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東極島潮間帶貝類生態(tài)學研究【畢業(yè)設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設計</b></p><p><b> ?。?0_ _屆)</b></p><p>  舟山東極島潮間帶貝類生態(tài)學研究 </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水產養(yǎng)

2、殖學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目錄</b>&l

3、t;/p><p><b>  引言1</b></p><p><b>  1方法1</b></p><p>  1.1 確定調查的采樣的站點1</p><p>  1.2 定性采樣1</p><p>  1.3 定量采樣2</p><p>  1

4、.4 整理樣品2</p><p><b>  2結果與分析2</b></p><p>  2.1東極島貝類種類組成2</p><p>  2.2 廟子湖采集點4</p><p>  2.3 青浜島采集點4</p><p>  2.4 葉子島采集點(夏季)5</p><

5、;p>  2.5 水平分布5</p><p>  2.6 垂直分布6</p><p>  2.7 季節(jié)變化7</p><p><b>  3 討論7</b></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b>  參考文獻8</b></

6、p><p>  附錄錯誤!未定義書簽。</p><p>  摘要:本實驗在2010年春夏秋3季通過對東極島不同季節(jié)和地區(qū)的貝類種類的采集,分析潮間帶種類的組成及時空分布的規(guī)律,在本次實驗中巖礁潮間帶貝類的種類隨著開放程度從高潮帶向低潮帶,貝類的種類數增加,即高潮帶最少,中潮帶次之,低潮帶最多。在整個潮間帶,雖然棲息密度中潮帶是最大的,但是低潮帶的貝類生物個體偏大,所以生物量由高潮帶向低潮帶整

7、體的生物量是呈遞增的趨勢的。東極島的青浜島,廟子湖兩個采集點的各個潮帶的種類明顯受浪擊度影響較大。 </p><p>  關鍵詞:舟山東極島;貝類;潮間帶;生態(tài)調查 </p><p>  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

8、I collected shellfish species in the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of 2010 on Dongji Island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regions,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of intertidal specie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w

9、, in this experiment in the intertidal shellfish reef With the type of openness from the high tide to low tide with a bel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hellfish species, which climax with the least, in the tidal zone, foll

10、owed by low tide with the most</p><p>  Key words: Dongji island of Zhoushan;shellfish;Intertidal;Ecological survey引言</p><p>  東極地理位置獨特,屬于中街山列島,位于舟山群島東部,距沈家門45km,擁有大小28個島嶼和108個巖礁。島外12n mile就是公海。

11、東極的廟子湖、青浜、黃興、東福山為4個住人島。 在國內對于寧波地區(qū)的生態(tài)調查研究有不少,有研究舟山潮間帶生態(tài)情況的(蔡如星等,1990,1991;朱四喜等,2005),也有研究象山港-三門灣潮間帶生態(tài)狀況的(邵曉明等,1996,1996),再如中街山列島軟件動物種類組成及資源開發(fā)利用建議(吳常文,王志錚,1997)中對牡蠣,馬蹄螺,荔枝螺,貽貝、嫁?、角嶸螺、長蛸等8種該區(qū)主要經濟種的情況進行了分析。</p>

12、<p>  但是作為舟山群島的一部分,國內還沒有對東極島貝類的系統(tǒng)的調查,所以我希望這次貝類生態(tài)調查可以做為以后的調查調研一份參考資料。東極島潮間帶的貝類在水平分布上與地質、溫度、海洋開敞程度和海流有關,垂直分布與潮汐和海岸開敞程度有關(尤仲杰等,1988)。本實驗通過對東極島不同季節(jié)和地區(qū)的貝類種類的采集,分析潮間帶種類的組成及時空分布的規(guī)律。</p><p><b>  1方法</b

