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 重言式,2,真值表 設A是一個命題公式,P1 , P2 ,…,Pn是出現(xiàn)在公式A中的全部的命題變元,公式 A 記為 A(P1 , P2 ,…,Pn)。給P1 ,P2 ,…,Pn分別賦以真值0或1得到一組真值,稱為對A的一個指派(賦值或解釋)。 此時A就是一個確定的命題。含n個變元的公式共有 2n 種指派。真值表:A(P1 , P2 ,…,Pn)是一個含n個變元的公式,將A在 2n 種指派下的取值情
2、況列成一個二維表,稱為 A 的真值表。,3,對公式A構造真值表的具體步驟為:(1)找出公式中所有命題變元P1 , P2 ,…,Pn (若無下標按字母順序排列) ,(2)列出全部的2n組賦值,從00...0開始,按二進制加法每次加1,直到11...1,(3)對應各組賦值計算出必要子公式的真值,(4)計算出公式A的真值,并將其列在對應賦值的后面。,4,例1. 給出┐(P?Q)?(┐P?┐Q)的真值表:,5,例3:構造 P?Q
3、和(P→Q)?(Q→P)的真值表,邏輯等價:若兩個命題公式在所有指派下取值相同(有相同的真值表)則稱這兩個公式是邏輯等價命題。┐(P?Q) 和 (┐P)?(┐Q )是邏輯等價命題 P?Q 和(P→Q)?(Q→P)是邏輯等價命題,1.2.1 命題公式的分類設A為任一命題公式,(1)若A在其所有指派下的取值均為真,則稱A是重言式或永真式, 記為T或1。(2)若A在其所有指派下的取值均為假,則稱A是矛盾式或永假式, 記為F或0。
4、 (3) 不是永真式,也不是永假式,這種命題公式叫偶然式。 (4) 如果A至少存在一個指派,使其值為真,則稱A為可滿足的; (5)如果A至少存在一個指派,使其值為假,則稱A為非永真。,注: (1)重言式一定是可滿足式,反之不真. (2)永真式的否定為永假式(¬T=F);永假式的否定為永真式(¬F=T) (3)公式 A 是可滿足的,當且僅當 ¬A 不是永真式 (4)兩個永
5、真式(永假式)的析取、合取、蘊含、雙條件 均為永真式(永假式)。 (5)永真式(永假式)可代入規(guī)則。,1.2.2 恒等式定義 如果A?B為重言式,則A與B對任何指派都有相同的真值。 記為A ?B,叫做邏輯恒等式,讀做“A恒等于B”。 說明: A ?B也就是上節(jié)說的“A和B邏輯等價” “?”為等價關系符,A?B表示A和B有等價關系。 A?B不為命題公式 “?”為等
6、價聯(lián)結詞(運算符),A、B為命題公式,則(A? B)也為一命題公式。,8,怎么證明是恒等式?例4:證明 ¬¬P?P; P→Q?¬P∨Q例1中的 ┐(P?Q)? (┐P)?(┐Q )例3中的 P?Q ?(P→Q)?(Q→P)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恒等式。,9,基本邏輯恒等式,設P、Q和R代表任意命題,符號T代表真命題,符號F代表假命題。E1 雙重否定律
7、 ¬¬P?PE2 ∨的等冪律 P∨P?PE3 Λ的等冪律 PΛP?PE4 ∨的交換律 P∨Q?Q∨PE5 Λ的交換律 PΛQ?QΛP,10,結合律 E6 ∨的結合律(P∨Q)∨R?P∨(Q∨R) E7 Λ的結合律 (PΛQ)ΛR?PΛ
8、(QΛR)(P?Q) ?R?P? (Q?R)?,11,分配律 E8 Λ在∨上的分配律PΛ(Q∨R)?(PΛQ)∨(PΛR) E9 ∨在Λ上的分配律 P∨(QΛR)?(P∨Q)Λ(P∨R),12,德·摩根定律 E10 ¬(P∨Q)?¬PΛ¬Q E11 ¬(PΛQ)?
