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道教文化探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舟山道教文化探源</b></p><p>  【摘要】浙江舟山現(xiàn)今以佛教文化聞名中外,而實際上,民國之前的舟山,道教氣氛甚為濃厚。這里有豐富的道教傳說與較多的道教遺跡。本文試以舟山的道教文化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產(chǎn)生的背景和緣由。 </p><p>  【關(guān)鍵詞】舟山 道教文化 </p><p>  中圖分類號:B95

2、 文獻標(biāo)識碼: A </p><p>  唐道教文化曾在古代舟山盛行一時,明清之前道教信徒眾多,道觀也不在少數(shù)。據(jù)記載,在宋時,舟山有道觀4座,到了清光緒年間,道觀增至20余座。直至民國13年,仍有道師749人,道觀10余座,較大的有定海城關(guān)的道隆觀、金塘梅星觀、衢山蓬萊集仙院等。筆者以為舟山的道教文化與下列背景有關(guān): </p><p>  舟山的獨特海島位置及由此產(chǎn)生的神話傳說 <

3、/p><p>  舟山偏安一隅,獨特的海島位置產(chǎn)生了獨特的海島文化。 </p><p>  自古以來,濱海地區(qū)和道教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浩瀚博大的海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神秘而神圣的所在。古時人們對海中的奇異現(xiàn)象,如海市蜃樓,往往心存敬畏。對于這種海上異象,古籍中也有很詳盡的記載?!妒酚?#183;封禪書》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w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

4、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绷碛忻鞔闪⒌摹队^海市》詩,沈括的《夢溪筆談》、蒲松齡的《山市》等文學(xué)作品都涉及了海市蜃樓這一現(xiàn)象。在今人看來,海市蜃樓不過是一種光學(xué)的折射現(xiàn)象,但對于古人來說,他們無法予以科學(xué)的解釋,于是賦予了它美麗的神話性質(zhì)——大海是仙神的居所,海市蜃樓為神跡。 </p><p>  在海中,怪獸奇物不勝枚舉,珍寶靈植不可勝數(shù)。先

5、秦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甚詳。如《山海經(jīng) ·海內(nèi)北經(jīng)》中記載的異獸“陵魚”:“海中有陵魚,人面魚身,有手有足,啼聲如小兒?!庇秩纭渡胶=?jīng) ·大荒東經(jīng)》也記載了一只名為“夔”的怪獸:“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必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p><p>  由于大海蘊含了無數(shù)的神秘,于是,其間神秘的海島也成為來去無蹤的神仙居住之地。陳寅恪

6、先生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中說:“《水注經(jīng)》三十淮水篇云: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郁洲,山海經(jīng)所謂郁洲在海中者也。言是山字蒼梧徙于此,山上獨有南方草木。今郁洲治。故崔季珪之?dāng)ⅰ妒龀踬x》言:郁州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悅而怪之。聞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觀焉。見一道人獨休休然,不談不對。非己及也。據(jù)此,可知郁洲為神仙居處?!?</p><p>  此處的郁洲據(jù)載乃今之江蘇連云港。舟山的地理位置與古郁洲(連云港)有著驚人的

7、相似。相傳秦方士李少君在北方海邊見到仙人:“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保?《史記·封禪書》)在濱海的島上,得見仙人,其仙道色彩自然濃烈異常。 </p><p>  舟山的特殊的海濱地理位置同樣能夠催生海洋仙話。 </p><p>  事實上,舟山地域確有豐富的海洋神話傳說。舟山的海島人民因海而生,他們雖能夠依托海洋豐富的資源生活,但海上風(fēng)浪不定,突發(fā)的自然災(zāi)害常常使

8、得沿海居民苦不堪言。因此漁民將希望依托于神,于是一系列的海神神話信仰應(yīng)運而生,如在舟山有極為普遍的媽祖信仰(媽祖又稱“娘媽”“天后娘娘”“天妃”等)。在舟山沈家門一帶盛傳一個故事:媽祖前生是一個漁家姑娘,懂得天象,能預(yù)測海上天氣。大家都十分愛戴她,稱她為“神女”。一次因出海救人遇難。人們不愿承認神女已死,于是認為她“羽化升天”。還為她修建神廟,供奉起來。每逢出海都要前往拜祭,希望神女保佑“海不揚波”。 </p><p

9、>  二、舟山的道教名人與舟山的道教風(fēng)氣 </p><p>  最早來到舟山的道教名人是安期生。安期生師從河上丈人,是秦漢時期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據(jù)劉向《列仙傳》記載,安期生曾與秦始皇相談三日三夜,后不辭而別,留書曰:“日后數(shù)年求我於蓬萊山”。于是秦始皇派遣徐福、盧生帶童男童女五百人入蓬萊(今岱山),但最終尋訪無果。又有秦方士李少君稱:“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如大冬瓜?!边@里的“海上”很有可能就是

10、舟山附近的海域?!栋残兆遄V》中記載安期生為尋求仙草,游歷四海?!氨鄙仙抽T島,南下海中洲,達珠崖?!逼渲械摹昂V兄蕖北闶侵钢凵健!抖êd志》中載有有安期生潑墨成桃花的傳說,目前在馬跡山也有安期先生洞,桃花島有安期峰。 </p><p>  舟山因為安期生的到來而種下了道教的種子。之后還將因一眾道教名人的到來而更加鼎盛。漢成帝末年的道教名人梅福曾隱居普陀珞珈山?!抖êd志》記載:“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曾上書斥王