13、></p><p>  1.1 確定調查的采樣的站點</p><p>  在東極島各個采集點的潮間帶設立幾個合理的斷面,而斷面的中站點的多少根據生物的變化和地質的變化而確定。潮區(qū)劃分參照《海洋調查規(guī)范》(2007), 高潮區(qū)分2個亞區(qū), 中潮區(qū)分3個亞區(qū), 低潮區(qū)分2個亞區(qū)。在站點確定后,要做一個明顯的標記,使以后采樣能夠在同一個位置,從而保證數據的有效。這里分為廟子湖,青浜島,葉子

14、島3個采集點。</p><p>  圖 1 東極島的3個采集點</p><p>  Fig.1 three point of collection in Dongji island</p><p>  1.廟子湖采集點 2.青浜島采集點 3葉子島采集點</p><p>  1.collection point of Miaozi lak

15、e 2.collection point of Qingbang island 3.collection point of Yezi island</p><p><b>  1.2 定性采樣</b></p><p>  在各采樣站點以及站點附近進行定性采樣,可以對定量采樣提供參考。</p><p>  采樣的時間有按春夏秋3個季度采樣,調

16、查都是由落潮時由高潮區(qū)向低潮區(qū)采樣,這樣采集樣品的時間和種類都能多點,不會太過于匆忙(范明生等,1996)。在每個采集點要采集樣品的次數不少于2次。在采集樣品時在樣品袋或者瓶子外要貼上標簽記錄采集地點時間,在本次實驗中,定性采集到的種類包括了活體和各種在巖石上的貝殼。</p><p><b>  1.3 定量采樣</b></p><p>  在確定的采集點進行采樣。采

17、樣的面積是根據生物個體大小、棲息密度以及底質情況確定的,巖石岸潮間帶一般是10×10cm或者25×25cm。將確定范圍內巖石表面生活的全部貝類生物取下。比如說在采集高潮帶的濱螺群的時候,在確定范圍后,將范圍內的所有生物都采集到樣品袋中,包括巖石縫隙中的濱螺。采集樣品時在樣品袋或者瓶子外要貼上標簽記錄采集地點時間。</p><p><b>  1.4 整理樣品</b><

18、;/p><p>  野外記錄有專人負責,繪制站位分布圖,記錄環(huán)境基本特征等情況,并負責貼好標簽。采集好樣品,回到室內后,根據標簽逐站點進行鑒定樣品,出現數量大的優(yōu)勢種要鑒定到種,鑒定不出編sp1、sp2、……。對樣品進行定量鑒定,稱量和長度,寬度測量,最后按照站點統(tǒng)計樣品數據。</p><p><b>  2結果與分析</b></p><p>  

19、2.1東極島貝類種類組成</p><p>  表1 東極島貝類種類組成</p><p>  Table1 shell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of Dongji island</p><p>  注:表1中所列舉的貝類種類為此次貝類生態(tài)調查中定性采集而采集到的貝類種類。</p><p>  如表1所列,高潮帶的優(yōu)勢種的

20、濱螺群體是粒結節(jié)濱螺和短濱螺,中低潮帶條紋隔貽貝以及帶偏頂蛤均有密集分布,生物量很大,而低潮帶中復瓦小蛇螺和疣荔枝螺都有大量分布。</p><p>  圖2 幾種貝類及藤壺 </p><p>  Fig.2 Several species of shellfish and barnacles</p><p>  1.條紋隔貽貝群 2.鱗笠藤壺 3.復瓦小蛇螺

21、4.鱗笠藤壺 5.復瓦小蛇螺及條紋隔貽貝 </p><p>  6.日本菊花螺卵 7.粒結節(jié)濱螺 8.鱗笠藤壺群 9.條紋隔貽貝群</p><p>  1. Septifer virgatus 2.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 3. Serpulorbis imbricata 4.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

22、p><p>  5. Serpulorbis imbricata and Septifer virgatus 6. Siphonaria japonica 7. Nodilittorina exigua </p><p>  8. 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 9. Septifer virgatus</p><p>  由圖2所示

