><p> ?。ㄈ┤丝诹鲃訋淼挠绊?</p><p> 二、當前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4</p><p> ?。ㄒ唬┊斍俺鞘辛鲃尤丝诘默F狀4</p>
3、<p> ?。ǘ┊斍俺鞘辛鲃尤丝诠芾淼默F狀5</p><p> ?。ㄈ┊斍俺鞘辛鲃尤丝诠芾碇写嬖诘膯栴}5</p><p> 三、完善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建議6</p><p> ?。ㄒ唬┛s小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權利差異6</p><p> ?。ǘ┩晟屏鲃尤丝诘木蜆I(yè)與居住管理7</p><p>
4、 (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8</p><p> ?。ㄋ模┌l(fā)展農村經濟,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差距8</p><p><b> 四、結束語9</b></p><p><b> 參考文獻9</b></p><p><b> 后 記10</b></p><
5、;p><b> 城市外來人口管理</b></p><p> [摘 要] 隨著經濟持續(xù)快速穩(wěn)健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之間的發(fā)展差距也越來越明顯,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作為吸納大量外來人口的主體城市,在人口管理中起著核心主導作用。但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強、流量大、區(qū)域跨度大等特點給城市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帶來了難題。如何妥善的解決城市流動人口問題,事關工業(yè)化的質量、城
6、鎮(zhèn)化的質量,甚至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p><p> [關鍵字] 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戶籍改革</p><p> Native Population and Management</p><p>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sustained, rapidly and robustly develop,
7、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ore obvious,a large number of population in rural come into urban has became a tend. As the principal city to absorb a large
8、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playing a central leading role in population management.But 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a strong liquidity, large-scale regional span which has brought problems to the city's management<
9、;/p><p> 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 Security;Census Reform</p><p><b> 前 言</b></p><p>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數量由657萬上升至2.4億,甚至遠遠超出了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總量。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已經創(chuàng)下了
10、人類歷史上人口流動的最大規(guī)模。經濟發(fā)展的不均衡無疑是導致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導致了東西部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差距較大,因此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趨勢,流動人口主要向東部沿海地區(qū)、中西部中心城市集中。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有利也有弊,它在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由于城市現有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缺乏有效的協調運作機制,給城市的發(fā)展帶來了難題。本文從農民工身份演變
11、入手,對人口流動的形成原因、現狀、影響以及城市對流動人口的管理現狀逐一分析,并提出當前城市在流動人口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p><p><b> 一、流動中的人口</b></p><p> 流動人口的內涵十分豐富,通常意義上的流動人口是指短時間的離開常住地,在其他地區(qū)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可以說是短暫的遷移人口。也可以這樣理解,流動人口是在當前的地區(qū)
12、居住,沒有居住地戶口的人。流動人口包含各類用人單位的集體和個人,如建筑工地的工人、工業(yè)園區(qū)的工人、高等院校的外地生源和在校內做工的外地人,同時也包括在社區(qū)散居的外來人口。在大量的流動人口中,人口數量所占比例最大的以及流動性最強的無疑是“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這個龐大的群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必然產物。</p><p> ?。ㄒ唬┺r民工身份的演變及特征</p><p> 農民工是指戶籍是
13、農業(yè)人口,以勞動力的形式到鄉(xiāng)以外地方流動就業(yè)。在并沒有完全擺脫農民身份的前提下,便開始有了工人的社會職業(yè),是還沒有被認可的產業(yè)工人,和工人有著很大的差異,有著不同于工人的自身特點。這是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yè)和社會身份。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沒有明確所謂的“農民工”到底是農民來做工,還是來自農村的民工,因此給這一群體戴上“農民工”的帽子并不十分恰當。</p><p> 對農村勞動力在城鄉(xiāng)之間的流動有過
14、很多稱謂,如“民工”、“盲流”、“農村流動人口”、“城市外來人口”等。在毛澤東時代,農民被視為文化落后、思想保守,是現代化過程中迫切需要接受現代文明洗禮的一群。而“盲流”一詞帶有強烈的歧視色彩。顧名思義,盲流就是盲目的流向城市。195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當時農村人口總數為2251萬,從1949-1950年,每年的遷移總量至少為480萬(遷移的定義包括了更換居所),這相當于1950年農村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文革”期間,1700萬青年上山下
15、鄉(xiāng),城市勞動力短缺,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出現了一個新的浪潮。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通訊》首次出現“農民工”一詞,由于農民在工業(yè)化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得農民成為綁在土地上的二等公民。</p><p> 從農民工身份演變過程中不難看出,這一特殊群體的最大特點就是規(guī)模大、流動性強。除此之外,還具有增長迅速、分布面積廣卻不平衡、就業(yè)率極高等特點。</p><p> 改革開放以前,全
