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的大山精神與結構性社會資本形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云南人的大山精神與結構性社會資本形成</p><p>  本文為昆明學院校級課題“云南邊疆多族群聚居村落結構性社會資本的研究”研究成果(編號:XJIIW008) </p><p>  【摘 要】 本文從地理分析入手,探索云南邊疆多民族聚居區(qū)結構性社會資本形成的外部條件。云南是一個山地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的省份,云南各族人民在大山里繁衍生息,大山賦予各族人民詩意的生存空間、血

2、脈聯(lián)系的地理基礎以及對外開放的胸懷;而云南人在大山精神的涵養(yǎng)下生成了堅定、擔當、務實、和諧與互助的工作精神。在中國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過程中,云南人一定會在大山精神的鼓舞下,面向文明與現(xiàn)代開放。 </p><p>  【關鍵詞】 大山精神;結構性社會資本;民族團結 </p><p>  結構性社會資本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等因素中產(chǎn)生的有助于社會融合、群體間利益共謀的規(guī)范、信

3、任與社會網(wǎng)絡。地理環(huán)境一直是理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的重要視野,也是探索結構性社會資本積累的外部條件。探索云南各民族和諧機制的形成,不能脫離對山地地理環(huán)境的關注。 </p><p>  山地是云南地理特征。云南山地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94%,其地勢的總趨勢是北高南低,其間江河縱橫。高原山地被縱橫其間的江河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高地、壩子,《云南地理》一書形象地描述云南地形“整體猶如展開的手掌,掌部為高原,五指鋪開為山脈高

4、地,指間低落處則是河谷壩子”[1]。云南從西北界向東南,一直處于高山峽谷的綿延間。西北部的山常年積雪,以高大、險峻、雄偉、神秘而著稱,梅里雪山、高黎貢山是其典型;南部的山,渲染著熱帶、亞熱帶雨林的嫵媚與詭魅,如哀牢山與公明山;云南東南部的山,有著桂林山水的秀美與明麗,如老山、普者黑等。大多數(shù)的云南人生于山,長于山,山的養(yǎng)育與對山的依戀都寫在云南各族人民的靈魂里。大山精神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承載著各民族的心靈,言說著各民族的神圣歷史與宇宙思維

5、,攸關著各民族自我生命的認知與存在意義。正因為如此,秦光榮同志說:“高原情懷、大山品質(zhì),是流淌在云南人血液中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過去的輝煌,成就了云南現(xiàn)在的科學發(fā)展,必將成就云南未來的跨越”。 </p><p>  一、大山是云南各族人民詩意生存、戮力捍衛(wèi)的精神家園 </p><p>  云南各族的居住格局,素有“漢族回族住街頭,壯族、傣族住水頭,苗族、彝族住山頭”之說,需要指出的是,就

6、云南邊疆的民族居住格局而言,居住于山頭之上的民族占大多數(shù),苗族、彝族固然不必說,瑤族、拉祜、佤族、基諾、傈僳、怒族等都將自己的山寨建在大山之上,原始森林之中。山如眉黛,山地民族的山寨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十分清醒,十分自然。 </p><p>  從昆明出,穿過任何一條長長的國道,都可以跨越國境,進入異國,即古人所稱的夷方。沿途所見,或熱帶的南國風物,或瀲滟的梯田、河水,最引人注目的卻是那些林中的民族寨子。哀牢山區(qū),

7、哈尼人用自己的雙手將大山雕刻成梯田,所謂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層層梯田從山頭排到山腳,遠遠看去、高山凌云而林木蔥蘢,云霧繚繞而波光瀲滟,蔚為壯觀。 </p><p>  高山于云南邊疆各民族而言意義非凡,邊民觀念里一直有萬物有靈的意識。而山林是靈魂居住的地方。即便那些已經(jīng)遠離森林的民族,也一般會在村邊保留一片繁茂的林地,以供神靈的棲息,這就是“竜”。居住在壩區(qū)的云南民族,如壯族和傣族,都是“竜”的