23、,這里的種類群體生物量很大,特別是藤壺類和條紋隔貽貝,呈密集集群分布,春季的巖石水溝中日本菊花螺的黃色環(huán)狀卵數量也很大。</p><p>  圖3 各采樣點貝類種類數</p><p>  Fig.3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shellfish in different collection point</p><p>  圖3為青浜島、廟

24、子湖和葉子島3個不同的采集點的貝類種類數的組成情況,由圖可以看出:隨著高潮帶向低潮帶,貝類的種類增加。</p><p>  2.2 廟子湖采集點</p><p>  該采集點巖石坡度較大,除了受到潮漲潮落的影響,有時會受到大風時浪水的擊打作用,但主要是潮</p><p><b>  水的漲落影響。</b></p><p>

25、;  高潮帶:高潮帶第1亞帶主要棲息以耐高溫和耐干燥的濱螺群體,有2種。粒結節(jié)濱螺廣泛分布于高潮線以上1m左右的范圍,一般棲息在巖石表面或者巖石縫內,它的生物量有95.2g·m-2,棲息密度為240ind·m-2。高潮帶第2亞帶主要棲息條紋隔貽貝和短濱螺。短濱螺小而多,棲息密度為224.0 inds·m-2。但是條紋隔貽貝的個體較大,它的生物量為576.0 g·m-2,遠大于短濱螺的生物量52.0

26、 g·m-2,其他的生物還有單齒螺,龜足等。在接近中潮帶的部分范圍內出現了日本菊花螺,嫁?等種類。</p><p>  中潮帶:中潮帶主要以藤壺為最多。第1亞帶以鱗笠藤壺、日本笠藤壺在密度上占優(yōu)勢,但是在生物量上以鱗笠藤壺為最高,達到1120.0 g·m-2。其他的種類還有疣荔枝螺、日本菊花螺、條紋隔貽貝等種類出現,條紋隔貽貝的數量較多,它的生物量達到480.0 g·m-2。日本菊花

27、螺主要在巖石面上的水坑里或者是附著在藤壺的殼面和巖面上,數量較多(卵,5月份)。在下部分主要以日本笠藤壺棲息密度最大,但是個體大小較上部分的小很多,生物量為408.0 g·m-2,帶偏頂蛤和嫁?的棲息密度接近,但偏頂蛤的生物量比嫁?大許多,為168.0 g·m-2。</p><p>  低潮帶:低潮帶第1亞帶主要以帶偏頂蛤為最多,生物量達到2030.0 g·m-2。開始出現復瓦小蛇螺

28、,紅條毛膚石鱉,寬板石鱉等物種。較多的復瓦小蛇螺生物量達到1408.0g·m-2。出現大量的底棲藻類,羊棲菜,鐵釘菜等有大量的覆蓋。條紋隔貽貝、日本菊花螺、嫁?等5種數量急劇減少,在許多貝殼內以及石灰?guī)r石縫中可以發(fā)現短石蟶。在這個地點有出現中國不等蛤,馬糞海膽,麗核螺等種類。因為藻類的覆蓋量較大,以附著生活的貝類生活空間減少,貝類的總棲息密度減少。</p><p>  2.3 青浜島采集點</p&

29、gt;<p>  該采集點位于青浜島與廟子湖之間的島上,該島的地形較特殊,因為坡度較廟子湖小許多,波浪受海風的影響,波浪的擊打作用較大,在高潮帶可以發(fā)現許多中潮帶的物種,后面的潮帶也可以發(fā)現下一個潮帶的物種。</p><p>  高潮帶:高潮帶第1亞帶主要的物種是粒結節(jié)濱螺,主要在巖石表面及演示縫隙中,生物量為54.4 g·m-2,棲息密度為880 inds·m-2。高潮帶第2亞