16、國流動人口非常少,但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迅猛發(fā)展,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也急劇上升,“民工潮”此起彼伏,到90年代末,流動人口已經突破7000萬人。如此大規(guī)模的流動人口,分布范圍很廣,但呈現出了不均衡的特點。從其分布的地域看,東部沿海占有一半的比例,中西部地區(qū)分布則較少。由于農民進城務工,大多數是從事城市基礎建設,或者從事又臟又累的行業(yè),只需出力即可,因此就業(yè)率極高。</p><p> ?。ǘ┤丝诹鲃有纬傻脑?/p>
17、</p><p> 大量的農民進城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觀因素導致的,因此農民進城務工并不是盲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p><p> 1.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城的加快,是人口流動產生的基礎</p><p> 人口流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又帶動了城市化的進程,農村開始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由于城鄉(xiāng)之間缺乏有機的結合,剩余勞動力不斷的涌入城市
18、,人口流動量明顯增加。目前人口流動的格局主要是向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和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集中地區(qū)流動,向著能夠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的地區(qū)流動。</p><p> 2.社會生產方式的變更,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人口流動產生的前提</p><p> 人口流動與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社會生產方式有密切的聯系。經濟發(fā)展水平受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而人口流動的基礎是社會經濟的發(fā)
19、展,因此,人口流動必然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生產力從第一產業(yè)中解放出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又為人口的流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p><p> 3.城鄉(xiāng)間以及區(qū)域間的貧富差距,是產生人口流動的根本原因</p><p> 貧富差距自古就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貧富差距鮮明的寫照。改革開放初期,城鄉(xiāng)間發(fā)展差距明顯縮小,但隨著社會生產力以及經濟的快速
20、發(fā)展,城鄉(xiāng)差距反而被拉的更大,農村的發(fā)展遠遠被甩在后面。1984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為1.7:1,1992年為2.6:1,到了2005年已經擴大到5.1:1。反觀這段時間的人口流動規(guī)模,從70年代末到改革開放初期猛增2135萬人,90年代已經達到7000萬人,到了2007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已有1.5億人次。從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和流動人口流動規(guī)模的對比不難看出,貧富差距才是導致人口流動的最根本原因。</p><p>
21、4.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促使了人口流動的形成</p><p> 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經濟形式,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經濟結構,是較發(fā)達的城市和工業(yè)與落后的農業(yè)農村共存的經濟結構。這種經濟結構通過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一系列具體制度,諸如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養(yǎng)老等制度,使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分離,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和待遇。隨著經濟體制以及戶籍制度的改革,城鄉(xiāng)關系出現了松動,為農民進城提供了條件。&l
22、t;/p><p> ?。ㄈ┤丝诹鲃訋淼挠绊?lt;/p><p> 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對于城市來講既是有利的又有很大的壓力,同樣對于農村也是利弊共存。除了對城市和農村的雙重影響外,對于社會的經濟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影響。</p><p><b> 1.對城市的影響</b></p><p> 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首先
23、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彌補了一些特殊工種的不足,緩解了城市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絕大部分的農村勞動力在城里從事的多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部門的運輸、服務行業(yè)等,農村人口進城是對這些行業(yè)勞動力的有效補充;其次,能夠有效促進城市第二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為城市建筑、商業(yè)、飲食等行業(yè)的發(fā)展是有利的刺激。</p><p> 同時,龐大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城市對于流動人口的管理難度加大,城市
24、的治安、就業(yè)等更是一種挑戰(zhàn)。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失調,城市資源的供應緊張,城市人口過度聚集,城市規(guī)模擴大的同時,涌現出了諸如高房價、交通擁擠、環(huán)境問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城市發(fā)展問題。</p><p><b> 2.對農村的影響</b></p><p> 農村勞動力大量遷移,流入城市,首先對于農村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作為農村的有效勞動力,社會主
25、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卻向外流入城市,使農村的建設和發(fā)展失去了有利的保障;其次,農村人口在城鄉(xiāng)間的流動,同樣影響了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民外出打工,除了部分民工外出周期短,有季節(jié)性返鄉(xiāng)的規(guī)律外,絕大多數的人群外出打工周期性非常長,這樣很不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導致農業(yè)發(fā)展后勁不足;再次,對于農民本身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對農業(yè)和農村的影響。農民外出打工,雖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經濟條件,增強了民主意識,卻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留守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留守兒童
