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脊柱外科學,,主講人:宋寒冰,,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骨傷科教研室 宋寒冰 聯(lián)系電話:13766872747,,,,,,,,,第一章 脊柱的應用和生物力學,概述,脊柱是由許多椎骨、椎間盤和韌帶等結構連接而成的人體中樞支柱。,作用:支持、活動性、彈性、保護性特點:1,穩(wěn)定性 2,活動性,第一節(jié)各部椎骨形態(tài),脊柱由33塊椎骨組成而成人為26塊其中頸椎7塊 胸椎12塊 腰椎5塊 骶椎5(1)
2、塊尾椎4(1)塊,,,椎體:承重的部分椎弓:保護脊髓的部分棘突、橫突:肌肉附著肌肉牽拉杠桿上下關節(jié)突:限制過度活動,穩(wěn)定,(1)頸椎cervical vertebra,,,,,,特點: 1、棘突分叉且較短 2、橫突有前、后二結節(jié) 3、關節(jié)突近水平位 4、椎孔較大呈三角形 5、椎體較小,,,寰椎: 1、無椎
3、體、無棘突; 2、兩側厚的側塊上有上下關節(jié)凹; 3、在關節(jié)凹的后方有椎動脈溝,為椎動脈 向內(nèi)上方進入枕骨大孔時壓迫形成的呈環(huán)形。分 前弓、后弓和左右側塊。前弓較短,內(nèi)面有 關節(jié)面叫齒突凹。側塊上面有關節(jié)凹,下面有關 節(jié)面。上關節(jié)凹后方有椎
4、動脈溝。后弓長,中點 略向后方突起,叫做后結節(jié)。環(huán)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樞椎:1、在椎體上方有一齒狀突2、齒狀突與寰椎前弓的后緣形成關節(jié),(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 1、椎體橫斷面呈心形。椎體的后外側 上下緣處有肋凹?! ?、椎孔小而圓?! ?、橫突的前面有橫突肋凹?! ?、棘突長,伸向后下方?! ?、關節(jié)突明顯,關節(jié)面近冠狀位,(3)腰椎lum
5、bar vertebrae 椎體大,約呈蠶豆形。 椎孔大?! 〖粸榘鍫?,位于矢狀方向平伸向后。 上、下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近矢狀方向。,(4)骶骨sacrum 骶骨呈三角形,分底、體、尖,前、后面,兩側緣。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有4條橫線和四個骶前孔。后面凸,有四個骶后孔,骶外側嵴,骶中間嵴,骶下中嵴。中部有骶管,并與骶前孔和骶后孔相通,骶管后下端敞開叫骶管裂孔。骶骨體上面前緣突出,叫岬。兩側及關節(jié)面,叫耳狀面。耳狀面的
6、后方骶骨粗隆。(5)尾骨 尾骨coccyx由4-5節(jié)尾椎退化合成,骶骨圖示,第二節(jié) 脊柱的連接,椎骨之間以軟骨韌帶及滑囊關節(jié)一、軟骨關節(jié):椎間盤是富有彈性的軟骨組織,是椎體之間的重要連結組織。第二頸椎至骶椎各相鄰椎體之間分別有一個椎間盤,整個脊柱共有23個椎間盤。 1. 纖維環(huán) 2.髓核 3.纖維環(huán),(二)韌帶 連接 (主要有7條),1.前縱韌帶:是位于椎體前面和前外側面的一條寬帶 2.后縱
7、韌帶:位于椎管內(nèi),在椎體的后面。3.黃韌帶:又稱弓間韌帶,位于相鄰的兩椎板之間,由彈力纖維構成,富有彈性。 4.棘間韌帶:介于相鄰棘突之間,前緣接黃韌帶,后方移行于棘上韌帶,腰部寬而厚,呈四方形,胸部窄長,頸部發(fā)育不好。 5.棘上韌帶:起自第七頸椎棘突,向上移行于項韌帶,向下附于各椎骨棘突的尖端,前方與棘間韌帶融合。 6.項韌帶項韌帶 :7.橫突間韌帶 :,,,,,三、滑囊關節(jié)連接即椎間小關節(jié),有上下關節(jié)突結合而成,有關節(jié)囊
8、包繞,表現(xiàn)為滑動運動,自C2—S2每兩個椎骨間有兩個關節(jié),第三節(jié) 脊柱的筋膜和肌肉,1、肌肉:頸部:斜方肌、菱形肌深面,有頭夾肌和項夾肌胸背部:上后鋸肌、下后鋸肌腰部: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2、腰背筋膜,上背及中背的表層肌肉,并根據(jù)其肌纖維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起點: 枕外隆凸,上頸線,頸韌帶,第七節(jié)頸椎至第十二節(jié)胸椎的棘突。 止點:上束纖維——鎖骨外側1/3及肩峰突中下束纖維——肩胛棘上唇及尖端,,菱形
9、肌部位:斜方肌深層。起點:第6、7頸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點:肩胛骨內(nèi)側緣。功能:近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后縮和下回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胸段伸。,,脊柱周圍肌肉的作用:1、主要伸?。瑚炯。瑠A肌和棘間肌2、主要屈?。貉郊。雇庑奔?、主要轉(zhuǎn)?。焊雇庑奔『图g肌,第四節(jié) 脊髓,脊囊和脊神經(jīng),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內(nèi),呈圓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