8、信仰者。而那些直接居住在山頭的民族,森林既是他們靈魂的棲息之所,也是他們生存物資的主要來源。山地民族對森林有著被養(yǎng)育的感恩敬畏,有著不可知接近的神秘與恐懼,有著被庇護的感動與愛護。 </p><p>  沿著怒江而上,高黎貢山直插云霄。山尖白雪皚皚,怒江蜿蜒逶迤盡收眼底,桐花爛漫點綴的清江之上,偶爾會聽到幾聲犬吠,樹林掩映中傈僳村寨參差可見。怒江大峽谷的蒼茫與渾厚,使得這個區(qū)域充滿了神秘,就如那些山中的寨子,他們

9、就好像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而艱辛成長的。 </p><p>  云南各族人民愛山,愛森林。山林給人們提供衣食的來源,也在人世區(qū)劃了神圣區(qū)域與世俗區(qū)域。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語境中,村莊是世俗的場所,是日常生活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續(xù)的場域,而山林是靈魂聚居的地方,也是祖靈安息的地方。而日常生活的安寧往往要以對神圣區(qū)域的圣潔與虔誠為條件。滄源縣糯良鄉(xiāng)的佤族,一直到目前為止,每年還要由頭人帶領往村后大黑山祭水祭山。萬物有靈的觀念使

10、得人們自足于日常生活的小小驚喜,他們最喜歡說“拜自然所賜”,或者拜“神靈默育”,而自然與神靈,其實也就是寄存了他們村寨他們身體的山林。 </p><p>  古人言:“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故山陵險阻,人多慷慨,江河清潔,女多佳麗”。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各民族,因山川毓秀,男人多激昂慷慨之士,女多佳麗之質(zhì),人民勇敢,勤勞。景頗族因為世代居住在海拔一千五百米至兩千米的野人山區(qū),因此在近代的文獻記載中也稱為“山頭”,近代

11、以來,景頗族一直精心守候了世代繁衍生息的大山,對近代中國歷史影響較大的“馬嘉里事件”,就發(fā)生在這沉寂雄渾的景頗山里。另外,從佤族人抗英斗爭、拉祜族人為自己生存而舉行的近20次的起義斗爭、滇西各族聯(lián)合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等事件中,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山帶給云南人堅定的胸懷,云南人用慷慨的民族精神來回應她。 </p><p>  二、大山是云南各族人民血脈相連、共生共融的地理基礎 </p><

12、;p>  中華成語:“血濃于水”,也就是說民族、種族的感情至上。民族或族群的意義,至少有一半是生物學的,我們看種族、氏族、家族這些文字,所知的結合都是以生物血緣為基礎的,由此可知,民族的本義,乃是要血統(tǒng)延續(xù),保世滋大。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以結束一個亂世的征服者(黃帝)的故事作為華夏的人文始祖,以他的征途來描述先民居住的空間,以黃帝的血胤來凝聚華夏民族的族群認同,并以炎黃的兄弟關系作為更大族群認同的依據(jù)。血緣之親一

13、直是凝聚同族內(nèi)身份認同與聯(lián)結外族的最好方式,當難以在歷史性中找到曾經(jīng)存有且仍然需要繼續(xù)維系的血緣依據(jù)時,不同的族群也趨向于創(chuàng)造新的族群聯(lián)系(如聯(lián)姻),以達到族與族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上相互聯(lián)結的目的。 </p><p>  云南各族群共生的社會資本發(fā)展體系是大山精神涵化出的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云南大地上普遍流行,主要突顯了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在歷史上,這些生活與這一區(qū)域的民族,他們兄弟般的共同聯(lián)系著。因為血緣關系的存

14、在,民族間的親和仍在,信任仍在,而每每與公,天下大同的族群想象,也必然會隨著溝通交流,得以最終確立。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區(qū),氣候溫和,土地富饒,哈尼、彝、傣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里,傣族住壩區(qū),彝族住山腰,哈尼族住在山頂上。哀牢山區(qū)氣溫相差較大,物候也相差較大,生活在這個區(qū)域的民族間互相幫助,從古到今一直流行搭“牛親家”、“馬親家”的習俗?!按钆SH家”一般是山下的傣族和山上的哈尼族或彝族,如果一方有母牛,另一方有公牛,他們經(jīng)過平等互利的協(xié)商,