26、的教育問題、家庭組建問題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必然會導致農民離土離鄉(xiāng)卻不離貧的結局。</p><p> 3.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p><p>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戶籍制度、就業(yè)體制等逐步瓦解,人口流動的總體水平變得更頻繁,總體流向是從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向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流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流動人口中素質較高的人,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特長和優(yōu)
27、勢,在流動人口規(guī)模和速度增加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質量。流動人口素質的提升,對加速社會經濟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有著重大的推動意義。人口流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生產力與產出效率的大幅提升,彌補了城市勞動力的不足,滿足了城市發(fā)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加速了城市化發(fā)展進程。</p><p> 同時,人口的大量流動,對原有的社會秩序也是一種沖擊,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不同地區(qū)的流動人口,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很容易發(fā)生矛盾
28、,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對聚居區(qū)的社會治安和社會穩(wěn)定造成沖擊,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p><p> 二、當前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p><p>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2.6億,如此龐大的群體如何管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城市作為人口流動聚集的主體,在管理和服務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p><p>
29、(一)當前城市流動人口的現狀</p><p>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大增加,開始大規(guī)模的涌入城市,城市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與速度空前發(fā)展,在二元經濟體制的束縛下,鄉(xiāng)村人口急于擺脫農民的身份,轉變?yōu)榉寝r業(yè)人口,出現了人口城市化的高潮。到了2000年,國家對農業(yè)政策進行調整初見成效,使得農村人口對土地的依賴性增強,更多的農村人口依附在土地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影
30、響范圍逐步擴大到中西部地區(qū),加快了中西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為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同時,城市出于自身原因對外來人口的就業(yè)限制,抑制了流動人口的增長速度,使流動人口出現緩慢增長的趨勢。</p><p>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制定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fā)、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等一系列宏觀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了中東部發(fā)達地區(qū)與其他欠發(fā)達地區(qū)互補發(fā)展,共同繁榮。與此同時,工業(yè)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進程加速發(fā)展,使得農村人口
31、又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流動,城市人口流量的迅猛增多,規(guī)模不斷擴大。如此巨大的流動人口進入城市以及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也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p><p> ?。ǘ┊斍俺鞘辛鲃尤丝诠芾淼默F狀</p><p> 流動人口管理是我國社會管理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做好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不僅關系到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以及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更關系到
32、社會穩(wěn)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當前的流動人口管理模式總的來說呈現放松的管制狀態(tài)。首先進行的是體制改革。隨著諸多社會問題的暴露,流動人口的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加強和完善,已經在戶籍管理和區(qū)域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已經取得明顯進展。其次,流動人口管理以涉及計劃生育和治安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目前城市對于流動人口管理涉及的主要有公安機關、計生部、居住地的社區(qū)委員會、勞動局等部門,以行政管理為主要形式。計劃生育管理以國家頒布的《流動人
33、口計劃生育辦法》為主要依據,針對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情況,以各地區(qū)相關管理條例為輔,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提供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治安管理主要針對違法犯罪情況、房屋租住管理、暫住證管理等,以身份證管理和暫住證管理為主要手段,以戶籍所在地和人口居住地為管理依據,實行流動人口動態(tài)與靜態(tài)綜合管理制度。</p><p> ?。ㄈ┊斍俺鞘辛鲃尤丝诠芾碇写嬖诘膯栴}</p><p> 在社會主義市場