10、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jīng)組織的細叢,在第2骶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脊髓的全長粗細不等,有兩個膨大部,自頸髓第4節(jié)到胸髓第1節(jié)稱頸膨大;自腰髓第2至骶髓第3節(jié)稱腰膨大。,頸膨大,,腰膨大,,脊囊: 1、硬膜囊:硬膜囊是保護脊髓的一種組織,在S2水平由硬脊膜和蛛網(wǎng)膜封閉而成,包繞中樞N系統(tǒng)外的一層硬膜分為(硬脊膜和硬腦膜),硬膜所構成的
11、囊狀結構稱為硬膜囊。 2、軟脊囊 3、蛛網(wǎng)膜:蛛網(wǎng)膜,由很薄的結締組織構成。是一層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腦膜深部,其間有潛在性腔隙為蛛網(wǎng)膜下隙。腔內(nèi)含有少量液體。,,脊神經(jīng)(31對、c8 T12 L5 S5 尾1)脊神經(jīng)由與脊髓相連的前根anterior root和后根posterior root在椎間孔合并而成。前根屬運動性,后根屬感覺性.脊神經(jīng)出椎間孔后立即分為前支和后支,脊神經(jīng)前支形成的
12、叢計有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 .后支分為:外側支、內(nèi)側支、腦膜支,第五節(jié) 脊柱骨和脊髓的血運,脊柱骨血運: 動脈:向椎骨供應血液的動脈為節(jié)段動脈,自上向下來自椎動脈、肋間后動脈、腰動脈和骶外側動脈。 靜脈:椎骨的靜脈構成椎靜脈叢,它與脊柱等長,分椎內(nèi)靜脈叢和椎外靜脈叢兩部分。椎內(nèi)靜脈叢在椎管內(nèi),密布于硬脊膜與骨膜之間,又分前后兩部,每部各有兩條縱行的靜脈干和許多吻合支。,脊髓的血運:,①椎動脈的脊髓
13、前、后動脈; ②頸深動脈、肋間動脈、腰動脈和髂動脈的脊髓支。,第六節(jié) 椎管、神經(jīng)根管和椎間孔,一、椎管:前壁由椎體后面、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構成,后壁為椎弓板、黃韌帶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兩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間歇癥狀X線和CT測量,,二、神經(jīng)根管:側隱窩:側隱窩4個壁:其前面為椎體后緣,后面為上關節(jié)突前面與椎板和椎弓根連結處,外面為椎弓根的內(nèi)面。內(nèi)側面為硬膜囊,,三、椎間孔 :上下界為椎弓根,前界為椎體和椎間盤的后外側面,后界
14、為椎間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黃韌帶外側緣亦構成部分椎間孔后界。,第七節(jié) 脊柱生理曲度和運動 脊柱生理曲度脊柱的運動1、頸椎運動,,2、胸椎運動3、腰椎運動前屈75°~90° 后伸30° 左右側彎20°~35° 旋轉(zhuǎn)度30°,腰骶關節(jié)與骶髂關節(jié),一、腰骶關節(jié):1.概念:L5椎體與骶骨底以及L5下關節(jié)突與 S1上關節(jié)突之間構成的關節(jié)。2.結構特點: [
15、1]關節(jié)面為冠狀位,防止L5前移,運動范圍較大。 [2]椎間盤(前方)較厚。 [3]韌帶多而堅固。 除常規(guī)韌帶外,還有髂腰韌帶、腰骶韌帶。 [4]腰骶角:L5椎體與S縱軸所形成的夾角(鈍角)。 正常為130°,小于100—110°稱“水平骶椎”。,二、骶髂關節(jié):1.概念: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面之間構成的關節(jié)。2.結構特點: [1]骶骨呈倒三角形,楔于髂骨兩翼之間。 [2]關節(jié)面
16、凸凹不平,吻合嚴密,關節(jié)間隙小。 [3]微動的滑膜性關節(jié)。 [4]韌帶豐富且堅固。 (骶棘前、后韌帶;骶棘韌帶;骶髂骨間韌帶; 骶結節(jié)韌帶;髂腰韌帶。),脊柱的生理曲度與運動一、生理曲度:1.形態(tài):頸、腰段——前凸(繼發(fā)) 胸、骶段——后凸(原發(fā))2.作用:擴大基底面積,維持站立穩(wěn)定; 緩沖震蕩。,二、運動:1.運動特點:[1]各脊椎間關節(jié)微小運動的總和形成脊柱整體的運動
17、。[2]運動為三維六自由度。 橫軸——矢狀面;縱軸——水平面; 矢軸——冠狀面。[3]運動具有“共軛”性。 發(fā)生在某一軸面上的平移或旋轉(zhuǎn),必然伴有另一軸面 上的平移或旋轉(zhuǎn)。,2.正?;顒臃秶侯i椎——前屈、后伸35—45°(寰枕為主); 側屈45°; 旋轉(zhuǎn)60—80°(寰樞為主)。胸椎——較小的旋轉(zhuǎn)為主。腰椎——前屈9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