9、2;P∨¬Q 允許合取式和析取式互相表達。,13,吸收律 E12 P∨(PΛQ) ?P E13 PΛ(P∨Q) ?P 用于公式化簡,14,蘊涵表達式 E14 P→Q?¬P∨Q 用真值表證明 允許蘊含式用析取式表達。 例如前面例子 :如果太陽從西方升起,那么2是奇數(shù)。
10、可以換種說法?!?¬(P→Q)? PΛ ¬Q。怎么說?函數(shù)連續(xù),不連續(xù)怎么說?,15,逆反律 (假言易位) E24 P→Q ?¬Q→ ¬P 原命題和逆反命題等價,16,等值表達式 E15 P?Q?(P→Q)Λ(Q→P) 以前我們證明 P 當且僅當Q,要分兩步證明,充分性和必要性。這個表達式說明
11、我們這樣做是對的。等價否定等值式: P?Q ?┐P?┐Q,17,零律 E16 P∨T?T E17 PΛF?F 同一律 E18 P∨F?P E19 PΛT?P,18,互補律 排
12、中律 E20 P∨¬P?T 矛盾律 E21 PΛ¬P?F,19,輸出律 E22 P→(Q→R)? (PΛQ)→R 一個大前提和一個小前提,可以把兩個前提放一起說。證明 E22,20,21,,歸繆律 E23 (P→Q)Λ(P→¬Q)?&
13、#172;P 同一個前提推出兩個矛盾的結論,說明前提是錯的證明 E23,22,1.2.3 永真蘊含式定義 如果A→B是一永真式,那么稱為永真蘊含式,記為A ?B,讀做“A永真蘊含B” 常用的永真蘊含式如下表,23,永真蘊含式,永真蘊含式也可用真值表證明,但也可用以下辦法證明: (1) 假定前件是真,若能推出后件是真,則此蘊含式是真 (2) 假定后件是假,若能推出前
14、件是假,則此蘊含式是真(因按逆反律)。,26,例: 證明┐Q?(P→Q)?┐P1) 法1:真值表2) 法2:若 ┐Q?(P→Q)為真,則 ┐Q,P→Q為真, 所以Q為假,P為假,所以┐P為真。3) 法3:若┐P為假,則P為真,再分二種情況: ①若Q為真,則┐Q為假,從而┐Q?(P→Q) 為假.②若Q為假,則P→Q為假,則┐Q?(P→Q)為假.根據(jù)① ②,所以 ┐Q?(P→Q)
15、?┐P 上面給的永真蘊含式都可以用上述方法加以推證.,27,,恒等式與永真蘊含式的關系:定理 設P,Q為任意兩個命題公式,P?Q的充要條件為 P?Q且Q?P.證:若P?Q,則P?Q為永真式 因為 P?Q ?(P→Q)?(Q→P) 所以 P→Q,Q→P為永真式,從而 P?Q,Q?P. 反之,若P?Q,Q?P,則P→Q,Q→P為永真式, 所以(P→Q)?(Q→P)為
16、永真式, 從而 P?Q為永真式,即P?Q.,1.2.4 恒等式和永真蘊含式的性質(zhì)(1) 若A? B、B? C,則A?C; 若A?B、B ?C, 則A?C。邏輯恒等和永真蘊含都是傳遞的。 (2) 若A?B、A?C,則A?B∧C。(3) 若A?B且C?B,則A?C?B,1.2.5 代入規(guī)則和替換規(guī)則代入規(guī)則 一重言式中某個命題變元出現(xiàn)的每一處均代入以同一公式后,所得
17、的仍是重言式。,代入規(guī)則給定一命題公式A(P1, P2,…,Pn ),Pi 是命題變元,若(1)用某些命題公式 Qi 代換 A 中的一些命題變元Pi (2)用命題公式Qi 代換Pi,則必須用Qi 代換B中的所有Pi由此而得到的新的命題公式 B 稱為命題公式 A 的代入實例。若 A是重言式,則得到的代入實例 B 也是重言式。,30,替換規(guī)則 設有恒等式A?B,若A 是C的子公式,在C中出現(xiàn)A的地方用B
18、(不必每一處)替換而得到公式D,則C? D。,31,因此,我們可以說前面兩個表中的字符P、Q和R不僅代表命題變元, 而且可以代表命題公式,T和F不僅代表真命題和假命題,而且可以代表重言式和永假式。,32,驗證命題公式恒等的方法:1.真值表法 變元比較少的情況下常用。2.等值演算法.基本恒等式和帶入,替換規(guī)則。3.蘊含法 P?Q的充要條件為P?Q且Q?P.,34,例1: 證明 P?┐Q?Q ?P?Q證: (P?┐Q)?Q?