34、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規(guī)模的流向城市,對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務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因此,城市在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雖然制定了很多的管理政策,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p><p> 1.管理理念落后導致群體間的地位不平等</p><p> 當前的城市流動人口管理過程中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落后導致在問題出現后才想到解決辦法,缺乏有效合理的預警機制,不能對
35、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很好的估計。管理首先要有明確的定位,特別是對農民工身份的認識,農民工不僅僅是城市建設者,也是城市產業(yè)化工人。雖然是外來人口,但作為城市新市民,就要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待遇和服務,特別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和子女的受教育權不能受到歧視。城市居民與外來人口在相互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新老市民應該相互理解,互助合作,消除心理上的障礙。而現實并非如此,城市居民處處小心提防外來農民工,農民工把自己當成是進城務工的打工仔,不能
36、很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活環(huán)境中。因此,城市居民與流動人口之間相互排斥、相互抵制的情緒高漲,兩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對城市的管理和服務必然產生負面的影響。</p><p> 2.管理制度、政策不到位使流動人口的就業(yè)與居住遭遇瓶頸</p><p> 我國對于流動人口的管理主要以戶籍制度管理為主要的管理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這種制度把戶口劃分為農業(yè)人口和非農業(yè)人口,市場經濟體制
37、與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管理模式對控制城市流動人口的數量、規(guī)模,減輕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壓力以及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的影響。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經濟體制的順利轉型,這種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經濟體制對于流動人口管理的要求,舊的管理模式顯然已經落伍,使城市外來人口變成了城市“邊緣人”。同時,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法律方面的保護,這也成為城市外來人口被侵權屢見不鮮的原因。</p><p&g
38、t; 3.管理機制存在缺陷</p><p> 目前我國對于流動人口的戶籍管理還沒有形成綜合管理體系,當前的管理體系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色彩,更多的是側重行政管理,管理效率低下,城市管理過程中主體不清、職責不明等問題暴露的更加明顯。這種以治安管理和戶籍管理的靜態(tài)管理模式使各部門間的管理協調難度加大,處于被動的管理狀態(tài)。城鄉(xiāng)間的管理缺乏有效的連接,城鄉(xiāng)管理都是從本身的角度出發(fā),不但出現了不必要的重復工作,
39、也出現了管理“真空區(qū)”,也就是管理漏洞。同時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系統(tǒng),對流動人口的動向缺乏更多的了解。雖然近年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對流動人口加強了管理,但其管理模式、方法、手段較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還是比較粗淺和滯后。</p><p> 三、完善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建議</p><p> 通過對當前我國流動人口管理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堅持“以人為本,
40、服務為先”的服務型政府正在形成,作為城市流動人口的管理主體,首先要對當前的形勢有清楚的認識,然后制定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措施,形成綜合管理體制。針對以上問題,要對相關的管理漏洞進行完善。</p><p> ?。ㄒ唬┛s小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權利差異</p><p> 我國在過去幾十年都立足于建立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實行以經濟為主的趕超式的發(fā)展戰(zhàn)略,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
41、構模式。由于長期受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的限制,流動人口被視為城市的弱勢群體,無法享受到與城市人口同等的福利待遇,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自身的權益,都受到了不該有的歧視。大量的流動人口既然已經居住在城市,就應該享受到基本的社會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務,總的來說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p><p><b> 1.政治參與權利</b></p><p> 根據我國憲
42、法和選舉法的規(guī)定,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參與權,不因人口的居住行止而改變,無論是流動人口還是常住居民,只要年滿18周歲,都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然而,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空間范圍,流動人口只能在戶籍所在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排斥了其在居住地行使權利。按照選區(qū)選舉的方法,流動人口也是被排斥在外的。居住地的人民代表對流動人口的作用影響遠大于戶籍所在地的人民代表。因此,選舉法應該對特別情況
43、加以說明,保證其權利的行使能夠維護切身的利益。</p><p><b> 2.社會經濟權利</b></p><p> 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主要包含勞動權利、勞動者的休息權以及就業(yè)、養(yǎng)老、失業(yè)救濟和醫(yī)療保障在內的社會福利待遇。由于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差異,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期遺留下的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福利待遇,使當前流動人口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與城市居民間還存在很大的