30、帶出現了鱗笠藤壺,日本笠藤壺以及條紋隔貽貝。鱗笠藤壺的個體較大,生物量達到856.0 g·m-2,條紋隔貽貝的生物量為528 g·m-2。其他的種類還有疣荔枝螺,史氏背尖貝等。</p><p>  中潮帶:日本笠藤壺-鱗笠藤壺-條紋隔貽貝群。在這里的巖石表面形成明顯的鱗笠藤壺帶,生物量高達6610.0g·m-2。在第2、3亞帶出現了條紋隔貽貝、日本菊花螺,嫁?,日本寬板石鱉等物種,條

31、紋隔貽貝的生物量最高也達到了4700.0g·m-2(春季),成簇狀在巖石縫隙以及水坑中,有3~4層。</p><p>  低潮帶:出現的復瓦小蛇螺,帶偏頂蛤,疣荔枝螺等物種,并且有少量的厚殼貽貝出現。復瓦小蛇螺集群出現,它的生物量為1400.0g·m-2。在巖石縫隙中及水坑邊發(fā)現一些棘刺牡蠣和銹凹螺,量不大。</p><p>  2.4 葉子島采集點(夏季)</p

32、><p>  該采集點位于廟子湖對面,礁石比較坡度較大,低潮帶采集不易。</p><p>  高潮帶:主要還是粒結節(jié)濱螺群,生物量為59.2 g·m-2。</p><p>  中潮帶:鱗笠藤壺群落。鱗笠藤壺的生物量為2100.0g·m-2,濱螺帶消失。出現了紅條毛膚石鱉,日本菊花螺,疣荔枝螺,條紋隔貽貝等物種,疣荔枝螺的棲息密度遠大于其他幾種,為62

33、67.0inds·m-2,成密集分布。條紋隔貽貝也密集分布于巖石縫隙中,生物量為7750.0g·m-2,這里的條紋隔貽貝呈簇狀密集分布,有3~4層。</p><p>  2.5 水平分布 </p><p>  圖4 東極島廟子湖和青浜島潮間帶貝類生物量以及棲息密度分布(春季)</p><p>  Fig.4 the Intertidal she

34、llfish biomass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spring) </p><p>  of Miaozi lake and Qingbang island in Dongji island</p><p>  由圖4可知,生物量和棲息密度都以青浜島居高,青浜島生物量為2625.74 g·m-2,生物棲息密度為514.4 in

35、ds·m-2,廟子湖生物量為1448.3 g·m-2,生物棲息密度為645.57 inds·m-2。兩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廟子湖較為接近生活區(qū)域,受當地居民采集作用,生物的個體大小及棲息密度均偏小。首先青浜島采集點位于青浜島與廟子湖之間的島上受人類影響較小,并且海岸暴露程度較大,受波浪的沖擊度較高,生物個體大小和棲息密度偏大,生物量較廟子湖大。通過這里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到隨海岸暴露程度的增加,貝類生物量及棲息密度

36、均會增加,而且貝類個體也會有變大趨勢。</p><p><b>  2.6 垂直分布</b></p><p>  圖5 東極島廟子湖和青浜島的生物量(春季)的垂直分布</p><p>  Fig.5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spring) of </p><p>  M

37、iaozi lake and Qingbang island in Dongji island</p><p>  圖6 東極島廟子湖和青浜島的棲息密度(春季)的垂直分布</p><p>  Fig.6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density (spring) of </p><p>  Miaozi lake an

38、d Qingbang island in Dongji island</p><p>  圖5、6分別為春季東極島廟子湖和青浜島的生物量和棲息密度的垂直分布圖。</p><p>  從圖中我們可以知道:生物量以中潮帶第3亞帶最高,向上逐漸降低,低潮帶向下逐漸增加。</p><p>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高潮帶的環(huán)境較差,生活的種類很少,一般就是濱螺群落,雖然棲息密

39、度高,但是個體很小,所以生物量就相對低了;中潮帶第3亞帶生活的生物個體較大且棲息密度高,如日本笠藤壺,鱗笠藤壺,條紋隔貽貝等物種分布,所以就使其生物量遠高于其他潮帶。而低潮帶中優(yōu)勢種是帶偏頂蛤,但是棲息密度沒有條紋隔貽貝的高。春季的潮間帶中復瓦小蛇螺的量不大。</p><p>  而棲息密度的變化與生物量不同。青浜島的棲息密度以中潮帶第1亞帶最高,中潮帶第2潮帶和高潮帶第1亞帶次之,而高潮帶第2潮帶和低潮帶最低,