11、氏,及莽篡,因隱居焉。曾煉丹于普陀珞珈山,因號梅岑山……今普陀梅灣有梅福庵,相傳以為梅福煉丹處?!笨梢娖胀由綄嶋H上是集佛道兩家特色的典型代表。 </p><p>  又相傳東晉時期的道教理論大成者葛洪也曾到過舟山。葛洪可謂是道教發(fā)展歷程中承上啟下式的人物。道教人稱葛仙翁。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八引《晉中興書》中記載:“葛洪,字稚川。亡時年八十,視其相貌如平生,體亦軟弱,舉尸入棺,其輕如空衣,時咸以為尸解得仙

12、?!?</p><p>  葛洪最為令人稱道莫過于其所著《抱樸子》。此書是道家的經(jīng)典之作。同其他神仙家一樣,四方游歷求道是葛洪的重要經(jīng)歷。他自稱“曾所游歷水陸萬里”。有說法舟山的“翁山”之名便是因“葛先翁”而來,但后考證“翁山”其實早已有之。雖如此,如今在普陀山上仍留有葛洪的“煉丹洞”。并且當(dāng)時舟山道名在外,《普陀舊志》云:“名山勝境,本仙真棲息之鄉(xiāng),絕荒島,為賢者避世之地。”筆者認為,葛洪來此求仙問道的幾率也是

13、十分之大。 </p><p>  三、歷史變革與舟山道教氛圍的形成 </p><p>  三國時期黃巾起義,張角借黃老之道,召集四方教徒。《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十余年間,眾徒數(shù)十萬,連結(jié)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yīng)。”可見當(dāng)時道教信仰之泛濫。而其中的“徐、揚”在東南沿海一帶,當(dāng)時處于沿海的舟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也在情理之中。魏晉時期,道教的傳播益

14、廣。一方面,道教自身的演化發(fā)展,使得其被一些最高統(tǒng)治者所接受,在高門士族中傳播,一大批高級的士族加入了道教成為了道教徒,從而形成了一批天師道世家。據(jù)陳寅恪先生《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一文中考證,晉代所謂的天師世家就有:錢塘杜氏、瑯琊孫氏、王氏、徐氏、高平郗氏、陳郡殷氏、東海鮑氏、范陽盧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葛氏、陶氏。 </p><p>  這一時期,江南地區(qū)的道教活動日漸活躍。原因在于一系列的人口遷移。

15、東漢末年至三國兩晉之間,在中原發(fā)生一系列的戰(zhàn)亂。動蕩不安的政治局面引起頻繁的移民,大量的中原人民從長安、洛陽等地流散至江南。其中永嘉喪亂更是引起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南遷。在此次南遷中,南北文化漸漸融合。而當(dāng)時在士族門閥中流行的道教文化也在江南一帶傳播開來。南渡中原士族對江南文化的影響是深層次、全方位的。他們在中原父輩的教導(dǎo)下成長,舉手投足之間, 都流露出中原文化對其深刻而復(fù)雜的影響。他們世代信奉的道教,也通過他們在江南的影響力傳播

16、開來。 </p><p>  晉代杜子恭一派信奉的天師道使道教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杜子恭,名炅,吳郡錢塘人,世傳五斗米道。少年時即“參天師治纂,以之化導(dǎo)”?!赌鲜?#183;沈約傳》記載“錢塘人杜炅字子恭,通靈有道術(shù),東土豪家及都下貴望并事之為弟子,執(zhí)再三之敬。”杜子恭的弟子中有世奉五斗米道教的瑯琊孫氏,孫泰受業(yè)于杜子恭,傳承其術(shù)。孫泰見天下戰(zhàn)亂,借道術(shù)起義。《晉書·孫恩傳》中記載:“子恭死

17、,泰傳其術(shù)。然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chǎn),進子女,以祈福慶。……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煽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焙髮O泰被誅,孫泰之侄孫恩在海上集結(jié)數(shù)百人起義,發(fā)起地就是如今的舟山群島。孫恩稱孫泰蟬蛻登仙,以五斗米道為旗幟,集結(jié)了一支十余萬人的軍隊,號“長生軍”。 隆安末年(401)突破京口,逼近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后被東晉朝廷鎮(zhèn)壓,孫恩大敗,逃回舟山,赴海自沉。剩余的軍隊又推舉孫恩的妹夫盧循為主

18、。安帝義熙六年(410)率兵十萬,直逼建康,被劉裕擊敗,義熙七年,為刺史杜慧鐸“譎而敗之”,盧循投水而亡。孫、盧此次起義,無非把五斗米道教在沿海地區(qū)的影響推到了頂峰。舟山作為這次起義的發(fā)源地,民</p><p><b>  參考文獻: </b></p><p>  [1]卿希泰、唐大潮 ,《道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05 </p><p&g

19、t;  [2] 《定海廳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01 </p><p>  [3]陳寅恪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 </p><p>  [4]《康熙定海縣志點校本》,舟山市檔案局管 </p><p>  [5]《昌國典詠點校本》,舟山市檔案局管 </p><p>  [6]方牧,《與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學(xué)院院報,2003-0

20、6 </p><p><b>  作者簡介: </b></p><p><b>  姓名:秦姣姣, </b></p><p><b>  性別:女 </b></p><p>  學(xué)歷:浙江海洋學(xué)院2011級本科在讀學(xué)生 </p><p>  專業(yè):漢語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