44、差異,流動人口的就業(yè)保障還沒有被完全納入地方政府的就業(yè)保障范圍之內,大大減少了流動人口的就業(yè)機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保障對象以具有本地戶籍的人口為主,很難顧及到流動人口。因此,要加強社會經濟方面的保障性立法,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流動人口勞動就業(y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縮小城鄉(xiāng)間的經濟差距。</p><p> 3.加強文化教育立法</p><p> 這一方面的立法主要針對流動人口中的兒童失
45、學現象。根據相關的法規(guī)規(guī)定,流動中的兒童到了入學年齡,可以在居住地申請借讀。然而現實中的地方政府保護主義嚴重,以戶籍為借口,限制了適齡兒童進入正規(guī)學校接受教育,剝奪了部分適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利,造成了許多流動人口中兒童失學。從制度層面說,外來人口的子弟已經獲得的待遇相比以前好了很多,不但許多學生進入公立學校,留在民工學校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很多政府的補貼。眾所周知,接受教育不僅是我國公民的權利,也是必須履行的義務。當前的立法中還不具備完整的
46、針對流動人口中兒童接受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應該在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增加流動兒童入學的保障性政策法規(guī),鼓勵其進入學校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這也是提高流動人口素質的必要性措施。</p><p> ?。ǘ┩晟屏鲃尤丝诘木蜆I(yè)與居住管理</p><p> 規(guī)模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進城市,給城市對流動人口的居住與就業(yè)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改善當前流動人口的就業(yè)與居住管理,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47、p><p> 1.構建統(tǒng)一的城鄉(xiāng)就業(yè)服務和培訓體系</p><p> 當前中國正處在城鄉(xiāng)就業(yè)矛盾突出的時期,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對勞動力就業(yè)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著沉重的就業(yè)壓力。因此,在城鄉(xiāng)間建立統(tǒng)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就業(yè)服務和培訓,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立體職業(yè)技能培訓,擴大城鎮(zhèn)的就業(yè)面,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打破城鄉(xiāng)間、地區(qū)間的就業(yè)壁壘,實行城鄉(xiāng)間勞動力的平等就業(yè),與
48、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業(yè)政策,將流動人口的就業(yè)管理與服務納入正規(guī)軌道,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管理。</p><p> 2.加強流動人口的教育培養(yǎng)</p><p> 鑒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不高,在城市中大多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而且是充當廉價的勞動力,是制造業(yè)工人的主要來源。只有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yōu)勢,為經濟的
49、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積極開展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不但能增強流動人口進城后的自我生存能力,更能提高就業(yè)率。</p><p> 3.加強流動人口的住房保障 </p><p> 當前我國的住房保障主要面向中低收入群體,已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的供應體系,在這一供應體系的基本框架下,為了解決住房保障問題,要從財政、金融和土地三方面制定政策。財政政策側重于
50、撥款補貼和減免稅收,從而刺激經濟適用房的建造和消費;金融政策主要通過對貨幣的調控,提供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解決流動人口等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土地政策是為了實現住房保障目標,對土地的供應量、使用等實行優(yōu)惠和調控。</p><p> 另外,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實行公房市場化改革,以住房合作社建房,政府對合作社進行扶持,減免稅收或津貼資助或解決部分貸款資金。目前,住房合作社在國外已經被視為解決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的
51、最佳途徑之一。</p><p> (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p><p> 當前許多省市地區(qū)都采用居住證的戶籍管理模式,但居住證所承擔的服務功能弱,根本不能滿足與戶籍人口同等的福利。據計算,我國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均福利相差33萬元,毫無疑問,正是當前的戶籍制度管理模式造成的后果,隨著各種社會問題的暴露,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p><p> 1.采
52、用城市帶動農村,有序的推進改革</p><p> 戶籍制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很難做到城鄉(xiāng)一步到位,要循序漸進。城市的發(fā)展基礎較農村要濃厚,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應該先從城市開始,逐步向農村滲透。一般情況下,越是較大的城市,政府管理的復雜性越高,管理難度越大,戶籍準入的門檻要求就越高,并不是城市越大,就越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要在全國范圍內宏觀實現城市化,逐步推進農村城鎮(zhèn)化,最終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p>
53、;<p> 2.改革城鄉(xiāng)戶籍制度,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p><p> 戶籍只是一種簡單的身份登記,本不應該成為限制人們對地區(qū)、職業(yè)等的自由選擇。城鄉(xiāng)間的人口流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長期以來的二元戶籍制度嚴重阻礙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因此,要實行城鄉(xiāng)一元化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在現有的戶籍制度基礎上,建立新層次的戶籍制度,將在城市居住超過一定年限的外來人口轉為本地常住居民,流出地自動取消其在當地的戶
