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臟腑發(fā)病及用藥法則提要臟腑發(fā)病及用藥法則提要大家要我談談臟腑發(fā)病及用藥法則,我認為很需要。中醫(yī)的理論以臟腑為核心,臨床上辨證施治,歸根到底都是從臟腑出發(fā)。不過這題目的范圍太廣泛,只能談些概況作為提要,細節(jié)方面有待大家進一步探討了。要了解臟腑發(fā)病及其用藥法則,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中醫(yī)對于疾病,主要分為外感和內傷,對于病因,主要分為內、外和不內外因,對于辨證,主要分為八綱、六經、三焦以及衛(wèi)氣營血。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臟腑。這里不再多引文獻來說
2、明,只舉一個淺近的具體例子。比如說,感受風寒引起咳嗽,因肺主皮毛,職司清肅,常用麻黃、紫蘇疏散,杏仁、象貝化痰止咳,即使邪在鼻腔、喉頭,出現鼻塞流涕,喉癢音嗄,治療上也從“肺開竅于鼻”和“喉為肺系”來考慮,用辛夷、蒼耳子通竅和蟬衣、胖大海等潤喉。這些藥物都是走肺經的,也就是都通過肺臟來治療。再說,感受風寒后出現腹痛泄瀉,飲食呆減,則因胃腸主受納、消化、排泄,故常用紫蘇、木香、烏藥、生姜等溫中散寒的胃腸藥。其中紫蘇入肺脾兩經,故既用于表、
3、又用于里,象麻黃就不用了。再比如說,咳嗽痰多,不因于風寒而因于濕濁,便從脾惡濕,用半夏、陳皮、茯苓等治療,或者腹痛泄瀉,不因于風寒而由于虛弱,便從脾主中氣,用黨參、白術、扁豆、砂仁,補中健運了。這是經常遇見的病證??梢钥吹綗o論是外感和內傷,外因和內因,都是通過臟腑后發(fā)生變化,藥物的功效也是通過臟腑后才起作用。倘然只知道感受風寒用發(fā)散,或者只知道某些藥用于發(fā)散,而不從臟腑考慮,顯然是不夠的。臟腑的功能各有特點,病邪的性質也各有特點。一個臟
4、由于本身變化和所受病邪不同,出現的證狀就不一樣,一種病邪由于侵犯的臟腑不同,發(fā)病也不一樣。總的說,所有病證包括病因,病機在內,都是臟腑生理、病理變化的反映。為此,研究臟腑發(fā)病不能離開生理,也不能離開病因,病機。同樣地,研究用藥法則不能離開氣味、升降浮沉,也不能離開歸經。即如上面所說的八綱、六經、三焦和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都不能離開臟腑,離開了臟腑便會落空。還有經絡,好象自成一個獨立系統,其實也是以臟腑為基礎,如手太陰經的主證為胸部脹滿、咳嗽
5、、氣喘,都是肺臟證狀。于此可見,臟腑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核心,經絡是構成人體整體的重要部分,臨床上必須重視臟腑發(fā)病及其用藥法則,同時也要注意經絡的聯系和藥物的歸經。唐容川說得好;“業(yè)醫(yī)不知臟腑,則病原莫辨,用藥無方?!痹鯓觼硌芯俊秲冉洝飞显涀鞒龀醪娇偨Y。例如:五臟所主,五臟開竅,五臟化液,五臟所惡,五臟變動,五氣所病等,明確地指出了臟腑的生理、病理及與形體的關系。用藥方面,如《本草綱目》序例里,敘述了《五臟五昧補瀉))和《臟腑虛實標本用藥
6、式》;《本草分經審治》以臟腑為綱,更具體地指出了藥物對臟腑病變的使用。我認為探討臟腑發(fā)病可以在這些基礎上分為四個方面:一、關于本臟的體用性質,包括本身的變化。如肝藏血,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性主升發(fā),宜條這舒暢,及肝用太強,氣盛化火,血虛生熱生風等。二、關于本臟與形體各組織器官的聯系,包括經絡循行部位。如肝主筋,開竅于目,瓜為筋之余,及肝脈循脅肋、少腹,絡前陰,沖任隸屬于肝胃等。2三、關于本臟同其他臟腑的關系,包括奇恒之腑在內。如肝與膽為
