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殼地殼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區(qū)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演化簡史:太古代(距今約25億年之前)太古代是地質年代中最古老、歷時最長的一個代,即原始地殼以及原始大氣圈、水圈、沉積圈和生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偟膩碚f,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階段,陸地是原始荒漠景觀,水域是生命孕育和發(fā)源之地。當時地殼與宇宙之間以
2、及和地幔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比后來任何時候都強烈得多。元古代(距今25億—6億年前)古生代(距今6億—2.3億年前)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石炭、二疊紀的各大陸都分布以蕨類為主的大森林,成為地質歷史上重要的造煤時期。各地質時代的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合,對地理環(huán)境帶來很大的變化:大陸分裂引起海侵,大陸合并引起海退;對生物演化也有重大的影響。自寒武紀以來大陸的分合和海生無脊索動物科數增減變化的對比情況。中生代(
3、距今2.3億—7千萬年前)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各地都有強烈的造山運動,歐洲有舊阿爾卑斯運動,美洲為內華達運動和拉拉米運動,中國為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新生代(7千萬年前—現在)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是距今最近的一個代。特別重要的是在第四紀出現了人類。這是地球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人類經過復雜的發(fā)展過程之后,又逐漸成為干擾、控制和改造自然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紀又被稱為“靈生代”。地殼最厚和
4、最薄的地方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地殼中的元素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有108種元素,其中92種元素以及300多種同位素在地殼中存在。在地殼中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氧,它占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鋁、鐵、鈣、鈉、鉀、鎂。豐度最低的是砹和鈁,約占1023分之一。兩側被高角度斷層圍限﹐中
5、間下降的槽形斷塊構造。多指大﹑中型的構造﹐大者延長可達數百公里。地塹常成長條形的斷陷盆地﹐其邊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見的是折線狀邊界﹐一般由多條高角度正斷層聯合而成。僅在一側為斷層所限的斷陷﹐稱為半地塹或箕狀構造。與地塹相對應的另一種構造是地壘。地壘是兩側被斷層圍限﹐中間上升的斷塊構造。其邊界斷層一般也是高角度正斷層。地塹與地壘常伴生,相間排列﹐則形成盆嶺構造﹐如美國西部的盆嶺區(qū)。地塹大多發(fā)育在地殼受拉伸地區(qū)。在水平拉張作用下﹐地殼在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地質科學史
-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野外地質作業(yè)
-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野外地質作業(yè)
- 第十八講 地質科學前沿簡介
- 基于ArcGIS的地質科學數據整合與發(fā)布.pdf
- 64737.地質科學計算可視化軟件系統(tǒng)研究——地質科學計算可視化系統(tǒng)組件的設計與研究
-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野外實習地質工具管理辦法
-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評獎工作章程
- 地質行業(yè)地質科技檔案工作條例
- 關于地質科學研究的若干思考與實例(周新民)
-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qū)地質科研實驗基地職工住宅項目交通評估服務競爭性談判文件
-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qū)地質科研實驗基地職工住宅項目環(huán)境影響評估服務競爭性談判文件
-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 刑案偵查中的地質科技
- 附件7-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
- 標題請用黑體36號紅色-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
- 淺談地質科技人員激勵方法
- 地質科學研究院綜合實驗室建設管理研究.pdf
- 淺談地質科技人員激勵方法
- 2物質科學-小學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