54、口,實現戶籍轉移。這種方式與當前城市實行的暫住證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對于人戶分離的管理很有作用。</p><p> ?。ㄋ模┌l(fā)展農村經濟,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差距</p><p> 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是城鄉(xiāng)間人口流動的根本原因。城市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減小流動量。城鄉(xiāng)差距主要有事實上的經濟差距和制度差距,經濟差距才是產生人口流動的最根本原因。因此,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主要從縮小經濟差距入手。</
55、p><p> 1.城市堅持“引進來,走出去”</p><p> 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引進來”是指城市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出工出力,從側面刺激農村的經濟發(fā)展。在城市引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的同時,政府也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è)工廠“走出去”,將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轉向農村,在農村發(fā)展第二產業(yè),以工業(yè)帶動農業(yè)發(fā)展,使多余的勞動力留在本地,這樣農村人口不用離土離鄉(xiāng)
56、也能發(fā)家致富。</p><p> 2.加快農村城鎮(zhèn)化、農業(yè)產業(yè)化建設</p><p> 加大對農村財政補貼的力度,調動農業(yè)和非農業(yè)的生產積極性,充分發(fā)展農村現有經濟。優(yōu)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非農業(yè)生產,非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能夠很好的吸收農業(yè)生產的剩余勞動力。調整農村經濟政策,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縮小了城鄉(xiāng)間的經濟差距,必然會減小人口流
57、動量,管理難度也將減小。</p><p> 另外,城鄉(xiāng)間制度差距的縮小,也有利于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制度差距上也就是上文中所說的經濟制度、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差距。</p><p><b> 四、結束語</b></p><p> 人口流動能夠促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發(fā)展,加快我國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然而,當前我國對于流動人口的管理尚處在探索和過渡的階
58、段,一些理論、保障性制度等還不完善,沒有形成綜合管理體系,制約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在推進法制化的同時,要加強宏觀的調控,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城鄉(xiāng)戶籍制度,大力發(fā)展城鄉(xiāng)經濟,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盡快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走科學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線,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p><p><b> [參考文獻]</b></p><p> [1]Rachel Murphy,I
59、reland.How migrant labo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34—135</p><p> [2] D. Gale Johnson,America.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J].America.Springer Netherlands,19
60、95(4):49—58</p><p> [3] 崔永春.當前我國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對策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8:8</p><p> [4] 石宏偉.中國城鄉(xiāng)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71—81</p><p> [5] 邱子邑,謝平,周方亮.人口流動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咸寧:人口學刊,200
61、4(1):47—52</p><p> [6]樊??。覈鲃尤丝诠芾眢w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13—14</p><p> [7]馬純紅.農民工閑暇生活與城市社區(qū)建設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271—284</p><p> [8]石宏偉.中國城鄉(xiāng)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3
62、4—252</p><p> [9]閻青春.社會福利與弱勢群體[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15—116</p><p> [10]熊易寒.城市化孩子:農民工子女的身份產生與政治社會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2</p><p> [11]王佃利,張莉萍,高原.現代市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82—18
63、5</p><p> [12]陸益龍.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29—460</p><p><b> 后 記</b></p><p> 論文準備及寫作是一件艱難而有意義的事,現在終于如愿完成,心情無比的激動?;叵肫鸫髮W四年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既有辛酸又有無限的樂趣,可以把畢業(yè)論文的寫作看做對大學學習
64、成果的考察,看做進入社會的起點,大學生涯的終點。</p><p> 在此,非常感謝張老師在論文寫作期間的悉心指導,特別是在論文修改過程中提出寶貴的意見。張老師是個比較認真負責的指導老師,能夠在他的麾下學習,是我莫大的榮幸。當然,要感謝的還有教我們知識的老師,包括前公共管理學院的老師、輔導員,現管理學院的各位老師、各位輔導員,你們辛苦了!</p><p> 正所謂“課堂小天地,人生大舞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論城鎮(zhèn)外來人口管理.pdf
- 城市外來人口犯罪現狀及對策探討
- 北京市外來人口租賃合同
- 北京外來人口特征及遷移原因分析
- 突出融入融合推動外來人口市民化
- 社會轉型期我國城市外來人口管理研究.pdf
- 晉江外來人口市民化研究.pdf
- 外來人口犯罪的成因和對策研究.pdf
- 晚婚群體在增加外來人口占比大
- 檢察機關參與外來人口管理的實踐思考
- 后城鄉(xiāng)分割時期北京外來人口收入分析
- 外來人口聚集地區(qū)公共服務支出研究
- 近代早期倫敦外來人口問題研究.pdf
- 晚婚群體在增加外來人口占比大
- 晚婚群體在增加外來人口占比大
- 基于社區(qū)參與的外來人口管理模式研究.pdf
- 試析銀川市外來人口犯罪情況
- 淺議外來人口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 城鄉(xiāng)戶籍身份對外來人口收入的影響分析
- 中國超大城市外來人口流入與空間分布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