19、(P?Q)?(┐Q?Q)?(P?Q)?T?P?Q例2:證明(P→Q)→(Q?P)? P?Q?R證:(P→Q)→(Q?P) ?(┐P?Q)→(Q?R) ? ┐(┐P?Q)?(Q?R) ?(P?┐Q)?(Q?R) ?(P?Q?R)?(┐Q?Q?R) ? P?Q?R,例:證明: ((P∨Q)Λ¬(¬PΛ(¬Q∨¬R)))∨(¬PΛ¬Q
20、)∨(¬PΛ¬R)為一永真式,35,例:證明: ((P∨Q)Λ¬(¬PΛ(¬Q∨¬R)))∨(¬PΛ¬Q)∨(¬PΛ¬R)為一永真式證明: ((P∨Q)Λ¬(¬PΛ(¬Q∨¬R)))∨(¬PΛ¬Q)∨(¬PΛ¬R) ?((P∨Q)Λ(P∨(QΛR)
21、))∨¬(P∨Q)∨¬(P∨R) ? ((P∨Q)Λ(P∨Q)Λ(P∨R))∨¬((P∨Q)Λ(P∨R)) ?((P∨Q)Λ(P∨R))∨¬((P∨Q)Λ(P∨R))?T∵它是P∨¬P(永真式)的代換實例,永真式的代換實例仍為永真式!,36,1.2.6 對偶原理限制性公式 如果命題公式 A 中只出現(xiàn)命題變元、命題常元 (T, F)、命題聯(lián)結詞符號 ┐,Λ和∨,稱A為限制
22、性(命題)公式。對偶公式 設A是限制性公式,將A中Λ換成∨,∨換成Λ,T換成F,F(xiàn)換成T,得到的公式稱為A的對偶公式,記為 A*。,內(nèi)否公式 設A是限制性公式,將A中出現(xiàn)的所有原子項(命題變量或命題常量)Pi 換成 ┐Pi,得到的公式稱為A的內(nèi)否公式,記為 A┐。,39,定理 : 設A,A*是對偶式, P1 , P2 ,…,Pn是出現(xiàn)于A和A*中的所有命題變元,則 ┐A(P1 , P2 ,…,Pn )?A*(┐
23、P1 , ┐P2 ,…, ┐Pn) 是推廣的德·摩根定律 。 定理可表示為 ┐A ? (A*)┐,40,對偶原理 : 如果A和B是限制性公式,并且A?B ,則 A*?B*例1:因為: P?(P?Q)?P (吸收律) 由對偶原理: P?(P?Q) ?P例2: 若A?1 則 A*?(1)* 即 A*?0.例3: 設A為 (P?Q)?(┐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散數(shù)學課件》謂詞邏輯2
- 離散數(shù)學課件----function
- 離散數(shù)學課件第2章
- 《離散數(shù)學課件》命題邏輯2
- 自考離散數(shù)學課件
- 離散數(shù)學課件----trees
- 離散數(shù)學課件1
- 《離散數(shù)學課件》5樹
- 離散數(shù)學課件第1章
- 離散數(shù)學課件第6章
- 離散數(shù)學課件第7章
- 《離散數(shù)學課件》命題邏輯1
- 離散數(shù)學課后習題
- 《離散數(shù)學課件》命題邏輯3
- 離散數(shù)學課后答案
- 《離散數(shù)學課件》4二部、平面
- 離散數(shù)學 2
- 離散數(shù)學高等里離散數(shù)學-課件-chapt15
- 左孝凌離散數(shù)學課件7-圖論
- 離散數(shù)學課程介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