7、表里,與心、腎相生,與肺、脾相克,及女子生殖系統亦屬于肝,以肝為女子的先天等。四、關于本臟對外邪和七情的發(fā)病關系,包括其他致病因素。如肝惡風,怒傷肝,及肝昧酸,酸傷筋,肝為罷極之本等。前人從這幾方面觀察臟腑活動的正常和紊亂情況,長期以來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2和血:包括活血,如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雞血藤。進一步即為行血祛瘀,如紅花、桃仁、澤蘭、茺蔚子。3理氣:如郁金、香櫞、白蒺藜、金鈴子、橘葉、路路通、玫瑰花、蘇羅子、柴胡,青皮、枳
8、殼、香附、延胡、沉香。4清肝:如丹皮、黃芩、山梔、夏枯草、青黛、牛黃。進一步為瀉肝,如龍膽草、蘆薈。(清膽同)5溫肝:如肉桂、仙靈脾、艾葉。(溫膽是助其升發(fā)之氣,與此意義不同)6鎮(zhèn)肝:包括潛陽,如菊花、鉤藤、天麻、桑葉、牡蠣。進一步為熄風,如龜版、鱉甲、玳瑁、羚羊角、珍珠母、淡菜、蝎尾。以上是肝臟發(fā)病的一般用藥(以下諸臟同)。所有肝膽證狀,均可適當地在這基礎上加入主治藥物,如:1目赤:青葙子、密檬花、木賊草、菊花。2目糊雀盲:羊肝、菊花
9、、石斛、枸杞子。3瘰疬:海藻,昆布、山慈姑。4癥瘕痃癖:三棱、莪術。5疝氣:荔子核、橘核、小苘香。6拘攣:木瓜、懷牛膝、續(xù)斷。7月經過多;烏賊骨、血余炭、樗皮炭、陳棕皮、側柏葉,炮姜炭。二、心二、心(附:心包絡附:心包絡)1心生血:血虛為面色不華,少氣。2主脈:①心氣不足,為脈象細弱結代。②血行障礙,為左胸痛,不得息,手臂酸痛麻木。3司君火:①火旺為心煩,發(fā)狂;②火衰或受寒而陽氣內郁,為心痛,面青氣冷,手足青至節(jié)。4藏神;①血虛而神不安
10、,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②熱邪侵擾,為昏迷儼語。5開竅于舌:①火旺為舌尖紅刺,重舌。②風痰阻絡,為舌強,語蹇。6汗為心液:為多汗。了心經循行部位:常見者,為手心熱,手臂攣急疼痛。8與小腸為表里:心熱為鬲腸不便。9與肺為君相:為營衛(wèi)不利,胸悶,氣促。10與肝脾相生:①為木不生火,先有肝血虛,繼而出現心氣衰弱證;②為火不生土,先有心陽虛,繼而出現脾不健運證。11與肺腎相克:①為火克金,先有心火旺,繼而出現肺失清肅證;②為水克火,先有腎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謙齋醫(yī)學講稿》 秦伯未
- 《謙齋醫(yī)學講稿》
- 秦伯未中醫(yī)學習入門
- 秦伯未《治療格律》
- (中醫(yī)資料)秦伯未《治療格律》
- 秦伯未《中醫(yī)臨證備要》
- 秦伯未《中醫(yī)臨證備要》
- (中醫(yī)資料)秦伯未《中醫(yī)入門》
- (中醫(yī)資料)秦伯未《內經知要淺解》
- 秦伯未婦科膏方學術思想研究.pdf
- (中醫(yī)資料)秦伯未《金匱要略雜病淺說》
- 秦伯末醫(yī)文集
- 史承謙《小眠齋詞》研究_22526.pdf
- 秦伯未膏方治療肝腎陰虛型絕經前后諸證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上海名醫(yī)秦伯末經驗方
- (中醫(yī)資料)秦伯末醫(yī)文集
- (中醫(yī)資料)妙一齋醫(yī)學正印種子編
- 臨床醫(yī)學]治未病的體質辨識
- 中醫(yī)學“治未病”思想探析.pdf
- 中醫(yī)學感冒講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