15、自愿把母牛和公牛配成一對,這種關系確定下來后,一般不會改變,山上山下往來密切,共同管理牲畜。春天,壩子里水草豐茂,牛就歸傣族管理和使用,夏天,半山腰的哈尼、彝族耕種,牛就歸他們管理使用,冬天,山上氣候冷了,牛又回壩子過冬,這樣一方面有利于生產(chǎn),也有利于牲畜生活。當牛馬出賣時,互相利益均沾,各民族在這種交往中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真正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直至</p><p>  各民族間互相交流,互相聯(lián)系,合同

16、一家,共同開發(fā)西南邊疆,是云南這塊地方至今充滿魅力的原因。高山與河谷地區(qū)共生文化體系的構建,更使這塊地方族際互動激烈,充滿魅力。 </p><p>  三、大山是云南各族人民精誠團結、對外開放的力量源泉 </p><p>  從地理學上看,云南與中南半島是一個完整的地理板塊,西伯利亞的寒流會從中國長驅(qū)直入越南、泰國,印度洋的海洋溫濕氣流不斷北上滋潤著緬甸、老撾、中國?!皺M看成嶺側成峰”的云

17、南地貌,山與山相連,居住在邊境一帶的云南各族,歷史上很少有國界的意識,因為一不小心,抬腳就跨過了國界;一不留神,地就種到外國去了。大山天然地將云南各族與南亞、中南亞聯(lián)系在一起。有山必有水,伊洛瓦底江、瀾滄江、怒江、元江是四條跨國河流,它們是聯(lián)系著東南亞各國和跨境民族的母親河。云南各族人民沿著被紅河、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等南方流向的河流不斷向南遷徙,游獵,貿(mào)易……,開創(chuàng)了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老撾學者坎噴·提蒙塔里(Kham

18、pheng Thipmuntali)在論述中南半島各國與云南各族沿湄公河的跨國互動時曾經(jīng)指出:“假如撇開老撾、緬甸、泰國和中國的邊界來看歷史上的湄公河沿岸地區(qū),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區(qū)無論人民還是統(tǒng)治者之間都保持著親密關系,勐新、勐臘、勐芒、勐弄、勐鑾等等,都是云南和南亞各族人建立的城鎮(zhèn),這些城鎮(zhèn)之間關系很密切,人們之間相互走訪,自由移居,人們不把湄公河看成分界線,而是看成生命線[3]”。 </p><p>  交

19、通一直是云南山區(qū)發(fā)展的死結,傳統(tǒng)社會,人們除了徒步行走,生病時用竹架抬著或背著走以外,只有牛車是唯一交通工具。山路崎嶇,行程困難,與內(nèi)地隔若天淵,一到雨天,泥濘路爛,旅行困難。歷史以來,云南人與外界的交通聯(lián)系,一直依賴于那些一尺見寬的山路,建國以后,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改善當?shù)氐慕煌顩r,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當?shù)亟煌ōh(huán)境,四通八達的交通源源不斷將現(xiàn)代文明的乳汁輸送到山區(qū),也進一步加固大山與外面世界的聯(lián)系。今天,云南人更加明白了這樣一個事

20、理:路,不僅是人走出來的,它也可以是人的雙手修出來的,只有不斷動手,他們才有分享到文明的成果的那一天。 </p><p><b>  四、結語 </b></p><p>  幾千年的游耕、商貿(mào)交流的歷史,大山賦予云南各族人民詩意的棲息之所,云南人以高漲的革命精神守候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大山賦予云南各族人民血脈相連,共生共榮的地理基礎,云南人以寬闊的胸懷與熱情包容了不同文

21、化與價值,并將之醞釀成為民族團結,民族發(fā)展的道義擔待;大山賦予云南各族人民堅固根基,對外開放的力量,云南人以破除險阻,積極開放的精神,以及腳踏實地的實踐回應之。隨著中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建設的展開,“太平洋在變小,云南再變大”,云南人一定會在大山精神的鼓舞下,拿出螞蟻拖食的精神,向文明與現(xiàn)代精神開放。 </p><p><b>  【參考文獻】 </b></p><p>

22、;  [1] 王升躍主編.云南地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1.34. </p><p>  [2] 云龍記往.是康熙年間白族學者董善慶著作. </p><p>  [3] Khampheng Thipmuntali,“The Lue of Muang Sing”, in“Laos: Culture and Society”,edited by Grant Evans, Si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