40、這是因為波浪沖擊的作用,導致該地區(qū)的貝類物種向上方移動,中潮帶集聚了日本笠藤壺,鱗笠藤壺,條紋隔貽貝等物種,所以棲息密度高。而低潮帶的棲息密度與季節(jié)的有關系,顯得偏低。苗子湖的棲息密度則是以中潮帶第3亞帶為高,基本情況與青浜島差不多,但是高潮帶的濱螺群很少,導致了高潮帶的棲息密度偏低。</p><p><b>  2.7 季節(jié)變化</b></p><p>  表2 東

41、極島廟子湖生物量與棲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與季節(jié)變化</p><p>  Table2 the biomas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p><p>  of Maozihu lake in Dongji island</p><p>  季節(jié)變化是以廟子湖采集點為例,其

42、春夏秋3季的數量分布的季節(jié)變化如表2所示。年總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布為1188.6 g·m-2,棲息密度為604.4 ind·m-2。生物量最高的季節(jié)是春季,而棲息密度最高的是夏季。在高潮帶的濱螺群在夏秋2季顯示出高棲息密度,但是生物量變化不大。</p><p><b>  3 討論</b></p><p>  主要報道了東極島廟子湖,青浜島和葉子島的

43、貝類的種類,從種類組成上看以分布在東海的熱帶、亞熱帶種類占優(yōu)勢,該地區(qū)的潮間帶每年受北上的臺灣暖流及錢塘江、長江水流的交匯影響,出現了一些分布于福建的種類,這些種類以雙殼類居多,浮游幼蟲期比較長,可以由海流帶到比較遠的地方。</p><p>  在國內對于生態(tài)的研究調查不少(范振剛等,1981;范明生等,1996;盧建平等,1996;邵曉陽等,1996,1999),一般是通過在一段持續(xù)或者間斷的時間內對于某個需要

44、調查的區(qū)域進行調查、采樣(王方平等, 1994;謝進金等,2000,2002),如王方平等的“福建沿海雙殼類區(qū)系的研究”、尤仲杰等的“南麂列島巖相潮間帶貝類生態(tài)學研究”、邵曉明等的“象山港-三門灣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數量組成與分布”。有的是環(huán)境調查,通過調查從而對改善地區(qū)環(huán)境或者加深該區(qū)域生物的利用,如蛤、牡礪、貽貝、海藻等都是可供食用或養(yǎng)殖的種類(嚴欽尚,1981)。這些調查對于我們了解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以及生活在我們附近海域的一些種類有不

45、少的提高(尤仲杰,1990),而有的也幫助我們開發(fā)新的產品提供了參考依據,如藤壺、船蛆、苔蘚蟲、石灰蟲等除了在潮間帶有分布外(范振剛,1978),它們尚能附著于艦船、浮標、碼頭以及水工建筑物水下部分的表面生活,這類生物能使航速降低,影響助航儀器的使用效果,使水工建筑物的浮力降低和促使鋼鐵表面加速腐蝕,縮短使用年限,因此,對海運交通、工業(yè)和漁業(yè)生產的影響很大,而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他們的特性來</p><p>  我們

46、都知道隨著全球的經濟統(tǒng)一化,我們與他人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而我們在不斷的貝類生態(tài)調查中,有許多人都發(fā)現環(huán)境污染也變得越加嚴重,有許多在10來年前還很多的生物都幾乎滅絕了。通過生態(tài)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引起生物消亡的原因,一般是化學污染或者是過于濫捕獲生物。我們應該多做一些關于污染的環(huán)境調查,為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提供參考。</p><p><b>  參考文獻</b></p><

