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中醫(yī)癥治淺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兒厭食癥中醫(yī)癥治淺談近幾年來,小兒厭食癥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關注,目前已經成為兒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由過去的五谷雜糧,面食、蔬菜為主,而變成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雞、鴨、魚、肉、煎炸為主,加之年輕父母對喂養(yǎng)小兒經驗不足,不能夠使小兒胃腸功能循序漸進的轉化,久而久之造成腸胃功能的損傷,形成厭食癥。本文參考中醫(yī)古代文獻,并從現代臨床實際出發(fā)探討中醫(yī)小兒厭食癥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方藥選用等內容

2、,以指導臨床治療厭食癥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中醫(yī)對小兒厭食癥的認識中醫(yī)古籍中有關厭食癥的專門記載很少,其中“惡食”、“傷食”、“食積”、“痰滯”等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本病相同,有關論述如《脾胃論飲食傷脾論》記載“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為饗泄,或為腸僻,此胃傷脾亦傷明矣”,《赤水玄珠全集.傷飲傷食》指出“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

3、,以故不思食”,《類證治裁脾胃論治》認為“治胃陰虛不饑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中醫(yī)兒科專家才提出“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的觀點。二、小兒厭食癥的病因病機1,喂養(yǎng)不當: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jié)。家長缺乏育嬰保健知識,嬰兒期未按時添加輔食,或片面強調高營養(yǎng)飲食,過食肥甘,超越了小兒脾胃的正常納化能力,或饑飽無度,或濫用滋補之品。2,他病傷脾:脾為陰土,喜燥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得陰則

4、和。過用苦寒損傷脾陽,過用溫燥耗傷胃陰;或病后未能及時調理;或夏傷暑濕,脾為濕困,均可使受納運化失常而致厭食。3,先天不足:胎稟不足,脾胃薄弱之兒,往往生后即表現不欲吮乳,若后天失于調養(yǎng),則脾胃怯弱,乳食難于增進。4,情志失調: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恐。若失于調護,卒受驚嚇,或打罵;或所欲不遂,或環(huán)境變遷等,均可致情志怫郁,氣機不暢,乘脾犯胃,形成厭食。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紅苔白,脈緩無力,中醫(yī)臨床辨證為脾氣虧虛脾失健運,組方如下:蒼術1

5、2g,陳皮10g,厚樸9g,藿香9g,黨參10g,茯苓12g,白術10g,甘草4g,黃芪10g,防風4g。方中蒼術、陳皮、厚樸、藿香醒脾助運,理氣和中;參、苓、術、芪健脾益氣;防風合芪、術益氣固表,又具“風勝濕”之意。以上方劑一診10劑,日1劑,水煎服,同時囑其家屬,每日熬制山藥薏米山楂羹服用,以健脾益氣利濕開胃。10天后復診,患兒食欲明顯改善,知饑欲食,囑其家屬要掌握飲食的數量和調節(jié)花樣,勿飲食過量,以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上方改

6、為中藥顆粒,沖服,日1劑,再服10天,病癥痊愈。例2:患者,女,5歲,納呆厭食4年半,因母無奶水,全為人工喂養(yǎng),6個月以前,身體狀況基本正常,以后由于添加食物不慎,過多食用煎炸炙烤之品,而引起食欲不振,長期納呆,不欲飲食,并出現手足心熱,大便燥結5日1行,夜臥不安,心煩性急等癥狀,查其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臨床辨證為胃陰不足脾失健運。處方如下:蒼術10g,陳皮9g,厚樸9g,沙參12g,麥冬12g,生地9g,玉竹9g,石斛9g,甘草4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