47、p>  [1]蔡如星,盧建平,薛俊增.舟山巖相潮間帶動物群落結構的研究[J].東海海洋,1993,(4):30-41</p><p>  [2]蔡如星,陳永壽,王復振.浙江南部沿岸(巖相)潮間帶生態(tài)初步研究[J].海洋通報,1983,(1):51-60</p><p>  [3]陳國通,楊曉蘭,楊俊毅,等.南麂列島環(huán)境質量調查與潮間帶生態(tài)研究[J].東海海洋;1994,12(2):

48、1-15</p><p>  [4]范明生,盧建平,蔡如星,等.寧波海島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Ⅰ.種類組成與分布[J].東海海洋,1996, (4):48-56</p><p>  [5]范振剛.膠州灣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I.巖岸潮間帶[J.生態(tài)學報,1981,1(2):117-125</p><p>  [6]范振剛.潮間生態(tài)學研究介紹[J].海洋科學,1978,(3):2

49、5-33</p><p>  [7]海洋調查規(guī)范GB/T 12763.6-2007 海洋生物調查.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PP1-159</p><p>  [8]盧建平,蔡如星,胡建云,等.寧波海島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Ⅱ.數量組成與分布[J].東海海洋,1996, (4):57-66</p><p>  [9]邵曉陽,尤仲杰,蔡如星,等.浙江省海島潮間帶生態(tài)學

50、研究II.數量組成與分布[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1,20(4):279-286</p><p>  [10]邵曉陽,蔡如星,王海明,等.象山港、三門灣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Ⅱ.數量組成與分布[J].東海海洋, 1996,(4):35-41</p><p>  [11]邵曉陽,尤仲杰,蔡如星,等.浙江省海島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Ⅰ.生物種類組成與分布[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

51、99,18(2):112-119</p><p>  [12]王方平,黃一鳴.福建沿海雙殼類區(qū)系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3):81-91</p><p>  [13]吳常文,王志錚.中街山列島軟件動物種類組成及資源開發(fā)利用建議[J]; 浙江水產學院學報.1997,16(2).85-95</p><p>  [14]謝進金.福建省崇武

52、潮間帶貝類的分布[J].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0,18(4):40-44</p><p>  [15]謝進金.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潮間帶貝類調查[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20(6):66-70</p><p>  [16]尤仲杰,王一農.南麂列島巖相潮間帶貝類生態(tài)學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三次代表大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

53、88:67-77</p><p>  [17]尤仲杰.浙江沿海濱螺科的生態(tài)學研究[J].動物學雜志,1990,25(4):1-6</p><p>  [18]楊萬喜,陳永壽.中國沿岸潮間帶生態(tài)學研究概況及深化研究的建議[J].東海海洋,1997,15 (1): 52 -58</p><p>  [19]嚴欽尚,項立嵩,張國棟,等.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帶沉積[J].地質

54、學報;1981,(3):205-214 </p><p>  [20]朱振勤,堵南山,賴偉.杭州灣北岸及嵊泗列島一帶巖岸固著蔓足類的生態(tài)分布[J].東海海洋,198 7,(4):47-53</p><p>  [21]張雅芝.福建南部潮間帶生態(tài)的調查研究I.巖石岸潮間帶[J].廈門水產學院學報, 1990,12(2): 7-34</p><p>  [23]張永普,

55、應雪萍,王一農,等.北麂列島巖相潮間帶底棲生物群落的組成特征[J].海洋湖沼通報, 20 00,(4):26-33</p><p>  [24]張永普,應雪萍,黃象棟,等.浙南島嶼巖相潮間帶石鱉的種類組成 與數量分布[J].動物學雜志,2 001,(3):5-9</p><p>  [25]Morton.B.S.(ED).The Marine flora and fauna of Hong

56、kong and southern China[M].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2,187-260</p><p>  [26]Morton.B.S.(ED).The future of the Hongkong seashor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9 9-150</p><p>  [27]Stephen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